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8863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

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

(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

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项有误。

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4.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次”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乙】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________,她原名叫________。

(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

(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

(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

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

【答案】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

《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谢婉莹。

(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

(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B中“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

A。

故答案为: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

7.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秋思》道: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________。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

(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

如曲中最能表现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作为答案。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故答案为:

⑴断肠(或断肠人);

⑵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案】

(1)“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2)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通过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第二问: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因此这只冲天而上的一鹤,实际也是表明自己虽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依然会昂扬向上。

(2)诗歌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逄秋悲寂寥”和“秋日胜春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故答案为:

⑴“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⑵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炼字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问,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那就只能尝试翻译出全句的意思,然后推知某个指定词语的意思了。

⑵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9.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

(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

(2)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3)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分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是: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据此可知,“作”的意思是“写”。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来写。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加以时间“匆匆”,表明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家是“速成”。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这首《秋思》采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抒发了作客他乡的人(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写

⑵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⑶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诗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

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

汉江。

②霁:

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A.忆江南

B.如梦令

C.浣溪沙

D.沁园春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分析】

(1)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故选B。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

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

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故答案为:

(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

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

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⑴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靠近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

“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傍:

靠近、接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岑参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既是重阳节“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联想到家乡的“故园菊”。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故答案为:

⑴靠近;

⑵重阳节,“九日”“登高”;

⑶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