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639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docx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主讲专家:

孙熙国 《生活与哲学》主编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博导

 

各位老师: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三个内容。

第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第二,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三,《生活与哲学》教材具体内容的解析,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哲学模块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我们认为,哲学模块的核心内容就是:

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常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我们对宇宙人生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我们如何看宇宙,如何看人生。

一个人只有对宇宙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才会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路口时,不至于选错方向,走错道路。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宇宙,把握人生的学问。

《生活与哲学》模块四个单元就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第一单元,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这是我们教材的第三课的内容。

为了说明这一内容,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哲学,哲学要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

哲学研究和解决的这些问题和我们究竟是什么关系?

哲学离我们有多远?

这就是第一课和第二课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到,第一单元三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立哲学模块的主题,即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

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因此,我们把第一单元理解为全书主题的确立。

第二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要想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形成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就必须首先知道宇宙和人生是什么。

怎么看世界的前提是知道世界是什么。

这便是第二单元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果说第一单元主要告诉我们哲学模块的主题是什么,是全书主题的确立,那么,第二单元就是全书主题的展开。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第二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三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

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

因此,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

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

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是全书主题的深化。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

因此,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

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九课讲矛盾的观点,第十课讲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

综合探究讲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是全书主题的解决。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两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

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对了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哲学模块核心问题的回答。

这是我们课程的主线,也是我们设计这《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基本思路。

下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第二个内容。

 

二、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

我个人认为,要想正确使用《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至少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正确认识“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想正确地使用这本教材,必须知道这本教材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作指导,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吸收了近年来学界取得的新成果,纠正了一些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并不科学的说法,因而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对于这些特点,限于时间,我们不能展开,老师们可以看我的辅导文章。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这就是新教材最突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但是,请老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走出课堂,从事社会活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能片面理解为放弃课堂的传道授业,离开老师的讲解与引导,完全由学生自主研讨和辩论。

正确理解和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下两点是应该注意到的。

第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前提。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如何思考呢?

掌握知识是学生进行正确思考和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新教材决不是不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改革创新知识的传授方式。

在这一点上与传统有别。

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

它的着眼点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不是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让学生切实感到,教材中所讲的那些原理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这样这些原理才能进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血液,流淌在他们的体内。

第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教材的编写首先把眼光放到学生身上,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坚持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新教材理解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手段。

 

(二)、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思维过程)是课文方框中用仿宋字排印的那一部分。

探究活动(思维过程)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是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让学生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正确使用“探究活动”(思维过程)是正确使用新教材的重要环节。

关于探究活动的使用,希望老师们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材在呈现每一个原理之前,都先用“探究活动”(思维过程)做铺垫,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原理无例外地全都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时间不够;所谓没有必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原理,没有必要再去兜圈子,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

但是我们主张,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的那些原理,学生容易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那些原理,应该通过“探究活动”(思维过程)来完成。

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产生的知识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才不会考试一结束就全还给老师了。

第二,一般来说,“探究活动”(思维过程)中的材料与后面的宋体字所呈现的原理关系密切,二者都属于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

但是,就《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来说,思考学习“探究活动”中的内容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探究活动”(思维过程)中的材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供给学生另外的案例、情境和问题,从而得出宋体字所表达出的思想和观点。

(三)、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

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

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辅助文有三个栏目:

“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

一般说来,“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同“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相比,要更密切一些。

“专家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做拓展性说明,它同正文的关系较“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

“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同“名言”和“专家点评”相比,它与正文的关系,就远了一些。

教师可以围绕正文内容,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使用这些内容。

有些辅助文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

(四)、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

各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和前面的课文,同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实施的角度来看,综合探究的功能有二:

一是综合,二是强化。

 

所谓综合,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把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如第一单元就是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作出的系统总结和概括,第三单元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作出的总结与概括。

所谓强化,是指一些综合性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放到综合探究中学习。

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放到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中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等人生观问题,则放在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中予以呈现。

综合探究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基本原理的重要环节,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探究路径参考,一是理论评析。

前者大致相当于课文中的“探究活动”,后者是综合探究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大致相当于课文中的宋体字部分。

对于后者老师应给予系统的讲授和指导。

总之,综合探究是《生活与哲学》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三、《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现在我们来讨论今天的第三个内容,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我们要一起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阐发宇宙人生的真意,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

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

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

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它是怎样产生的?

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

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

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所以,我们要用一个单元来讲。

教师在讲授这一单元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这是我们设计这一单元的真正目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

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这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

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

围绕这三个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其中第一、二两个内容作为第一框,第三个内容作为第二框。

在讲第一框时,我们既要注意克服学理化,教条化的倾向,又应克服庸俗化的倾向,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隐藏着”的知识点。

一个是哲学的起源,一个是哲学的功能。

先来看哲学的起源。

哲学智慧从哪里来呢?

我们教材的第一个综合探究就是以孔子的哲学智慧为例来说明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或许有学生会问,哲学的起源和“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主题有何相关呢?

道理很简单,既然哲学起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而每个人都在生活、实践、追问,包括小孩子也会追问月亮的那边是什么?

太阳的那边又是什么?

当然这不是说小孩的思维已经是哲学思维,而只是说不管我们自觉与否,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经常和我们发生关系,因此,哲学并不神秘。

再来看哲学的功能。

哲学的功能也表明生活处处有哲学。

真正的哲学,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的这一功能是通过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升人的境界、让人学会生活来实现的。

苏格拉底说:

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人和动物不同。

如果说动物只是漫无目的地“活着”的话,人则是自觉地“生活着”。

人类的生活是应该是经过思考了的生活,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思想的生活。

既然每个人都在生活,每个人都想生活得更好,因此,每个人都和哲学有关系。

这样通过“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这两个知识点就说明了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是本课的重点。

在讲本框时,除了讲清楚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外,还应该让学生把握哲学思维的特点,即哲学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把握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反思、概括和总结。

从这个视角,把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

教材第七页,我们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说明哲学思维的特点。

“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希腊人称为雅典娜,罗马人称为密涅瓦。

栖息在她旁边的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可以看到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整个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反思、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本课主要是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

一是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二是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

第一框的主要任务就是讲哲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意义。

在讲这一框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有三种表述:

一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是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三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但是,我们并没有说,对第二方面内容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而且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之间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可知论”,因此,不能用所谓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

所以,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我们只是强调,绝大多数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作了肯定的回答,只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们的观点被称作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的活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一类是改造世界。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解决得好,我们就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取得成功;解决得不好,就会在生活和实践中碰壁或失败。

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因为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

当然,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哲学也可能会适应某一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对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的科学态度。

列宁把唯心主义比作“不结果实的花”。

但是,这朵花是长在活生生的人类认识的大树上的。

我们建议讲这一框时,注意使用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

因为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主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说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一框主要是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

哲学必须解决时代的课题和任务。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

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此,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富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是《生活与哲学》一书的基本追求。

请注意一个问题,这就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历史上的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上的精华,因而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真正的哲学”。

在今天,称得上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应该把握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一定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前导,它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

这就是恩格斯说的,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

每一次社会历史的变迁,每一次社会革命的来临,哲学都扮演了先锋和前导的角色。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框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一框是本课的落脚点,三个目讲了三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一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三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讲这一目,应该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要求而产生的。

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这一目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

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无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还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还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本探究活动的内容有二,一是哲学的功能,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这两个问题,教师在授课中应予以重点阐释,具体内容见“理论评析”。

对这两个问题,可作如下概括:

哲学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是世界观的功能,它可以使人形成关于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方法论的功能,它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总体性和一般性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有三: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层次,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理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