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800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材分析新版新人教版

声现象

课标要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生体的频率有关。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章所讲的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全章分为四节,教材首先安排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这是本章重点所在。

通过探究活动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学习方法,并且掌握这种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物理研究方法,这对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了基础。

本章的探究活动难度不高,因此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中最好是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总结出实验结论。

本章中还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继续探究乐音的特性,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乐音的特性的探究就更加容易。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的特性、噪声危害及防控以及超声的利用次声危害等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法·推理法的方法。

3、通过实验根据我本人的特长演奏一些乐器,学习乐音3个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4、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征,防控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特点利用、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课时数:

本章共四节,用7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时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课时 

第三节 声的利用   2课时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课时 

总结和复习    2课时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

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

知识

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媒体教具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

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导入课题: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转化法)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

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

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

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

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得出结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教师引导:

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

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

器材?

操作?

(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

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学生讨论:

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固>V液>V气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学生讨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乘势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怎样验证?

  

  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点播)

媒体播放: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投影展示:

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类比法)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作业布置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教学反思

 

课题

声音的特性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

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

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

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媒体教具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反馈讲评

 活动1:

手耳并用。

请利用手边的器材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小组合作写出各种声音有哪些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二、组内交流

问题归纳 各小组组内交流, 汇报预习情况, 问题归纳。

三、预习展示

 知识点

(一)音调。

 音调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1:

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请大胆猜想:

 ___________;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还有什么方法?

能用梳子探究吗?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总结:

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活动2:

阅读课本19-20页“音调”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频率?

 。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问题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简称:

   符号:

   

问题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问题5.什么叫超声波?

什么叫次声波?

问题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

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知识点

(二)  响度。

响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参考课本21页探究,请利用手中的器材

(塑料尺、梳子、音叉),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总结:

声音的响度与什么有关?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拓展1:

振幅不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  

拓展2: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______。

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拓展3:

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

哪个响度大?

 

知识点(三)  音色

探究3:

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活动3:

分析P23“想想做做”。

 

活动4: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乐音和乐器。

 例题:

 1.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

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2.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 

A.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

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C.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四、总结提高

 

有机整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请利用手边的器材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小组合作写出各种声音有哪些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学生猜想并验证

教师指导

学生自学并解答问题

学生动手小实验

请同学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不同的乐器的声音,不同人发出的声音?

 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一.音调 

1.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

 

二.响度 

1.响度:

指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振幅有关。

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作业布置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教学反思

 

课题

声的利用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

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分析: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知识

技能

1、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

2、知道声音能传递能量。

3、了解超声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集中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

4、了解很多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会产生次声波,人们通过对次声波的监测和控制,可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阅读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声音能传递信息 

2、声音能传递能量

难点

声音的在日常生活用中的应用

媒体教具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情境引入: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合作探究 一、声与信息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回答: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到的应用)人类的交谈声、中医的望、闻、问、切等。

1、做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超声波有两个特点:

1定向性好(频率高)

2穿透能力强

(2)次声波又叫亚声,它的来源广泛,传得远,穿透力强.

(3)近几十年又发展起来一门新学科:

仿声学

小资料:

超声波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云南白药的主要原科重楼,种子发芽一般需要两年多的时间.而经超声处理后,其种子发芽可提前1年半,只需4—5个月,发芽率由30%提高到9O%,其发芽周期缩短了23。

所以用超声波照射过的种子发芽期会缩短,生长期会提前。

课堂小结

1、声音有哪些应用?

2、我们是如何应用的?

知识点一:

 

 1、 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原因是    (    ) 

A、声音响度太小    

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D、声音的频率高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2、下列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断是否有螺栓松动 

C、科学工作者,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海洋的深度

D、瓦工砌墙时,用刀敲打砖块

知识点二:

声与能量

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的能量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低一些

2、下列现象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惊天霹雳,感觉到房屋都在震动

B、海豚在浑浊的水中利用自身的“声呐”系统可以准确地判断远处小鱼的位置

C、冲锋号响起,战上们冲向敌人

D、地震仪根据地震处传来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位置

3、下列现象中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作常规检查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科考船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小试身手

1声不仅能传递__________,同时也能传递__________。

2、医生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内封闭的空气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填“音耐”或“响度”)。

3、空难演习中,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是利用了_________来测距离的,同时也说明____________可“传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举出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在社会生活很多方面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科学世界中我国古建筑在声音的应用方面的成就。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五、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能传递能量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课题

回声测距

课型

习题

课时序数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

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分析:

《声的利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五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好这节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知识

技能

1、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

2、知道回声测距。

3、掌握回声测距的方法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阅读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声音能传递信息 

2、回声测距

难点

回声测距的计算

媒体教具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①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庭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要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t’=t2,则s=v•t2,因此,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例题1:

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l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