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017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知识点整理

1.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两侧,大阴唇后部,如黄豆大,左右各一。

腺管细长,为12,开口于前庭前方小阴唇及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2.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内膜的腺体及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病症。

3.异位妊娠,将受精卵在宫体腔以外着床的妊娠称为异位妊娠。

俗称宫外孕。

4.盆腔炎,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5.月经,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6.功血,由于调节月经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而非全身或生殖系统局部的各种器质性病变。

7.闭经,指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且无月经来潮者;或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此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顿6个月,或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

8.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性无排卵为临床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综合症。

9.围绝经期综合症,指绝经前后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病症和体征综合症候群。

10.底蜕膜,指囊胚植入深处的子宫蜕膜,将来发育成为胎盘的母体局部。

11.包蜕膜,即覆盖在囊胚上面的蜕膜。

12.真蜕膜,指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的蜕膜。

13.胎盘,由胎儿及母体组织共同构成,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重要器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组成。

14.妊娠剧吐,少数孕妇早孕反响严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称为妊娠剧吐。

15.妊娠期高血压,指生育年龄妇女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的病症。

16.流产,妊娠在28周前终止,胎儿体重<1000g者,其中发生在12周前者称为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者为晚期流产。

17.前置胎盘,孕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甚至到达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18.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全部或局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19.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过期产。

20.先兆流产,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将临产的病症称先兆流产。

21.产后缺乳,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

22.不孕症,夫妇同居2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未采用过避孕措施而未曾受孕者,称不孕症。

婚后未避孕而从未受孕者称原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2年不孕者称继发性不孕。

23.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一般规定为6周。

24.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及母体骨盆的关系。

25.产褥感染,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属中医产后发热的感染邪毒型。

26.晚期产后出血,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属中医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

27.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者。

中医称产后血晕,产后血崩。

四物汤: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肉桂、当归、川芎、赤芍、没药、蒲黄、五灵脂

止带汤:

茯苓、猪苓、泽泻、赤芍、丹皮、茵陈、黄柏、栀子、牛膝、车前子

完带汤:

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苍术、车前子、甘草、陈皮、柴胡、黑芥穗

宫外孕Ⅰ号方:

赤芍、丹参、桃仁

宫外孕Ⅱ号方:

赤芍、丹参、桃仁、三棱、莪术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

青竹茹汤:

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

寿胎丸: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生化汤: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通乳丹:

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桔梗、通草〔木通〕、猪蹄

下乳涌泉散: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花粉、青皮、柴胡、甘草、桔梗、通草、漏芦、穿山甲、王不留

行、白芷、甘草

毓麟珠:

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川椒

养精种玉汤:

白芍、当归、熟地、山茱萸

开郁种玉汤:

白芍、当归、白术、茯苓、丹皮、香附、花粉

各种阴道炎的鉴别

病名

白带特点

其他病症

检查

细菌性阴道病

灰白色白带,薄而均质,黏度很低,有时有泡沫;有鱼腥臭味

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烧感

>,氨臭味试验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可找到线索细胞

滴虫性阴道炎

灰黄色泡沫状,质稀薄,有臭味

外阴瘙痒,有时伴尿频、尿痛

阴道黏膜充血,可散在红色斑点,镜检可见滴虫

念珠菌阴道炎

白带呈白色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外阴奇痒,伴尿频、尿痛及性交痛

阴道壁附一层白色膜状物,不易擦去,镜检可见芽孢和假菌丝

老年性阴道炎

黄色,稀或黏,甚或呈血样脓性白带

外阴瘙痒、灼热感

阴道黏膜菲薄、平滑,可见小出血点或小溃疡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1)病史:

可有家族史、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史、尿急尿频史、排便困难史、和不孕不育史。

(2)病症:

1.月经异常,子宫肌瘤最常见的临床病症。

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那么引道出血。

2.下腹正中实性、不活动、无压痛包块3.压迫病症,有尿频尿急或排便困难、尿潴留4.阴道排液增多5.下腹疼痛6.阴道出血7.不孕等。

(3)体征:

妇科检查可扪及及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块,或整个子宫增大,不规那么突起而质硬。

假设超过孕3个月大小那么可在下腹部扪及增大的包块。

(4)实验室检查:

B超检查明确肿瘤的大小、数目和部位;诊断性刮宫假设为黏膜下肌瘤可有宫腔内凹凸不平感;宫腔镜检查可用于鉴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

(1)病史:

1.育龄期妇女有屡次人工流产史2.人工流产同时放置宫内节育器3.中期妊娠剖宫取胎4.生殖道畸形梗阻5.经期常用阴道栓,使经血排出不畅,逆流而致病

(2)病症:

病症因人而异,且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病症。

约20%患者无明显不适。

1.痛经和持续下腹痛,继发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病症,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展性加重。

疼痛多位于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

2.月经不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

3.不孕4.性交痛及肛门坠胀5.急性腹痛等

(3)体征:

典型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盆腔检查时,可发现,1.子宫多后倾固定,正常或增大2.直肠子宫陷凹或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扪及触痛性结节3.在子宫的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到及子宫相连的不活动囊性偏实包块,往往有轻压痛4.假设病变累及直肠阴道隔,可在阴道后穹隆部扪及甚至可看到隆起的紫蓝色斑点、小结节或包块

(4)实验室检查: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正确方法。

宫颈炎的病理变化:

急性感染期如未积极治疗,可形成慢性宫颈炎而发生以下几种病理变化

1.宫颈糜烂:

由于炎症刺激,宫颈被覆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逐渐脱落,为柱状上皮细胞所代替,因柱状上皮下的毛细血管显露,使炎症区域呈鲜红色,故称宫颈糜烂,但并非真正的糜烂,又称假性糜烂。

按炎症的深浅程度,宫颈糜烂在临床分三型:

单纯型,即炎症初期,糜烂面平坦,实为单层柱状上皮

颗粒型,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由宫颈腺上皮和间质增生所致

乳头型,腺上皮和间质进一步增生,外表凹凸更显著,形成乳头状突起

临床上为便于观察和处理,按糜烂面积占宫颈外表的比例,又把宫颈糜烂分成三度:

Ⅰ度〔轻度〕,糜烂面占宫颈外表的1∕3以内

Ⅱ度〔中度〕,糜烂面占宫颈外表的1∕32∕3

Ⅲ度〔重度〕,糜烂面占宫颈外表的2∕3以上

2.宫颈肥大3.宫颈息肉4.宫颈腺体囊肿,是宫颈转化区生理改变的结果而非炎症,一般无需治疗。

5.宫颈管炎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卵巢:

促进卵泡发育,也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2.子宫:

增加子宫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发育及肌层增厚,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使子宫内膜呈增生性变化,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穿过。

3.输卵管:

促进输卵管发育,使输卵管蠕动增强和纤毛生长,有利于输送卵子。

4.使阴:

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在乳酸杆菌作用下使阴道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繁殖。

5.外生殖器:

使大小阴唇增大饱满,并有脂肪和色素沉着。

6.乳腺:

使乳腺管增生,促进乳腺的发育,增加乳头、乳晕的着色。

7.第二性征:

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8.下丘脑及垂体:

对垂体和丘脑下部产生正反响调节,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9.新陈代谢促进水、钠的潴留。

10.骨骼:

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后加速骨骺闭合。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子宫:

抑制子宫肌收缩,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利于孕卵的种植、生长、发育;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子宫内膜,为孕卵着床作准备;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黏稠度增加、拉丝度减少,不利于精子穿透。

2.输卵管:

抑制输卵管的收缩机纤毛生长,调节孕卵的运行。

3.阴道:

使阴道上皮细胞加速脱落。

4.乳腺: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大剂量孕激素抑制乳汁分泌。

5.体温: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

6.丘脑下部和垂体:

负反响调节作用。

7.肾上腺皮质:

促进水、钠排泄。

8.新陈代谢:

促进蛋白质分解,增加尿素氮排出量,促进肝脏某些酶的合成。

输卵管妊娠的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1.输卵管炎症,是导致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2.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3.输卵管手术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5.放置宫内节育器6.孕卵外游7.其他,盆腔内肿瘤压迫或牵引。

(2)病理:

1.输卵管妊娠的变化及结局,a输卵管妊娠流产,多发生在812周的输卵管壶腹部妊娠;b输卵管妊娠破裂,多发生在6周的输卵管峡部妊娠;c陈旧性宫外孕;d继发性腹腔妊娠

2.子宫变化,子宫内膜呈蜕膜变化

病症:

1.腹痛,一侧腹部隐痛或酸胀感2.阴道出血3.晕厥及休克,休克程度及腹腔内出血成正比,但及阴道流血不成正比。

月经的临床表现

(1)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

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可早至1112岁,晚至1718岁。

(2)月经周期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的第1日,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1个月经周期

(3)月经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8d,多数为35d。

(4)月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量,正常月经量一般为3050。

每月失血量超过80为月经过多。

(5)月经血的特征1.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和阴道脱落的上皮细胞;2.不凝固

(6)月经期的特征经期由于盆腔充血以及前列腺素的作用,有些妇女出现下腹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

功血的病症

(1)无排卵型功血:

多发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

1.月经过频:

周期短于21d

2.月经过多:

经量多,出血量>80。

经期延长,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

3.月经稀发:

局部患者常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继之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持续23周或更长时间不能自止。

4.月经不规那么:

月经周期长短不一,一般经量不太多。

5.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30,但淋漓不尽。

以上一种或几种可同时存在

6.由于出血多或持续时间长可伴有贫血的病症如:

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2)排卵型功血:

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

1.排卵型月经过多:

月经量多,周期正常。

2.黄体功能不全:

月经规律,周期缩短,经量正常;根底体温呈双相,高温相≤11d;子宫内膜呈分泌不良反响。

3.子宫内膜不规那么脱落:

月经周期规律,但经期延长,经量不多或淋漓不止。

4.排卵型出血:

月经中期或在根底体温开场上升时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时间35d。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1)病史:

1.月经稀发或闭经、不规那么阴道出血等月经异常病史2.不孕3.肥胖、多毛、痤疮等。

(2)病症:

1.月经失调2.不孕3.高雄激素病症,多毛、痤疮4.肥胖5.黑棘皮症6卵巢多囊性变

(3)体征:

1.肥胖2.多毛3.痤疮4.黑棘皮症5.妇科检查可触及一侧或双侧增大的卵巢,个别患者可有阴蒂肥大。

(4)辅助检查

激素测定:

1、比例异常:

升高,降低,≥

2.高雄激素血症:

血清睾酮、双氢睾酮、雄烯二酮升高

3.高雌酮血症:

雌二醇正常或稍高,血E12>1

4.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水平增高

5.催乳素:

25%40%的患者催乳素>25

着床需要经过定位、黏着和穿透三个阶段。

必须具备的条件:

1.透明带必须消失2.囊胚细胞滋养细胞必须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3.囊胚和子宫内膜必须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4.孕妇体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孕酮,子宫有一个极短的敏感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应用硫酸镁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定时检查膝反射,膝反射必须存在2.呼吸每分钟不少于16次3.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每24小时不少于600,尿少提示排泄功能受抑制。

当出现镁中毒时,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是指从开场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

临床分为3个产程:

1.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

从开场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

初产妇的宫缩较紧宫口扩张较慢,需1112h;经产妇的宫颈较松,宫口扩张较快,需68h。

2.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

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

初产妇需12h;经产妇约需1h或仅需数分钟。

3.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需515,不应超过30.

胎盘剥离征象:

1.宫体变硬呈球形,胎盘剥离后降至子宫下段,下段被扩张,宫体呈狭长形被推向上,宫底升高达脐上

2.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

3.阴道少量流血

4.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阿普加评分及意义

用以判断有无新生儿窒息及窒息严重程度,是出生后1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02分。

总分值为10分,属正常新生儿。

7分以上只需要进展一般处理;47分缺氧较严重,需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药等措施才能恢复;4分以下缺氧严重,需紧急抢救,行喉镜在直视下气管内插管并给氧。

1评分反响在宫内的情况,是出生当时的情况;而5及以后评分那么反响复苏效果,及预后关系密切。

阿普加评分以呼吸为根底,皮肤颜色最灵敏。

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

临床恶化顺序为:

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

复苏有效顺序为:

心率反射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

宫颈炎

1.湿毒内侵

主证: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或五色杂下,质稠,或夹血色,或浑浊如米泔,臭秽。

兼证:

小腹胀痛,腰骶酸楚,小便黄赤,或有阴部灼痛,瘙痒。

舌脉: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那么: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

方药:

止带方〔茯苓、猪苓、泽泻、赤芍、丹皮、茵陈、黄柏、栀子、牛膝、车前子〕

2.脾虚生湿

主证:

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味

兼证:

面色萎黄或淡白,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腹胀足肿

舌脉: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那么:

健脾利湿

方药:

完带汤〔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苍术、车前子、甘草、陈皮、柴胡、黑芥穗〕

输卵管妊娠

气滞血瘀

主证:

停经及早孕反响或一侧下腹隐痛,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B超检查附件有囊性块物

舌脉:

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治那么:

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

宫外孕Ⅱ号方〔赤芍、丹参、桃仁、三棱、莪术〕

功血

1.肾阳虚

主证:

经来无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

兼证:

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那么: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

右归丸减川牛膝、龟板胶,加薏苡仁、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2.肾阴虚

主证:

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厚

兼证:

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

舌脉: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那么:

滋肾养阴,调经止血

方药:

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茯苓、甘草〕

3.脾虚

主证:

经血非时暴下,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稀

兼证:

神倦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肢体面目水肿

舌脉:

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那么: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炮姜〕

痛经

1.气滞血瘀

主证:

每于经前一两日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拒按

兼证:

伴乳房胀痛、胸胁胀满不适,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有烦躁易怒,甚或恶心、呕吐

舌脉:

舌紫黯或瘀点,脉弦滑或弦涩

治那么:

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

隔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2.寒凝血瘀

主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兼证:

经期延后或提前,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青白,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

舌脉:

舌黯,苔白润或腻,脉沉紧

治那么: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肉桂、当归、川芎、赤芍、没药、蒲黄、五灵脂〕

围绝经期综合症

1.肾阴虚

主证:

月经紊乱或闭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烘热汗出、潮热颧红

兼证:

五心烦热,皮肤瘙痒或如蚁行,阴道干涩,尿少色黄,大便干结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那么: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

左归饮加制首乌、龟板

2.肾阳虚

主证:

月经紊乱或闭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萎靡

兼证:

白带清冷,面浮肢肿,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晦黯

舌脉:

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那么:

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方药:

右归丸合理中丸

妊娠剧吐

1.胃虚

主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出食物,甚那么食入即吐

兼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头晕体倦,面色苍白,倦怠嗜睡

舌脉:

舌淡,苔白,脉缓细无力

治那么: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生姜、大枣〕

2.肝热

主证:

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

兼证:

嗳气叹气,胸胁满闷,口苦咽干,渴喜冷饮,便秘溲赤

舌脉:

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

治那么: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生姜〕

3.痰滞

主证:

妊娠早期,呕吐痰涎

兼证:

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舌脉:

舌淡胖,太白腻,脉滑

治那么:

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方药:

青竹茹汤〔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

3.气阴两虚

主证:

呕吐不止,不能进食,严重者,呕吐带血样物

兼证:

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眼无神,四肢无力,甚者发热口渴,唇干舌燥,尿少,大便秘结

舌脉:

舌嫩红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

治那么:

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方药:

生脉散合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加竹茹、芦根、花粉

流产

1.肾虚

主证:

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腰酸,腹坠痛

兼证:

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或曾屡次堕胎

舌脉:

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治那么:

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

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2.气血虚弱

主证:

妊娠期,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或小腹下坠

兼证:

神疲肢倦,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那么: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

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

3.血热

主证:

妊娠期,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

兼证:

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

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弦滑

治那么: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

保阴煎

产后却乳

1.气血虚弱

主证: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

兼证: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舌脉:

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那么: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

通乳丹〔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桔梗、通草〔木通〕、猪蹄〕

2.肝郁气滞

主证: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较稠,乳房胀硬痛

兼证:

精神抑郁不乐,胸胁胀闷不舒,食少,微热

舌脉:

舌质正常或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或数

治那么: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下乳涌泉散〔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花粉、青皮、柴胡、甘草、桔梗、通草、漏芦、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芷、甘草〕

不孕症

1.肾气虚

主证:

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

兼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

舌脉:

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治那么:

补肾益气,填精益髓

方药: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川椒〕

2.肾阴虚

主证:

婚久不孕,月经错后,量少色淡

兼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眼花心悸,皮肤不润

舌脉:

舌淡,苔少,脉沉细

治那么:

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

养精种玉汤〔白芍、当归、熟地、山茱萸〕

3.肝郁

主证:

婚久不孕,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先后无定期

兼证:

胸胁不舒,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

舌脉:

舌红,苔薄,脉弦

治那么:

疏肝解郁,养血理脾

方药:

开郁种玉汤〔白芍、当归、白术、茯苓、丹皮、香附、花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