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541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docx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要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9.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10.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11.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

传播

手足口病防治问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

答: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各地流行中常见的病毒型别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可散发,也可引起局部的流行。

本病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儿童感染病毒后,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炎(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部、足部、皮肤出现斑丘疹,并很快转成疱疹,患儿多有低热,病程7天左右,一般症状较轻,常可自愈,偶可出现肺炎等合并症。

特别是肠道病毒71型,除可引起手足口病外,还可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等多种严重疾病。

2.小儿患手足口病后有哪些症状?

答:

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C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手足口病有何临床特点?

答:

手足口病潜伏期2〜6天,通常3〜4天。

患者多为突然发病,约半数患者出现低热。

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

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

疱疹呈卵圆形,直径多为2〜5mm最大可达10mm内含微混浊的浆液。

斑、丘疹多于疱疹,疱疹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呈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多与皮疹同时或稍晚1〜2天出现。

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浅的溃疡,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

此时患儿咀嚼时感到疼痛,并拒食、流涎。

并发症较少见,偶有并发心肌炎、酮中毒、皮肤感染、鹅口疮、脑膜炎、脑炎、喉头痉挛及呼吸肌麻痹,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造成死亡。

孕妇得了手足口病可引起流产,或导致胎儿畸形。

4.手足口病怎样与水痘区分?

答:

小儿手足口病因为与水痘很相似,不好鉴别,所以家长更应该仔细观察。

一般水痘是呈向心性分布,也就是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如果孩子染上了手足口病,一般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呈离心性分布,皮疹的颜色是红紫色,少数患儿波及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

5.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答: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w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6.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有何特点?

答:

人群分布: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男女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

托幼单位是手足口病流行、爆发的主要场所,大量调查证实,托幼单位儿童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后,37%儿童可能发病。

季节分布: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常从3、4月份开始增多,夏秋季易流行,一般在7月达到高峰,9月以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7.国内既往手足口病流行状况是什么?

答:

手足口病在我国早有流行。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都曾有发生手足口病的报道。

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生了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

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其中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性心肌炎死亡。

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344例,死亡17例,仅山东省就报告了手足口病病例39606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上万例手足口病病例报告。

8.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与手足口病的联系与区别?

答: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是由人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儿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重症患者出现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

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萨奇病毒A组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但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

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

由于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缺乏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所以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诊断困难。

9.临床诊断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有哪些难点?

答: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临床表现多样是其特点,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普通手足口病和咽峡炎等轻症病例,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呼吸衰竭等重症患儿,甚至死亡。

要诊断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目前主要依赖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基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没有条件开展,加上部分重症病例临床上并无典型的手足口病表现,所以,在疫情暴发初期重症病例常常难以明确诊断,常被诊断为肺炎。

只有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特别是实验室检测结果,才有可能进行明确诊断。

10.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绝大部分肠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口和肛周有皮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倦怠、乏力等症状,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炎、肺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11.肠道病毒病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答: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传染来源,包括隐性感染者,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

1。

主要经由胃肠道(粪-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亦可经由接

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

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因此,该病易于传播,容易发生流行,预防控制难度大。

12.哪些人群高发手足口病?

答:

一般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感染不同种类的肠道病毒而反复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因此,肠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

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13.在学校、幼托机构内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答:

学校、幼托机构一旦发现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后,要由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一旦怀疑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通知患儿家长,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2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幼托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

对住校学生及幼儿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喂食孩子。

5应立即动员家长对患儿进行医院或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

愈方可返校。

14.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答: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15.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答: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2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16.家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答: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17.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答:

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18.小学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答:

小学校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