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761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读文段,回答问题。

幼儿园

   孩子们用餐时那种可爱的模样,真是少有!

那些孩子有拿着两个勺子吃的,有用手吃的,还有将豆子一粒一粒地装入口袋里的,有把豆子用围裙包着捏碎吃的。

有的看着苍蝇飞,有的因为旁边的孩子咳嗽把食物喷在桌子上,就一口东西也不吃了。

(选自《爱的教育》,有删改)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请画上横线。

(2)孩子们用餐时有哪些模样?

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3)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

A. 总一分。

                                B. 总一分一总。

                                C. 分一总。

【答案】

(1)孩子们用餐时那种可爱的模样,真是少有!

(2)那些孩子有拿着两个勺子吃的……就一口东西也不吃了。

(3)A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围绕中心句写句子。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第一句话是中心句,它起主导作用,其它句子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

故答案为:

(1)孩子们用餐时那种可爱的模样,真是少有!

(2)那些孩子有拿着两个勺子吃的……就一口东西也不吃了。

(3)A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总一分结构掌握的能力。

2.专项阅读。

阅读下面绘本的封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预测故事情节,感受阅读的乐趣)

(1)这本绘本的名字是《________》,由这个名字我可以猜想到书中发生的事情为:

________。

(2)从这本绘本封面示意图上的图画来看,兔妈妈和小兔的感情怎样?

【答案】

(1)逃家小兔;小兔从家里出走了

(2)兔妈妈十分爱小兔,小免也爱妈妈。

【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故答案为:

(1)逃家小兔、小兔从家里出走了

(2)兔妈妈十分爱小兔,小免也爱妈妈。

【点评】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大声 厉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 流利)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细心 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

“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大声 厉声)________问道    (一字不漏 流利)________地背了出

听得很________(细心 认真)

(2)请用横线画出孙中山回答同学的话,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为什么?

(3)从选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

A.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自然就明白了书中的道理。

B.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只有多读多问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答案】

(1)厉声;一字不漏;认真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同意。

因为学习就是要动脑思考,勤学好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

(3)B,C

【解析】【分析】

(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厉声、一字不漏、认真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同意。

因为学习就是要动脑思考,勤学好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

(3)BC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课内阅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   );有的头上(   );有的(   )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   );有的眼睛(   ),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   )。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1)请给课文所缺的部分选择合适的内容补充完整(   )

A. 布满彩色的条纹;长着一团红缨;周身插着、飘飘摇摇;圆溜溜的、像汽球一样圆

B. 布满彩色的条纹;长着一簇红缨;周身插着、飘飘摇摇;圆溜溜的、像皮球一样圆

C. 彩色的条纹;长着一簇红缨;周身插着、飘飘悠悠;圆溜溜的、像皮球一样圆

(2)短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是围绕______来写的,具体写了______种不同样子的鱼,写鱼多的词语有______。

(   )

A. 第1句话;4;“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数不清”

B. 最后1句话;4;“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数不清”

C. 第1句话;4;“成群结队”、“各种各样”

(3)“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象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句话是强调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多到鱼和水各占一半的程度。

B. 这句话强调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但并不真是鱼和水各占一半。

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C. 这句话是在夸大其辞,这样好给读者留下鱼儿很多的印象。

(4)第5自然段共有____句话。

第一句总的写____,后几句从____、____、____方面分别写______。

(   )

A. 5;海岛是鸟的天下;鸟的种类、遍地鸟蛋、厚厚的鸟粪;鸟多

B. 4;海岛是鸟的天下;鸟、鸟蛋、鸟粪;鸟之多

C. 4;海岛是鸟的天下;鸟的种类、遍地鸟蛋、厚厚的鸟粪;鸟多

【答案】

(1)B

(2)A

(3)B

(4)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B;

(2)A;(3)B;(4)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雨(节选)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喜鹊________来树枝________房子,小松鼠________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________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

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选择正确的动词填入横线上。

造   挖   衔   找

小喜鹊________来树枝________房子,小松鼠________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________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2)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3)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准备过冬的植物有________,准备过冬的动物有________。

(4)你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吗?

请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答案】

(1)衔;造;找;挖

(2)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

(3)深秋时各种动植物都做好了过冬的准备;松柏、杨树、柳树;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此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答案为:

(1)衔、造、找、挖

(2)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

(3)深秋时各种动植物都做好了过冬的准备;松柏、杨树、柳树;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

(4)略

【点评】

(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运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要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绿》,有删改)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别——________   出现——________   准确——________

(2)作者对梅雨亭和梅雨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雨亭斜对着梅雨瀑。

B. 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字中一般。

C. 梅雨瀑从上面冲下来时像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3)朱自清先生在写梅雨潭时用了许多比喻句,请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________,并分析这句话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了梅雨潭之所以得名的原因,请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5)观察不仅要细致,还要调动多种感官一起观察。

细读下面三句话,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来观察的。

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皮肤

①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

________

②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________

③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________

【答案】

(1)分外;呈现;确切

(2)B

(3)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亭;苍鹰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5)C;A;D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选项比较判断正误。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分外、呈现、确切

(2)B

(3)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亭;苍鹰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5)①C;②A;③D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假期的欢乐

   我最大的乐趣是黎明时去迎接草地的苏醒。

我手拿一本书,离开尚在沉睡的屋子,轻轻推开栅栏。

草地上覆盖着一层薄霜,无法坐下去;我踏着小路,沿着被爷爷称为“庭院”的种满奇花异木的花园散步。

我边走边读书,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zī rùn着我的皮肤。

那一抹lǒng zhào大地的雾霭逐渐消散;紫红色的山毛榉、蓝色的雪松、银白色的

   杨树闪烁发光,像天国的清晨一样jīng yíng。

我独自一人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上帝的恩惠,同时由于腹中空空,我想起了巧克力和烤面包的美味。

   mù yù了阳光的紫藤散发着清香,蜜蜂嗡嗡地叫着,绿色的百叶窗打开了。

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天的开始,可是我同这一天已经秘密分享了一段漫长的时光了。

家人互道早安后吃早餐,然后我到木豆树下坐在一张铁桌旁边做我的“假期作业”。

这对于我是愉快的时刻,因为作业很容易;我好像在用功,实际上却陶醉于夏日的喧闹:

胡蜂的嗡鸣、珠鸡的咕咕声、孔雀的哀叫、树叶的飒飒。

福禄考花的芬芳和从厨房里飘来的焦糖、巧克力的诱人香味混杂在一起,阳光在我的作业本上投下了朵朵跳动的圆圈。

这儿,每件事物和我自己都各得其所,现在,永远。

(1)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词语。

zī rùn

lǒng zhào

jīng yíng

mù y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在文中找到与下列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

①指奇特罕见的花草树木。

________

②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________

(3)“我”在被爷爷称为“庭院”的花园中,独自享受着大自然的哪些美景?

(   )

A. 空气                               

B. 雾霭                               

C. 山毛榉                               

D. 雪松                               

E. 杨树

(4)文中画线的句子作者采用了哪些感官描写?

(   )

A. 视觉                                     B. 味觉                                     C. 听觉                                     D. 嗅觉

(5)“我好像在用功,实际上却陶醉于夏日的喧闹。

”这句话中“夏日的喧闹”指的是什么?

【答案】

(1)滋润;笼罩;晶莹;沐浴

(2)奇花异木;各得其所

(3)A,B,C,D,E

(4)A,C,D

(5)胡蜂的嗡鸣、珠鸡的咕咕声、孔雀的哀叫、树叶的飒飒。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滋、笼、莹、沐”容易写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滋润、笼罩、晶莹、沐浴

(2)奇花异木、各得其所

(3)ABCDE;(4)ACD;

(5)胡蜂的嗡鸣、珠鸡的咕咕声、孔雀的哀叫、树叶的飒飒。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8.课外阅读。

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听过柳树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一大群小蚂蚁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也许你会说:

“这都是想象的,我怎么能听出来呢?

”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总听过风的声音吧?

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什么了吧?

   你总听过水声吧?

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只要你的耳朵能够听,从你出世那一天起,你就在听了。

你学着听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冲奶粉的声音,爸爸说话的声音,学着听开门、关门、上楼梯、电话铃的声音。

你很快懂得:

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从声音里,你逐渐熟悉了你身边的世界;在声音中,你逐渐成长。

   但是,当你一天天长大,当你熟悉了许多声音后,不知不觉中,你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

你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用心听周围的各种声音了。

一些声音你没有听见,好像它们发出时,你的耳朵正好关闭了似的。

   别让你的耳朵关闭:

在寂静的夜里,听一听外面有什么声音传来;在闲暇的时候,听一首从来没有听过的歌曲或乐曲……

   用心听吧,你一定会听见的,然后你会微笑:

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1)画线的句子把________和________当作人来写,这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第三至五自然段依次写了________的声音、________的声音、________的声音。

(3)我们一天天长大,一些声音却没有听见,这是因为(  )

A. 我们长大后,耳朵不像小时候那样灵敏了。

B. 我们懂得了要保护耳朵,所以不再去听了。

C. 我们失去了听的兴趣,不再用心去听了。

(4)作者告诉我们,只有________,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声音非常________、________。

(5)你听过什么声音?

仿照上文第三至五自然段写一写。

你总听过________的声音吧?

当________,当________,当________,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答案】

(1)柳树;小蚂蚁;拟人

(2)动物;风;水

(3)C

(4)用心听;丰富;美妙

(5)机器;电风扇嗡嗡地工作;电话铃猛地响起;汽车从身边飞快地开过

【解析】【分析】

(1)考查拟人修辞手法,带着问题读一读就会发现,把“柳树、

小蚂蚁”当做人来描写,这是拟人句。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的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细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5)仿写句子:

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故答案为:

(1)柳树、小蚂蚁、拟人;

(2)动物、风、水;

(3)C;

(4)用心听、丰富、美妙;

(5)机器、电风扇嗡嗡地工作、电话铃猛地响起、汽车从身边飞快地开过。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冰取火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

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

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

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

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