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352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册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全册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全册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全册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全册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册教学目标.docx

《全册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教学目标.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册教学目标.docx

全册教学目标

全册教学目标

1、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继续学习331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的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468个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词语,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

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注意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6、能清楚明白的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连贯的话,能具体的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说话的大意,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熟记教材规定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落。

8、学习在方格里书写各种结构的字。

要求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学习毛笔描红。

继续培养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教材内容、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分四个部分:

1、课文8个单元48篇课文48课时

2、古诗诵读8次,16首古诗8课时

3、综合练习8次16课时

4、作文8次16课时

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和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34个,积累词语37个。

学习写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的6篇课文。

背诵《信》全文、《茉莉花》的第四节。

熟记名言3句。

3结合课文进行的说话训练5次。

单元语言实践活动1次,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懂得热爱生活,孝敬长辈,关心他人。

【单元主要内容与重点训练目标】

本单元有课文6篇,以童年生活为主题。

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

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得自然、流畅,语速适当。

在一些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句中适当停顿,又要注意停顿时间的掌握,停顿时间过长也是读破句的表现,一般句中的停顿仅仅是为了调整一下呼吸,一定要自然流畅。

另外,在生字教学中,建议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集体的反馈交流中,有重点地请学生在音、形、义方面相互提醒,教师则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字形辨析,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内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识字与写字

1、认识生字34个,能理解词语表中的词语的意思;区别形近字“剃”和“递”、“镜”和“境”、“换”和“焕”、“轮”和“论”;

2、能用查字典增加识字量。

3、正确书写34个生字,学习写好左窄右宽的字。

4、开始练习用钢笔在钢笔本上楷书。

1、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2、能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巩固生字。

3、能运用换部首等方法区分形近字。

1、遇到生字能主动查字典,有良好的查字典识字的习惯。

2、写字态度认真,簿本整洁,字迹端正。

阅读

1、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姹紫嫣红”、“风平浪静”、“慢条斯理”、“欲言又止”、“形影不离”的意思;会用“但是”造句,能区别“希望”和“盼望”、“惊喜”和“惊奇”、“果然”、“突然”和“居然”的意思并正确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

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得自然、流畅,语速适当。

3、能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学会边默读边思考。

(根据要求划出句子并理解)

1能结合课文中的语境理解词义。

2、在默读时能根据要求划、圈有关词句,理解句意。

3、在理解基础上背诵《信》全文、《茉莉花》第4小节。

熟读、熟记3句名言、背诵2首古诗。

1、有良好的朗读课文的习惯,能主动熟记文中的精彩段落。

2有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懂得热爱生活、孝敬长辈、关心他人。

3、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儿童读物。

写作

建议写《小猪学好样》

《小熊找朋友》

1、看懂图意,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

2、正确使用逗号、句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

1.学习观察图画,看清图意,展开合理的想像。

2.给每幅图配上一两句话,再连起来写一段话。

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根据提示把小熊从“找不到”朋友,到“找到”朋友的过程写清楚。

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3.写好对话,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对生活充满热爱。

2、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口语交际

1、能熟练地用普通话发言,运用已学过的词句表达,表达时语句基本通顺、连贯,意思基本清楚。

2、能依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1、听人说话要认真,能抓住主要内容记住。

2、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时能说连贯、完整、具体的话。

3、主动完成语言实践活动,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条理地介绍给别人听。

4、能在课堂上发言,完成结合课文的5次说话练习和1次语言实践活动,做到条理基本清楚,语句基本连贯。

1、听别人说话要专心,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

2、积极举手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善于根据学习内容,主动地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

能运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比较主动地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1、参加一次笑话大赛。

2、参加一次书信展览。

1、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2、善于与他人合作。

周次

日期

进度

备注

1

9/1--5

123古诗机动

(1)

2

8-12

456作文机动

(1)

3

15-19

789古诗

4

22-26

101112作文机动

(1)

5

29-10/3

国庆放假

国庆节

6

6--10

1314古诗15机动

(1)

7

13-17

161718作文机动

(1)

8

20-24

192021古诗机动

(1)

9

27-31

222324作文

10

11/3-7

期中练习

11

10-14

25262728古诗

12

17-21

2930作文31机动

(1)

13

24-28

323334古诗机动

(1)

14

12/1-5

3536作文3738

15

8-12

39古诗4041机动

(1)

16

15-19

42作文434445

17

22-26

464748作文机动

(1)

18

29-09/1/2

期终复习

元旦

19

5-9

期终复习

20

12-16

、1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在阅读中认识2个生字。

2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

积累主谓结构的词语。

技能:

1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情感:

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创新:

能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丰富新的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及5个词语,并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

“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预习时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在电脑没有发明之前,在电话没有普及之前,要和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人们通常采用写信的方式。

你写过信吗?

收到过信吗?

见到过信吗?

(出示信的图片)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有个小朋友,刚学会写信,想写好多的信。

这些信都是替谁写给谁的呢?

听课文录音。

2、交流讨论,多媒体出示:

雏鸟妈妈

花朵蜜蜂

大海小船

云云

树树

自己自己

(结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说“我想替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

3、结合交流讨论,学习“雏”

媒体演示:

(1)雏鸟的图片。

“雏”的意思就是刚出生的鸟。

(2)“雏”共有()笔。

(3)比一比组词:

雏()准()难()推()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二节——第六节。

1、读读想想,这么多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家信邀请信互勉信)

2、交流讨论,媒体出示:

回巢、采蜜、航海、春雨、森林。

3、结合交流,学习“巢”。

媒体出示鸟巢图:

(1)“鸟巢”是什么?

“鸟巢”又可以叫“鸟______”?

(2)“巢”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小下大,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要注意。

练习写字。

4、再读读2——6节,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些信?

5、交流讨论,媒体出示:

黄昏、姹紫嫣红、风平浪静

理解词义:

黄昏(读读第二节,说说黄昏指什么时间?

姹紫嫣红(指导看注释,启发说说春天有哪些花?

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

读读2——6节,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

(1)因为,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她快去航海。

(2)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快回巢。

*(3)因为__________,所以替______给______写信,__________。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指导读第6节,理解“心贴得更紧”的意思。

第2——5节:

学生自选一节练习朗读,大组交流。

(二)研读第一节

1、读读,思考:

为什么信要用心来写?

2、练习默读第一节。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媒体:

雏鸟、回巢、自己、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绵绵春雨、天边森林

2、试试你身手: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试着说几个:

例:

风(平)浪(静)

山(清)水(秀)风(和)日(丽)

情(深)谊(长)窗(明)几(净)

3、熟读背诵课文

媒体:

雏鸟

妈妈

回巢

黄昏

花朵

蜜蜂

采蜜

姹紫嫣红

大海

小船

航海

风平浪静

春雨

森林

自己

自己

心贴得紧紧

五、作业布置

1、拓展:

(1)任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姹紫嫣红风平浪静

*

(2)模仿课文的样子,试着写几句话,第一节可以用,也可以自己写。

2、作业:

(1)抄写词语,一词一行:

雏鸟、黄昏、森林、自己、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1、信

雏鸟

妈妈

回巢

黄昏

花朵

蜜蜂

采蜜

姹紫嫣红

大海

小船

航海

风平浪静

春雨

森林

自己

自己

心贴得紧紧

教后札记:

本课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雏”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并比较组词来掌握。

但“巢”在教学中虽然强调写法,但还有个别学生写错。

这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句式的训练,如在初读课文时安排句式:

我想替给写信,信的内容;在详细学文时训练学生练习说话“因为,所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

模仿课文写几句诗,学生存在思路太窄,语言描述欠生动,今后还应注意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2、茉莉花

教学目标:

认知: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6个。

2区别“希望”和“盼望”、“惊奇”和“惊喜”的意思,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

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4节。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情感:

体会养花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和美的享受,并且能从中感悟到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创新:

体会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能模仿课文有关语句,选择校园中的一株花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抓住相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养花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与美的喜悦,读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语气,学习听写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茉莉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茉莉花:

请了解茉莉花的学生简介茉莉花。

2、板书课题,媒体出示生字“茉”(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课文,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理解“稀疏”、“洁白无瑕”的意思。

(3)标上小节号,口头完成填空练习(媒体出示)

茉莉花的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一大簇枝丫,鼓出蓓蕾→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2)字词教学重点。

①读准生字的字音。

②书空“逛”,注意笔顺。

③形近字组词:

(媒体出示)

副()假()蕾()

福()瑕()雷()

④理解词意“稀疏”、“洁白无瑕”。

(3)交流填空练习,板书:

茉莉花的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好多叶子,露出小苞→一大簇枝丫,鼓出蓓蕾→开出小花,送来清香

三、研读课文

1、读读课文的第2——4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茉莉花的句子。

2、学习第2节。

(1)媒体出示句子:

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稀疏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2)指名读句子,说说“老样子”指什么样子?

(3)媒体出示,“因为__________,所以,我不再关心它了。

(4)理解“我”心情变化,而刚买来时,“我”的心情如何?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一题,体会“盼望”的意思,板书:

盼望不再关心

(5)练习朗读,读出“我”的心情变化。

3、学习第3节。

(1)媒体出示第3节,在“好多”、“绿油油”、“一个个”的词下加着重号,理解茉莉花的样子。

(2)看到茉莉花有了变化,“我”的心情如何?

(体会“惊喜”的意思)

板书:

惊喜

(3)练习朗读。

4、学习第4节。

(1)媒体出示:

它们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

(2)读读句子,圈出描写茉莉花颜色、香味的词语,理解“似雪如玉”。

(3)练习朗读第4节,指导背诵。

媒体出示:

爱太阳——长枝鼓蕾——开花送香——闻香品茶

四.品读课文,感悟心情的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划:

“我”在养花的过程中心情变化的语句。

2.交流、出示

(1)回家后,我把茉莉花发阳台上,每天都精心照料它,焦急地盼望它能早日开放。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解“焦急”,区别“盼望”—“希望”。

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

(2)渐渐地,我不再关心它了。

我为什么不再关心它了呢?

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3)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在阳台上惊喜地发现茉莉花长出了好多叶子,整株茉莉花都绿油油的了。

感受茉莉花勃勃的生机,区别“惊喜”与“惊奇”。

体会“惊”什么,“喜”什么的心情。

指导朗读:

指名读,比赛读。

五、复习巩固

1、读词语:

茉莉花、稀疏、盼望、惊喜、吮吸、贪婪、始终、

花蕾、洁白无瑕、似雪如玉、浓郁、品尝、精心

2、读读句子,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再选一句抄下来:

茉莉花已长出了一大簇枝丫,枝尖上鼓出了花蕾。

过了几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

它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

妈妈摘下一朵叫我闻,茉莉花的香味真醉人,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六、作业布置

1、拓展:

*用两、三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花。

2、茉莉花的最大特点就是花香浓郁,因此可闻第一节就写到----“茉莉花开,满屋飘香”。

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是形容茉莉花香的呢?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花香的词语呢?

3.试试你的身手,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

4.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洁白无瑕似雪如玉……

板书设计:

2、茉莉花

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好多叶子,露出小苞大簇枝丫,鼓出蓓蕾开出小花,送出清香

“我”盼望不再关心惊喜

教后札记:

在本课教学中生字“瑕”和“暇”学生已混。

第4小节的背诵,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时遵循一定的方法。

在前文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已充分领悟到了茉莉花坚持绽放的生长过程。

因此,教师便可据此提供一些相关的词组。

这样做,不仅适当地降低了难度,更是易于学生将所学进一步地深入、内化。

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更顺利地实现。

另外拓展作业的设置,要求兼顾到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情况。

利用各自所感悟到的,学生两三句话的介绍,既可以从内容上、情感上,也可以从体例上进行仿写。

这些小作业,让学生的“所学”能有“所用”,是感悟再现的较高层次。

*3、我画什么

教学要求:

认知:

认识8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慢条斯理”、“欲言又止”的意思。

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情感:

体会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爱,有爱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爱,有爱心。

课前准备:

《神笔马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中国有很多优美而又有趣的神话故事,《神笔马良》就是其中之一,谁能给大家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2、有5个小学生也在看这本书,他们边看边讨论:

假如我又一支神笔,画什么呢?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识字游戏

要求:

读准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理解词语

慢条斯理、欲言又止、和煦、俨然

(3)质疑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文中出现了几个小朋友?

课文是怎么描写他们的,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

()的小曼()的周明()的元元()的张小丽()的王斌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5个小学生的愿望分别是什么呢?

(交流、半数)

4、张小丽欲言又止,这是为什么呢?

5、读了这5个小学生的愿望,你有什么想法?

6、小朋友都想:

假如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一定先让小丽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7、读到此处,你又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课文

1、假如你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你想画什么?

2、文中的孩子们善良的心灵令人感动,你们也有那么多愿望,老师希望你们能梦想成真。

3、推荐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

五作业布置

1词语接龙,至少四个

例:

沉思—思考—考试—试验—验收—收获—获得

提议—

假如—

2数字填词语

(七)嘴(八)舌()湖()海()面()方

()牛()毛()颜()色()心()意

3加上合适的标点

(1)听我说我要给我们足球队画一个大球场像世界杯赛那样的远远抢着说道

(2)我呀周明慢条斯理地说我要画一个凉棚给大街上的民警叔叔遮风挡雨

[板书设计]:

*3、我画什么

卷发的小曼

戴眼镜的周明慢条斯理地说一个凉棚

翘鼻子的元元抢着说一个大球场纯洁善良的心

男孩子似的张小丽欲言又止深情好多双眼睛

认真提议的王斌

教后札记:

在本课生字教学中学生“犁”和“梨”容易相混,“斌”的右边学生容易加一撇。

因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小朋友,并说出理由。

这样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

(一)

(《江村即事》、《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能读通古诗,读准生字,如“曙”、“栖”。

2、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知道古诗描写的大致内容,能了解古诗所反映的情感类别。

4、初步了解古诗中的景物,对反映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古诗描写的大致内容,能了解古诗的情感类别。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诗中的景物,对反映情感的作用。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人们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记录着人们生活、情感的各个方面。

2、出示,连连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边塞征战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思乡念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画绘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吟山咏水

3、小结:

这些都是诗的情感类别。

板书:

     诗的情感类别

 边塞征战 思乡念友 描画绘鸟 吟山咏水……

4、出示课题

说明:

诗的情感类别,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

在导入部分,教师可选用一些较为浅显、易记的诗句,为学生建立一些初步的感知。

用连连看游戏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学习兴趣。

二、研读古诗、体验情感基调

(一)学习《十五夜望月》:

1、出示古诗,及自学要求:

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大致内容。

⑵以四人小组讨论,想想古诗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交流反馈:

⑴指名读古诗,齐读,注意读准“栖”

⑵释诗:

本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由于家人离散,仰望明月,以为感月宫的凄凉,而引起了思乡的愁绪。

⑶体验情感:

思乡念友

⑷师小结:

诗歌的情感,是和诗本身所反映的内容,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它和诗人当时的心情、境遇、所处的环境等有很密切的关系。

 3、再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分析诗中的情感

⑴特定事物:

月:

中秋之月,往往最易引起人的思乡愁绪。

望月,在古诗中往往就成了思乡悲离别的象征。

鸦:

鸦在古诗中,有时也被称为“寒鸦”。

游子在外,看到寒鸦,通常会有悲怆之感。

这也经常在思乡诗中被提及。

⑵环境渲染:

冷:

冷冷的露水,打湿了清冷的桂花。

只此一句,便使人感到离愁别绪。

而离别诗在表达愁苦的心情时,往往使用冷色调的词语。

4、指导诵读,读出相应的情感色彩

(二)学习《江村即事》:

1、引入新的古诗情感类别:

即事抒怀类

出示:

古人写诗,因小事而起,抒发心中感慨的诗歌,可归入即事抒怀类。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司空曙:

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字文明,一说字文初。

广平(今河北永年,一说今北京附近)人。

登进士第。

曾官主簿。

永泰元年至大历二年,为左拾遗,在长安与卢纶、独孤及和钱起吟咏唱和。

后贬为长林丞。

贞元初,以水部郎中衔在剑南四川节度使韦皋幕中任职。

官至虞部郎中。

司空曙的诗歌大部分属于酬赠之作,由于仕途蹭蹬,又长期迁谪,所以他对遭遇不幸的友人常常表现出深切的关心。

2、出示古诗,具体分析: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3、学生讨论、释诗:

诗人以一个渔翁的身份,在垂钓之后,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阐发了自己当时闲适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