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887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docx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

1.尘肺诊断标准:

1.观察对象:

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观察者1期:

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2期:

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3期:

1.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经不小于10mm2.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小阴影聚集3.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大阴影。

2.矽肺

①因素: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防护措施、接触者的个体状况等因素。

②基本病理改变有:

矽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长期吸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低,或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但吸入量较少)矽性蛋白沉积(肺泡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和团块型(各类矽肺的进一步发展,病灶融合而成)③X线表现:

⑴圆形小阴影:

⑵大阴影⑶胸膜改变⑷肺纹理⑸肺门⑹肺气肿,④体征:

可在长时间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X线胸片上已呈现较显著的影像改变,有合并症时,可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

⑤诊断原则和方法⑴职业史:

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

⑵X胸片⑶临床表现⑷排除其他疾病

3.石棉肺:

①病理改变:

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②临床表现:

可见石棉小体和脏层胸膜肥厚,壁层胸膜形成胸膜斑。

4.职业中毒:

①诊断:

职业史,劳动卫生现场调查,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②临床表现形式: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迟发性中毒,毒物的吸收。

③预防:

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个体防护,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安全卫生管理,职业卫生服务。

5.简述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血液系统的改变。

⑴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炎,铅毒脑病。

⑵消化系统:

隐性腹痛,顽固性便秘,腹绞痛。

⑶造血系统:

卜啉代谢障碍,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⑷其他:

铅线,肾脏损害,流产等

6.说出铅的中度中毒的诊断标准.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铅的中度中毒:

腹绞痛,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炎。

 

7.用三级预防观点阐述如何预防铅中毒?

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

A:

降低铅浓度:

加强工艺改革、加强通风、控制溶铅温度,减少铅蒸汽逸出、以无毒或低毒物替代铅B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②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是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其手段主要为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及时预防和处理。

③三级预防:

发病后,合理康复处理。

原则:

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予以积极合理的治疗。

8.简述急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咳嗽、呼吸困难、口腔炎和胃肠道症状,继之有化学性肺炎。

肾损伤表现为多尿,蛋白尿,少尿及肾衰。

口服汞盐还可引起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引起肾脏和神经损害,易兴奋。

9.高温作业:

是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类型:

干热作业:

炼钢、铸造.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小.湿热作业:

印染、造纸、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辐射强度不大.夏季露天作业:

农田劳动、建筑、作用时间长,高温、热辐射环境.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⑴体温调节;⑵水盐代谢;⑶循环系统;⑷消化系统;⑸神经系统;⑹泌尿系统

10.中暑:

①定义:

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的急性致热性疾病。

②分类及各自临床特点:

A:

热射病:

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特点:

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B:

热痉挛:

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

特点:

肌肉痉挛,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C: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特点:

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苍白,血压暂时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③预防措施:

技术措施: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和营养、个体防护、加强医疗预防工作;组织措施:

贯彻国家标准,法规,制度。

④治疗:

轻症中暑:

离开作业环境,阴凉处休息,喝含盐的饮料,重症中暑:

A热射病:

降温,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B热痉挛:

清凉饮料,必要时静脉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钠钾离子C:

热衰竭:

通风降温,充分休息,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11.生产性噪声

①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TTS)——听觉疲劳,听觉适应。

永久性听阈位移(PTS)——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

爆震性耳聋。

②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接触时间和方式;噪声的性质;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个体防护。

③防止措施:

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个体防护;健康监护;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12.局部振动病:

①临表:

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振动性白指、肌肉和骨骼和关节改变。

②影响其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振动本身特性(频率,加速度),接振时间,体位和操作方式,环境温度和噪声,工具重量和被加工的硬度。

③对机体的影响:

神经系统-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心血管系统-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改变;骨骼肌肉系统-肌肉痉挛,骨关节改变,听觉系统-听力下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④措施:

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限制作业时间,改善作业时间,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医疗保健措施,职业卫生教育,振动卫生标准。

⑤诊断:

职业史,临床表现:

发作性手指变白,排除其他疾病。

13.职业性肿瘤:

八种:

苯-白血病;石棉-间皮瘤和肺癌;联苯胺-膀胱癌;砷-皮肤癌和肺癌;氯乙烯-肝血管肉瘤;氯甲醚+焦炉工人+络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14.职业性致癌因素:

特征:

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12—15年;大多数致癌物有阈值;好发部位皮肤和肺;病理类型各具特色,高浓度接触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为腺癌;判定和识别:

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15.举例说明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的区别。

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联系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具有三层含义:

⑴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担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⑵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⑶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16.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⑵病因大多可检测,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效应关系⑶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诊早治,康复效果良好⑸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发病率

 

17.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①作用: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效果;②内容:

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工人健康状况;人口统计资料;③基本要求:

明确调查目的;对照人群的选择;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表格设计。

18.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和途径都受那些方面的影响?

1呼吸道,影响因素:

毒物浓度、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强度2皮肤影响因素:

毒物浓度、脂水分配系数、皮肤完整性、皮肤部位、暴露面积、气温气湿3消化道

19.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

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4.个体感受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20.在生产性有害因素中,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哪些特点?

⑴绝大多数自然存在;⑵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危害与否及程度均由参数决定;⑶来源明确;⑷空间分布不均匀;⑸存在状态不同,有连续和脉冲之分。

⑹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21.健康监护:

①定义:

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患发生、发展。

②目的:

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研究(同流行病调查作用)。

③如何进行:

A作业环境;主要是接触评定:

询问调查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方式、途径、时间等;环境监测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浓度等以及接触水平的估计;生物检测。

B机体:

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运用、分析以及劳动能力的鉴定。

2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

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23.结合中毒表现说说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毒作用机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

二者都可以与细胞色素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阻断呼吸链,导致细胞窒息;不同点:

一氧化碳主要的毒作用机制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此过程是氧的运输障碍;氰化氢则主要是阻断呼吸链,此过程是氧的利用障碍,此时静脉血与动脉血同样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24.危险度评定

①内容:

定性评定和定量评定。

②主要方法:

A危害性鉴定:

主要是危险度的定性评定,确定评定的职业有害因素对接触人群是否引起职业性损害及其发生条件B:

剂量-反应评定:

阐述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和频率,确定剂量-反应关系C:

接触评定:

确定接触途径和估算接触量D:

危险度特征性分析:

对前三阶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

③作用条件:

A有害因素的性质:

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部位,毒性B作用于人体的量:

作用剂量,接触机会,进入途径,防护措施C个体因素:

遗传。

25.作业环境测定方式:

1全天一个样品测量,即采样从工作开始至工作结束,采样管只有一个。

2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在一天内采集多个样品,每一样品的采样时间不一定相同,但采样时间总和应等于作业者1天工作时间。

3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采样与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相同,但采样总时间未达到整个工作日时数。

4瞬时多个样品测量,每一样品采样时间都在0.5小时以内。

26.作业环境的评定的意义:

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检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估计作业]者的接触强度,为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提供依据;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27.刺激性气体:

①分期:

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②毒作用表现:

急性刺激,化学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慢性影响:

鼻炎。

③引起肺水肿的处理原则:

A:

现场处理,停止接触,除去染毒衣物B:

迅速纠正缺氧,吸氧C:

使用大剂量激素,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合理限制静脉补液量,使用脱水剂和利尿药D:

改善和维持通气,使用去泡沫剂E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28.职业中毒的诊断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职业史、劳动卫生现场调查、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9.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1.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2.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

3.个体防护4.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5.安全卫生管6.职业卫生服务

 

30.慢性氯乙烯中毒的临床症状都有哪些?

⑴神经系统:

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多梦。

⑵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

⑶肢端溶骨症:

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早期为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僵硬,后期可有雷诺现象⑷血液系统:

有溶血和贫血倾向。

⑸肝脏:

早期乏力、厌食、腹胀,后期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水,肝血管肉瘤。

⑹皮肤:

还可伴有皮肤龟裂,干燥,丘疹等。

31.简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⑴毒蕈碱样症状:

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呼吸困难,肺水肿等。

⑵烟碱样症状:

肌肉震颤,痉挛,动作不灵活,全身紧束感。

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

3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处理原则是:

⑴阻断毒物的继续吸收,清除毒物,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清洗皮肤。

⑵解毒处理,阿托品加氯磷定⑶对症处理

33.请论述粉尘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

⑴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暴露时间:

作业场所空气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暴露时间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

⑵粉尘的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

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漂浮时间越长,沉降速度越慢,被人体吸收的机会越多.⑶粉尘的硬度,主要与粉尘的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害有关。

⑷粉尘的溶解度,其值越大,对人体危害就越严重⑸粉尘的荷电性⑹粉尘的爆炸性:

可氧化的粉尘在适宜浓度下,一旦遇到明火,电火花和放电时,会发生爆炸。

34.防尘八字方针:

革-工艺改革+技术革新,水-湿式作业,密-尘源密闭,风-通风和抽风措施,护-个人防护,管-常维修和管理工作,教-宣传教育,查-定期体格检查+检查环境中粉尘浓度。

 

赫恩小体(Heinzbody):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产生的中间代谢物,除作用于血红蛋白的铁原子和红细胞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外,还可直接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使珠蛋白变性,珠蛋白变性后形成沉淀物,使红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即为a.。

尘肺(Pneumoconiosis):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可吸入性粉尘(inhalabledust):

直径小于5um的尘粒。

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dust):

直径小于15um的尘粒。

矽肺(silicosis):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型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粉尘(dust):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大于0.1um的固体颗粒。

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矽肺作业: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粉尘作业。

速发型矽肺(acutesilicosis):

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

晚发型矽肺(delayedsilicosis):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工作,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发现矽肺。

石棉肺(asbestosis):

是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不可逆肺间质纤维化、胸膜斑形成和胸膜肥厚,严重损害患者的肺功能,并可使肺、胸膜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石棉小体(asbe):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圆形小阴影:

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pqr三种类型。

正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负辐射:

低于,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度以上的作业。

高温车间:

一般将热源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

干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强辐射,而相对湿度低。

湿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气湿高,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或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热休克蛋白(HSPs):

细胞在机体受热时及出现热适应后诱导合成一组蛋白质。

热适应(heatacclimatization):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热射病(heatstroke):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heatcramp):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钾、纳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heatexhaustion):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急,先有头痛,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暂时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中暑(heatstroke):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稳态噪声:

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脉冲噪声:

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

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暂时性听阈移位(TTS):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的听力阈变化,脱离噪声后经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ion):

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恢复。

听觉疲劳(auditoryfatigue):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听力才可恢复。

永久性听阈位移(PTS):

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损伤。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作为人体接触振动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触振动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的有效值。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系统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白指。

振动性白指(VWF)(雷诺现象rayhandsphenomenon):

由局部振动引起的手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手臂振动病(hand-armwibrationdisease):

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

当量子能量水平到达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nonionzingradiation):

当量子能量小于12eV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radiation):

是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tumor):

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的肿瘤。

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carcinogen):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occupationalcontactdermatitis):

是指在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具有刺激或和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急慢性皮肤炎症性改变。

确认致癌物(provedcarcinogen):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可疑致癌物(suspectedcarcinogen):

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有限,一种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行病学证据。

潜在致癌物(potentialcarcinogen):

在动物试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接触评定(exposureassessment):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生物监测(biologicalmonitoring):

定期得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ofexposure):

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或外源性化学物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产物的含量。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ofeffect):

是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ofsusceptibility):

包括反映机体先天遗产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

健康监护(healthsurveillance):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病损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危险度risk:

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引起有害作用的概率.

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

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

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

工作相关疾病(workrelateddisease):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职业接触限值(OEL):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最高容许浓度(MAC):

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氧需(oxygendemand):

劳动1分钟内所需要的氧量

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氧上限(maximumoxygenuptak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