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562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 文档.docx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文档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Word文档

科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当前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将科学教学有机地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能把学生的知识点引向纵深~这样既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又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真是一举两得之事。

在我们的周围~随处都可以见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同学家中的花盆里……学生对土壤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他们想去探究土壤中的世界~但平时家长们的“脏兮兮的~别去弄:

”、“里面有很多细菌的~别去动:

”等禁令的话语让他们心动而手却不敢动。

因此对于土壤的了解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感。

我教学《土壤与生命》~我带领学生对土壤的构成、土壤的种类、土壤里的生物以及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课上对土壤的探究可以为你们孩子作文写作提供一个极好的素材平台。

学生的优作~家长的肯定~就是对融合教学的充分肯定。

许多同学写出了一份份连续观察作文“土壤里的发现”~他们观察的时间、内容、方法和写作的手法各不相同~篇篇给人以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之感。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切实解决了小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之炊。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科学教学与语文教学可以有机地融合~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1、我们可以结合科学课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为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提供宽泛的素材援助。

科学实验中系统的观察方法能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现象的记录、分析与指导对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种助推器。

2、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等方面重点进行系列指导~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眼、鼻、舌、耳、手等感觉器官来观察、认识事物~必要时可利用放大镜等辅助观察工具

3、在科学教学中与作文教学紧密相扣。

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科学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强加给予~让学生死记一通~然后抄到作文本上~一篇作文就算了事~学生所得甚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科学的道理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

因此~只有将这些实验放在科学课上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科学课对学生实验的全过程都有系统精心的指导~有严密的操作规则~有系统的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对现象的科学分析~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研讨氛围~学生在科学课的探究实验中所获得的是真正的“习作的源”和情感体验。

4、在科学与语文学科融合时~要注意融合的切入点。

随着科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学生习作时冥思苦想、托腮咬笔和教师怨学生习作干瘪无味的现象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教学实践使我深知~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是提高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语文学习、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科学教学不但在课堂要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而且要把科学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验、探究、表达、写作的更优越、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和学习中学有所得。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科学教育的教学核心之一是对学生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似乎总将科学知识的目标以及探究的过程放在首位,忽略了孩子们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教师不能较好地知道大多数学生的真实想法。

发展语言能力虽然不是科学教育的第一目标,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在整理交流其想法的同时却可以逐步建立起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全,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条理性强。

要想养成学生说的习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说的机会。

既要让能力强的学生说,也要让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说,通过个人说,小组说,全班说等各种形式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

对于说得好的,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说得不理想的,也要进行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上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少数人说为多数人说。

才能把自主学习的气氛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并为作文训练积累第一手的素材。

观察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在“走近”或“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太猛的“燥热”迷茫着行进者的双眼,太多的繁关琐节束缚着行进者的手脚,或许在经历之后让我们思考着学会放弃一些,才会得到更多。

“放弃”有时是一种人生的处世哲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这种哲学。

新课程的改革,在匆忙和浓烈的氛围中,我们越来越只似一位行色匆匆的行者,只记得行走,却淡忘

着方向、淡忘着思考、淡忘着真实。

我们往往固执于当初的“既定”和执著于心中的那份“高远”——即使“不实”,也不放弃。

可是对于我们——这一帮在课改中充当着不同角色的“行者”,科学和求实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工作态度和生存方式。

在这种工作态度和生存方式中,懂得放弃、学会放弃是不可或少的精髓。

学会放弃就是一种科学,一种求实,一种对我们自己的警醒。

放弃,从“迷茫”中走向“审视”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旁观者清”,意思是说往往自己身在“其中”,便愈发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和对错,而旁观的人却能看得很清楚。

适时的跳出那个“圈子”,让自己做个旁观者,审视自我,审视自我所做的事情,或许不禁有所释然、有所感悟。

有了这样的审视就会有审视后的放弃。

要放弃什么,改变什么,坚持什么。

科学课程的教研需要我们经常把自己当回局外人,一切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但是过度的追求和不切实际的“尝试”只会让我们浮躁不安,而没有实际的效应。

做个局外人,让我们不断的审视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最有效的契合或许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

在现实的科学课改中,教研过度的追求既定的理想,以上出“最理想”的课为全部的教研使命,面向“精英”——就是哪些少数的“好”学校、“好”教师,淡忘了“大众科学”的使命——一直以来我们以为,科学课程是面向所有儿童、所有科学教育者的科学课程,但在实际的教育改革中,科学课程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实施。

从教研的角度来讲,教研的使命之一,就是要让科学课程成为大众的科学课程。

在这里不妨让我们枚举这样几个问答:

儿童科学课程的改革现状基础如何,普遍意义上的课程理想需要怎样的现实“基础”,课程教研能够做到怎样的地步,是不是达到自我理想化的结果就是我们教研的全部追求,这样既定的理想化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也不妨这样来尝试回答:

儿童的科学教育在应试还比较浓厚的氛围下,课程的应有价值并未为公众普遍认可、课程的应有地位并未得以切实的实现。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展,人们的课程意识得到了发展,这是和社会整体的改革相匹配的结果,但是科学师资的建设、课程教研的“面”和“量”、课程实施的其它软硬环境并不健全,甚至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制约课程的实质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正视现实,实现课程理想的基础并不理想。

在这样的环境基础之上,课程的教研要有怎样的既定目标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一味的追求最理想化的课堂,出最理想化的“好”课。

可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觉得当初这样的想法并不错,可是科学课程应该是面向大众的科学课程,是所有儿童的科学课程。

与最多数的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教研理想才是最实际和有效的科学教研理想。

好高骛远只会让极少数的人“得益”,并不可能使得大多数的人得到实际的利益,相反却可能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并不利于课程的整体推进和课程整体价值的实现。

从现实出发,尝试有益于大多数人的课程教研理想,加以实践和推广,才是最有益的。

作为科学教研部门和一线的教研工作者,推进课程改革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我们曾经做过的事业经验基础之上,不妨从固有思

维中走出来,学会放弃,从新的视角审视:

追求教研理想、思考有效的教研理想,放弃过度追求理想的精英教研之路,追寻最有效的与实际相匹配的理想和实践——实践面向大众的科学课程教研理想。

放弃,从扬弃中走向科学“选择”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策略,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作出一种“重新”的选择,既然有所选择,我们当然的要面对放弃。

可是,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好像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目的的选择和放弃,更多的是象在搞一次彻头彻尾的,不假思索的运动——过去的永远是不对的要推翻的,现在的永远是正确的要推进的。

可是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风暴似的运动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式,既不客观、更不科学。

所以放弃是对过去实践不好的思想和方法策略的放弃,放弃也有对现在不实思想和方法策略的放弃。

有放弃,当然就应有选择。

选择是对现在好的思想和方法策略的选择,选择也是对过去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策略的选择。

在现在的科学课改教研中,同样存在全盘否定过去,盲目印证“时髦”的现象。

回顾我们小学科学课程教研的改革历程,过去客观的借鉴和总结出的一些科学探究的方式和策略,恰恰是教研的成果之所在,例如:

儿童进行自我科学探究的一般教学指导模式,并没有必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彻底进行一种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而现实是,好像我们越来越觉得那些方式和思想是呆板的,没有新鲜的花样就不足以说明我们课改的进步。

所以在不客观的前提下,例如在儿童起初接触科学探究时,就试图让儿童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以期说明主体教育的

客观存在。

再如有人认为多一些指导就是不好的策略,是不符合新课改的某种主体思想的。

而恰恰是在现行课程的教材、儿童整体素养形成的客观条件下,更要说明的是,现行的儿童科学教材不同课例较多,更多的教学环境不允许也不可能统一的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策略都是自主探究的,也没有必要“一叶障目”的盲目推进那些自以为“时髦”的策略。

学会选择中的“放弃”和学会放弃中的“选择”,或许是我们科学教研的客观方法。

放弃,从“宽容”中走向人文

教研工作是一项需要思想和行动紧密结合的工作,是人与人共同合作沟通感悟藉以推进发展的一项工作,任何的不真诚和独裁只会使人气不济,革新不力。

与新课程改革的灵魂相契合,教研工作者的工作思想、方式和态度必须要以“人”为核心,体现人文教研的课改理念。

那么放弃“旧我”,体现“新我”的精神之所在,即为“宽容”教研。

一贯以来的教研机制和教研思维方式,养成了教研工作者“固执独我”的教研方式,教研方式的呆板僵化、教研场景的“一言堂”、教学研讨的唯我和冒进、教学行动的缺乏科学的价值判断评价,这些是客观存在的。

实践人文教研,需要我们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精髓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真诚课改,面向全体科学教师,提供平等的教研机会,实践“均衡教研”的理念,让自己成为课改中和一线教育者平等的一员。

要永远提醒自己,面对新课改,面对一线的真实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实际缺乏的感悟还相当多,在新课程改革中,最一线的实践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教研工作,做好调查、服

务和在共同沟通下,切合实际的相互感悟指导应当是我们实践宽容教研的具体做法。

放弃,从“辨伪”中走向理性

有人说,在新课改中,恰恰是基层的不科学的教研工作造成了课改浮躁的“空气”,人们疲于奔命,没有了应有的冷静对待的心态和宁静的研究环境。

对于基层教研,研究者们的热情应该是得到认可的。

可是或许我们对待课程的改革都赋予了过多功利的期望,过多的形式,过多的评价,过多的期望,让课改中的大家迫不可待,这些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和规律的。

当然,基层的教研机构有时也更多的好像是一个教育杂务的处理所,教研人员也习惯于“被拉纤”的角色,深陷于其中不可自拔,所以我们的确要提醒自己,对待自己的工作也要“辨伪”——哪些是实事求是的,哪些是从实际出发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可以统筹处理。

区域的科学课程的改革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要记住,一切的教研措施最终是为平时的教学服务的,要追求教研效果的最优化,不能以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为代价。

对自己平常的教研工作有了“辨伪”,知道了统筹,知道了针对,就要放弃那些“伪”工作,追求真效率。

基层教研中的“伪研究”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方面,许多的课题研究不是从实际出发,好高骛远,收效甚微。

有些教研工作者整天忙碌于“应试”——以出好题,搜集好考试信息,发布好各种各样的考试动向,组织好考试,奔波于考务为使命。

有些教研工作者忙碌于“资

料”——把东拼西凑各种教辅以为是一种研究,引以为最大的乐趣。

“伪研究”更多的体现在课改活动中,调查研究成了个别人事后公布几句好话的方法,仅仅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平台,缺乏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在课改活动中,过多的期望出“好”课,“漂亮”的课,所谓“好”和“漂亮”的课,往往是教研者的自我以为,不顾及课改环境的客观性,缺乏实际推广的可能。

例如,现在的教学,一味的追求“创设情景”、“自主探究”,而不去认真研究新课标,不从儿童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

这样的要求也造成了实验的老师追求研究课的“华而不实”。

“表演”过后,涛声依旧,研究成了“空中阁楼”。

所以课改中对好课的评价,应该首先是真实,其次是简单和客观的体现课改精神。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教研工作中,还有一种“伪人才”,他们热衷于搞所谓的“研究”,热衷于形式的东西,而对于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却缺乏热情,甚至不屑于平常的教学,马虎过日,更有一些“人才”,本身是学校的部门管理者,却趋于有利,避于真实和困难的研究。

对待这些“伪研究”,我们只有放弃。

基层教研工作者对工作中的自我、思想、方法、对象勤于思考,善于客观的“辨伪”,放弃不实,以利于新课程教研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教师素质建设

小学科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基本的素质,在这里作一个借鉴性和概括性的阐述,是想让更多科学老师有一个讨论和生发的话题,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站在理性的视角客观审视并且不断修正自我的

实践和提高自我的认识。

毋庸置疑,小学科学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课程地位的影响,教师在整体课程结构中为社会所承认的所谓建设质量要求的影响,科学老师必须有很好的自身素质来面对社会“公正”。

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科学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来完成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

南京大学教育系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学教育中心合作,在2003年初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是城市教师)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有关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即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理解等方面。

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

问卷表明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知识是相当缺乏的,对于问卷中“科学知识”方面的不少问题,有近半数的教师回答不出来。

教师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认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没有掌握科学究竟是什么。

调查还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非科学行为还相当普遍。

如教师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较多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

他们虽然也知道今天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就,都来自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他人之间的坦诚合作,但没有理解科学不鼓励与人竞争,而只鼓励与客观世界竞争这一特性。

还有一些教师错把孩子们的幻想当成科学假说(占86.9%)。

鉴于此,近年来,人们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

新的要求,主要包括:

1.跨学科融合的认知结构

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并由此形成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些知识和思维模式能把握学科教材,有效解决学科教学问题。

师范院校在校生尽管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但由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没有在其头脑中融会贯通,无法形成综合的认知结构,难以把握和驾驭教材。

因此,由学科教师到科学教师必须重建认知结构,改善学科思维模式。

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不仅是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在几门学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也就是说再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知识网络的改变。

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最终在头脑中形成的应该是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整个知识体系应该由三条主线编织而成,一条主线是要明确三大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第二条主线就是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第三条主线就是以科学主题组织的内容体系。

2.全面的科学技能。

科学技能主要包括各学科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技能。

《科学》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所占比重增加,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仅能做某一学科实验,而且能做各个学科实验。

这些技能包括:

第一,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有:

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

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和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第二,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和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第三,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主要包括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

同时,《科学》课程将师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扩展到课堂以外,教师不仅要会做课堂和实验室的实验,还能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这需要教师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要求是变课程的单纯执行者为课程的共同创造者。

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从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医院等搜集教学素材,充实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

3.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全面的教学目标,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突破。

而科学课程应该更能体现这一理念,同时对科学教师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也更高了。

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首先应对科学具备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

对科学的兴趣,不只是对单一学科的兴趣,对教材和书本知识的兴趣,而是对自然的兴趣、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社会现象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与学生共同探索和相互交流过程中的兴奋与投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向往、探究成功后的欣慰和慨叹,都将感染每一个学生。

由于《科学》教学是开放性的、生成性的,教师

在共同探究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兴技术的评价,对于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的基本观点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不经意的流露比教学中刻意设计的教育作用更大。

所以,科学教师要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敢于置疑、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他(她)所面对的是新形式下的新课程,面对的是新观念下的新教育,所以仅仅加强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教育素养的提高。

基本的科学课程论知识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程表上的课程”,主要是因为过去师范院校非教育专业一般不开设专门的课程论或学科课程论,大部分教师缺乏课程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

这是一个严重影响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

对于科学教师,课程论知识尤其重要,因为在我国科学课程还属于新兴事物,广大教师对于科学课程的内涵、与分科理科的关系、发展史、类型、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思想缺少必要的了解,所以很多教师要么把科学课程当作了理化生的简单拼盘,在教学中仍然沿用分科理科教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测量与评价手段,把科学课程与分科理科完全对立,过分看重形式的改变。

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与实施能力具备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只为科学教师在思想上作好了准备,要想上好科学课,科学教师还应具备与科学课程相关的教学技能。

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注重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这就使得科学课的课堂结构、教学组织形式、

内容呈现形式、师生交流方式需要有较大变化,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测量与评价整个阶段都要有新的思路与方法,如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需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包括物质情景和心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适度地帮助、指导学生,由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摆脱传统教学对科学知识的完全客观的描述方式,采用不完全肯定的语气介绍科学前沿,使学生认识科学不断发展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自信,学会交流与合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改善环境。

不断提高创造力,要以自然界和社会为大课堂,重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变化,灵活设计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了学生提供活动的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与解决身边的自然科学问题,关心社会发展,使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科学的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坐”科学的状况,即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教师做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活动的设计,真正实现“做”科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

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

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科学课程将成为师生共同探索自然的发展过程。

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未来的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科学教学更需要进行教育科研。

因为科学课程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与传统分科理科教学有较大不同,科学课程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适应这种改变,寻求最佳教学途径、达到最好教学学科教学效果、追求最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该意识到的任务。

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从教育观念、课程理念的高度来比较科学课程与传统分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把握科学课程的实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结合当地实际、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有意识地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地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一定意义上,教育科研就是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所以,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是科学教师教育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

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讲讲,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实施教育教学,争取成为孩子喜欢的科学老师。

有一些老师的成功感悟,期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关注孩子。

聪明的老师能利用技巧很快记住孩子们的名字,即使你同时教8个班的课。

并且尽量多与孩子沟通。

比如有些女孩喜欢艺术胜于科学,但只要你多关心关于她练琴的事,她也会因为你喜欢她而喜欢你而喜欢科学课。

2.大智若愚。

在传统教学观念里,好动的孩子往往不太受欢迎,然而

正是这些孩子活跃了我们的课堂。

装作不知道他们在其他学科的表现,让他们在科学课上充分地表现自己,找到“自己是优秀学生”的感觉,这一点科学课较之其他课程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很强,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更具有创新思维。

3.积极创新。

对课堂的经营是需要灵感的,它在课前和课中都能表现出来。

比如制作潜望镜也能与复习课结合起来:

全班的孩子一起“闯关”,闯过第一关获得“全班一起看老师做一个潜望镜的资格”(哈哈),闯过第二关获得“四人合做一个的资格”,闯过第三关获得“两人合作一个的资格”,当然你完全可以控制所有的班都闯过第四关,获得每人做一个的资格。

科学课,真刺激。

4.启发提问。

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孩子无意识地产生新问题,也可以用语言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多提问题:

“知识越丰富的人问题就越多,科学家能提出别人不能提出的问题。

”可以在实验室增设一个问题库,开展“看谁最像科学家”的活动。

5.知识渊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