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000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docx

03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

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泰州长江大桥为例

何瑞雯殷洁

【摘要】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

本文以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为例,旨在通过相关资料查阅和部门访谈结果的分析,探究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长三角区域、泰镇常城市群和泰州市带来的改变,在深层次上揭示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其周围区域产生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实证地区的研究可以看到,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加强了长江南北的联系,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加速形成;大桥通车带来的“同城效应”,提升了泰镇常三地交通区位优势,为泰镇常城市群的协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对于临港的泰州市而言,大桥的建设加速了泰州地区融入苏南板块的进程,引导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和提升。

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案例表明,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于区域发展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积极发展重大交通设施对区域发展和城市群的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重大交通设施;泰州长江大桥;区域发展;同城效应

 

1.前言

2011年,我国公路运输线路总长度达410.64万公里,客运量总计352万人次,货运量总计369万吨,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特别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泰州长江大桥始建于2007年,2012年11月正式通车。

自建设以来,泰州长江大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它是江苏省“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和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11座公路过江通道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高速公路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联络和辅助作用[1]。

本文旨在分析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长三角地区和泰镇常三市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在更深层次上揭示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会对其周围区域产生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上不同程度的影响。

2.研究区域背景与研究对象简介

2.1泰州长江大桥所在区域背景

泰州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的泰州市和镇江、常州市之间,落脚于泰州市高港区和镇江扬中市。

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和空间拓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96年,泰州从原扬州市独立,设为地级市。

201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进行区划调整,至此泰州市下辖三区三市:

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

泰州境内有新长、宁启铁路,京沪、盐靖、启扬等多条高速公路,亿吨大港泰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资料来源:

图1图2来源于《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10)》;图3作者自绘)

 

 

扬州泰州机场2012年通航。

沪泰宁城际铁路也将于“十二五”末完成。

图3泰州长江大桥及其连接线位置

图2泰州在江苏省的区位

图1泰州在长三角的区位

泰州长江大桥的落脚点之一位于泰州市高港区。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泰州市海陵区划许庄、白马、胡庄、大泗)。

高港区南濒长江,北倚泰州主城,是泰州的南大门,处于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结合部,东西承接上海、南京两大经济圈,南北连接苏南、苏北两大经济板块,区位优势明显。

大桥另一落脚点位于镇江扬中市,扬中市四面江水环绕,全市对外出行受到长江天堑的制约。

大桥通车前,扬中市主要通过二三八省道往西经扬中一桥与镇江、南京等地相连,往东南经扬中二桥与常州及以东地区相连,通过省道231经扬高汽渡与泰州相连。

交通出行主要依赖省道二三八和省道二三一,道路交通压力较大。

2.2泰州长江大桥建设基本情况

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最初来源于1998年沿江的泰州、镇江、常州三市针对共同的发展需求,提出建设泰州公路过江通道的设想。

项目由泰镇常三地共同提出,并于2003年交由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这一设想进行预可行性研究。

大桥于2007年8月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

历时五年于2012年10月16日整体建设完成,并于2012年11月正式通车。

泰州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的泰州市和镇江、常州市之间,东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57公里,西距润扬长江公路大桥66公里。

泰州长江大桥位于长江江苏江段的中部,直接连接着北京至上海、上海至西安和上海至成都等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高速公路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联络和辅助作用。

图4泰州长江大桥线路走向

(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泰州长江大桥由北接线、北汊跨江主桥、扬中接线、南汊夹江桥和南接线五部分组成,起自宁通公路,跨越长江北汊主江、扬中、南汊夹江,讫于沪宁高速公路,全长62.088公里。

全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

其中,项目起点至大港枢纽段设计速度采用100公里/小时,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33.5米、大桥宽33.0米(不含布索区);大港枢纽至项目终点段设计速度采用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4.5米,预留八车道建设条件[2]。

3.泰州长江大桥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图5南京—上海段已建过江通道地理位置(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3.1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影响

江苏省“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规划指出,到2010年底,江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4000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在江苏境内路段全面建成;至2015年,通车里程达到5200公里,基本建成“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其中五条联络线之一就是由泰州经扬中至丹阳的联络线,泰州长江大桥及其连接线的建设使得这条联络线得以形成。

整个江苏高速公路网建成后网络运行将达到“30-4321”的效果:

即所有规划节点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省内县或县级市间4小时到达,任意方向4小时过境;省会与各省辖市间、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间3小时到达;三大都市圈(南京、徐州、苏锡常)内任意两节点间2小时到达;任意两个隔江相望的县(市)节点间1小时到达。

规划要求建设好连通苏南苏北的11条过江通道,较过去的“四纵四横四联”建设规划方案增加了6个,其中就有作为泰镇之间过江通道的泰州长江大桥。

根据“五纵九横五联”规划实施效果显示,江苏省将建成11个高速公路过江通道,极大增强了过江通行能力。

图6江苏省高速公路规划(2010年)对泰州长江大桥及其连接线规划(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指出,长江三角洲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面临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大任务。

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是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崇海、崇启、泰州等过江通道和跨杭州湾的宁波通道、萧山通道和绍兴通道,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个中心城市间高速公路多通道、多线路的路网形态”。

由此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长三角的要求;形成交通一体化,以支撑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及客运服务水平和质量。

3.2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泰镇常三市产生的同城效应

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城效应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产物。

泰州长江大桥在建设之初,是源于泰州、镇江、常州三市基于共同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建设泰州公路过江通道的设想。

大桥通车后,三市间车程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到上海、杭州、南京也将更加便捷。

泰镇常城市群得以形成、发展,三市“同城效应”将日趋明显。

图7泰州长江大桥建设促使泰镇常“金三角”的形成

(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使得泰州地区摆脱了长江对于城市发展的制约,加快泰州地区融入苏南板块,缩小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差异;常州市地处苏南,本身区位条件优越,但常州市市域路网基本呈东西走向,缺少完整的南北通道。

泰州长江大桥的通车弥补了镇江到江阴过百公里江岸没有全天候过江通道的遗憾,优化了江苏南北向交通格局,使得常州与苏北、苏中地区之间的经济流动更加便捷;而位于江中的扬中,在大桥开通后全境能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城市对外交通更加便利[3]。

同城效应是同城化的积极结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于泰镇常三市,泰州长江大桥建设带来的同城效应首先实现了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快捷、自由地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泰镇常三地经济的特色优势,促进经济要素的流通和发展空间的扩大。

其次,同城效应使得资源得以分享,三地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产业的整合,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

而大桥建设也会带来三地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不断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

而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于泰镇常三市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则是带来了三市居民的同城化生活。

大桥的建设为沪宁高速等周边高速公路缓解了交通压力,并使得泰镇常地区的部分出行时间得以缩短。

以常州客运集团针对泰州长江大桥通车而调整的线路为例,以往淮安、高邮等方向的班次走向都是经由润扬大桥,而现在的走向是经由泰州大桥。

调整以后,常运集团涉及最远的线路是济南,由原来的800公里减少到780公里;而最近的线路是泰州,由原来的140公里减少到111公里。

据相关人员粗略统计,调整后,平均每条线路比以前少耗时10~15分钟。

除了方便居民出行,泰州长江大桥的通车也带来了人才的流动,一些在镇江和常州上学的学生都表示,因为有了大桥,往返两地更加容易,毕业后也更愿意回到家乡工作生活。

泰州长江大桥的通车带来了泰镇常三市的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改善,三市应当善于把握时机,以三市区域协作为主题,发挥区域联盟作用,共同促进泰镇常城市群的发展和成长。

加快与苏南板块的对接,加大对上海、南京辐射的接收能力,使得交通优势真正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优势。

3.3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3.1对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结构的影响

泰州市主城区由海陵区和高港区组成,其中高港区担负着泰州建设滨江城市的重任。

在泰州市组建之初,为了迅速建立起新城,尽快树立城市形象,高港区选址在拆迁量较少的口岸、刁铺两镇连接处,以便依托两镇,尽快做大城区。

经过10多年的建设,高港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都有大幅增加,但高港城区的核心距长江边尚有三四公里,加上体量小、人口少,使得高港城区形成了现有的“城不见江、江不见城”的状况。

基于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带来的城市交通条件的变化,同时考虑到上一版规划的不足和泰州城市发展的需要,泰州市制定了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规划提出要抓住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借助区域交通等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指导泰州“又好又快”的发展。

泰州长江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的建设,成为引导泰州城市空间格局向南滨江发展的良好契机,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江城市建设带来了先机。

按照规划,拟在大桥沿线南侧建设泰州核心港区,北侧建设滨江新城。

图8泰州市规划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

作者自绘)

依据现状,泰州在沿江地带已经零散分布了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聚集性较差。

规划依托现有工业状况,沿江建设泰州市核心港区,打造具有“以工业立区、以港兴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现代化的港区风貌,使核心港区成为泰州市乃至苏中地区的港口、物流中心,成为带动泰州市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化的加快推进,也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服务功能。

同时,随着大量优秀人才的集聚和人气的旺盛,使得提升扩大高港区的城市品味和城市规模成为可能。

因此,在规划核心港区的同时,在核心港区北部规划建设以城市新的行政、文化、体育中心和高质量居住社区为主要功能的高港滨江新城,这既符合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和调整的需求,也满足了对港区基础设施的高端配套。

滨江新城的建设,使得泰州真正成为一座“江城一体”的滨江城市,为“港城联动”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使得城市副中心的培育成为可能。

3.3.2泰州市高港核心港区的建设

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拉近了泰州与上海、苏南的距离,为把高港建设成泰州连接苏南苏北地区的重要枢纽、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契机。

泰州市高港区核心港区位于长江北岸、高港区最南端。

规划区用地属于永安洲镇行政辖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8.89平方公里。

核心港区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为“产业物流双轮驱动,以港带城”。

基于对核心港区宝贵岸线资源的充分重视,提出积极提升对内河航道及岸线的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率,发展临河产业,将大型临港产业与中小型临河产业相衔接,充分利用水运优势;预留足够长江深水岸线作为公共岸线,开发建设公共码头,以公共物流港区带动规划区内腹地产业的发展,将核心港区的辐射范围扩大到更深远的层次。

具体包括围绕专业码头和企业岸线发展船舶产业、装备制造业、粮油及食品加工业,围绕公共码头和公共岸线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及相关产业。

图10泰州核心港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9泰州地区经济产业园分布图

(资料来源:

《泰州市高港区核心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泰州长江大桥建设对于实施跨江联动战略,提升泰州和高港作为工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泰州长江大桥通车后,泰镇常三地都将利用交通优势,在沿线发展物流园区。

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对于泰州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高港地区机械、船舶、化工产业,应通过产业集聚达到应有的集聚经济效应。

3.3.3泰州滨江新城的建设

泰州滨江新城规划范围位于泰州市高港区南部,引江河与泰州长江大桥之间的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1.29平方公里。

新城规划注重研究滨江走廊作为泰州高港最重要的景观资源对塑造城市形象的价值和对整个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充分研究高港滨江新城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创造人与自然有机融合、具有高雅文化品质的城市空间。

旨在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生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生态的、具有水乡特色的高港滨江新城。

同时,滨江新城的建设力求完善城市空间格局,充分依托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营造集生物多样性于一体的生态空间景观,设立通透的视觉通廊和生态廊道,将滨江的自然风光向城市内部渗透。

图12滨江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11滨江新城结构图

(资料来源:

《泰州市高港区核心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沿江产业的飞速发展、大交通格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新形势下对高港区拓展城市用地的要求,使得滨江新城呼之欲出。

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临江地段规划的商业和休闲娱乐用地,为新城迅速聚集了人气,加快了城市副中心的培育,促进了城市滨江发展的进程。

3.4小结

通过对泰州长江大桥建设对区域产生影响的研究可以看出,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带来了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提升,也带来了区域经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加强了长江南北的联系,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加速形成。

其次,大桥建设带来了泰镇常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大桥通车带来的“同城效应”提升了泰镇常三地交通区位优势,为泰镇常三市协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而对于临港的高港区、扬中市本身的城市发展而言,大桥的建设加速了泰州地区融入苏南板块的进程,引导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和提升,促进了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和培育。

同时,“大桥经济”的形成也为区域接受经济辐射和接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加速流动。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从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来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区域和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加强交通设施所在区域的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形成,带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首先为快速交通工具和技术变革提供支撑,促使空间可达性的增强,形成城市增长空间并不断发展,最终改变原有城市空间结构。

同时,空间结构改变又要求对重大交通设施进行完善,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发展。

泰州长江大桥通车以后,长三角地区的过江通道全面打开,长三角地区城市应借助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机遇,加速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泰镇常三市也应借助城市群发展的契机,利用同城效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对于泰州市来说,要依据大桥建设带来的引导作用,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调整和发展。

第二,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了腹地经济梯度的转移,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经济辐射和接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对于泰镇常城市群来说,要加快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泰镇常城市群经济的特色优势,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产业的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

同时应注意开放思想、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

第三,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从微观上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

首先,方便了居民出行,缩短了出行时间,并缓解了周边线路的交通压力。

同时,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为丰富居民生活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

应善于把握交通优势,运用政策配合,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配套完善的公共设施,依托“大桥经济”,使区域和城市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建驰.泰州长江公路大桥的技术创新[J].现代交通技术,2012

(2):

33-39.

[2]吉林,韩大章.泰州长江大桥设计[J].现代交通技术,2008(6):

20-24.

[3]王熙.融合共荣:

一座桥带来“乘数效应”[N].新华日报,2012-11-25(4).

[4]张为华,傅兆君,卢军健.交通条件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以苏通大桥的建成为例[J].南通航运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31-33.

[5]王志宪,虞孝感.江苏沿江地区城市走廊规划建设构想[J].规划师,2005(4):

25-29.

[6]甄小燕.长江桥梁建设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影响[J].综合运输,2007(7):

16-20.

[7]洪世键,张京祥.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增长——基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J].规划研究,2010

(5):

29-3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37)

 

作者简介:

何瑞雯(1991—),女,江苏泰兴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系;

殷洁(1980—),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系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