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上课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258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芨上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白芨上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白芨上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白芨上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白芨上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芨上课讲义.docx

《白芨上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芨上课讲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芨上课讲义.docx

白芨上课讲义

别名:

白及。

李时珍说:

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来源: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

野生。

产地:

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此外浙江、河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福建、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

块茎扁圆形。

有2~3个分叉,略似掌状,长1.5~4.5厘米,厚0.5~1.5厘米,分叉扁圆锥形。

表面黄白色,有细密纵皱纹,上面有微凸起的茎痕,周围有较紧密的环纹2~3圈。

和点状细根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断裂残基,周围有稀疏环纹1~2圈,分叉上亦有稀疏环节纹1~3圈,环纹呈棕色或褐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角质样,黄白色半透明,并有散在的细椎管束小店。

气无,味微苦。

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个大坚实,色白明亮,光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

含白芨胶(为粘胶质)和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

1、止血,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据初步观察,其原理为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

白芨末的止血效果迅速确实,优于紫珠草、大小蓟等。

2、抗菌,体外试验对大型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3、抗真菌,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

切片,生用。

性味:

辛、苦、微寒。

归经:

入肺、胃、肾经。

功能:

化瘀止血,补肺生肌。

主治:

咳血、吐血、衄血,外敷痈肿,烫伤,皮肤燥裂。

临床应用:

1、治肺、胃出血,白芨较常用。

配枇杷叶、阿胶珠等治肺出血。

例如白芨枇杷丸即为治疗肺痨咯血的有名方剂,凡阴虚有热的咳嗽咯血均可用。

治胃溃疡出血,常配乌贼骨,或配陈棕炭、当归炭、阿胶、白芍等,方如溃疡出血汤。

2、外用止血。

以白芨纱布或用粉剂覆盖创面,不仅对皮肤损伤的止血有效,且在手术时对肝、肾静脉出血的止血也可靠,止血效能较明胶海绵或淀粉海绵更好。

单纯外伤出血,可用白芨末配五倍子末撒敷患处。

3、治肺结核。

历代医家用白芨治疗肺痨的不乏其人,有的还称誉白芨有“补肺”作用,但实际上,白芨在肺结核病的治疗上主要仍在合并有咯血时用。

现代应用白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或空洞型肺结核虽不少,但多配其他药用,有的配雷米封(效果比单用白芨或单用雷米封好),有的配大蒜粥(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按中医传统经验,则多配其他滋阴益气药,如龟板、牡蛎、山甲、阿胶、党参、黄芪等,这样的配伍起到滋养、强壮、补充钙质和抑菌的作用,对促进结核病变消散或纤维化、钙化有一定作用,这也许就是所谓“补肺”的原理所在,但白芨究竟在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这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治支气管扩张,有咳嗽和痰常带血者,可以单用(白芨粉每次3g,每日3次),但最好配百合、麦冬、阿胶、三七等养阴药和止血药同用。

外用方面,白芨还可以治疮疡(与皂角共研细末,水调敷,或以蜂蜜调敷),治肛裂(以白芨和石膏粉治成软膏局部涂敷),治皮肤皲裂(白芨粉用麻油调匀外擦),都有一定效果。

使用注意:

习惯上本品忌与乌头、附子配伍。

用量:

粉剂3~9g,入煎剂6~18g,大剂可用至27~30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

1、白芨枇杷丸:

白芨30g,枇杷叶(去毛蜜炙)15g,藕节15g,阿胶珠(蛤粉炒)15g,共为细末,以生地浓煎取汁泛丸,每次3g含化,治咳嗽咳血、肺损阴虚。

2、溃疡出血汤:

白芨12g,白芍9g,陈棕炭9g,当归炭9g,阿胶9g(溶化),党参9g,黄芪12g,水煎服。

注:

白芨有抗结核菌的作用,配合雷米封治疗肺结核效果较好。

配乌贼骨可治疗消化系统溃疡出血。

【中文名】白蔹(《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植物形态】白蔹,又名:

菟核、白草(《本经》),野葡萄秧、小老鸹眼、七角莲、上竹龙、早黄钳、白天天秧。

藤本,以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块根纺锤形或块状,深棕红色,根皮栓化,易剥落。

小枝光滑,棕褐色,具纵纹。

吁互生,掌状复叶,具柄;小叶片通常5枚,再次作掌状或羽状分裂;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最终裂片披针形残菱形,大小不等,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粗齿,叶轴及小叶柄有翅;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

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4~9厘米,常缠绕,花小,直径1.5~2毫米,淡黄色;花萼5片,不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后脱落;雄蕊5枚,花丝短;花盘杯状,明显;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1枚,甚短。

浆果球形,直径6~7毫米,蓝色或蓝紫色。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白蔹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色,有皱纹,易层层脱落,内面淡红褐色。

纵切瓣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

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周边较厚,微翘起或微弯曲。

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或淡红色。

气微,味甘。

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安徽、江西。

此外,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含粘液质、淀粉等。

【性味】苦甘辛,凉。

①《本经》:

"味苦,平。

"

②《别录》:

"甘,微寒,无毒。

"

③《药性论》:

"味苦,平,有毒。

"

④《滇南本草》:

"性微寒,味苦辛。

"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

"入脾、肺二经。

"

②《本草求真》:

"入肝、脾。

"

③《本草撮要》:

"入足少阴、厥阴经。

"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①《本经》:

"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

②《别录》:

"下赤白,杀火毒。

"

③《药性论》:

"治面上疱疮。

"

④《日华子本草》:

"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

⑤《本草图经》:

"治风,金疮。

"

⑥李杲:

"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

⑦《纲目》:

"解狼毒毒。

"

【用法与用量】外用:

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

煎汤,1~3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

"代赭为使。

反乌头。

"

②《本草经疏》:

"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

③《本经逢原》:

"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

【选方】①治痈肿:

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

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

(《补缺肘后方》)

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

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

(《普济方》白蔹散)

②敛疮:

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

为细末,干撒疮上。

(《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③治?

耳出脓血:

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

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

(《圣济总录》白蔹散)

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

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

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白蔹散)

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

黄柏、白蔹各半两。

为末。

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

(《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

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

(《圣惠方》白蔹散)

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

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

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

(《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⑧治扭挫伤:

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

捣烂外敷。

(《全展选编?

外科》)

⑨治汤火灼烂:

白蔹末敷之。

(《备急方》)

⑩治吐血、咯血不止:

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如无地黄汁。

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

(《圣济总录》白蔹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

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

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

一般经治2~3天可愈。

②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

共治80例,66例有效。

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白茅根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

毛草根。

来源: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

野生。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圆柱形,通常不分歧。

长约50厘米以上,直径约2~4毫米。

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

节明显,节上有残留的鳞叶,根及芽痕。

味微甜。

以色白,条肥壮,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主要成分:

含大量钾盐。

并有芦竹素、白茅素、木蜜糖、果糖、葡萄糖、柠檬酸、草酸等。

功效与作用:

1、利尿。

白茅根水浸剂对正常动物有利尿作用,有效成分可能主要为钾盐。

2、止血。

茅花止血作用较显著,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炮制:

切咀:

(1)鲜用。

(2)生用。

(3)炒炭。

性味:

甘寒。

归经:

入心、脾、胃三经。

功能:

清热凉血,止血。

利尿。

主治:

热病烦渴,吐衄,尿血,水肿,黄疸,肺热咳喘等症。

鲜用凉血益阴。

炒炭去瘀止血。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尿血而属热证者,但单用效力不大,需配生地、黑山栀、藕节等。

2、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取其有利尿消肿作用,目前常配车前草、玉米须等,据初步观察,有近期治愈效果,方如急性肾炎方。

3、用于治疗温热病烦渴(配芦根)、恶心呕吐(配葛根)。

此外,用茅根水煮猪肉,或以茅根、赤小豆煎汤,对治疗黄疸水肿有一定作用。

单用茅根煎汤代茶喝,可清热利尿。

用量:

茅根12~30g,茅花3~9g。

处方举例:

急性肾炎方:

茅根15g,车前草9g,玉米须15g,仙鹤草9g,鹰不泊9g,漳柳头15g,水煎服。

白前

(《别录》)

【异名】石蓝、嗽药(《唐本草》)。

【来源】为萝?

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①柳叶白前,又名:

水杨柳、大鹤瓢、水柳。

多年生草本。

高30~60厘米。

根茎匍匐。

茎直立,单一,下部木质化。

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3~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反卷;下部的叶较短而宽;顶端的叶渐短而狭。

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8~15毫米,中部以上着生多数小苞片;花萼绿色,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紫色,5深裂,裂片线形,长约5毫米,基部短筒状;副花冠5,上部围绕于蕊柱顶端,较蕊柱短;雄蕊5,与雌蕊合成蕊柱,花药2室;雌蕊1,子房上位,2心皮几乎分离,花柱2,在顶端连合成一平盘状的柱头。

甚?

果角状,长约7厘米。

种子多数,顶端具白色细绒毛。

花期6月。

果期10月。

生长于溪滩、江边砂碛之上或山谷中阴湿处。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②芜花叶白前,又名:

溪瓢羹、消结草、乌梗仔。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根茎匍匐,节上簇生多数须根。

茎直立,幼枝被棕色毛茸,老枝往往残留一部分毛茸。

叶对生,几无柄;叶片椭圆形,长2.5~5厘米,宽0.8~1.5厘米,先端圆或锐尖,基部楔形,全缘。

聚伞状花序腋生;花萼黄绿色,近于全裂,裂片卵形;花冠黄白色,深5裂,裂片卵圆形;副花冠5,黄绿色,肉质瘤状,上部围绕于蕊柱顶端,与蕊柱几等长;雄蕊5,药覆盖蕊柱先端;子房上位,由2个几乎分离的心皮组成,两花柱顶端连合而成肥厚平盘状柱头。

甚?

果1~2个,狭长卵形,长约4.5厘米。

种子多数,顶端具白色细绒毛。

花期8月。

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及分布与柳叶白前同。

两者常群生一起。

【采集】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药材】①柳叶白前

又名:

鹤管白前。

为干燥的根茎及根,弯曲扭转而成团状。

根茎呈管状,细长有节,略弯曲,长约4~15厘米,直径1.5~5毫米,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部膨大,常有分歧,并密生须根,顶端常残留灰绿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圆形,中空或有膜质的髓。

根细长弯曲,长约1~10厘米,多数呈毛须状,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细缴皱,并具多数小须根。

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扩大镜下可见中心木部。

气微弱,味甜。

②芫花叶白前

干燥的根及根茎,形状与柳叶白前相似,但根茎及地上茎节部的芽对生而显著;根较长而粗,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5~1毫米;色亦较浅,常为灰黄色。

气微弱,味微甜。

以上两种,均以根茎粗、须根长、无泥土及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江苏、湖北、江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海罂栗甙元A、B(glaucogeninA,B)、海罂粟甙A(glaucosideA)及海罂粟甙元C-黄花夹竹桃单糖甙(glaucogenin-C-mono-D-theve-toside)等。

芫花叶白前含三萜皂甙。

【炮制】白前:

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稍浸泡后捞出,润透,切段,晒干。

蜜白前:

取白前片用炼蜜加水适量拌匀,文火炒至蜜汁全部吸干,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白前片100斤,用炼蜜25斤)

《雷公炮炙论》:

"凡使白前,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后漉出,去头须了,焙干。

任入药中用。

"

【性味】辛甘,微温。

①《别录》:

"味甘,微温,无毒。

"

②《药性论》:

"味辛。

"

③《药材资料汇编》:

"味苦,微辛。

"

【归经】入肺经。

①《纲目》:

"手太阴。

"

②《本草再新》:

"入肝、肺二经。

"

【功用主治】泻肺降气,下痰止嗽。

治肺实喘满,咳嗽,多痰,胃脘疼痛。

①《别录》:

"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

②《唐本草》:

"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

"

③《日华子本草》:

"洽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

④《纲目》:

"降气下痰。

"

⑤《本草备要》:

"泻肺。

"

⑥《福建中草药》:

"行气消积,健脾和胃。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1.5~3钱。

【宜忌】《本草经疏》:

"凡咳逆上气,咳嗽气逆,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因邪客壅实者,禁用。

"

【选方】①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

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服。

(《梅师集验方》)

②治久嗽兼唾血:

白前三两,桑白皮、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

若重者,十数剂。

忌猪肉、海藻、菘菜。

(《近效方》)

③治胃脘痛,虚热痛:

白前和重阳木根各五钱。

水煎服。

④治疟母(脾肿大):

白前五钱。

水煎服。

⑤治小儿疳积:

白前、重阳木或兖州卷柏全草各三钱。

水炖服。

⑥治跌打胁痛:

白前五钱,香附三钱,青皮一钱。

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白芍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芍药。

别名:

芍药、杭芍、毫芍、川芍。

来源: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多为人工栽培。

产地:

杭白芍,主产于浙江省东阳、临安、余姚等地。

豪白芍,主产于安徽省豪县、涡阳等地。

川白芍,主产于四川省中江、渠县、垫江等地。

此外湖南、山东、河南、河北、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

杭白芍:

呈圆柱形长约10~20厘米,直径0.5~2.5厘米。

表皮淡棕色,未去尽栓皮的部位棕褐色呈花斑状,较粗糙,有枝须根痕和纵皱,偶显横向皮孔。

质坚体重,不不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显菊花孔。

气无,味微苦酸。

以条粗壮,无枯芍、芦头、栓皮、霉变者为佳。

商品共分七等。

产地习惯以成年人的拇指食指合拢为圆环(习称虎),围径约17厘米为定等衡量标准,以虎中的支数多少确定等级。

一等3~4支,二等5~6支,三等7~8支,四等9~11支,五等12~16支,六等17~21支,七等22支以下无细小稍尾。

毫白芍:

圆柱形稍有弯曲,长8~15厘米,直径0.5~1.5厘米。

表皮黄白色或淡粉黄色。

不光润略显枝须根痕。

质坚体重,断面淡黄色或淡粉色,显菊花纹。

气无,味微苦酸。

以支条粗壮均匀,质坚体重,无枯、芦、霉变者为佳。

商品共分六等,以支条粗细长短衡量等级。

一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1.5厘米以上。

二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1.2厘米以上。

三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0.45厘米以上。

五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0.3厘米以上。

六等长短粗细不分,破碎节段不超过20%。

川白芍:

略和毫芍相似,唯表皮粉红色,光滑无纵皱纹,皮孔和须根痕稍显下陷,质坚体重,断面淡粉色或淡黄白色,显菊花纹。

气无,味微苦酸。

分等情况与毫芍相同。

主要成分:

含白芍素,即芍药甙,又含兴奋子宫的成分,此外尚含苯甲酸、β-固甾醇、鞣质、挥发油、脂肪油。

功效与作用:

养血、缓急止痛,其作用为:

1、解痉镇痛。

对实验家兔的离体肠管和大鼠在体胃子宫的平滑肌,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2、镇静。

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抗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

3、抗真菌。

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实验还初步证明,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病的发生;临床观察白芍还有止汗、利尿等作用。

炮制:

横切三毫米片。

分清炒、土炒、炒焦、醋炙、酒炙。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饰品文化,将这些饰品汇集到一起再进行新的组合,便可以无穷繁衍下去,满足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需求。

性味:

苦、酸、微寒。

我们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但我们也不乏缺少潮流时尚的理念,没有哪个女生是不喜欢琳琅满目的小饰品,珠光宝气、穿金戴银便是时尚的时代早已被推出轨道,简洁、个性化的饰品成为现代时尚女性的钟爱。

因此饰品这一行总是吸引很多投资者的目光。

然而我们女生更注重的是感性消费,我们的消费欲望往往建立在潮流、时尚和产品的新颖性上,所以要想在饰品行业有立足之地,又尚未具备雄厚的资金条件的话,就有必要与传统首饰区别开来,自制饰品就是近一两年来沿海城市最新流行的一种。

归经:

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

补血敛阴,平肝止痛。

主治:

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

300-400元163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柔肝止痛,养血补阴。

1、用于治疗腹痛,主要是肝旺脾弱、肝胃不和,肝气郁滞引起的腹痛(如溃疡病、肠胃炎时的肠胃痉孪痛,以及肝炎时的肝区疼痛等),白芍能解痉而缓和肝气之“刚悍,使之“柔和”而不引起疼痛,前人称这一作用为“柔肝”,有热者配柴胡清肝解郁,镇痛效果更好,方如四逆散。

(六)DIY手工艺品的“创作交流性”对痢疾引起的腹痛和里急后重,用生白芍配木香、槟榔等以理气解痉,再加黄芩、川连等药加强抑菌作用以清热燥湿,方如芍药汤。

2、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而有小腹不适或疼痛,取其有养血和镇痛作用,配当归、熟地等,对治疗经痛效果更好。

临床上在治疗经痛的方剂中,白芍常不可少。

3、用于治疗由血虚引起的四肢肌肉痉孪抽搐,尤其小腿腓肌痉孪,能缓急解痉而镇痛,常配甘草同用,方如芍药甘草汤(实验证明,白芍和甘草的有效成分配合后,有相互增强的协同作用。

(2)物品的独一无二4、用于治疗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等。

前人称白芍为“养肝阴之主药”,广泛用于由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肌肉蠕动、舌质淡、脉弦细或弦劲(多见于慢性肝炎、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常配其他养阴补血药如麦冬、当归、熟地等,方如补肝汤。

5、用于热病后,阴液耗损、小便不利。

白芍有利尿作用,故常用。

又阴虚汗多者也可用白芍。

(二)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消费态度分析附:

1、前人有谓产后忌用白芍(因产后宜温,而白芍味苦酸而微寒),但实际上,只要对证,白芍仍可用。

例如产后积热,用张完素之芍药汤(白芍、茯苓、黄芩),产后肝火热盛用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栀子、龙胆草);

(一)上海的经济环境对饰品消费的影响2、当归、白芍配伍后,能加强补血养阴,在补气方剂中,如欲兼顾补血养阴,常加配当归、白芍,方如归芍六君汤、归芍异功散等。

在上海,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商铺应运而生,并且在重要商圈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投资经营地铁商铺逐渐为一大热门。

在人民广场地下的迪美购物中心,有一家DIY自制饰品店--“碧芝自制饰品店”用量:

9~12g,利尿需重用。

大剂可用至30~45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处方举例:

1、四逆散《伤寒论》:

柴胡4.5g、白芍9g、枳实4.5g、炙甘草3g,水煎服。

2、芍药汤《伤寒论》:

白芍18g、黄芩9g、川连4.5g、大黄6g(后下)、木香6g(后下)、槟榔6g、当归9g、肉桂1.5g(焗)、甘草3g,水煎服。

3、芍药甘草汤(张洁古):

白芍、甘草各12g,水煎服。

(四)DIY手工艺品的“个性化”注:

除上述三种白芍外,陕西省宝鸡地区在人工栽培白芍供应紧缺时,曾发展过野生白芍的生产,缓和了市场的情况。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大量引种白芍,现野生白芍商品少见。

与此同时,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对大学生创业采取了政策倾斜:

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但此项优惠不适用于建筑、娱乐和广告等行业。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术”(包括苍术、白术)。

陶宏景曾提及术有白术、赤术二种。

至寇宗爽谓:

有苍术、白术之分。

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

此外四川、福建、江苏等地均有引种。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条块状,大小均有,长5~10厘米,直径1.5~5厘米。

表面黄褐色,或微带棕色。

有细密的纵皱纹,全体多有瘤状突起,瘤突先端有深褐色下陷的盘状芽痕。

主根下端稍粗,瘤突较大,向上渐细瘤突较小,顶端常有一段柴质茎基。

下部有明显的根痕或须根残留。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散在的小油点,中央多有裂隙,导管群放射排列,形成层环状。

气香特异,味甘微苦辛,略带粘液性。

以个大整齐,表面黄褐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

主要成分:

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另含白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等。

功效与作用:

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其作用为:

1、健胃。

助消化,对止呕止泻有一定作用,但常需配消导药或利水渗湿药。

2、利尿。

作用较明显而持久,可能是由于抵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

3、镇静。

动物实验表明,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

此外,临床观察白术还有止汗、滋补、安胎等作用;实验证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又白术挥发油对动物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1%~49%[《医学学报》,10(4):

199,1963]。

炮制:

切片生用,麸炒、土炒、炒焦。

性味:

甘、苦、微温。

归经:

入脾、胃经。

功能: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止汗,安胎。

主治:

中气虚弱,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肿胀满,呕吐泻痢,胎动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