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830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docx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

2022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疗规范(全文)

摘要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临床上常见亚型包括全身型JIA、少关节型/多关节型JIA和幼年脊柱关节炎。

本病无特异性诊断指标,需与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病相鉴别。

全身型JIA起病多急骤,病情进展快,易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而危及生命。

儿童风湿科医生对JIA的诊断及治疗经验仍不足,规范化诊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疗规范和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旨在规范JIA各亚型及全身型JIA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降低致死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亦是造成儿童时期残疾和失明的重要病因。

JIA定义是16岁前起病,持续6周或6周以上的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炎,并除外其他已知病因。

JIA的每一型均需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2001年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将JIA分为全身型、类风湿因子(RF)阳性多关节型、RF阴性多关节型、少关节型、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ERA)、银屑病关节炎(PsA)和未分化关节炎7个亚型[1](表1)。

2019年儿童风湿病国际试验组织(PRINTO)提出JIA新的分型标准[2],将JIA的年龄划分标准16岁改为18岁,删去2001年ILAR提出的少关节型JIA、RF阳性多关节型JIA、RF阴性多关节型JIA和PsA,新增RF阳性JIA、早发性ANA阳性JIA(表1)。

幼年脊柱关节炎(SpA)包括ERA和PsA。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风湿性疾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易继发于全身型JIA。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将对各型JIA进行介绍。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全身型JIA是儿童时期以高炎症状态为特点的一种发热、出疹性疾病,约占JIA患儿的10%。

全身型JIA定义是关节炎伴随全身临床症状,典型的弛张热,每日高峰超过39℃或更高,持续时间超过2周,至少合并下述症状之一:

易消散的皮疹,淋巴结肿大,多浆膜炎或肝脾肿大。

全身型JI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前略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率大约是10/10万。

由于全身型JIA无特异性诊断指标,需与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病鉴别,且本病起病多急骤,病情进展快,易合并MAS而危及生命,儿童风湿科医生对这种儿童危重症的经验欠缺,规范化诊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旨在规范全身型JIA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以降低致死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一、临床表现

1.发热:

弛张型高热是本病的特点,体温每日波动于36~41℃之间,骤升骤降,一日内可出现1~2次高峰,高热时可伴寒战和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热退后患儿活动如常,无明显痛苦。

发热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自然缓解后常复发。

2.皮疹:

亦是本病典型症状,其特征为发热时出现,随着体温升降而出现或消退。

皮疹呈淡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样皮疹,可融合成片。

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胸部和四肢近端多见。

3.关节症状:

关节痛或关节炎是主要症状之一。

发生率在80%以上。

可为多关节炎或少关节炎。

常在发热时加剧,热退后减轻或缓解。

以膝关节最常受累,手指关节、腕、肘、肩、踝关节亦常受累。

反复发作数年后,部分患儿可形成关节强直。

关节症状既可首发,又可在急性发病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

半数以上患儿有不同程度肌肉酸痛,多在发热时明显。

4.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约半数患儿有肝脾肿大,可伴有轻度肝功能异常,少数患儿可出现黄疸。

体温正常后肝脾可缩小。

多数患儿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出现腹痛。

5.胸膜炎及心包炎:

约1/3患儿出现胸膜炎或心包炎。

但无明显症状,心肌亦可受累,但罕见心内膜炎。

少数患儿可有间质性肺炎。

6.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儿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及脑病的表现,如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压力增高及脑电图改变。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可高达(30~50)×109/L,并有核左移;中度贫血、正常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计数增高,特别是病情加剧者。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

3.其他化验指标:

重症患儿可有肝酶、血清铁蛋白、凝血功能的异常,并伴有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

4.影像学检查:

关节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关节病变情况,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胸部CT和头颅CT等有助于评估脏器受累情况,必要时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三、全身型JIA的分型标准

1.2001年ILAR提出并修订JIA分型标准:

诊断标准:

一个至多个关节受累,伴有至少持续2周的发热,其中至少有3d每天均出现弛张热(热峰≥39℃每天1次,可降至≤37℃),同时满足下述1项或以上内容:

(1)可消退的(不固定的)红斑样皮疹;

(2)淋巴结肿大;(3)肝或脾肿大;(4)浆膜炎。

排除标准:

(1)有银屑病或一级亲属有银屑病病史;

(2)6岁后起病的男性且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的关节炎患儿;(3)有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炎症性肠病中有骶髂关节炎表现、急性前葡萄膜炎病史,或一级亲属中有上述病史;(4)间隔3个月查RF至少有2次阳性。

2.2019年PRINTO提出JIA新的分型标准,强调JIA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与疾病的本质更加贴近,另外强调了白细胞计数在全身型JIA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排除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或单基因型自身炎症性疾病)每天记录体温(发热,热峰≥39℃,每日至少1次,在2个热峰之间降至≤37℃),至少连续3d,发热持续时间至少2周,并伴有2个主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及2个次要标准,主要标准:

(1)可消退的(不固定的)红斑样皮疹;

(2)关节炎。

次要标准:

(1)全身淋巴结肿大和/或肝肿大和/或脾肿大;

(2)浆膜炎;(3)关节痛持续时间>2周(无关节炎);(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15000/mm3)。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1.糖皮质激素(医学简称激素):

全身型JIA轻症只需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若发热和关节炎未能为足量NSAIDs所控制时,可加服泼尼松0.5~1mg·kg-1·d-1,1次顿服或分次口服,一旦得到控制即逐渐减量至停药。

合并心包炎则需大剂量泼尼松2mg·kg-1·d-1,分3~4次口服,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或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0~30mg·kg-1·d-1,最大量不超过1000mg,每日1次,连续3d,随后口服小剂量泼尼松。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又称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

如甲氨蝶呤、环孢素A。

甲氨蝶呤每周口服10~15mg/m2,最大剂量为15mg,如口服效果欠佳或出现恶心、呕吐及转氨酶增高,可酌情短期停用。

环孢素A2~3mg·kg-1·d-1,分2次口服,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并密切监测血压。

其他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均需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需注意的是,有些DMARDs有诱发全身型JIA并发MAS的可能(如柳氮磺嘧啶、甲氨蝶呤)。

沙利度胺具有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还能协同刺激人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应答,并可抑制血管形成和黏附分子活性。

沙利度胺可有效缓解关节症状和控制体温,安全性亦较好。

3.生物制剂:

全身型JIA根据病程不同,针对慢性反复发作型和持续活动型,传统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甚微,且长期应用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显著。

因此,生物制剂成为治疗全身型JIA的新武器。

TNF受体拮抗剂、白细胞介素(IL)-1受体拮抗剂、IL-6受体拮抗剂在全身型JIA患儿的疗效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且IL-1受体拮抗剂、IL-6受体拮抗剂的效果更好。

但目前国内尚无IL-1受体拮抗剂。

托珠单抗是一种IgG1亚型的重组人源性IL-6受体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止IL-6与IL-6受体结合,从而抑制IL-6受体和IL-6诱导的信号传导而发挥作用。

托珠单抗推荐剂量为患儿体重≤30kg,每次12mg/kg;患儿体重>30kg,每次8mg/kg,每2周1次,静脉滴注。

TNFα抑制剂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

最典型的TNFα抑制剂是依那西普,其是第一个应用于儿童的TNFα抑制剂,是TNFα受体P75与人IgG1Fc段融合表达形成的蛋白,剂量为每次0.4mg/kg,最大剂量为25mg/次,每周2次,皮下注射。

英夫利西单抗是人鼠嵌合抗TNFαIgGlK同型链单克隆抗体,可与细胞膜表面TNFα结合,用法为3~5mg/kg,缓慢静脉滴注,第1次注射后,第2次和第3次注射分别于第2周及第4周进行,后续用药间隔视病情而定。

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的TNFα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给药,患儿体重<30kg每次20mg,患儿体重≥30kg每次40mg,每2周1次。

4.国际指南及建议:

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对JIA的治疗建议指出[3],针对有活动性全身症状和不同程度滑膜炎的全身型JIA患儿,应用NSAIDs、DMARDs和激素效果不佳时可加用阿那白滞素,阿那白滞素治疗1个月病情控制欠佳时加用托珠单抗;受累关节数>4个的患儿可采用TNF抑制剂;对无活动性全身症状但有不同程度活动性滑膜炎的全身型JIA患儿,在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后,疾病活动性仍未降低者可加用生物制剂。

2018年德国全身型JIA专家共识提出[4],达标治疗及药物减停策略,即在停用激素后至少在达到临床非活动疾病状态,才开始考虑减量生物制剂。

2018年日本全身型JIA诊疗流程中强调[5],在药物减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指标,防范MAS的发生。

五、预后

全身型JIA在严重度、病程、预后方面存在异质性,有三种表现形式,

(1)表现为单次发病,2~4年内病情缓解;

(2)反复复发,以全身症状伴轻度关节炎为特点;(3)病情持续活动表现为发热和活动性关节炎持续存在。

重症患儿可在任何时间以关节外症状出现疾病的复发,或尽管正规治疗仍表现为活动性关节炎直至成人期。

总之,全身型JIA预后较差,多数患儿会有长期的功能残疾。

目前认为全身型JIA的病死率仍高于JIA的其他亚型。

诊疗要点

1.全身型JIA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以高炎症状态为特点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可伴有关节炎或关节痛,全身各系统和脏器均可受累。

2.全身型JIA是一种排除性诊断,无特异性诊断标准,诊断过程中需除外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病及其他风湿性疾病等,临床上一直采用2001年ILAR提出并修订的JIA分型标准,2019年PRINTO提出的JIA新的分型标准强调了白细胞计数在全身型JIA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全身型JIA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激素、DMARDs和生物制剂,根据病情严重及主要临床表现不同,酌情选择不同的药物。

4.全身型JIA的预后较JIA其他分型相对差。

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少关节型是JIA最常见的亚型,约占JIA的27%~56%,多发生于女性患儿(女性∶男性为4∶1),发病高峰年龄<6岁。

多关节型亦是JIA较为常见的亚型,约占JIA的18%~30%,其中RF阴性型更为多见,占JIA的11%~28%,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左右及10~11岁;RF阳性型占JIA的2%~7%,多见于女性患儿。

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虽在儿童风湿性疾病中属于常见病,但由于国内儿童风湿免疫专业发展较晚,国内同行对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诊治经验仍不足,本病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本文旨在规范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以降低致残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一、临床表现

(一)少关节型JIA

少关节型JIA在发病最初6个月内有1~4个关节受累。

如果病程大于6个月关节受累数大于4个,定义为扩展型少关节型JIA;病程中受累关节≤4个,定义为持续型少关节型JIA。

膝、踝、肘或腕等大关节为好发部位,常为非对称性。

腕关节受累预示疾病可能进展为扩展型或多关节型,也预示病情相对较难控制。

肩关节受累罕见。

颈椎棘突受累可表现为斜颈。

多数患儿以关节疼痛和晨僵为主诉。

25%的患儿可无关节疼痛而仅有关节肿胀。

虽然关节炎反复发作,但很少致残。

(二)多关节型JIA

本型起病隐匿,受累关节≥5个,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布,可同时累及大小关节。

掌指/跖趾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趾间关节等小关节受累较为常见。

颈椎及颞颌关节常易累及。

病初可能伴有低热,热型多为不规则型。

RF阳性型患儿可发生Felty综合征(脾大伴白细胞减少)。

约10%的患儿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常见于肘关节和膝关节周围。

本型关节症状较重,如不及时治疗约半数以上发生关节强直变形而影响关节功能。

(三)关节外表现

1.虹膜睫状体炎:

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又名慢性葡萄膜炎。

约20%~30%的患儿发生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而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部分患儿表现为眼睛发红、畏光、流泪等不适,但有部分患儿并无眼睛不适表现,仅在常规裂隙灯检查中发现。

葡萄膜炎常见于抗核抗体阳性的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患儿。

2.肺部损害:

多关节型JIA可出现肺部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出现间质性纤维化,此外还可出现胸膜炎、肺部类风湿结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血管病变和肺动脉高压。

3.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严重的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可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经治疗可好转。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和CRP:

多数少关节型JIA患儿血常规和CRP正常,仅少数患儿出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CRP轻度升高,出现轻度贫血;多关节型JIA患儿可出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CRP中重度升高等炎症表现,亦可出现轻中度贫血。

2.ESR:

少关节型JIA患儿ESR基本正常,ESR增快预示疾病可进展为扩展型JIA。

多关节型JIA患儿可出现ESR中重度增快,尤其RF阳性的多关节型患儿更为突出。

3.自身抗体:

约50%~70%的少关节型患儿抗核抗体可呈阳性,滴度在1∶40~1∶320。

约25%的多关节型患儿抗核抗体可呈阳性,在幼年发病的女孩中ANA阳性出现的频率更高。

4.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

RF阳性的多关节型患儿抗CCP抗体阳性率约为48%,RF和抗CCP抗体阳性预示着关节损害重,另外RF阳性患儿可能合并肺损害。

5.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显示关节附近软组织肿胀,关节腔增宽,近关节处骨质疏松,指、趾关节常有骨膜下新骨形成;后期关节面骨质破坏,以腕关节多见,骨骺早期关闭,骺线过度增长,关节腔变窄甚至消失。

受累关节易发生半脱位。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关节超声和MRI均有助于了解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和骨质破坏的情况。

三、分型标准

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目前仍采用2001年ILAR提出并修订的JIA分型标准,见表2。

JIA是一类排除性疾病,诊断时需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1.其他型JIA:

如ERA和PsA,应结合详细病史进行鉴别。

2.其他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幼年皮肌炎等疾病引起的关节炎,应询问病史中有无皮疹和肌无力等表现,结合自身抗体、脏器相关的辅助检查来明确。

3.感染性关节炎:

如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布氏杆菌病等,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鉴别。

4.血液系统恶性病:

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活组织检查如骨髓细胞学检查、淋巴结和局部病灶活组织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5.其他:

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动静脉畸形、出凝血障碍(如血友病)及严重创伤。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

控制病变的活动度,减轻或消除关节疼痛和肿胀;预防感染和关节炎症的加重;预防关节功能不全和残疾;恢复患儿的关节功能及生活与劳动能力。

(一)一般治疗

保证患儿适当休息和足够的营养。

鼓励患儿参加适当的运动,尽可能像健康儿童一样生活。

采用医疗体育、理疗等措施可防止关节强直和软组织挛缩。

此外,心理治疗亦很重要,应克服患儿因患慢性疾病或残疾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二)药物治疗

1.NSAIDs:

儿童常用的NSAIDs见表3。

2.激素:

虽可减轻JIA患儿的关节炎症状,但不能阻止关节破坏,故无论全身或关节局部给药均不作为首选或单独使用,应严格掌握指征。

(1)少关节型JIA:

不主张用激素全身治疗,大关节如膝关节大量积液的患儿,除用其他药物治疗外,可在关节腔内抽液后,注入复方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能缓解疼痛,防止再出现关节积液,并有利于恢复关节功能。

(2)多关节型JIA:

对NSAIDs和DMARDs未能控制病情或炎症反应较剧烈的患儿,加用小剂量泼尼松口服,0.5~1mg·kg-1·d-1(每日总量≤60mg)。

(3)虹膜睫状体炎:

轻者可用扩瞳剂及激素类眼药水点眼。

对严重影响视力的患儿,除局部注射激素外,需加用口服泼尼松。

虹膜睫状体炎对泼尼松很敏感,剂量一般不宜过大。

3.DMARDs

(1)羟氯喹:

剂量为5~6mg·kg-1·d-1,总量不超过0.25g/d,分1~2次服用,疗程3个月~1年。

不良反应可有视网膜炎、白细胞计数减少、肌无力和肝功能损害。

(2)柳氮磺吡啶:

剂量为30~50mg·kg-1·d-1,服药1~2个月即可起效。

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哮喘、贫血、骨髓抑制、中毒性肝炎和不育症等。

(3)甲氨蝶呤:

剂量为10~15mg/m2,每周1次顿服,服药3~12周即可起效。

甲氨蝶呤不良反应较轻,有不同程度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胃炎和口腔溃疡、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等。

长期使用增加发生肿瘤的风险。

(4)来氟米特:

用于年龄偏大的患儿,剂量为10~15mg/d,常见的副反应是腹泻、转氨酶升高、脱发、皮疹、白细胞计数下降和瘙痒等。

(5)环孢素A:

可单用,亦可与甲氨蝶呤配合使用,常用剂量为3~5mg·kg-1·d-1。

副反应包括齿龈增生、多毛症、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

(6)环磷酰胺:

可用于合并严重肺间质病变的多关节型JIA患儿,应用剂量每次300~400mg/m2,每月1次,可配合其他免疫抑制剂,但需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尤其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

4.生物制剂:

用于治疗JIA效果良好。

可能的风险包括结核感染、其他机会致病菌感染、肝炎及肿瘤的发生等,治疗前需常规行结核菌素(PPD)试验、胸片和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等。

目前常用于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的生物制剂如下:

(1)TNF抑制剂:

TNF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适用于关节症状较明显的患儿,每次0.4mg/kg,每周2次皮下注射。

患儿经传统的标准治疗后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传统治疗,且处于病情活动期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适应证,每次3~5mg/kg,缓慢静脉滴注,第1次注射后,第2次和第3次注射分别于第2周及第4周进行,后续用药间隔视病情而定。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可达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抑制影像学进展,但该药为静脉使用,可能引起1%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另外,反复用药后可能产生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同时应用甲氨蝶呤可减少抗体产生。

阿达木单抗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4岁的多关节型JIA,患儿体重<30kg时20mg/次,患儿体重≥30kg时40mg/次,每2周1次皮下注射。

(2)IL-6抑制剂:

托珠单抗用于难治性全身型JIA有较好的疗效,静脉滴注,每次8~12mg/kg,每2周1次。

目前有研究认为,托珠单抗用于难治性多关节型JIA患儿可有效改善症状和体征。

不良反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其他如胃肠道症状、皮疹和头疼等。

(3)阿巴西普:

是可溶性融合蛋白,可调节CD80CD28/CD86CD28T细胞共刺激信号通路的激活,对多关节型JIA有效,每次10mg/kg,静脉滴注,第1次治疗后,第2次和第3次治疗分别于第2周及第4周进行,之后每4周接受1次治疗。

5.小分子靶向药:

国外的JIA临床研究数据表明,Janus激酶(JAK)抑制剂用于治疗JIA的安全性比较可靠,且对疾病活动度、身体机能和ACR应答率均有所改善。

6.中成药:

白芍总甙作为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治疗JIA,有助于改善关节症状,同时亦有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三)少关节型JIA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仍采用2011年ACR提出的关于少关节型JIA的治疗指南。

若对单一NSAIDs治疗效果不佳或关节腔注射耐药,应考虑加用DMARDs如甲氨蝶呤或TNFα拮抗剂。

(四)多关节型JIA治疗方案

2019年ACR结合最新发表的相关数据,根据循证医学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方法提出了关于非全身型多关节型JIA患儿的治疗指南[6],其中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见表4。

激素的桥接治疗定义为短期疗程(<3个月)口服激素,旨在DMARDs升级或生物制剂治疗初期快速控制疾病活动度,使用最短的持续时间和最低的剂量来控制症状。

桥接治疗的持续时间主要由其他DMARDs或生物制剂治疗的起效时间来确定。

甲氨蝶呤的试验性用药时间是3个月。

指南中将存在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因素时认为存在危险因素,RF阳性,抗CCP抗体阳性,关节破坏。

JIA临床疾病活动度评估>2.5为中、高疾病活动度;JIA临床疾病活动度评估≤2.5,且≥1个关节存在关节炎(关节肿胀,或关节活动受限伴疼痛和/或压痛)为低疾病活动度。

针对非全身型多关节炎JIA患儿治疗的总体建议中提出了关于NSAIDs、DMARDs、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和生物制剂的应用建议,具体推荐内容见表5和表6。

五、预后

大多数少关节型JIA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病情易反复。

最坏的预后是视力丧失,尤其在早期即有明显的眼睛受累。

其他后遗症包括双下肢不等长,其他关节受累,如颞下颌关节。

约30%的多关节型JIA患儿可达到长期缓解,对称性关节及早期手部关节受累的患儿容易远期致残及预后较差。

此类患儿最终身高受限,但较全身型患儿预后稍好。

诊疗要点

1.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是儿童风湿病中的常见病,除关节受累外,还可出现关节外表现,最常见的是虹膜睫状体炎和间质性肺炎。

2.治疗药物包括NSAIDs、激素、DMARDs、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依据受累关节的部位、数量,结合RF和抗CCP抗体等重要实验室指标,遵循2011年和2019年ACR制定的JIA指南推荐进行治疗。

3.大多数少关节型和多关节型JIA预后良好,但需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

幼年脊柱关节炎

SpA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以关节炎、附着点炎及HLA-B27相关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中轴关节受累为特点,包括强直性脊柱炎、PsA、反应性关节炎、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和未分化SpA。

SpA可在儿童期起病,并延续到成人阶段,幼年SpA因此得名,是指16岁前发生的SpA[7]。

随着2001年ILAR提出JIA分类标准的广泛推广应用,幼年SpA的名称逐渐被取代,并归类于ERA、PsA和未分化关节炎。

但关于使用ILAR分类或幼年SpA来定义这一组疾病一直在广泛讨论,且新的命名未将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及反应性关节炎囊括其中。

2019年PRINTO关于JIA新诊断标准中,再次提出了附着点炎/SpA相关JIA的概念,定义为外周关节炎和附着点炎,或关节炎/附着点炎,加炎性腰背痛≥3个月,伴影像学发现骶髂关节炎,或关节炎或附着点炎加下述条件中的2项:

(1)骶髂关节压痛;

(2)炎性腰背痛;(3)HLA-B27阳性;(4)急性(症状)前葡萄膜炎;(5)一级亲属SpA家族史;(6)男性大于6岁出现关节炎。

这一新标准尚未得到广泛认可,故本文仍使用ILAR的JIA分类标准对SpA类疾病的诊疗规范进行阐述。

幼年SpA在我国的患病率尚不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