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34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2、了解杜甫诗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1、有关律诗

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如何读懂诗歌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

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四、有关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秋兴八首

教学目标

1.感受悲剧美:

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品味意境美:

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把握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涵泳美:

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一、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2、解题:

大历元年(766年)作《秋兴八首》。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因秋感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

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写此诗时,杜甫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三、研读诗歌

1、一读诗歌,找出全诗感情的基调——孤独抑郁、凄凉

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3、三读诗歌知意象

(1)此感是由哪些意象带来的?

借助的意象包括哪些?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寒衣

(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自选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想想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

例如:

“枫树林”这个意象寄寓了什么情怀?

枫叶凋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预示自然之秋的到来;也喻人生之秋,暗示着人到暮年;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例如:

“催刀尺”和“急暮砧”触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作者,触发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之感。

触景伤情。

4、四读诗歌品好字

(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2)颔联“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巫峡的江面上波涛连天,巫山的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3)颈联“丛菊两开”的“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4)尾联“急暮砧”的“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5、五读析手法——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1)颔联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象征比喻”的联系吗?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

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景:

波涛汹涌(惊风骇浪)——塞上风云(动荡不安)

情:

翻腾起伏的忧思——胸中的郁愤不平

(3)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萧瑟凄凉雄浑壮丽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思乡的一幅秋景图。

6、六读明主旨

哪一联明确地点明全诗题旨?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试做分析

颈联。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765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

秋菊两度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

 

尾联借助催刀尺”和“急暮砧”这两个秋天的典型生活场景深化了主旨。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砧”,是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现在听到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诗人带着家人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呢?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2.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二、整体感知

1.知情感: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

沉郁,怨愤

2.明结构。

首联:

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

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

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三、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

“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

联系背景。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板书:

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四、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即:

1、写作思路:

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2、方法:

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今昔对比。

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自刎。

(1)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该诗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登高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三、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

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

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两种景物?

(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②不尽长江:

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

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2.杜甫的诗风:

沉郁顿挫。

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集体朗读,再次整体感知。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

大体思路:

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