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722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19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形势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形势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形势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形势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政策.docx

《形势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政策.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政策.docx

形势政策

2012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一年。

2012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引导大学生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积极投身到国家“十二五”发展的各项事业上来,以优异的成绩和全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会议性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2)【会议内容】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怎么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①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②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④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IS: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中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希口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教育引导学生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ISl~lSl内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

二要深刻领会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IS,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ra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准确把握2012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三、深入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对大学生加强”三农”形势教育,十分必要。

~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面对极端X-气频繁发生、农业成本快速上升、稳定物价任务艰巨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显著加强,农村民生显著改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全面加强。

二要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粮食“八连增“后,产量基数高、资源约束日益凸显.生产成本高、种粮效益仍然偏低,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

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周期缩短,价格高低急速转换。

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多、出El环境恶化.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加大。

三要进一步明确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任务要求。

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和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要把农业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设施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发展质量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引导大学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2011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201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是要广泛宣传、深入阐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引导、及时应对。

二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认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三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大力宣讲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自觉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五、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新机遇,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

四年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得到广大台湾同胞的支持。

这次台湾选举中的情况也表明,希望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稳定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形势。

继续保持两岸关系正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深刻理解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继续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冶基础。

维护好这一基础,两岸协商谈判才能顺利开展.两岸交流合作才会稳步推进。

在这一基础上努力增进互信,保持良性互动,两岸关系才会行稳致远,不断取得新成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是要继续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

四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把已然形成的两岸大交流大合作推向深入,增进两岸互利互补.促进共同繁荣,扩大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加强两岸同胞精神纽带,让更多的两岸同胞共享和平发展成果。

三是要大力推动两岸民众交往。

两岸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加强交往,加深相互了解和理解,不断累积发展两岸关系的共识.不断凝聚共同的文化、民族、国家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会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四是要继续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台独”势力虽然再次受到打击,但仍会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

两岸同胞应保持高度警惕,不断清除“台独”思想的影响,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和欧美债务危机形势,深刻理解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呈低速增长态势。

世界经济增速预计从2010年的5.1%降至2011年的40%,2012年进一步降至2.6%。

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未形成,“后危机时代”尚未到来。

从公司债务危机到主权债务危机,从经济金融危机到政治社会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向纵深演进。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高债务、高赤字、高失业率问题严峻。

有关问题有着深层次、结构性原因,解决起来非短期之功,对国际经济、政治影响重大。

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陷入抗通胀和保增长两难境地。

国际上各种乱象的根源往往归结于发展出了问题。

国际社会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围绕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矛盾增多,保护主义势头上升,各种贸易战、汇率战、资源战此起彼伏。

西方开始制定“下一代”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西方国家越来越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新兴国家受益更多,对自由贸易的立场正大幅后退,有意抛弃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重新修改国际贸易规则,从关税深入到各国劳工、环境、工会、知识产权等标准,意在重塑全球化进程,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提高新兴国家发展成本。

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催化下.西方政治极端民主化、经济极端市场化、社会极端自由化积弊尽显,陷入深刻危机。

华尔街神话破灭,西方制度光环褪色。

伦敦骚乱、默多克新闻集团丑闻等使西方所谓自由、人权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一是虚拟经济的膨胀削弱和腐蚀了西方的生产力。

西方特别是美英推崇金融至上.大搞“以钱生钱”的“金融创新”,实体经济和产业日益萎缩,不仅导致“金融泡沫”破灭后迟迟形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造成拉动社会就业能力严重缺失。

二是借债消费的模式累积和推高了西方高福利、高赤字、高债务“三座大山”。

西方在“寅吃卯粮“的惯性轨道上越滑越远,去“三高”将是漫长艰难的过程,而且伴随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三是金融阶层暴富加剧了西方社会贫富分化。

作为社会稳定支柱的中产阶级日益缩7K,社会结构由传统的“橄榄型”变成了“金字塔型“。

四是大资本集团绑架西方政治.党派极化现象突出。

当前掌握巨大政治能量的是金融巨子,而不再是石油和铁路大亨。

选票和党派利益至上严重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和决策效率。

五是西方制度赖以运行的外部有利条件日益丧失。

全球化打破了西方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领域的垄断,加剧了西方产业和就业岗位的流失。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不断缩小,使西方操控世界的杠杆越来越少。

同时要看到.西方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仍占绝对优势,并拥有雄厚的科技、教育基础和强大创新能力。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西方国家更不甘坐视新兴国家快速发展,将想方设法对外转嫁危机,加大对新兴国家的管控和打压,极力维护其既得国际权力。

中国在新兴大国中发展势头最好,西方绝不会坐视中国蒸蒸日上。

特别是,中国与西方不仅是发展态势之争,更是发展模式之争,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将给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和经验,这是西方最不愿意看到的。

三、深刻认识西亚北非乱局,提高忧患和防范意识

一要准确认识西亚北非乱局发展走向。

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发生动乱或内战,伊朗问题升温,地区国家进入多年未有的社会动荡期。

地区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要实现从破到立、由乱到治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二要深刻认识西方”新干涉主义”的危害。

西方对利比亚空袭开创了“干涉主义“的新模式。

相较于伊拉克战争,西方更多地谋求“合法化”,不仅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还积极拉拢阿盟等地区国家参与行动。

美国退居”二线”,但实际上仍是幕后主导。

与以往大规模轰炸直至出动地面部队的做法不同,西方对利比亚采取的是有限度、有选择的空中打击。

这些“干涉主义”的新表现,是西方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

“干涉主义”本质上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背离。

作为制止侵略、屠杀等暴行的手段,“人道主义干预”具有一定的目标合理性。

但西方的大多数干涉行为,是打着人道主义等幌子,为实现自身利益而采取的选择性行动,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侵蚀国际关系SnlSll~$法基本准则,危害世界Sn-T-、稳定与发展.加剧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离心倾向,增加有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难度。

三要总结西亚北非乱局教训,防范西方对我国渗透破坏。

从中亚、东欧的“颜色革命”,到西亚北非乱局,再次深刻证明了两个道理:

一是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反过来.稳定不了,也发展不好。

二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

西方将西亚北非乱局称为“阿拉伯之春”,同“布拉格之春”相提并论.认为其是推行西方民主化的又一胜利。

国际上反华敌对势力企图“祸水东引“,在我国内煽动策划非法聚集活动,图谋搞乱中国。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要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防范意识,积极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

四、深刻认识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

一要看到亚太地区战略地位上升。

亚太地区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势头,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亚太占世界人口l~40%、经济总量的55%、贸易总~344%,其中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亚太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各主要力量在亚太交汇并存.竞相加大对亚太关注和投入。

二要客观看待美国亚太战略调整。

~段时间以来,美国明显加大对亚太的战略投入,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拉紧同地区国家军事同盟,挑拨地区国家间关系,插手地区热点问题,利用东亚峰会、”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等力图主导区域合作方向。

但同时,美国受到rail、牵制很多,其亚太战略调整不乏虚张声势的成分,能否持续投入仍待观察。

美国更多是拉拢地区国家为其出钱出力,对美国开放市场,帮助美国脱危解困,并没有给地区国家发展带来多少好处.其煽风点火的做法有悖亚太和平发展的大势。

地区中小国家努力在大国间寻求平衡,不会完全倒向任何一方。

三要坚定对我国周边外交的信心。

过去十年来.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我国同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已经成为周边11个国家以及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7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给他们提供了创造就业、拉动经济的机会。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利益交融日益深入,各层次对话合作与人员往来十分频繁。

10+1、10+3、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

今后,谋发展、促合作、求稳定仍是地IX~势的主流和大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合作,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没有人能包围我们.也没有人能把我们排挤棹.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

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推就倒,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一、软实力概念的由来与内涵界定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并阐释的。

约瑟夫·奈有着比较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

他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他199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书名是《注定领导世界:

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仅从书名就可以看出,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完全是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

同年他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的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软实力思想。

他把软实力界定为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制度的吸引力;三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

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软实力如何同硬实力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认为只有将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巧实力”,从而达到自己的外交目标。

约瑟夫·奈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如何“领导世界”出谋划策,把这个概念发展成巧实力也是为当前美国的外交战略献计献策,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

其出发点就是让别国“作出改变”以服从美国,只是在手段上“不仅仅是通过威胁、使用军事或经济武器来强迫”的硬办法,而是辅之以“拉拢”、“诱导“和“吸引”等软方法。

这就是说,约瑟夫·奈仅仅把软实力看作外交斗争和国际战略博弈的一种武器。

对此,美国政界十分清楚,只不过有时讳言而已。

例如,2010年9月9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访问湖南,并在湖南大学就中美关系及其进程、中美文化交流等主题发表演讲,在回答别的问题时,卡特先生都是从容不迫,言谈机敏,面带微笑,风趣幽默。

但当有学生问:

“卡特先生,在您任总统期间,您的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奈提出。

软实力’这个概念。

您认为中美两国在软实力领域里有合作空间么7如果有,您愿意以什么方式推动和支持这种研究呢7”卡特听完这个问题,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他迟疑了一会儿,放缓了语速,顾此而言彼,说什么“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是软实力”,显然,他刻意回避了敏感的政治问题。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约瑟夫·奈又具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所以软实力概念在国际上很快传播开来。

软实力概念传到中国后,中国学界有两种态度。

一些人认为,既然约瑟夫·奈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那么我们就不要用软实力这个概念,否则会受制于人,丧失自己的话语权。

另一些人认为,软实力无非是个学术概念,用用无妨。

我们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键不是用不用软实力这个概念,而是怎么。

如果对软实力这个概念理解狭隘,或教条对待,或食洋不化,不能为我所用,甚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必然会削弱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反之,如果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全面深刻,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实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得好,用得活,用得恰如其分,必然会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我们认为,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软实力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新鲜,其实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以往我们所说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组织纪律、精神力量、战略策略、作风形象、体制制度等,就其功能特点和地位作用而言,都可以纳入软实力范畴,并可从软实力的角度加以研究,只是我们没有这样概括而已。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文化软实力同以往我们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很大的交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对软实力内涵和功能的界定,同约瑟夫·奈有两点重要区别。

一是我们不是像约瑟夫·奈那样,把发展软实力仅仅看成是为推行霸权主义,进行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手段,而是看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着眼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是我们对软实力内涵进行了层次区隔。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平行地解释为文化吸引力、制度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我们则认为,文化是全部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软实力中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的特质无不取决于相应的文化,因此,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

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僵化和萎缩。

因此,从根本上看.软实力之所以关平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由其中的文化因素决定。

二、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

物质硬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技术过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文化软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理想缺失、文化贫瘠、国民素质低下、人心涣散,对内很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对外很难树立正面形象,很难形成国际亲和力.很难掌握国际话语权。

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推就倒,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我们先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名著《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写道:

“13世纪前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令西方望尘莫及。

”为什么近代以来却明显地落后了,乃至19世纪中叶急剧衰败了?

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简直是不堪一击.英国几条漂洋过海的战舰就可以把偌大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

为什么?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中国经济落后。

其实,还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因为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生产总值仍然占到全世界的1/4。

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才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

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沉闷。

正如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诗云: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意思是说:

中国的生机和活力在于风雷激荡的思想,而今日中国万马齐暗,沉闷得让人窒息,实在太可悲哀。

我希望老天爷振作精神,多降生一些各种类型的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新人,来拯救这个简直令人窒息的沉闷的社会。

这样沉闷落后的社会.怎能经得起携带西方先进文化的坚船利炮的进攻呢?

鸦片战争失败后,爱国将领林则徐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便嘱托另外一位爱国人士魏源编撰一部介绍西方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百科全书式的图书,以使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

可惜中国社会当时太保守,很少有人问津这部书。

由于中国拒不接受先进文化,结果目益沉沦。

自1840年以后,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瓜分、蹂躏、侮辱.先后被英国军队、英法联军、日本海军、八国联军打得一败涂地,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利益,也要在中国领土上打仗,也要杀中国人。

从1842年到1912年.中国同西方签订了4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不乏丧权辱国和割地赔款的条约。

仅沙皇俄国就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掠走约150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法联军进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把我们无数珍宝掠走了。

这种践踏中国主权,掠夺中国财富的强盗行为,就连法国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都感到愤怒,他在给八国联军一个法军上尉的一封信中谈到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他先是赞美圆明园是世界历史上不可再造的文化艺术瑰宝,是无与伦比的奇迹。

然而就是这样的瑰宝和奇迹,遭遇了两个强盗:

一个强盗把圆明园的珍宝抢光,一个强盗把圆明园整个烧光。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做英吉利。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一个德国军官在日记中写道:

“做19世纪的中国人太悲惨了。

”我们的侵略者都认为我们悲惨,作为中国人自己当情何以堪7我在芬兰参观过一个博物馆,看到一幅油画,画的是芬兰国王接见各国使臣。

站在各国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的使臣最后的,是个穿着清朝官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