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45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演练习题23

第23讲 生物进化理论

限时训练 提升考能

(时间:

20分钟)

达B必练

一、选择题

1.(2018·苏锡常镇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实现的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D错误。

答案 B

2.(2018·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生物的定向变异

解析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只有当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导致生殖隔离,A错误;地理隔离是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而不能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种群基因库之间有差异而不能基因交流,所以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基因便不能交流,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答案 B

3.(2018·江苏省四校联考)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环境改变会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A正确;形成新物种的标志为是否有生殖隔离,B正确;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下来,不适应的个体则被淘汰,所以自然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在环境变化之前,生物就发生了多种变异,有的适应环境,有的不适应环境,D错误。

答案 D

4.(2018·山东临沂期中检测)下列有关种群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应环境个体较多的种群进化较快

B.小种群进化速度比大种群快

C.种群内个体间差异越大,进化越快

D.个体的死亡对小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大

解析 适应环境个体数越多,其变异程度越小,基因频率改变的程度越小,故种群进化较慢。

答案 A

5.(2018·南京、盐城二模)下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宽20米、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也是20米宽、东西向的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

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

C.该物种在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

D.该物种在②④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 由于该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公路和铁路分割成四个区域,各个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会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由于生存范围变小,该物种在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C正确;生存斗争加剧,部分个体死亡,可能导致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正确;该物种在②④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答案 D

6.(2018·江苏启东中学检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析 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因而所引起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不定向的,D错误。

答案 C

7.(2018·南通一模)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进化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D.生物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突变和墓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进化不一定会达到生殖隔离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错误。

答案 A

8.(多选)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解析 A项,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淘汰,故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B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C项,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当地有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ABC

9.(多选)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

A.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B.该种群所处的环境一定发生了变化

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D.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解析 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1,A正确;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可能环境发生变化,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是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答案 BC

二、非选择题

10.(2018·常州中学调研)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________的结果。

(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5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由于地理隔离使种群之间的个体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对种群基因库定向选择。

(3)第一年该种群的D基因频率是30%+1/2×20%=40%,d基因频率是50%+1/2×20%=60%;第二年该种群的D基因频率是:

18%+1/2×44%=40%,d基因频率是:

38%+1/2×44%=60%,比较两年的基因频率可知,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种群 定向选择(或自然选择) (3)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冲A提升

一、选择题

1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50%B.50%和62.5%

C.62.5%和50%D.50%和100%

解析 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

答案 B

12.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

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

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

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A错误;环境发生改变,对表现型的选择不同,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w基因频率增加,可能是该基因控制的相关性状更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种群的基因库相差较大时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D错误。

答案 B

13.(2018·苏锡常镇一模)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

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解析 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A正确;种群在繁衍过程中,新的个体替代老的个体,基因代代相传,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性状的保存,C错误;雌孔雀选择尾屏大的雄孔雀,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正确。

答案 C

14.(多选)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内物种甲中的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丙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C.乙、丙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它们的基因库差异很大

D.若种群丙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基因的频率为90%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错误;甲、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乙、丙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正确;种群丙中B基因的频率=81%+18%/2=90%,D正确。

答案 CD

二、非选择题

15.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

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最初该种群只有A和a基因)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

用于检测该多样性的十分可靠方法是测定不同亚种、不同种群的________。

(2)在种群Ⅰ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

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Ⅰ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

由此可知,种群Ⅰ和种群Ⅱ之间不存在________。

(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Ⅰ,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________作用。

解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甲虫的不同体色体现了基因多样性,检测方法是测定其基因组;

(2)新基因产生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新基因的出现,改变了种群基因库中相应的基因频率;(3)由于两地的种群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种群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4)环境对生物个体的存在起到选择作用。

答案 

(1)基因 基因组序列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3)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4)选择

16.(2018·宿迁三校质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开始,甲箱和乙箱果蝇虽然同属于一个物种,但是生活在不同区域内,因此分属于两个种群。

(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答案 

(1)种群 

(2)物种 由于同体色交配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果蝇 虽然交配选择上有同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

(4)甲 E 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