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79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火线100天》 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9讲 古诗词鉴赏.docx

《火线100天》中考语文广西语文版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9讲古诗词鉴赏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9讲古诗词鉴赏

广西中考命题分析与预测

地市

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识点

题型

分值

玉林、防城港

2014

渡荆门送别

内容、情感

选择

3分

2013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内容、情感

选择

3分

2012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内容、艺术手法、情感

选择

3分

河池

2014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意、内容情感

填空、简答

4分

2013

望岳

炼字、内容情感

简答

4分

2012

钱塘湖春行

体裁、情感、炼字

填空、简答

1分

2015年命题预测

纵观近3年的古诗词鉴赏中考题,题型以选择、填空和简答为主,主要考查名家名篇,考点仍落在诗歌内容、情感以及炼字、艺术手法的赏析上面。

预计2015年中考命题仍将延续这种相对稳定的态势。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够掌握古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能够从内容、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鉴赏。

《2014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也明确指出:

侧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欣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分析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4·玉林、防城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

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

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境,天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江水。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

考点一:

把握内容

【方法指导】

(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

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解。

解答此题,要从字、词、句多方面综合考虑。

首联意思是:

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伴随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其中“从”的意思是跟从、随从。

颔联写途中看到高山渐隐,平坦广阔的原野出现,长江奔赴辽阔的平原。

颈联写晚上看到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形成奇异的美景。

尾联意思是:

乘船的客人(诗人)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因为这家乡的水陪伴他远行万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只有正确理解诗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参考答案】A

2.(2015·原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如诗中的主要景物是山、长江水、平原旷野。

然后借助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幅图画。

苍莽起伏的山,滔滔奔涌的长江,随着一望无际的平野的出现,它们都慢慢消失在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之中。

原野平坦,辽阔无边,同时也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情。

【参考答案】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水流渐渐变缓。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所以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必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考点二:

句子理解与欣赏

【方法指导】

(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

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表明的观点或志向等。

(4)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

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

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

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

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

王维。

⑤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

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

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

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

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

杜甫。

 

(2013·河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2015·原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2)会当凌绝顶()

【思路点拨】要理解诗中某个字词的意思,必须先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根据诗句意思确定单独字词的意思。

如“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是聚集的意思。

“会当凌绝顶”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景,仍是“望”,而不是“登”,是诗人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参考答案】

(1)聚集

(2)登上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得巧妙,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思路点拨】本题重在考查对诗词语言的推敲品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判断词性;研究词语描述的对象;探讨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特定的背景指出暗含的深层意思。

诗中“割”是动词,是“划分”“分割”的意思。

诗人以山南山北分割“昏晓”的景象描写出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雄伟险峻。

【参考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完成这道题目必须先读懂诗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会当凌绝顶”即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山顶,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考点三:

词意理解

【方法指导】1.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如《望岳》是写泰山。

在736-740年间,杜甫在齐鲁一带漫游,写下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

2.遵循词意不离句意的原则。

要理解诗中某个字词的意思,必须先理解整句诗句意思,根据诗句意思确定单独字词的意思。

3.关注、理解并且熟记课文注解。

课文注解往往把重点字、词、句解析得很清楚,因此要熟记注解并做到融会贯通。

 

考点四:

遣词用字

【方法指导】1.注意诗句中的动词。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赏析方法。

首先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创造了什么意境。

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五:

体会感情

【方法指导】

(1)结合背景。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

的勇气、雄心。

这样正确理解诗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解答此题,要从字、词、句的含义着手,多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2015·原创)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

例如从表现手法、结构层次、修辞等等方面均可。

如:

这首诗的层次清晰。

题目是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却以“望”为线索,先远望山的雄伟,再近望它的高峻,最后细望层云归鸟。

“望”的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参考答案】示例一:

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二:

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三:

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

怀人、思乡。

菊:

隐逸、清高。

梅:

高洁。

莲:

超凡脱俗。

兰:

高洁、隐士。

松:

坚贞不屈。

竹:

正直、虚心。

梧桐:

凄凉悲伤。

杜鹃:

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

离愁别绪。

寒蝉:

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

送别、思念。

雁:

思乡。

夕阳:

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

思念、寂寞、离愁。

(4)借助典故。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考点六:

赏析技法

【方法指导】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起兴、借代、比拟、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反复、互文、用典、顶真、对比等。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常考点,其作用主要有:

提供特定的环境;营造氛围,起到烘托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境,表达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用在叙事类文章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

 

出。

②渲染:

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

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⑥以动写静:

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感伤现实;借评论古代的人或事,影射讽刺现实。

⑧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一、山水田园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2.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即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愉,“潭影空人心”,表现了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二)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015·预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_______和________。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

 

3.下面对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三)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从任一个角度,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了哪些感官?

为什么这样写?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全诗先叙事,交代________的原因;再写景,___________地描绘了一幅山村优美风光;然后再_________,写临窗对饮,畅谈农事,写出了_________的田庄生活;最后写再约重阳赏菊。

景、事、人融为一体。

2.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五)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丰年留客足鸡豚”句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2015·预测)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

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腊酒”“鸡豚”等农家款客之物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氛。

B.颔联把感觉形象与视觉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C.颈联写乡俗民事,通过村民的习俗、服饰和言行来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尾联写诗人白天游兴未尽,决定留宿山西村,等待月色初上时,就乘着月色拄杖夜游山西村。

(六)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面对这首古诗的分析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南山下,事情是除草。

B.“草木长”“露沾衣”“理荒秽”,说明劳动之辛苦劳累。

C.第八句“愿”字既指作者脱离官场归耕田园的志愿,也指对自己劳动收成的憧憬。

D.这首诗记叙了作者劳动生活的场景和参加耕田种地的感受。

2.(2015·预测)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七)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人们何时用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

并请说说其中蕴含的妙境。

 

3.全诗是怎样突出“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的“偶然”二字的?

 

(八)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全诗通过对________和人物________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九)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在内容上曲折含蓄,可谓句句折,笔笔换,一步一境叹为奇绝。

B.“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与侍女的一番对话,主人所问之事只字未提,却于“海棠依旧”的答话中巧妙地表达出问语。

C.全词以“应是绿肥红瘦”结尾,精妙而含蓄,流露出女词人忧伤感怀之情。

D.这首词在题材上属于闺怨词,是写女词人闺中生活的小令。

(十)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014·宜宾)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天门)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二、爱国忧民

(十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盼望与亲人团聚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3.请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一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作此诗时,诗人只有四十九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的理解。

 

(十三)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题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2.(2015·预测)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地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十四)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对偶手法,把处于危亡之际的国家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抒写了______________。

尾联以__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