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书写规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398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楷书书写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楷书书写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楷书书写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楷书书写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楷书书写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楷书书写规律.docx

《楷书书写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楷书书写规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楷书书写规律.docx

楷书书写规律

楷书书写规律一

起笔、行、收笔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

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

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

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

的。

王羲之说:

“……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

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

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

(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1、起笔规律:

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1)。

点:

任何笔画都由点起。

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

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

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

来麻烦。

带:

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

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

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

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

注意:

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

直边两个方角。

转:

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

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

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

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

注意:

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

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

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

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

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2)。

2、行笔规律:

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

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

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

见图3—3)。

3、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1)藏锋收笔:

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

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

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这里我用一

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

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注意:

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

收笔构成方圆对比。

注意:

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

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4)。

(2)露锋收笔:

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

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

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

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

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

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

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

需要注意的是:

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

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5)。

点和组合点的书写规律

(一)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竖点——垂露竖的浓缩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二)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

用作左偏旁。

上为斜点,下为提点。

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

以避免提点过长占

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

用作左偏旁。

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

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

用作字头。

左为斜点,右为撇点。

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

用作字头。

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

用作字底。

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

用作字头。

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

用作字底。

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

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

用在字的两边。

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

右下部斜点稍大。

折和钩的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

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

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

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

初学者使用。

(见图3—7)。

3、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

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

累赘。

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

(见图3—8)。

4、弧钩的书写规律——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

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

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

转”四字概括(见图3—9)。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

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

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

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

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

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

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

,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

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

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

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

这一方法较为简单。

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

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

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

凝聚力,缺乏整体感。

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重画变异规律

(一)重横变异规律:

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时,要写出起笔的平斜点、收笔的俯仰及长短粗细之变化;

(二)重捺变异规律:

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捺时,除主笔写成斜捺外,其余皆写成反捺,因为这样写才能突出主题笔画,使整个字主次分明。

古人讲的“字

无两捺”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折变异规律:

一笔画或一个字中如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时,应写出方圆之变化,这样才能破除单调,刚柔相济。

如横折折撇、横折折钩、竖折折钩以及

“马”之类的字。

(四)重钩变异规律:

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钩时(相同方向的钩),要写出钩的藏露、大小之变化;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

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

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

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

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

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

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

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

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

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

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

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

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主笔优先规律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

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

要想

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

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

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

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

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

笔时应抑制收缩。

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

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

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长横作地载

长横作腰横

斜捺作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

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

;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置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

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

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

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弯捺直。

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

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

2撇短捺长。

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

忌撇长捺短。

3交点偏左。

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

略向左移。

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三)撇捺对称组合。

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置,

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

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

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

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