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106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docx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念:

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

一种途径。

最早教育一词:

《孟子。

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桥梁)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方式: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

朱熹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学说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美国的孟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古中国:

夏代有了学校的设置

商代:

瞽宗

西周: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国学,乡学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中心:

礼乐教育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

特点:

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设太学隋唐时期:

六学(国子学,太学,书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

四书五经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古印度

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吠陀》,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古埃及

文士学校

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德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动力:

教育问题教育学发展概况

孔子:

《论语》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

性善论明人伦

荀子:

性恶伦化性起伪

墨家:

兼爱。

非攻人性素丝说

《学记》:

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

观点: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

邋等。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和谐的教育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意义: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观点:

泛智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卢梭:

《爱弥儿》

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斐斯泰洛奇:

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论赫尔巴特:

近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观点:

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从中做学五步探究教学法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和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和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专著)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主导地位教育思潮现代教育三大流派:

布鲁纳:

《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赞科夫:

五条教学原则

瓦•根舍因: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

和谐教育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内容•方法和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学校文化

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构成:

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组成: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扮演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鼻祖

格塞尔:

成熟机制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洛克:

白板说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教育万能论:

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一刀切,一锅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内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有关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斐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

全面发展教育:

德智体美劳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

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智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改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营机制

6避免素质教育中出现误区

第二节教育制度

内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双轨学制(欧洲),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

开始:

废科举,兴学校

1902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1903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12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资本主义性质

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实行时间最长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概念:

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

教书育人

夸美纽斯: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加里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的一般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者角色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第二节学生

学生的特点:

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4•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

第三节师生关系

以教和学为中介形成

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凯洛夫

学生中心论:

卢梭,杜威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发扬教育民主。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三•环境方面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

二•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

三•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四•心理关系:

心理相容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时期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西方最早的课程一词

博比特:

《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

课程概念:

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六艺

活动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代表人物:

杜威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组织方式)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五•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

隐性课程:

杰克逊

主要课程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要素之一)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杜威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课程目标

是课程本身要实

概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组成: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环节二•课程标准

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三•教材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泰勒的目标模式

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最关键的一步:

确定目标

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第七节课程评价

概念: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的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3.CIPP评价模式

提出者:

斯塔弗尔比姆

步骤①背景评价②输入评价③过程评价④成果评价

4.CES评价模式

步骤①需要评定②方案计划③形成性评价④总结性评价

第八节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

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根本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地位: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首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节教学过程

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本质;:

特殊的认识活动

主要矛盾:

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孔子学一思一行

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论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4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的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了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形式教育论:

洛克、裴斯泰洛奇(重视发展智力)实质教育论:

赫尔巴特、斯宾塞(重视发展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目前中小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种类: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

“学不邋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6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而行原则

教学方法

分类:

注入式和启发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产生与发展

1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基本定型: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

3形成体系:

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概念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清政府时期的京师同文馆,并在癸卯学制(1903)中以法令确定

下来

个别教学:

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

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

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办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

行编班的组织形式(内部分组,外部分组)

道尔顿制:

柏克赫斯特创立,教师不进行讲授

特朗普制:

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意义: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也就是备教材、

备学生、备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意义:

上课时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类型:

单一科和综合科

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作业的形式:

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4课外辅导

意义: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方式:

平时考察和考试

第五节教学评价

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

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目的:

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作用)

1诊断性评价

概念:

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而进行的评价

形式:

查阅以前成绩记录、摸底测验、必要的学习要素调查表

2形成性评价

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形式:

口头提问

3总结性评价

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采用的标准)

3.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评价主体)

内部评价即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第六节教学模式

概念: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常见的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概念: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基本程序:

冋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总结提咼

2抛锚式教学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

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

3范例教学模式

提出者:

瓦•根舍因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广义的德育: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

学校德育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第三节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与受教育者已有品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时品德形成的基础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涵义:

进行德育时要求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涵义:

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柯:

平行教育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学记》:

长善救失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五节德育模式

概念: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模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1认知模式(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

提出者:

皮亚杰,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道德两难:

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者问题

2体谅模式

提出者:

彼得•麦克费尔

特征:

性善论

3社会模仿模式

提出者:

班杜拉

4价值澄清模式

提出者:

拉斯、哈明、西蒙

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基本方法

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方式:

第一类: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第二类:

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2榜样示范法

方式:

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典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教育法

方式:

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方式:

学习、自我批评、左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

6品德评价法

方式: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人:

埃拉斯莫斯。

班级管理的过程: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班级的民主管理、班级的目标管

理(德鲁克)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3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概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

骨干力量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

2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1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步骤:

学生自评一小组评议一班主任评价一信息反馈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工作计划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班主任的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

全面总结与专题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