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813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话清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漫话清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漫话清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漫话清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漫话清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话清高.docx

《漫话清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话清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话清高.docx

漫话清高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清高”的内涵和作者的基本观点。

2、思考“清高”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所列举的历史人物与阐述的观点。

2、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并借助网络平台(或图书)查找有关资料。

1、文中所举人物与清高有关的事迹与材料。

2、理解文中选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漫话清高》是金开诚的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文章写于九十年代初,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经济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面对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身处文明进步的社会,人们到底该如何生存?

是淡然处之,远离市场经济浪潮,还是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而获得大笔财富?

文章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里“清高”一词作了多方的探讨,艺术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概念。

在这篇文章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发表。

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2、作者简介:

金开诚,原名申金能,1932年11月出,江苏无锡人。

汉族。

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枢纽工程副主席。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年至1994年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2年起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宣传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宣传部长。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常委,九届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文丛读》《文艺心理学概论》等及论文120篇。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清高”的概念?

(2)文中举了哪些人的例子来说明“清高”的内涵?

(3)“清高”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有什么意义?

2、提取信息,分组讨论

小结:

(1)“清高”是个褒义词,“清”是指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高”总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2)文章是以许由、陶渊明、诸葛亮、苏武、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人为例来说明“清高”的内涵的。

(3)“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

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三、合作探究,重点评析

1、交流资料,扫除障碍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文中所举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材料,如“许由洗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林和靖“梅妻鹤子”等,加深对“清高”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中所引诗句意义的理解也作适当交流理解。

(1)关于“梅妻鹤子”的故事: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

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

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

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典故白话]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是宋代著名的隐士。

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但他发愤读书,好学上进。

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

初游历于江、淮之间,而后归居杭州,在西湖孤山结庐隐居,二十多年没有进城。

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长官须“岁时劳问”。

林逋闲居无事时,尝在茅草屋旁自筑墓穴。

临终之前,曾遗诗后人,其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不封禅书”之句。

自喜一生不为天命君权所苦,隐居生活飘逸自乐。

 

林逋讨厌世人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陋习。

他能书善文,尤长于诗赋,其词澄浃峭特,跌宕回环,常不待思索,挥毫而就。

但他每次写完,略一吟咏,即随手撕掉。

有人问他:

“何不抄录下来,留给后人呢?

”林逋说道:

“我在山林壑谷中隐居,现在尚且不想以诗出名,哪还希图名扬后世呢?

”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

他常常四处寻访,但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

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

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

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

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 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

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

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

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

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

 

至今,在孤山北麓,仍立一小亭,人称“放鹤亭”。

这是元朝人为纪念林逋而修造的。

亭内置有清朝康熙皇帝临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舞鹤赋》。

冬末春初,登亭远眺:

各色梅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蔚然可观。

鉴赏家们认为,孤山放鹤亭一带,是西湖赏梅胜地,梅花盛世历千年而不衰,也许是托福于林逋对待“梅妻”的深厚情意吧。

(2)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

“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重点探讨分析,把握作者观点

(1)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

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由许由与陶渊明,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于社会主流且不去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

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由此可见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

(2)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

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

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便是一篇咏梅绝唱。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生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

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

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

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不用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3)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李白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4)根据以上分析,“清高”之人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清高”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

清高的人一般不趋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

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都具有常人不及的才能,但不做官。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它只代表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3、筛选信息,提炼概括

根据以上讨论内容,提取文中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类型

人物

原因

引用目的

作者态度

清高

之人

许由

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为人君

“清高”与显贵无缘

刻意回避显贵与富贵,将之与清高隔绝,一定要让清高与清贫与归隐划上等号,缺乏责任感。

陶渊明

林和靖

倪云林

有才艺可做官,却不屑做官

“清高”与富贵无缘

这种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作者较赞同。

非清高之人

诸葛亮

汲黯

苏武

魏徵

颜真卿

史可法

因做官不被评为清高

“清高”与富贵无缘

作者认为他们远非清高二字可比

李白

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

清高标准严格

尽管李白不能算清高,但作者心目中李白有更值得推崇的地方

孟浩然

求援用世之心明显

清高标准模糊

作者认为孟浩然理应成为清高的样板

四、讨论交流,迁移探究

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和文章末段文字,讨论:

1、在当今经济社会还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必要?

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可能?

2、保持“清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五、总结:

文章开头为我们分析了“清高”一词的含义,接着举出许由、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对“清高”的理解。

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有才艺,可以作为做官的资本,却辞职归隐。

通过这两个例子,作者说明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悖离的行为和思想。

清高的人一般不趋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即所谓的“高”和“贵”)。

又因为这些人都具有常人不及的才能,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一直以“清高”二字来褒扬他们。

接下来作者又举李白、孟浩然两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李白和孟浩然都因为诗才而有很高的知名度,都不被君主重用。

李白是因为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而不够“清高”标准。

孟浩然归隐后有恬淡之心,却也不是世所公认的“清高”样板。

这说明世人用于界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作者以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证明,“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可见“清高”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的评价。

最后说到“清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无论富贵与否,人们都乐于用“清高”来装点自己。

“清高”的概念继续被人有意无意地维护着。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阅读下文,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以“我眼中的‘清高’”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清高”理解。

七、附注:

1、长安城内(皇帝的)宫阙雄伟高大的好象到达了天上,我曾经在这里也是皇上身边的臣子。

这两句出自李白的《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表现了李白的失落之感。

2、临洞庭上张丞相·作者: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①。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③。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④。

[译文]八月洞庭涨秋水,湖波浩荡与岸齐水气弥漫充塞虚空,湖天相连浑然一体。

气雾蒸腾笼罩云梦泽,浪涛翻滚摇动岳阳城。

想渡大湖又没有舟楫,闲居无事愧对盛世贤君。

坐下观看垂钓者,怅惘空怀羡慕情。

[注释]①涵虚:

指水映天空。

混太清:

与天空混为一体。

此指水天一色。

②云梦泽:

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③端居:

指闲居无事。

④羡鱼情:

这里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

典出《淮南子·说林训》: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背景]孟浩然本有隐逸之志,却希望张九龄援引他出仕,一则因为张任丞相时政治清明,二则因为亲老家贫。

[鉴赏]这首诗是歌咏洞庭湖景色的名篇。

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3、《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1)岁暮:

一年的晚暮,这里指农历十二月。

南山:

此指岘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城南。

诗题一作《归故园作》。

有作《归终南山》者,实误。

(2)北阙:

皇宫前望楼,是等候朝见上书的地方,因其座落北面,故名。

《汉书·高帝纪》:

“肖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注:

“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

”上书:

指向皇帝上书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敝庐:

指故乡破旧的房舍。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犹有先人之敝庐在。

”(4)不才:

没有才能。

明主:

英明的君主,这里是指唐玄宗李隆基。

(5)故人蔬:

被老朋友所疏远。

(6)青阳:

指春天。

《尔雅·释天》:

“春曰青阳。

”岁除:

即一年将尽的意思。

这句是说,春天逼近,旧岁将为新年所代替。

(7)永怀:

即永远不能忘怀的意思。

愁不寐:

因忧愁而睡不着。

(8)虚:

空寂。

这句是说,月光从松林射进窗来,使自己更感以了空虚和寂寞。

[简要评析]本诗之写作,在孟浩然应考失利后,求仕无望,只好心灰意冷地回到故乡。

仕途失意,岁暮归来,这人生的不幸,对于孟浩然来说,也仍然是无法解脱的苦闷。

因此,作者的这首诗中,尽管说得含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首联所说的“北阙休上书”,和第二联的“不才明主弃”,就已经强烈地反映出了孟浩然的不满和牢骚。

因为“休上书”,实际是难以上书,自然也就无法任用了;所谓“不才”,那更是一句反语。

本诗最为后人称道,也最易引起争论的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两句诗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味道又不尽是反语。

弦外之音,确有怨艾之情。

诗的后四句,凄凉寂寞,无限愁怀。

因为在这一年将近的岁暮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结,永夜唏嘘呢?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松月临窗,长夜难眠,这该是怎样的凄苦啊。

语言缠绵,情志深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

4、孟浩然《留别王维》(留别王维唐访虾迫?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赠别诗表达了作者求仕不成,不得不离开长安,“欲寻芳草去”的失落心情。

首联言自归,颔联写惜别,颈联说明离开长安的原因,表达了对“当路谁相假”的惆怅与愤懑,抒发了落第士子的辛酸和怀才不遇的嗟叹。

全诗感情真挚,自然平实,言浅意深,余味悠长。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这样寂寞无聊的生活,还等待什么?

天天空手回来,一无所获,实在是碌碌无为。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我要寻找一片长满芳馨花卉的幽静山林,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又珍惜我们之间的情谊,不忍心与老朋友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如今居高位者,有谁肯容纳或提携我呢?

世上要寻找如你我这样的知音,实在是寥寥无几。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也许今生今世,我注定要过那种寂寞无为的日子,还是痛痛快快地回乡,去关闭我故园的门吧!

注释:

①寂寂:

落寞。

竟何待:

要等什么。

空自:

独自。

②寻芳草:

寻找芳香花卉,这里比喻追求理想境界。

③违:

分离。

④当路:

当权者。

假:

宽容。

⑤扉:

门。

5、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红颜:

指年青的时候。

轩冕:

指官职,轩:

车子;冕:

高官戴的礼帽。

卧松云:

隐居。

清芬:

指美德。

风流:

潇洒清雅。

  中圣:

古时嗜酒的人,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见《三国志·徐邈传》。

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释义: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

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

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何处觅清高?

 

刘志琴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试看时下的行文,不论是长篇、短论、散文、随笔又有哪篇、哪句言清高?

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

 要说“清”字,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钟是毫无疑义的。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

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

“清”字再加上“高” 字当属顶量级的称誉吧,不然,它曾是压在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负。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知识界就已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运动,从五十年代初批判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肇始,就把知识分子那种温情脉脉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加以鞭笞,由此揭开知识分子改造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批判胡风、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十年浩劫,矛头不仅指向时政言论,就连温良恭谦让的性情,温文儒雅的风貌也在扫荡之列,致使那些素来洁身自好的,不争名于市的,不轻言附众的,不太随和的,不耻奉承的等等具有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以清高进行自我批判。

很显然,这“清高”在社会舆论中已是贬词,与衰词早已绝缘。

然而贬是贬,却又是臭豆腐一块,虽臭亦香,因为这清高与政治立场错误相比,是轻量级的,不会伤筋动骨,检讨检讨容易过关,因此不论是真清高,假清高,一旦要写思想检查莫不以“清高”自谴自责,运动过后倘若以清高作结论,已属不幸中的大幸,又不免在自怨自艾中沾沾自喜。

这“清高”在知识分子情感中纠集的喜怒哀乐,真是一言难尽。

虽说这“清高”已经异化,但毕竟是淡泊明志的操守,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敬重,即使在极左思潮的暴风骤雨中,那些耿直放达之士也多以清高自重,在心灵深处集有这一方净土。

可悲的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清高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

优越产生的不是清高,而是高做。

高做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视为浊物,否则,还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

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清高超拔之士,所缺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

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

遗憾之处在于,这种清高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

因而,往往也就带上了消极的色彩。

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

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清高,可以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这常常是大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往往与清高相去甚远。

清高

随随便便不会有人说你清高,除非你真的潜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并与世俗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想到清高,我就想到大山,想到原始森林,一条小溪由上而下,汩汩流淌,诉说着孤独与寂寞,若隐若现的白雾在林中缭绕,透明而神秘。

清高是清幽而高洁的境界,像山样具有涵养,谁也不知其心中藏着多少宝藏,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其不苟言笑,却无所不晓,一鸣冲天。

不要以为读了几本书,行了几段路就能清高了,更重要的是洋溢着的那种气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洒脱和深远,让你不能忽视,不能侵犯。

  

在别人看来,清高应该享有辉煌,可事实上却总与辉煌有一段距离。

古代的清高作派,往往擅于琴瑟和鸣,吟诗作赋,而郁郁不得志,徘徊山水,讥笑尘世。

你能感受到仙风猎猎,历史的烟尘拂动。

有许许多多高才之士,远离名利,抵达山林,与自然交汇,度过离奇的一生。

清高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景仰,而自己是否饱受着心的修炼的折磨呢?

我不知道这种清高是否美好,尽管被山清水秀浸染,可他们的才气也随之被岁月一点点剥蚀,无声地传递给人们腐朽的气䁯。

  

不知是清贫之后才会清高,还是清高必生清贫,清高与富有很难有缘。

于是清高需要占据精神的丰富,坚守人粮,在心的田野里他们收获了更美好的食粮。

如果你执意清高,就要有忍受清贫的思想准备,不要期望奇迹,否则清高就是迂腐。

美国作家爱伦.玻晚年一贫如洗,一家杂志社刊登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给贫困的他捐助钱物。

这封请求施舍的信使爱伦·玻怒不可遏——他认为凭他卓越的文学贡献,美国政府应该助他一臂之力,然而政府却粗暴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当希望破灭之后,他先前的怒不可遏显得多么的脆弱!

  

清高的人有时自鸣得意,得意的是自己的知识品味,不屑与流俗为伍,有点冷眼观世的味道,而拥有知识的最大一群当然是知识分子,他们是清高的最大一群,知识给了他们清高的门票,可似乎他们谁也没有放弃权。

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你在矛盾中生活着,让你在不知所措中抓到个点小小的幸运也当作天大的恩惠。

如果你是属于有知识的那一类,清高是错;不清高也是错。

很多年前,我当过老师,也被人用清高锻炼过。

记得有一位家长诚惶诚恐地送我一件礼物,我不识时务地拒绝了,他背后大说我是假清高,扫了他的面子。

可是据传,而今的各种市场,最怕老师光顾,慨叹老师再也不清高了,买小菜都斤斤计较,你是清高一族,你不上当,大家似乎不会心安理得。

很多的人都不愿和清高的人同事,觉得他们在现代生活中,差那么—根神经。

这个时代的人很实惠,你清高,清高不值钱清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和清高的人一起出差,不得乱报发票,不能乱拿回扣,这并非是清高的人不愿意,缺乏心灵的默契,清高似乎是两袖清风的代名词。

而很多的上司不喜欢清高的下属,尽管你工作任劳作怨,叫人喜欢,也许你能力也还很强,可是你不会巴结,不能让他享受恭维的甜蜜,他总是敬而远之,有时他还会窝着一把无名火。

清高的人不容易交上朋友,别人不容易透视你,就说你不随和。

人们倒是乐得和他们打邻居。

试想,你和一个市并小民住在一起,整天都是庸烦!

和清高的人住在一起,你可会羡慕你的富有,即使可能是在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