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219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docx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

1、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

1、借古讽今

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有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切感慨。

再如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作者举项羽不肯南渡,正是对只顾逃命苟安偷生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诗字面上只是对千古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抑扬法是作者把人的思想认识引向反面,作大跨度转折的一种构思手段。

它能使诗歌从高低错落、缓急并生中摇曳生姿。

唐诗人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

”即先从抑处下笔,推出自古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的传统观念,随后一反常规,独抒新感受,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一副壮丽、开阔的秋景新图画。

而前诗《贾生》,作者则是先极力渲染汉文帝宣室求贤,虚心垂询,乃至“夜半虚前席”,颇令人推崇叹服,但诗人后边笔锋一转,“不问苍生问鬼神”,令人大悟:

汉文帝并非为了寻求治邦之道,而是为了讨教鬼神的问题,“先扬”使后文的“抑”特别突出。

3、托物言志

古代诗歌中,日月风雨、松竹梅菊、鸟兽虫鱼等事物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

诗人通过诗中的鲜明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心中之“志”。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有石灰开采生产的普通过程,看到了石灰崇高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勇于报国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思想追求。

再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碟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话一处开。

”作者在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不公平的前提下,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花之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诗中的菊花,蚀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低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开放的顽强,又深深不平于他们的处境、遭遇,所以立志要彻底改变这一现实。

三、从修辞格的角度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重要修辞有:

对比、夸、衬托、象征等,对词格作恰当分析,也有诸于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白的《越中览古》:

“月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对比是该诗突出的特色。

昔日凯旋的战士,如花的宫女,极写出欢乐美好的气象。

结句“至今惟”与前文形成强烈对比,寄寓了作者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白诗中多用夸手法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主观情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等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衬托是诗中常用的方法,继的《枫桥夜泊》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构意,点染出一副凄冷悲凉的画面,衬托出游客悲苦的心境和凄切的乡愁。

禹锡的《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簇人狂。

”以春色衬秋色,以浓艳衬清明,映衬出作者高雅闲淡的情韵和高标傲世的君子风度。

让人开启智慧,借深入联想而悟诗情诗理的象征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也每每能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黄鹂鸣翠柳”象征“春回的气象”,“白鹭上青天”象征“脱离避难生活”,“西岭千秋雪”象征“久滞客中的绝望”,“东吴万里船”象征“希望终于到来”,全诗正是通过象征,充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及无限喜悦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