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949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教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钓台的春昼

高山大河,戈壁海洋,春阳秋月,碧草繁花,都是大自然怀抱中的珍宝,也是历代文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但是不同的年代,作家们的心境、性格、志趣、胸襟的不同,往往会使他们笔下的景物染上不同的情感色彩。

一起看钓台的春昼,在郁达夫的笔下是何种格调。

荷塘月色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朦胧的月光,幽静的荷塘,凄凉的蝉鸣,松软的落蕊,柔嫩的枝条,静谧的湖畔,无不在拨动着文人那敏感的心弦,在心灵之湖中激起层层涟漪,奏出动人的乐章,或思考人生,或追逐梦想。

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传统,而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

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

 

 

长江三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古往今来,万里长江给文人骚客以壮怀激烈的感慨,留下美丽的歌颂赞美长江的不朽篇章。

在新时代,长江同样更以豪壮阔大雄奇的魅力激荡着所有热爱祖国山河的人,请跟随刘白羽先生,走近长江三峡,欣赏无限壮美的景色。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章台夜思①

韦 庄

清瑟②怨遥夜,

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③,

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④未来。

乡书不可寄,

秋雁又南回。

【注】 ①章台:

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②瑟:

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

③楚角:

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

④殊:

竟,尚。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

长夜萧条,瑟声幽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角声凄凉,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他感慨的。

全诗语言清畅,意境清幽。

【思考】 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

单音字

咫尺(zhǐ)溯江(sù)拜谒(yè)

恻隐(cè)盛筵(yán)酩酊微醉(mǐnɡdǐnɡ)

多音字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胜地·圣地

“胜地”,指优美的地方,多指风景优美之地。

“圣地”,指与宗教有关的地方,或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地方。

例:

北京故宫既是世界历史文化圣地,又是国际旅游胜地。

形势·形式

“形势”,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事物发展的状况。

“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

例:

抓团的建设,要紧随时代发展、紧跟形势任务,丰富内容、活跃形式,切实增强团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词语释义

①咫尺:

比喻距离很近。

②溯江:

逆着江流。

③拜谒:

拜见、瞻仰。

④静息:

没有声响。

⑤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⑥哀咽:

呜咽,悲伤凄厉。

⑦盛筵:

盛大的宴会。

⑧恻隐之心:

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心。

⑨浮名虚誉:

虚的名誉。

⑩高谈阔论: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⑪酩酊微醉:

形容微醉的样子。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

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主编《创造季刊》,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5年被日军宪兵杀害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952年我国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作的。

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

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

作者是怎样极力描绘天下奇绝的美景的?

【点拨】 作品所展示的是一幅幅天下奇绝的奇山异水图。

“因有仙,自然是灵”,“山虽不高”的桐君山融聚了人杰地灵之效,地处两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亦可“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更有“十里长洲”和“花田深处”唐诗人方干的故居,“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作者于“淡云微月”“作雨的时候”独自登临僻静的桐君山,别有一种清寂孤独的情趣。

无论是船家冗慢幽长的答话,山影树影交掩的小道,还是“最饶风趣”的“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以及江面上起风时,船光渔火的动静交合。

作者便发自内心地称之为“神奇”。

且认为“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与比拟的了”。

作者状物写景中时时把眼前之景随着时间变迁的历史信手拈来,相比而赏,更有历史名人严子陵时伴左右,让此处山水更具内蕴。

文章中引用了作者的一首旧体诗,试分析其内容及作用。

【点拨】 诗首联言不豪饮,担心佯狂面世的狂态会因醉酒而变成真的。

颔联具体申说为何不豪饮,豪饮至醉,会鞭名马,累美人,表现对早年佯狂豪饮生活的不满,有自责之意,国事如此,不能这样下去了。

颈联中“劫数”泛指天灾人祸;“鸡鸣风雨”用《诗经·风雨》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喻政局黑暗;“海扬尘”,沧海变为陆地,意谓世事变化混乱。

颈联意何所指?

联系诗作背景,很清楚的是指国民党的叛变北伐革命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和清党大屠杀。

尾联末句取战国时鲁仲连义不帝秦典故,反其意而用之。

秦围赵国,魏国派谋士辛垣衍持帝秦说去说服赵王尊秦为帝以解围。

赵国义士鲁仲连出,坚斥帝秦说,坚决主张抵抗秦国,反对投降。

郁达夫诗意谓,在今天,鲁仲连义士已不见,那些义士们都说帝秦去了,这是对投靠、依附蒋介石政权的人的讽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时愤世的慷慨之音,为文章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无限诗情。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又写在严子陵钓台壁上题诗?

【点拨】 因为这段主要写了作者从钓台下来后作者在严陵祠中的所见所感。

祠壁上所见的作者同乡夏灵峰的“略带感慨的”诗引发了作者的伤时愤世之情,所以,作者也在祠壁上题上了来钓台途中梦中所背诵过的那首感时伤怀之作。

这首诗在这篇散文的中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使这篇散文具有明显的感伤色彩。

这种感伤色彩正是这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之一。

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景色描绘来表达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点拨】 作者借山水历史人物的描述,含蓄而酣畅地抒发了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愤懑感情,婉转而淋漓地倾泻出忧国忧民的心曲。

作者有意地回避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他写的是黑黝黝的夜色中的桐君山,风雨无常的阴暗天气中的严陵滩。

桐君山顶空旷的天空,灰白的云,云层缺处一点两点之星,欲藏欲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江中明灭变化的渔火,七里滩头双桨悠悠的回响,山下岩头的“太古的静,死灭的静”,“歪斜的亭子”,“芜杂的草木”,“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所有这些未经人道的景物、氛围,一一来到他的笔端。

孤寂烦闷的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

七里滩头的冷清和严子陵钓台的荒凉又使他领略到一种凄清的美。

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文章最后着力写七里滩的清静和严陵钓台的荒凉凌乱,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作者遇浅滩,过沙洲,纵情山水,貌似潇洒,实则掩藏着复杂的情感。

七里滩边“四围的山包得格外地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

并且山容峻峭,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

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地看不见一个人类。

”“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等等景物的描写无不印证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和困惑。

严子陵钓台上“歪斜的亭子”、“纵横芜杂的草木”、“山腰里的那座祠堂,也只露着些废垣残瓦”、“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东西两石垒……向西望去,则幽谷里的清景,却绝对的不像是在人间了”等描写以及祠堂题壁更是摹画了颓废荒凉的美境,由此也更可理解“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中蕴涵的情感了。

《钓台的春昼》是如何体现“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作者先写自己游览时忧愤和苦闷之情,然后以游踪为线索,写自己登桐君山和游钓台的情形,文章对登游叙述、景物描绘,看似散乱,实则紧紧围绕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写,结构显得紧凑有度,形成一篇美文。

♣散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有的质朴而又自然。

郁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

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

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人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语言丰富的文言功底也是一大特色。

♣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道观前观景,“空旷的天空”“灰白的云”“半角的天”“一点两点的星”“半规月影”“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仿佛是一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景中有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

一、写法归纳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文章通过对作者于1932年春到桐庐桐君山和严子陵钓台旅游一事的记叙,作者准确地再现了这两处胜景的风貌,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静幽和秀雅之美,并借题发挥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时政的愤懑之情和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感伤之情。

作者善于借景抒情,如:

作者对于钓台山的荒凉、阴森景象的描绘中实际上隐藏着或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阴郁之情和苍凉之感。

二、技法指导

运用借景抒情一定要注意景物格调色彩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两者交融,自然而不造作,抒情浑然顺达。

三、随堂练笔

任选一景,以借景抒情的写法来加以描绘,写一段文字(片断),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100字。

四、他山之石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出自于茅盾的著名《白杨礼赞》)

由严子陵说开去

一些有识之士对当官很是鄙视。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严子陵宁可到富春江钓鱼也不入仕,阮籍为躲避做官的任命,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嵇康听说好友山涛要推荐他去做官,立即给山涛写信绝交。

20世纪30年代初,朱家骅托傅斯年请语言学家李方桂担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李方桂坚辞不就,傅斯年一再促请,惹得李方桂发了火,他不耐烦地对傅斯年说:

“我认为,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

”傅斯年闻听此言,躬身作了一个长揖,退出说:

“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教育与人才”“入仕和出仕”“人生态度”等话题作文中。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这道观大门外的景色,真神奇极了。

我当十几年前,在放浪的游程里,曾向瓜洲京口一带,消磨过不少的时日。

那时觉得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甘露寺外的江山,而现在到了桐庐,昏夜上这桐君山来一看,又觉得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与比拟的了。

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

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了,才跑也似的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

第二日侵晨,觉得昨天在桐君观前做过的残梦正还没有续完的时候,窗外面忽而传来了一阵吹角的声音。

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并且晓风残月,杨柳岸边,也正好候船待发,上严陵去;所以心里虽怀着了些儿怨恨,但脸上却只现出了一痕微笑,起来梳洗更衣,叫茶房去雇船去。

雇好了一只双桨的渔舟,买就了些酒菜鱼米,就在旅馆前面的码头上上了船,轻轻向江心摇出去的时候,东方的云幕中间,已现出了几丝红晕,有八点多钟了。

舟师急得利害,只在埋怨旅馆的茶房,为什么昨晚不预先告诉,好早一点出发。

因为此去就是七里滩头,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上钓台去玩一趟回来,路程虽则有限,但这几日风雨无常,说不定要走夜路,才回来得了的。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一句中的“流”字具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一个“流”字凸显出了本句是描写动态的,又以颜色的角度写了“灰白”突出了作者当时的感伤心情。

“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句话从静态角度写了星,从动态角度写了月,作者将情景结合通过描写星和月写出了自己的那种感伤心情。

“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了,才跑也似的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

”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答:

                                    

                                    

答案:

这句话用侧面烘托手法竭力表现桐君山一带江山景物的秀美和静幽。

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进行描写?

答:

                                    

                                    

答案:

桐君山顶的夜色是凄清之美。

这样的景物描写可以透露出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波澜。

二、语言运用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前四个句子构成排比句,五、六句构成对偶句,所有文字构成一段表意完整的话。

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之言寡而实,________________。

话不在多,而在贴切与恰当。

答案:

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 为疑惑的人说一句警醒的话 为悲伤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 小人之言多而虚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说明其中蕴涵的道理。

画面内容:

                                    

道理:

                                    

答案:

(画面内容:

)该漫画由两部分构成:

左上角一个大大的变体“礼”字,“礼”字的右边变成一个吊钩;中间是一个被“吊钩”吊起的垂头丧气的人。

(道理:

)该漫画抨击了约束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那些为繁文缛节所累的人。

一、基础考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尺(zhǐ)倦怠(dài)

比拟(nǐ)生龙活脉(mài)

B.溯江(shù)崎岖(qū)

颓废(tuí)木鱼钲钹(bó)

C.拜谒(yè)恻隐(cè)

盛筵(yán)山容峻峭(xiāo)

D.轮埠(bù)哀咽(yàn)

酩酊(dǐnɡ)废垣残瓦(yuán)

解析:

选A。

B项中的“溯”读sù;C项中的“峭”读qiào;D项中的“咽”读yè。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船家的说话冗慢优长,似乎已经带着些睡意了。

B.进了栅门,踏着为淡月所应照的石切平路,向东向南的前走了五六十步。

C.我在船头上一口一口地喝着严东关的药酒,指东话西地问着船家,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港,惊叹了半天,称诵了半天,人也觉得倦了。

D.山腰里的那座祠堂,也只露着些废垣残瓦,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

解析:

选D。

A.优—幽;B.应—映,切—砌;C.诵—颂。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船家也似乎动了恻隐之心了,一句话也不发,跑将上来,他却突然交给了我一盒火柴。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小组发言时,王永明高谈阔论,语言精辟,博得了阵阵掌声。

解析:

选B。

B项,“恻隐之心”,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心。

合乎语境。

A项,“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

不合语境。

C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

感情色彩不当。

D项,“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与此语境感情色彩不当。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

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________的文物大迁徙工作。

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________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

一位当事人说:

“事后回想,心有余悸。

________,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________愈挺愈直了!

A.史无前例  埋藏  不过  确乎

B.绝无仅有  藏匿  但是  反而

C.绝无仅有  埋藏  但是  反而

D.史无前例  藏匿  不过  确乎

解析:

选D。

绝无仅有:

极其少有。

史无前例: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

文物迁移工作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埋藏:

藏在土中;隐藏。

藏匿:

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后两空,根据语境,用“不过……确乎”更妥。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 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

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

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

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

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

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

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

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

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

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

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

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

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

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

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

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

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

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

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文章将梵高、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

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

解析:

选A。

“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不当。

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