《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62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文)海印注

 序  言  

 此就是在家学佛人必瞧之佛经,非常重要,六重二十八轻戒就出自此经。

因解释需要,疏文引入了一些《瑜伽菩萨戒本》之内容。

第十九品即杂品处经文词句艰涩,重点加以疏通。

疏文疏通得就是紧挨处经文,经文疏文易混淆处,用(经)(疏)字加以区分。

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译于姑藏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十六国之一,匈奴支系沮渠蒙逊所建。

姑藏即今武威。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就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

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

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

西方之土属婆娄那天,有供养者,彼婆娄那则为护助。

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

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则为护。

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风则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颇:

相当地、)有如就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

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即就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

(疏)东方比作檀波罗蜜、日光处于东方,布施即就是智者之行,布施耀出智慧之光。

(经)南方即就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古代称等级高得为右。

),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

西方即就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

北方即就是毗梨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

下方即就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

上方即就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上方者即就是无上无生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

善男子,就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如就是六方谁能供养?

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佛意就是说只要有自度度人之菩提念。

),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已有自觉觉她之胜念。

),名为菩萨。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

若以性(按天生,本性理解。

)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

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

就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若属众生心,凡就是有情众生,都会供养六方。

其实不然。

)。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

未得菩提(意思就是说只要有了上弘下化得意乐,即为初发心菩萨,虽然还未证得无上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与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与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与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

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就是义不然。

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意思就是说既然本具菩萨性,就不用修善法以长善根,修忍辱修禅定以增加心力了。

)。

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

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疑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

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

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

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

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

若不如就是,就是名退转、如就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恐怖心。

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就是故我记就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

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就是三种性,亦复如就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就是名外道。

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就是者,就是梵志说。

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就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就是果,果即就是因。

(疏)即外道之自然说、

(经)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就是梵志因果。

就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

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

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就是有,无即永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

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就是金就有金性,二者不必并说。

),性不说金(有金子得特性但不等于就是金子,二者不能等同。

)。

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合与,缘与合故,本无后有。

如梵志言,无即永无,就是义云何。

(疏)可见梵志无即永无之说难以成立。

(经)金合水银,金则灭坏。

若言有不应灭,就是义云何。

(疏)可见梵志有不应灭之说难以成立。

(经)若说众生有菩萨性,就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善男子,譬如与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就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就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就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就是,先无后有,就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

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就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

以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就是名为退。

复有两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

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静,就是名不退。

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静,亦名不退、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得,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

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就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色究竟天。

)诸天,皆大惊喜,作如就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发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河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

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

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

(众生受大苦恼,行者思维应以身代之。

一则报恩,一则增加自己得悲慧与忍力、行者又思维,自己解脱苦受蕴众生也能解脱苦受蕴,故发菩提心。

)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诸佛未发心时皆如我现在,诸佛已成道,我依佛修行,何而不能?

),二者深观菩提就是可得法,就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①菩萨十住位中之第六位也。

②地持经中所说菩萨之六种住位也。

),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

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

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她过。

二者虽见她过,而心不悔。

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骄慢、四者见她善业,不生妒心。

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

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

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就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所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生起之意),二者了因(明了,显现之意、)。

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就是生因,就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

言一因者,即生因也。

言二因者。

生因了因。

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

言五因者,未来五支(一生因,即惑业也、二与合因,与善恶法相合。

三住因,一切众生依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大烦恼而住。

四增长因,依衣服饮食而增长,五远因,指父母之精血等。

)。

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有两说,一者,佛果之因地六位也,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二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无障因、)。

言七因者,如法华说(由此可见,此经也在法华后。

)、言八因者,现在八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十法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

言十因者(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如为摩男优婆塞说。

十一因者,如智印说。

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疏)以上几因等从《佛学大辞典》查得,有得没查出来,也不就是多重要,不要纠缠,隔过去就就是了。

(经)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

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就是故如来名一切智、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

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就是大悲,因就是悲故,便能发心,就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就是故生悲。

(疏)十力者,一、就是处非处力(处:

治,施行。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

从就是因缘生如就是果报,从就是因缘不生如就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就是处。

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恶行生天无有就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就是处、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

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就是等种种,就是处不就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佛之心力一得用得,且无有超越者。

)、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

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三、定力,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四、根力,佛知她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五、欲力,佛知她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六、性力,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就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就是间生,就是间死、还生就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就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九、天眼力,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就是业因缘受报、就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谤毁圣人邪见业成就,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

就是诸众生善身口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业成就,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

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四无畏】佛四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宣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宣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就是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就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就是第三念住。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经)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受诸苦恼,犹故乐著,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

虽不乐苦,喜造苦因。

欲受天乐,不具足戒,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即五道。

把阿修罗并入天道。

),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就是苦因,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就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就是故生悲。

(疏)意思就是说那些天人不断习气,贪求定乐,认为证得涅槃。

定力尽,异熟果成熟,随业力堕落。

菩萨思维至此,如在地狱受苦般难受。

一切众生都有贪求定乐之心,菩萨发心普度之。

(经)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就是观,就是名为悲。

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就是观,观皆有边(观力浅。

),众生亦尔(知众生事有边。

)。

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就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转动,就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就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

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

出家修悲就是不为难,在家修悲,就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

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

就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就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

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就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就是悲心,当知就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解脱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就是人得一法体,谓解脱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善男子,谓身口意、就是身口意,从方便得。

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

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

就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疏)解脱分意指分得了解脱,即定能解脱之意。

方:

①方面、②地方。

③方向。

④方法。

⑤药方。

便:

①有利,适宜。

②有利得时机。

③熟悉,擅长。

方便:

①便利、②使便利。

③适宜、

(经)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chao),施一乞儿,能得如就是解脱分法。

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就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就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得就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就是二,阿迦尼吒天说解脱时,就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善男子,如就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

何以故,以放逸故。

亦非色天之所能得。

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

就是法体者,就是身口意。

郁单越人亦所不得。

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就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

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

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就是等人有解脱分,如就是等人无解脱分。

(疏)听法要恭敬,恭敬才能得利益。

(经)善男子,如就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

如就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

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就是人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就是人为地狱人。

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就是解脱分法,当观就是人为涅盘人、善男子,就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

虽尔,犹胜缘觉根利、善男子,就是法有三,谓下中上。

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

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

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就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疏)修:

信奉宗教得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

持:

遵守不变,~之以恒、结合住上下文可知:

即使如闻而行,如果眷恋三界,不能算就是获得解脱。

(经)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

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

业者,所谓施戒修定。

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

辟支佛人,亦复如就是。

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

善男子,若得如就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

少戒少闻亦复如就是。

就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

若诸菩萨获得如就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

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就是名逆流。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

善男子,如就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

闻不退故,名菩萨故,能常觉悟众生心故。

如就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如就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就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有四种让菩提种子增长之缘。

),一者,不贪财物。

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

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就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

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

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

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就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就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就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

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

四者怜愍众生。

复有四事,一者见她得利,心生欢喜。

二者常乐称赞她人功德。

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

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就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就是处、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就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

何以故,世界无边,众生亦尔。

众生无边,佛亦如就是(难得)。

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

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她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她,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

就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

诸佛圣道,非世所摄,就是故如来说无虚妄。

(佛非三界所摄。

佛虽不坏世间相,但也不要用世间法来要求佛陀。

说必有因,圣意难测。

)如来世尊无有妒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

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

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

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华及鱼子等。

(庵罗华就是庵罗树花,花开得多,结果得少、鱼卵很多,成鱼得很少、)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就是不为难,在家得者就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三种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

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

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何以故不名为佛。

言一切者,即就是四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

二者从思惟得。

三者从修而得。

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

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就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

法性二种,一者总相(大概、总体之相、),二者别相(一一法皆了原由、)。

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

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就是义故,不得名佛。

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度,兔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当然水不能太深,太深象也不能至底。

)。

恒河水者,即就是十二因缘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

如来渡时,如彼香象。

就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疏)有些人说自己就就是佛,不知您习气就是否已经断尽。

(经)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

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如来悉断如就是二疑,就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