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213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docx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苏将建、赵磊、张腾、刘瑞丹,罗晓屿

 

一、“JonPiasecki的石头河”

二、“蹦床”

三、“走道”

四、“水公园”

五、“路到海边”

 

JonPiasecki的石头河

  景观设计师:

JonPiasecki

  地点:

纽约

  合作者:

RobDavis

  JonPiasecki的“石头河”作品最近荣获了2011年ASLA的荣誉奖。

这个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细节。

这个项目是作为一件景观艺术作品而设计和建造的。

设计基本上来自场地本身的灵感,来自设计师多年的林间作业和连接石材的实践,同时还来自设计师独立的对石材作业的研究。

“按照这个思路,我尽最大的努力把石头连接起来努力拼接这条路,以提供给参观者感受自然界多种感官刺激的融合的体验。

这个作品的目的是连接文化和自然。

这条路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类与世界达成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设计师自述:

  “这个作品是我自己建造的,没有使用其他的劳力。

我捶打了每块石头的拼合处,用一个小的木头手推车运送每块石头。

我用手推车移动了数十吨的沙砾和细沙作为垫层,移动了近400吨的石头,铺设了800英尺长的小路。

我拆开了场地原有的石头墙,但保留了墙的路径,并重新连接剩下的石头墙,以使这条路径从原有的石头墙有机的生长出来。

我之所以个人工作是为了避免个人对场地成团的蕨类植物,站立的树木,废弃的原木,和墙里长满苔藓的石头的破坏。

这个尝试尽可能的保存巨大墙体里的预先存在的生命体。

  “这个作品的设计背景是要求展示景观建筑学、室外雕塑和建筑学领域最高水平的文化作品。

这个作品在这里呈现,既是我的作品之一,也是场地所有景观设计师作品中的一个。

这条路,虽然是通向两个艺术家的雕塑作品的,但它也会作为一个雕塑作品被众人所知。

  大部分的工作使用简单的机械和设计师的体力劳动。

设计师使用引擎坏掉的机械将材料运到工作场地,及做简单的石头裁切。

这些机械使用的是生物柴油燃料。

  “这个作品反映了我对个体劳动改变世界的意象。

在这个例子中,连接石头和制造通往树林的路径,使我在一个很小的层面改善现代社会文化与土地的脱节问题。

  “今天,设计和建造是明显分离的。

劳力被贬值。

不知名的人们低报酬的制造着我们需要的东西。

机器快速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使产品失去人性化,疯狂地掠夺土地的资源。

当然,机器是必要的,出现设计和建造的分离过程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作品提出了一个疑问,是否我们想象中的设计与现实中的建造相差太远?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分离对自然和对我们人类都非常有害。

  “这个作品的目的是使参观者在通过树林时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希望使这些参观者感受到生命,感受到自己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摘自【

蹦床

设计师用蹦床代替一成不变的混凝土人行道,为行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也成就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这个装置是为今年夏季在俄罗斯举行的景观设计国际艺术节准备的。

在艺术节期间,这个快速人行道除了用作娱乐外,还发挥了其实际交通运输道路的作用。

游客可以沿着蹦床的路径在富有弹性的“路面”上蹦跳着前进,蹦床人行道共170米。

 

参考文献:

摘自【

林中走道

作品名称:

林中走道

设计单位:

LOOKArchitectsPteLtd

位置:

新加波

竣工:

2008年

原名称:

AlexandraArch&ForestWalk

高架人行道长1.6千米,起点始于直落布兰雅山公园,沿着80米长的亚历山大桥横跨亚历山大路,这条林中走道为市民提供了另外一条感受当地宝贵的自然资源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修建有助于将南部山脊区联系起来,包括花柏山,直落布兰雅山和肯特桥,将这几个公共区域连接起来,方便市民亲近自然。

亚历山大桥弯曲的桥面位于亚历山大路上方15米的空间,拱形钢铁防护栏使大桥显得更加有生气,在夜晚则演化为一个梦幻感十足的雕塑。

整个人行道还有一部分是在树冠之间穿梭的天桥,游人在蜿蜒的天桥上可以尽情欣赏城市自然风光。

参考文献:

摘自【

群力雨水公园

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得今年唯一的“综合设计杰出奖”。

这是俞孔坚教授和他领导的“土人设计”团队获得的第9个备受全世界瞩目的ASLA设计奖项。

俞孔坚教授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探索了一条通过景观设计来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创新方法:

即建立城市“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使雨水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

补充地下水,建立城市湿地,形成独特的市民休闲绿地等等。

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地点: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

  设计:

中国北京大学和北京土人景观设计学院

  客户:

群力新城政府

  设计概念和地理计划

  项目称述:

  近年来,城市涝灾已成为困扰着中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雨后“看海”已成雨季无奈风景。

涝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并危及生命。

城市雨洪公园的诞生,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了一条出路,一条通过生态和景观设计来解决常规市政工程所没能解决的更有效的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首个雨水公园在哈尔滨群力新区出现了。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

将近有30万人口。

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

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

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

公园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

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设计策略是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

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丘林。

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亭塔之类。

创造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

同时,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

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有秀典范。

参考文献:

摘自【

一路到海边

这个项目位于以色列Bat-Yam市的海岸,由DermanVerbakelArchitecture设计。

项目设计的宗旨是鼓励游人在海岸活动,并且体验从城市到海边这个路程的乐趣。

OntheWaytotheSea项目设计了一系列的的方框门和带有轮子的可以动的椅子,桌子等。

游客可以自由的移动这些桌椅装置,根据需要随意组合,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在公共区域打造个人空间的愿望。

灵活的景观设施和桌椅等功能设施,激发了游客海边的游玩乐趣,提升了该区域的休闲性。

 

参考文献:

摘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