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181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第Ⅰ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孔子曾说:

“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2.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答案】B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所以本题选B。

CD两项所反映的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并非家共同的主张,所以可以排除C和D。

材料的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并不涉及政治主张,所以A项是错误的。

3.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A。

“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B。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D。

4.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

”等主张。

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

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主张克服私欲

【答案】C

【解析】“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

”表明王阳明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C正确;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回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与题干中的叙述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未体现“克服私欲”的相关论述,故D项错误。

5.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D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A错误;明清之际思想不是反传统,是批判继承,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错误。

6.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

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

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

7.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俗浅陋之书和佛经适应了民众的需要故先出现雕版,这说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B选项正确;儒学复兴与雕版印刷发展之间不是完全排斥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雕版技术革新,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8.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如图)。

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A.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B.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

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唐代新科进士”“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等信息可以看出进士们将个人情况“用墨笔题于壁上”起到模范作用,有助于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故A项正确;“雁塔题名”属于私人性质的集体活动,与国家的选官科举制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与科举制相关,与三教合一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题名活动与书法艺术推动无必然联系,故D项排除。

9.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

“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美德即知识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德行……求知,智慧,向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道德、知识的追求,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与材料吻合,故A项正确;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属于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信奉圣经,献身上帝”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10.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正确。

文艺复兴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ABC错误。

11.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这体现在文艺复兴

A.彻底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

B.完成了西方社会的思想改造

C.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D.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仅仅是抨击宗教势力,并未彻底推毁,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兴起,并未完成西方的思想改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主要指的是文艺复兴提出的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宣扬,故C项正确;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12.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

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

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答案】D

13.马丁·路德认为:

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简化宗教礼仪

B.强化教会权威

C.信仰即可得救

D.教随国定原则

【答案】D

【解析】宗教改革是对基督教进行的改革,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

”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信仰上帝即可获救)和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确立了世俗君主的权威,主张教随国定,故D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教仪式,故A项排除。

14.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

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

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A.优胜劣汰

B.社会契约

C.分权制衡

D.天赐人权

【答案】C

【解析】提炼关键词“平衡”。

材料中后半段强调的是“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结合前面的“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孟德斯鸠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C,其它选项不能体现“平衡”,排除。

15.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捍卫人道精神

B.倡导人性解放

C.批判专制统治

D.呼吁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四人均是对人道精神的捍卫,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6.“看似快速无序的笔触,贴近生活的选题,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

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

”下列哪一作品能体现该特点

A.《自由引导人民》B.《日出·印象》C.《拾穗者》D.《镜子前的少女》

【答案】B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

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这说明

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错误;根据“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18.“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渐进式变革制度

B.维护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

D.实现宪政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不能行宪政……皆不可也”“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梁启超反复强调宪政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宪政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能行宪政……皆可也”“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梁启超强调宪政对现有君主制改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现在之基础,……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

19.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中山先生日: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B项排除;材料中孙中山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救国方式与严复不同,没有反对严复的教育救国,故C项排除;材料中严复主张教育救国,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20.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

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A.建立民主政体

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改造国民思想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答案】C

【解析】根据“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表明两者都主张改造国民思想,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不符合梁启超的主张,排除。

2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上述史实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B.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

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学说在中国逐渐被传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逐渐被传播,而不是已经得到实践,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各派别提及马克思主义,不能推断出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

材料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逐渐被传播,而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排除D。

22.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

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推动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承认工人阶级有成立工会和享有言论、出版、罢工等自由,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的体现,说明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变,依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孙中山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孙中山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工人阶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排除。

23.“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

D.坚持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坚持群众路线,故D项正确;ABC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但没有体现出,排除。

24.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入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入画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受到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获得了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所以我们可以直接选出答案B项。

25.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6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

这说明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C.电子商务成为笫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案】B

【解析】从材料“2016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可知,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故B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页,用钢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第Ⅱ卷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第27题,第28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

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

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民同乐”“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

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

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

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

材料三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

【答案】

(1)关注重点:

重民;仁政;富民。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

(2)原因: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

路径:

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3)媒介:

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

见解:

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以及“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重民、仁政、富民等三个方面。

第二问,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寻找治国理念支撑,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客观上要求民本思想的产生;思想上,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可以看出,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

(2)由材料“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宋明理学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

第二小问,由材料“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和“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可见朱熹传播理学的路径有:

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3)根据材料“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概括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即可。

根据材料“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

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可归纳为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

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

——摘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材料二1905年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中指出:

“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凡我汉人当无不晓然”。

1919年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整理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

“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法国启蒙思想家梅叶大声疾呼:

“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