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237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docx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三

东泉镇高田小学黄恩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反复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师谈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国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

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在强大,也难以实现。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

秦王大喜,知道统一天下的机会将要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给赵王讲了个故事,立即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秦国失去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个故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题。

(生读课题)

2、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鹬和蚌,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啊?

(生答:

想)

这就是鹬(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

嘴又尖又长)你观察得真仔细,鹬是一种水鸟,以鱼虾为食物。

谁来说说蚌的外形特点。

(出示蚌图片)(生:

有坚硬的外壳)对,蚌是一种贝类,生活在河里,又叫河蚌。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一)鹬和蚌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在读之前我看哪位同学最认真听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读课文)

(二)检查读书情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词读得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

(出示生字词),谁想来试试,(指名读)读得真好,老师想听听哪个组读得更好,咱们比比看(小组赛读)真是不相上下啊,全班读读。

(全班齐读)壳儿啄夹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不禁喜笑颜开

2、教学生字“弱”。

课文中有个生字,就是“弱”字,我看哪个同学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它。

(指名回答:

由两个部件组成,左右都是一个弓加一点一提)弱字怎么写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弱字的起笔在田字格的左上格靠中间,弓字一共有几笔(三笔)右边要比左边大些(老师边说边范写弱字)请同学们认真写一遍弱字(生描红弱)

3、课文的拦路虎同学们都扫清了,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答:

课文讲一只鹬啄一只蚌,他们互不相让,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捉了)同学们都善于读书,也善于归纳,老师相信这道填空题一定难不了大家(出示内容填空:

鹬(啄)蚌,蚌(夹)鹬;(起因)他们(互不相让);(经过)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结果)鹬啄蚌是事情的——起因,他们互不相让是事情的——经过,他们被渔夫捉住是事情的——结果,连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过渡:

鹬要啄蚌的肉,蚌牢牢夹住鹬的嘴,他们互不相让,相持了很久,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鹬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蚌的话。

(学生默读并划线)

1、鹬是怎么说的?

谁来读读。

指名读(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同学读得怎样?

哪个词看出鹬生气了?

(威胁)威胁是什么意思?

(生答:

吓唬,要挟)如果我就是蚌,你是鹬,你拔不出嘴来,你会不会很生气,你就会——威胁我?

再来一次。

(生再读)这种恐吓,要挟的语气就是威胁。

还有哪位同学想来挑战他一下。

(指名读)读得真棒,大家都会了吗,一起来读读。

(齐读)

2、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请你读读蚌说的话。

(出示句子,指名读)如果你是蚌,你怕不怕鹬的威胁,(生答:

不怕),这就是毫不示弱。

这只河蚌不但毫不示弱,还得意洋洋,请同学们用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

(齐读)

3、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鹬和蚌正争得不可开交,我想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鹬和蚌再读读,再来感受他们激烈的争斗场面。

(指名分角色读)真好,全班同学来一遍,也许会争得更激烈。

男同学扮演鹬,女同学扮演蚌。

(全班男女生分角色读)

4、演:

过渡:

鹬和蚌就这样争吵,互不相让,你们想不想把他们争吵的场景表演出来呢,我想请一位同学跟老师演一演,我们班的表演专家是谁?

(师生互动表演)鹬用尽了办法,蚌都不放,这就是课文里的一个词——相持,然后,我们两就。

做疲累状,这就是——筋疲力尽。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他们筋疲力尽的时候,结果怎样,(生回答:

渔夫把他们捉住了——)这就是渔翁得利。

(板书:

渔翁得利。

5、学到这里,让我们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指名答)

6、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学了这个故事,我想对你的学习,生活一定有所启发,今后,你会怎么做?

四、课后拓展,创编故事。

师:

当鹬和蚌被渔夫捉住时,心中都充满了懊悔,鹬和蚌分别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往下续编这个故事。

(出示:

渔夫毫不费力地捉住了鹬和蚌,把他们关在了一间小屋子……)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疑,引出“相争”

1.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喜欢听故事。

那好,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小故事。

2.(播放《苏代止赵伐燕》故事视频)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

有一回,赵国想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说后,主动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见赵王,设法阻止这场战争。

苏代来到赵国,见到赵惠王后,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惠王听完故事后,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3.故事先讲到这儿。

哦,我看出了你们眼中的好奇。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意图】借用历史典故引入新课,意在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学生明了这则寓言的背景渊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相争”

1.苏代讲的故事,就是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谁来读读课题?

(随机正音:

“蚌”和“争”都是后鼻音)

2.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读书的同学会把它读成一个字?

谁能?

(板书:

争)猜猜看,围绕这个“争”字,故事会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

(为什么争?

怎么争?

结果?

在“鹬蚌”之间依次板书:

3.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课本的139页,放声读一读吧,努力把课文读顺,字音读准。

4.课件出示:

啄肉夹住毫不示弱筋疲力尽不禁威胁得意洋洋喜笑颜开

(1)指名读词语,随机正音。

(2)(课件出示:

田字格“弱”)“弱”是这一课的一个生字,“弱”的模样很特别。

(左右一样)但这个双胞胎的身材一样吗?

注意看老师写“弱”字:

左收,小肚子不能挺出去;右放,个子高一点,小肚子鼓一点出去,这样字就漂亮了。

(3)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运用形象比较法感知字形,努力避免词语教学的枯燥乏味,力求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5.现在,我们再读课文,一定又有进步了。

(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读一读:

小组成员按自然段轮着读,互相提提建议;想一想:

哪些小问号已经解开了,互相合作讨论。

)学生按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6.大家读得很认真,你一定解开了一些小问号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擦去?

)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试着用简洁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中年级开始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环节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练读课文、释疑解惑、概括故事,努力做到环环相扣。

三、读演结合,体验“相争”

▲合作研读一:

我当解说员(第1自然段:

为什么争)

1.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暖暖的阳光洒满了软软的河滩,一只河蚌慢悠悠地爬到河滩上,张开贝壳,懒洋洋地晒太阳。

可谁知,它的出现竟引来了一场争斗。

2.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它俩争得真激烈,我们来观战,好不好?

(课件出示:

鹬蚌相争的视频)看到这样情景,你想说什么?

3.无声的画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争斗的激烈,如果再配以生动的解说,那一定会更精彩!

那我们就以课文第1自然段作为解说词吧。

小组里先练一练,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当解说员。

4.各组推荐的“解说员”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看动画观战,感受鹬蚌相争场景之激烈,并以解说的方式,诠释对文本的理解。

发挥“团队效应”,采用一人参选,人人参与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提升文字感悟、朗读表达的能力。

▲合作研读二:

我演鹬和蚌(第2自然段:

怎样相争)

1.大家想不想过把瘾,感受一下什么叫激战?

那好,鹬蚌争执的话语也很精彩。

(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看,“读书小贴士”又来帮助我们了。

(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

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话,想想提示语中红色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情朗读体现出来。

2.同座分角色合作朗读表演,并作展示。

3.读鹬的话用什么语气?

(板书:

威胁)你有没有被别人威胁过?

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4.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

现在先请全体“鹬鸟组”威胁“河蚌组”。

先派个代表来试试?

大家一起来?

5.“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会被它吓住吗?

为什么不怕?

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

双方都表示自己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

是――“毫不示弱”。

(板书:

毫不示弱)“河蚌组”,我们也来毫不示弱地回击一回。

6.咱们接着看,鹬蚌的对话很有意思。

(引读)鹬说:

“今天。

”蚌回应说:

“。

”鹬又说:

“没有了水。

”蚌说:

“。

”发现了什么?

7.就这样,他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既然是相持着,他们只争了一次吗?

那我们就争三次好不好?

第一次,我们“鹬鸟组”和“河蚌组”各派个代表站着争,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第二次,我们大家一起斗,一起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

从文章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那我们第三次就筋疲力尽地趴着斗一斗。

8.师生合作体验鹬蚌的“三争”。

第一次: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河蚌毫不示弱,说:

(生读)

第二次:

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三个小时,他们还在烈日炎炎下相持着?

?

(两组分角色读)

第三次:

8个小时过去,他们都很累了,还在争斗着?

?

(两组分角色体会“筋疲力尽”)

▲合作研读三:

我评鹬和蚌(第3自然段:

相争的结果)

1.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如果就这样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这就叫――“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2.虽然结局不是如此,却戏剧性地让一位渔夫捡了个便宜。

(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精疲力尽的时候――这位幸运的渔夫会说什么?

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板书:

得利)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鹬和蚌傻不傻呀?

傻在哪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创设了一个个活动场境,借助于角色担当,读演结合,体会鹬的“威胁”和蚌的“毫不示弱”,并将鹬蚌之“争”设计成站、坐、趴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争”的情感体验之中,真切地体验情感。

这样逐层深入,学生很好地理解内化了语言,对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回归典故,领悟“相争”

1.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2.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道作业,续编故事:

鹬和蚌被关进渔篓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把故事和寓言背景链接起来,“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把手,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

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鹬蚌相争

【设计者】***

【课程】小学语文

【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9-140页

【课题】鹬蚌相争

【基于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十四课。

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团结、谦让。

【基于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文本的特色并理解寓言的寓意。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鹬蚌相争》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鹬蚌相争》所蕴含的道理。

【评价设计】

1、通过第二个环节完成目标1、2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

2、通过第三、四个环节完成目标3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设计意图:

回忆第一则寓言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1)重点讲解疑难字“鹬”,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2)让学生说说识字方法。

(3)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加深印象。

2、同学们,你们见过鹬吗?

出示图片,认识“鹬”“蚌”,说说它们的特点。

(鹬有长长的嘴巴,蚌有坚硬的贝壳。

质疑。

师:

看着课题,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生:

鹬和蚌为什么相争?

它们是怎么相争的?

相争的结果是如何?

3、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争”。

(1)教师给孩子讲解字理识字方法;

4、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5、学习词语

啄肉伸到威胁筋疲力尽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没费力气一齐捉住喜笑颜开

(1)指名读词语,发音正确、流利。

(2)解释“筋疲力尽”的意思,观察第一行词语,描写的是“鹬”。

师板书“鹬”

(3)解释“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明白这一行词语描写的是“蚌”

师板书“蚌”

(重点解释“毫不示弱”,毫不示弱:

弱,就是弱小。

示,就是表示。

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

谁来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

先解释一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成了整个词语的意思。

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三、再赏课文、析课文。

1、学习概括:

指名读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填空:

一只河蚌()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壳儿里去()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牢牢地()鹬的嘴不放。

2、齐读第一自然段,感知鹬和蚌是怎么开始斗争的。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一只河蚌夹住了鹬的嘴巴”。

(2)理解动词“夹”,并找出本段中其他动词。

(3)学生表演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演的方式,来把鹬和蚌相争时的动作表达出来,加深印象,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精读二三自然段,体会鹬蚌斗争之激烈。

(1)鹬啄蚌,蚌夹鹬,一来一往,互不相让,它们在争斗时还说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二三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朗读目标: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鹬蚌斗争的情况。

(2)词语理解:

威胁。

使对方感到害怕而退让。

谁能用威胁的语气来读一读。

指名读(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你

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

(3)评鹬的朗读。

(4)指名读河蚌的话: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5)班上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读。

4、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相持了很长时间,最终两个都变得“筋疲力尽”

师板书。

5、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1)最终被渔翁给抓住了。

(2)观察渔夫的神态板书“喜笑颜开”。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通过图画的方式理解“喜笑颜开”的意】

(3)引导学生说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体会寓意,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则寓言,谈谈鹬和蚌傻在哪里。

2、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生自由发挥,教师: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相互谦让,要团结,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