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793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docx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曹娜教案编制时间:

课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周次

3、4

授课日期

课题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授课班级

应用英语1101

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并能把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重点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

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授课方法

讲授、案例

挂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主要内容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双基和能力培养

作业

1、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2、3-6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3、观看视频资料《婴儿日记》

教案纸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

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比如:

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

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为年龄阶段。

(二)如P28,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乳儿期)0-1岁

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

2、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幼儿期)3-6岁

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学期中期11、12岁-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岁-17、18岁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称为危机期。

需注意两概念不可重合,转折是必然,危机不绝对。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或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此时期,就难以产生或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则此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就称为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这个问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

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

在学前期是语言、感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三)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婴儿期、乳儿期)

(一)0-1个月新生儿期:

发展非常迅速

1、心理发生的基础——本能(无条件反射)

吸吮、眨眼、怀抱反射、抓握、巴宾期基、击剑、迈步、游泳、巴布金、蜷缩反射等。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感知觉

4、人际交往的开端——情绪、情感

(二)1-6个月婴儿早期:

依然迅速

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发展上,通知视听定向,眼睛和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能分辨熟悉与陌生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眼睛更加灵活;视线追随物体;主动寻找视听对象如成人或玩具,2-3后,对声音反应积极,半岁内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发生于婴儿早期,2-3手在偶然碰物体时会抚摸或拍打;3-4会被动抓东西,4月时喜欢抓,但不能准确达到目标,不协调。

4-5月时开始出现协调动作。

3、主动招人——社会性交往

最早:

哭;然后:

发展:

亲子游戏

4、开始认生——社会性交往

表现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区分熟悉人与陌生人,开始有了记忆

表现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依恋和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三)6-12个月婴儿晚期

动作比先前更加灵活,活动范围加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出生后一年里,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而坐爬站走都是在此期间习得的。

6-7坐稳,爬和坐是交叉进行,爬行有许多好处,10月左右开始学站、站稳、走。

会坐、爬、站、走就扩大了活动范围。

要为婴儿准备一些玩具在感知觉上对婴儿视、触觉都有所促进。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坐和爬利于手的动作发展。

6-12月,手更加灵活,3-4月时,五指没有分工,是一把抓;7个月时五指分工逐渐灵活。

6月以后双手还不能配合,有“神秘的中线屏障”

摆弄物体:

开始针对物体活动,搬、敲打、摇晃、送往嘴里

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开始发出各种声音,7个月会用不同声音招呼人;9-10月,能听懂一些词并做动作;近1岁时喜欢咿呀不停,会说极少的词,可教孩子有意发声。

4、依恋关系发展

6月前分离易,近1岁分离困难,会出现分离焦虑,会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二、1-3岁先学前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此阶段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最初的独立性

(一)学会起立行走

1-2岁行走不自如原因:

头重脚轻,骨骼肌肉较嫩弱,脊柱弯曲没形成,腿与身体动作不协调。

1岁到1岁半走路,之后上下楼梯,2岁左右能够原地跳、跑,到处钻,扔球踢球,弯腰捡东西。

(二)使用工具

1岁以后会准确拿各种东西当工具;1岁半会根据物体特性当工具;2岁半能自如使用

出现倒退也是前进中的倒退现象

2-3岁孩子能学会各种动作,2岁应教孩子使用工具如吃饭、穿衣

(三)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1岁半以后,开始说得很多很好;2岁左右喜欢说话甚至自言自语,喜欢模仿大人话。

思维随着言语与动作显现。

能根据性别、年龄在称呼上进行分类。

2岁后要讲道理

想象发生,在游戏中常见。

(四)最初的独立性出现

2-3岁时,有了主意,不用人领,不听人喊。

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出现——2岁左右能分清你我,会使用“我”指代自己。

三、3-6岁学前期/幼儿期

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一)3-4岁幼儿园称为小班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岁后,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帮助下穿衣,能语言表达思想和要求,能和他人游戏。

生活范围扩大,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动作思维

动作与思维紧密联系。

玩游戏、画画目的性、点数等

3、情绪性大,不受理智支配

如刚入园的孩子,一个哭带着很多孩子哭;受兴趣左右,注意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的事物

4、爱模仿

看别人干什么就想干什么,如玩玩具、告状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因此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教育要求等要示范

(二)4-5岁学前中期——中班。

1、更加活泼好动

中班孩子不好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

2、思维具体形象——形象思维

依靠具体形象去理解。

如大人应酬吃饭,幼儿说爸爸怎么总吃不饱啊。

3、开始接受任务

能够执行指令。

有意性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

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比3-4和5-6都快,也体现了最初的责任感,可以安排一些任务如做家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小班由成人陪或领着玩。

4岁会自己玩、会分工、安排角色、组织游戏。

人际关系由亲子、师生关系发展到有了伙伴关系,同伴间影响也发生作用。

(三)5-6岁,学前晚期——大班

1、好问好学

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强烈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喜欢探索,喜欢动脑筋

淘气也是求知欲的体现,如拆卸物体、攀爬高处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知道多少、冷热;能根据概念分类,概念依据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对因果关系理解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如画画能有一定顺序,如为完成一定任务能采用各种方法抗拒诱惑

4、个性初具雏形

个性的核心是性格,表现为对世界人或事的稳定态度上。

大班幼儿开始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态度。

如稳定的兴趣,总喜欢玩几种游戏,不是看一个喜欢一个。

情绪也较为稳定。

能持续很长时间,如以前爱哭的孩子拿个新鲜的事物一哄就好了,大班孩子如果不高兴可能很持续很长时间。

第四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

是怎样影响的?

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

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表

遗传变量

同卵双生子

异卵双生子

非孪生兄弟姐妹

无血缘关系儿童

环境变量

一起长大

分开长大

一起长大

智商相关

0.87

0.75

0.53

0.49

0.2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

如:

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

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

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1.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

“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二)社会因素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受哪些社会因素影响?

是怎样影响的?

1.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会相同吗?

为什么?

2.印度狼孩的例子。

3.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子。

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

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遗传决定论

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代表人物:

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Galton),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认为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有一句名言: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三)二因素论:

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折衷。

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代表人物:

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W·Stern)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复合”或“会合”。

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

(四)相互作用论

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

理论观点: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

这种理论通常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问题在于现代科学尚不能解决所谓遗传限度(上下限)的测量问题(病态的除外),因而这种提法只能作为一种假设,作为科学命题还缺乏证据,而且容易导致对遗传作用的神秘化理解。

(五)科学的观点

我们认为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在种系发展中,遗传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环境可以对遗传因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环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进程。

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制约作用。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做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起作用的情况有所不同。

总之,脱离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素就不起作用,脱离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无从起作用。

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心理),没有反映的机制(生理基础)也不能有反映。

二、主观因素

【问题讨论】我们常常谈到: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根据这个观点,你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谈到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它们是怎样影响的?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需要:

是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

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

需要旧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

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兴趣和爱好:

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

自我意识: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

比如,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

有个幼儿,在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红花时,他没有得到,因为他打人了。

当天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

经过说服,他明白了道理。

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下午问老师:

“我今天表现好吗?

”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极了。

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赶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经常是对立统一的。

比如有的幼儿有完成任务的动机,却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

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

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

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

这两种心理反映之间总是不一致的。

不一致即差异,差异就是矛盾。

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生的矛盾。

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

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水平。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

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

没有需要,儿童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

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又相互影响。

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首先,我们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其次,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再次,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