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781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docx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六)

【考查范围】必修二3—4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图片中的内容分别表示人类历史进程中几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2.史书记载:

“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

”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3.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

“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

”下列对这一“奏请”理解正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应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快导致其出现D.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4.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

这实质上反映的是

A.交通方式的改变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5.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

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一般的民族工业是指在我国近代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从符合“狭义的”“一般的”两

个条件来说,下列属于民族工业的是 

A.明朝松江暑袜店B.英商耶松船厂C.轮船招商局D.上海发昌机器厂

6.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近代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B.晚清官员对创办近代工业的畏难情绪

C.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D.人们对近代化的认识不同

7.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

“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

”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8.下表反映了华资企业的发展(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B.抵制了外资经济的入侵

C.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D.促使近代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9.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对经济方面规定: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这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推翻清政府B.平均地权

C.建立民主共和国D.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10.从民国成立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

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支持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1.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

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

“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重压B.外国资本的侵蚀

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12.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

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③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足轻重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13.某时期有位记者曾写道:

“今天的上海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整个市场的每个角落……各大城市出现了‘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局面。

”这里“某时期”是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4.下图包含的历史信息突出反映的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A.封建势力的苛捐杂税

B.官僚资本的沉重压迫

C.经济侵略的致命打击

D.政府的恶性通胀政策

15.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人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并“交刑部照例治罪”。

他的面粉厂被迫关闭。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

A.清朝政府法律制度不太完备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D.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外国侵略势力的严重阻碍

16.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其中有段歌词为:

“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一五”计划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如

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消失

C.1953—1956年的变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密不可分

D.完全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持续稳定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18.《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9.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

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尝试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田汉诗云: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和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1.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A.媒体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2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对以下奖状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实事求是,注重科学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大炼钢铁,遵循规律

D.“左”倾浮夸,急于求成

23.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晚年,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等口号。

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4.将下列宣传画和图片按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②①D.②③①④

25.《读书》1984年第5期出现这样的诗句:

“世界在倒废纸篓,倒掉了种种旧概念。

”1984年秋天,中国取代“旧概念”的新概念不包括 

A.国有企业改革B.政企分开

C.所有权、经营权适当分离D.市场经济体制

26.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

“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其中“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发表了南方谈话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D.开发和开放浦东

27.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强调,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他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的正确方向是

A.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B.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阐释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问题

28.邓小平说: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

”这是邓小平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D.南方视察期间的讲话

2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②经营管理的方法③生产经营权④产品的分配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特点的地区是

A.经济特区B.经济技术开发区C.沿海经济开放区D.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

琅琊刻石言:

“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石门刻石云: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

“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

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

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

”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分)及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2分)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2分)这

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4分)

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

535万吨

296%

580%

1.3亿吨

96%

210%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材料二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

跃!

跃!

材料三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分)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分)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附加题(实验班必做,平行班选作)

3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李霞《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源源不断的农民工无疑是制造“中国奇迹”的主角之一。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农民工功不可没。

“民工潮”出现的历史含义,更在于它为解构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持续的压力,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

——萧冬连《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材料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之后,党的十二大(1982年)提出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三大(1987年)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体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党的十四大(1992年)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主要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分步进行的。

——赵梦涵《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经济谷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

(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工潮”出现的原因(4分)及意义。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的特点。

(4分)

 

历史合格考复习训练(六)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5BAABD6-10AADDA11-15ABDDB

16-20BDBCB21-25CDDDD26-30CCDBB

1.B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主要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在社会经济形态上以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项符合题意。

2.A 材料中“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等信息表明,光绪年间,我国虽然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依然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

3.A 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李鸿章奏请清政府限制官办和民办纺织业的规模。

这一“奏请”不利于官办和民办纺织业的发展,选A项。

其他三项理解不正确。

4.B 仅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交通方式的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大意是江南的通商口岸城市日渐繁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忙完农活后,到城市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实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5.D 上海发昌机器厂由民营企业家方举赞于1866年创办,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

6.A 由题干材料可知“粤人”、“两江闽浙”“河洛之北”地区的人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程度不同,反映出近代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的特点,故A项正确。

7.A 题干反映的是“189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初,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B、C、D。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8.D 材料数据反映了1920年相比1913年,华资企业数量、资本和工人人数的增长情况。

华资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应从社会转型角度思考。

工人阶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并最终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

9.D从材料中“鼓励人民兴办实业”“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可以得出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10.A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11.A从时间上判断,可知这一现象发生在抗战胜利后。

结合所学知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抗战胜利后对民族资本主义继续进行压榨,使民族资本主义走向全面萎缩。

故符合题意的是A。

12.B此题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①②④符合史实,③与史实不符,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故选B。

13.D从材料信息来看,此时期美国几乎独占了中国的市场,选项中,这一情形只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4.D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

题中图片是国民政府发行的巨额纸币,反映了政府的恶性通胀政策,其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5.B本题通过具体案例来考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此题中李福明在北京开办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却被定罪。

官府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故选B。

16.B从时间和“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来看,其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情况。

17.D由图片可知A、B两项表述正确。

由题目中的时间及各种经济成分变化的情况可知C项表述正确。

三大改造后期,存有要求过急等倾向,故D项表述错误。

18.B据材料可知,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19.C题干所述事例说明当时存在浮夸风等现象,这与“大跃进”运动相关,故选C项。

20.B本题考查对“大跃进”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而且炼钢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

故选B。

21.C“1957年”“包产到户”“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表明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意见不一。

22.D题中奖状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泛滥,急于求成和浮夸风盛行的现象。

23.D注意时间限制。

“大跃进”运动在“文革”期间已不再开展。

24.D本题考查了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万斤”,可得出①反映的是1958年全面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根据“实现耕者有其田”,可得出②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可得出③反映的是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得出④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D项符合题意。

25.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是在1992年,故D项符合题意。

26.C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选C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7.C本题考查了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后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应选C项。

28.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邓小平对原先的观点进行了完善,这是在南方视察期间。

29.B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人民公社体制,土地所有制形式都是土地公有制,排除含①的选项。

30.B 题干所述符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31.(22分)

(1)模式: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2分)

特点:

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8分)

(2)原因:

洋纱的涌入。

(2分)

(3)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

背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创办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的诱导。

(8分)

(4)因素:

国家政策、外国竞争、技术、劳动力、资金等。

(答出2点得4分)

32.(18分)

(1)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

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的

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答出2点得4分)

(2)开展“大跃进”运动。

(2分)在工业领域,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2分)

影响:

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分)

(3)人民公社化运动。

(2分)

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分)

33.(20分)

(1)原因:

“左”倾错误影响下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分)

状况:

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相对平稳。

(4分)

(2)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4分)

意义: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4分)

(3)探索历程曲折反复,成功与失误并存;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到接受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体制改革分步进行,不断深入。

(答出2点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