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343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

教学设计:

出示备注

一、简介古诗背景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

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

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

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二、小组合作交流:

讲解古诗大意。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

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

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

‚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

‚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

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

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

三.朗读古诗,带感情读,小组比赛读。

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

‚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

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

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

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四.小结: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

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

然而,丈夫在何方?

行人何日归?

‚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

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

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

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让我们满含深情的背出:

……

 

 诗词两首

 

教学目的: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 学 设 计 :

一.多媒体出示古诗背景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

‚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

‘谁耶?

’以姓字对,曰:

‘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二.教师引导: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

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

但有两点似可肯定:

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三.自由诵读

《采桑子》宋词鉴赏

师范读: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四.小组交流大意。

五.班级交流:

(相机引导: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六.带感情读,自由读,开火车填空

七.尝试诵读

词曲两首

 

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

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熟悉课文,对比阅读

1、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

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

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5、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

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鹊桥仙》

6、艺术手法的异同《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根据记载是古时一个叫做元好问的书生写的。

这是一首咏物词。

在词前有小序说:

‚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

‘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京剧

教学目标:

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

3、对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京剧的地位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二.小组交流搜集资料

教师引导:

1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京剧的角色1.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3.京剧脸谱的分类有:

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三、京剧的脸谱

四.多媒体出示京剧片段,学生欣赏

五.小结

昆曲

教学目标:

1、掌握昆曲的产生年代。

2、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3、掌握昆曲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昆曲产生背景:

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在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该剧种于20XX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二、昆曲的唱词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

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三、昆曲的代表作品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

板腔体和曲牌体。

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

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

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

常用的也仅200多个。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

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

三:

欣赏:

《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山东地方戏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2、了解吕剧的相关知识。

3、了解山东梆子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搜集的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二.代表汇报

重点:

1.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

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

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二、教师出示吕剧的相关知识

1.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

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2.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

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3.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4.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

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吕剧欣赏《小姑贤》、《小借年》

 

魏征

 

教学目标:

1、了解魏征其人的身份。

2、掌握魏征其人的功绩。

教学重难点:

掌握魏征其人的功绩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搜集的魏征的生平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魏征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二、多媒体出示魏征的功绩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

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决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讼息‛。

四.班级交流魏征小故事如《魏征进谏》

 

包拯

教学目标:

1、了解包拯的生平、感受包拯的智慧,通过故事体会他的正直、铁面无私。

2、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包拯的功绩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你们了解包拯吗?

学生汇报资料。

4、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资料和故事小组内交流汇报。

5、全班汇报

二、多媒体出示包拯的生平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三、自由读,了解包拯的功绩

史书记载,包拯‚生于草茅,早从宦学‛,意思是说他生于乡村农家,但很早就开始研读如何做官的书。

包拯出身寒微,二十八岁考上进士。

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

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

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拓展巩固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

他们有哪些事迹?

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文天祥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的生平。

2、掌握文天祥的功绩。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文天祥的功绩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文天祥的功绩: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

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默读: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臵,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臵之不理。

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二:

点读精彩片段

思考,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他的什么气质?

带感情读:

孔曰成仁……

齐读

教师拓展:

《正气歌》

自由读资料,说体会,齐读《正气歌》

三:

总结

回归课文,了解其爱国事迹,体会他的爱国情操。

五:

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文天祥的视频和书籍,深刻了解其英雄事迹。

 

林则徐

 

教学目标:

了解林则徐简介生平和诗词的相关知识,体会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事迹,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林则徐的生平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二、小组交流林则徐的功绩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

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

他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