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589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docx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

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写作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分类;认识学习写作课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了解写作的含义、要素、功能、规律和性质特点;了解基础写作课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学习写作课的意义和作用

2、写作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分类

3、写作的含义、要素、功能、规律和性质特点

4、基础写作课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写作的几个相关基本理论:

客体、主体、载体、受体相互作用并转化生成的理论;写作行为过程的动态递变理论;写作技法方面的理论

2、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四、课堂讨论选题

1、上写作课是纸上谈兵?

2、怎样学好写作课?

3、怎样正确理解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4、对任课教师的建议、意见和希望。

五、课外作业选题

1、如何正确理解写作的含义?

2、写作有哪些性质特点?

3、试写一篇介绍自己的小传。

4、简述写作的一般规律。

5、简述写作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

1.“写作”的定义(就过程而言,是指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它随着文字符号的诞生而开始,随着文字的演变而发展。

2.“现代写作”及其丰富内涵(现代写作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广泛运用,是与1980年中国写作学会的成立及写作学科的迅速发展同步的。

要认识这一概念,我们应从时间、文体、内容、工具、思维和思维方法等角度来综合理解它丰富的内涵)

二.现代写作的作用

1.是储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现代社会的许多信息要通过写作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

2.是现代管理借助的必要手段(现代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都是有体系和内在规律的,需要借助许多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写作手段)

3.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写作能力,综合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4.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世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领会体悟生命的真谛——这也是文章的审美价值决定的。

(作者写文章就是依照一定的审美观念选择、加工自然和现实生活等,创造出比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更集中、更突出、更理想的美。

这种特殊的精神食粮能够使人在审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升华思想、激发意志等。

第二节现代写作的特性

一.个体创造性

1.怎样理解个体创造性(个体创造性是由写作这种特殊劳动的个体化和主观性决定的。

发生在一定的个体身上,必然体现着个体独创的特性;其次,个体创造性是一个贯穿写作始终的特性。

巴金说:

“50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

这里就强调了“我的观察,我的理解”,说明了写作中的个体创造性。

2.个体创造性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见人之未见”;另一方面表现为感知、运思、行文中的主体心理元素的差异和心理图式的独特)

韦斯特谈到过写作创造性的问题,认为:

“即使用的是旧的思想和第二手材,也要为它们创造出一种新的而且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产生出一些完全新的东西,一些认真的、完全表达出你的性格和才能的东西。

”这是“见人之未见”。

鲁迅的《两地书》和徐志摩的《爱眉小札》,是各呈异彩的佳作,这些书信都生动展现了二人完全大相径庭的生活、感情、人格、气质和动人的精神风貌。

这是两个主体气质、心理元素的差异。

二.实践操作性

1.实践操作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写作,是社会实践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实践的特性。

这种特性总是与具体的操作联系在一起

2.写作的实践操作性的具体体现(一是具体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劳动的性质上,写作是既动脑寻思又动手书写的劳动过程)

三.动态综合性(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

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在不稳定的变化状态)

第三节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一.传授写作理论

1.客体、主体、载体、受体相互作用并转化生成的理论(见13页的四个定义及19页有关“四体”的说明。

这是写作活动的横向宏观系统,它们彼此交融,有机组合,共同制约和影响着写作的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

如主体接纳客体,客体影响制约主体,主体对载体形式进行选择调整创新等,受体对载体认同或排拒等。

2.写作行为过程的动态递变理论(这是写作活动的纵向宏观系统。

写作从“物”到“感”到“思”到“文”的转化生成,“物”到“感”的内化,“感”到“思”的意化,“思”到“文”的外化,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递变过程。

感知积累、运思酝酿、运笔行文是三个互逆互动,互摄互生的环节。

见13页)

3.写作技法方面的理论(技巧与方法。

传统的和现代的写作技法。

二.锻炼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高度综合,实质上是一个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的复杂结构形态;锻炼综合素质实质上是学习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

三.增强教练本领

第四节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

1.绪论(对现代写作和本《教程》框架的概述)

2.上编(写作原理论,对“四体”、“过程”和“技法”进行探讨)

①“四体”:

从横向看,写作行为中的必要的四个因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四个因素渗入而且制约着整个写作活动。

②“过程”:

从纵向看,任何写作成品产生的过程,都是在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操作下沿着“物——感——思——文”的轨迹展开的。

“物”到“感”,写作主体将外界事物“内化”为大脑存储信息;“感”到“思”,围绕写作题目或范围,将内化了的信息“意化”为各种概念和意向,孕育精神胎儿;“思”到“文”,通过文字组合,将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给以书面化、外观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各环节互逆、互动、互摄、互生的复杂递变过程,同时又受横向诸因素的影响、制约以及写作技法的作用。

各种因素和技法的渗透、交叉、整合,使写作过程呈现立体复合状态。

(见14页图)

③写作技法是渗入“四体”和写作过程的一个特殊因素,是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见11页下)

3.中编(写作文体论:

文学文体、新闻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

4.下编(写作教学论:

概观、中学作文、电脑写作)

二.现代写作“教”与“学”的方法

1.教师教学提示

2.学生学习提示

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

一、学习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写作主体即作者,在文章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写作主体应该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掌握写作所需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写作主体的素质和修养

2、写作主体应该具备的能力及其培养

3、重点讲解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含义、特点、类型及作用,掌握每种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写作所需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方法。

四、课堂讨论选题

1、文品与人品有无关系?

关系是什么?

2、如何理解文章是按照“美的规律”的一种创造?

3、观察、感受都有哪些方法?

你喜欢或常用哪一种?

为什么?

4、用想象把下列词语表达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监考老师乘务员考场小饭馆学生食堂街头小乞丐

5、你有无灵感现象?

对你的写作有什么作用?

五、课外作业选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观察、感受能力?

2、写一篇观察日记。

3、根据所给材料,借助想象写一故事梗概。

4、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哪些方式?

如何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5、灵感的实质是什么?

应如何激发灵感?

6、试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7、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不同语体对语言表达能力有哪些不同要求?

8、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哪三条主要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

1.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2.写作素质(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方面)

一.生活素养

俗语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有极丰厚的生活积累,从生活积累的广度到生活体验的深度都有极大的丰富,才能写出贾府那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缩影的方方面面,这些生活积累是成就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的必要条件。

1.生活素养的源泉(来自丰富的经历、见闻,广阔的视野,广度方面。

作家可分为好些类,比如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就是以生活积累的广度给我们以榜样的一类作家)

2.生活素养的升华(来自作者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认识和感悟,属于深度和密度方面。

如鲁迅就要求青年作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向生活深度挖掘。

比如陈忠实写《白鹿原》对关中乡土中具有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深度挖掘。

二.学识修养

我们经常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学识修养、文化修养不足的表现。

1.内涵(学识:

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

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及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2.构成(文字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方方面面的知识领域的知识。

三.人格品位

1.人品与文品文风:

(写作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影响。

“人如其文”。

成熟的作家,都有着独特的文风文品。

比如席慕蓉的婉约澹静,席慕蓉的一篇散文里有这样几句话:

“我要的,我所真正要的,只是能从容地坐在盛夏的窗前,映着郁绿的树阴,拿着笔,在极白极光滑的的稿纸上,享受我内心的悲喜而已。

是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愿望,在忙碌的日子以外,在喧闹的声音之后,是不是也能让我拥有我想要的一种安静,一种从容?

用手中的笔细细地记下所有的故事,无论喜与忧……”

而现代作家郁达夫则是放浪形骸的旧式文人才子气质:

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我的梦,我的青春!

水样的春愁……

那么我们也知道鲁迅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如“匕首投枪”、“象征式风格,阴郁苍凉”、“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哲学和审美感觉,具有沉郁深邃的隐喻性”、“粗犷中不乏细致、细致中蕴含刚劲的‘力之美’”“他的语气和风格,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深沉怀恋,大爱无言,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俏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多种风格杂糅,但又是一个独特的唯一的鲁迅,透露出了鲁迅本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人格品位。

2.人格品位与选材立意(人格品位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进一步说,文章立意的深刻与否,正确与否,新颖与否,也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品位。

我们在这里简单说下一种特别的情况:

即使同一材料,不同的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选择。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线等,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主题。

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现代文学的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分别写下的两篇题目都一模一样的游记文章,大家下去可以看看,两篇文章的不同所透露出来的作者人格气质的不同。

朱自清的是细腻而深秀,而俞平伯的是细腻而委婉。

同是缠绵的情致,朱自清的是缠绵里多含着眷恋悱恻的气息,而俞平伯的则缠绵里满蕴着温煦浓郁的气氛。

再比如三毛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梦里花落知多少》,而新生代少年写手郭敬明也有一本书《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们同学下去也可以对比着看,对比之下也许能生出许多感想来,也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出来。

也许同学们也能举出些例子来?

3.人格品位与文章格调(人格品位决定文章的格调、价值。

格调不指风格,而指品位。

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格调却有高低之别。

风格源于作者的精神气质,格调源于作者的思想观念。

有高尚的人格品位才能有高尚的文章格调。

也就是说,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气度,远大的抱负,旷达的情思等等的养成,对我们的写作、文章都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薛蟠和众兄弟们宴饮之时,所吟出的诗把众人就笑翻了,什么“绣房窜出个大马猴”之类,那种粗俗不堪的诗句也是他本人粗俗人格品位的暴露。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气势磅礴感慨动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枭雄生命激情永驻而追求不息的人格魅力和动人胸襟。

四.审美理想

1.审美理想的作用(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活动。

人们的审美理想既可以体现为对美的追求和选择,又可以转化为净化情感的力量和文化创造的动力。

就广义的美而言,文化的进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构对象世界的过程。

精神文化的创造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审美理想能更好地促使我们进行精神文化等各项创造活动。

2.审美理想的创造

①.按美的规律创造美

a.从写作内容看,文章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作者美的意图。

(如论说文对正义的呼唤,说明文描述美的景观,散文对情感美的反映,都是具有美的价值的。

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

“大便、苍蝇、鼻涕”等,都不是美的东西,一般不作为写作的对象。

但是我们也知道《巴黎圣母院》中的“丑人王”卡西莫多,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具有独特的“审丑”价值,也能作为“审美”的对象来进行审美活动。

b.从写作的形式看,文章作为符号化的文本形式,是“美的规律”的体现。

(尽管实用文章不像文学那样追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但它也要突出自身的形式美。

总:

文章的审美属性是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②.美的创造需要激情(指的是激情诱发和情感体验。

美的创造需要一种激情。

只要充满生命的激情,就会有愿望和追求,就会有旺盛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力,创造出美的作品来。

比如曹操的《观沧海》,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生命激情的灌注,所以《观沧海》这篇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就具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再比如郭沫若,曾经写《地球,我的母亲!

》时,那种对所写对象的激情迸发出来时,感情激动到忍不住扑在地上亲吻大地……

郁达夫有没有激情?

《沉沦》中感叹道:

“人生百岁,年少的时候,只有七八年的光景,这最佳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这无情的岛国里虚度过去,可怜我今年已经是二十一了。

”于是发怒发狠道:

“槁木的二十一岁!

死灰的二十一岁!

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

”又说: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

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

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这是不是激情!

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等大部头时,说灵感来临之时,对于脑海里涌现出来的无穷的灵感和念头,他要像一个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挖煤工,必须没命地疯狂地挖掘下去,把它们记录下来……因为速度慢了的话,他将会被自己的灵感所埋葬……这也是激情,创作的激情。

——没有激情,对一个作家是致命的软肋。

黑格尔说:

“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浓厚的灌注生气的情感。

”也有话说文学即情感,情感即文学,文学是情感的……都说明了文学中情感的重要性,激情的重要性。

3审美创造需要美学知识(有丰富的美学常识美学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地进入艺术的境界,透过现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更好地创造作品分析作品。

再比如秦观的词里面有这么一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没有相应的美学知识时,我们只会觉得写得好,说不清的迷蒙的细细的情绪和闲中的轻愁感觉,但是我国古代诗论中就明确讲到空灵、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等。

再如书上26页所举的例子。

书中的解释比较详尽。

更多的美学知识,必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创作作品。

第二节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

1.观察的含义

①内涵: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认知过程。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而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写作主体必须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②在写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是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能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

前两点我们不用说都可以理解,第三点我们说一个作家,台湾的刘镛,这个作家的许多作品都是由身边的某件小事引起感想,然后引发一篇文章的写作。

也就是说,这位作家在生活中很注意观察。

2.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具体表现在观察主体对观察对象的注意力、鉴别力、联想力。

①注意力是指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内心审视,去观察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得到具有写作价值的材料。

②鉴别力是指观察主体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比较中鉴别“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鉴别能力强,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不同的美来。

③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沟通点上。

写作过程常常会有联想活动伴随,有显性的联想,也有比较隐蔽的表面不明显的联想。

3观察的方法(定位观察、移位观察、比较观察)

①定位观察:

写作主体确立某一观察点,从这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对事物作观察。

②移位观察:

写作主体变换观察的距离与角度进行观察。

即我们中学时学过的“移步换景”法。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是典型的“移步换景”。

作者立于“江津”号轮上,从重庆启程,顺长江而下,把三天旅程中见到的晨昏日月、山势水情一一描述,而且又随着外在景物的移换,时时插入自己因所见所思所读而引起的情思。

注意移步换景要有精心剪裁,不能记流水账,要有重点有主题的来进行材料选择。

③比较观察:

将某一观察对象与其他观察对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相互的特征与异同,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

书上还分成了两种:

横比和纵比。

横比即比较不同观察对象在同一时期或同一环境之下的异同。

比如很有名的《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宴席上引的众人大笑时众人的不同情态透露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纵比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异同。

比较突出的是鲁迅《故乡》中对闰土儿时与成人两个时期的描写。

《祝福》中对祥林嫂三个时期的不同描写。

4.观察的要求:

①准确。

这是对观察的起码要求,即要准确把握事物特征。

试以参观北京颐和园为例,颐和园建筑颜色以黄色为主,格局高大、开阔,整体安排为北高南低,坐北面南。

这是设计师的偏爱,还是自然地势使然?

显然都不是——这其中的缘故,是要显示皇家气势,强调高高在上的权威。

所以,皇权特色便是颐和园园林风格的特征,和苏州园林比较,这一特色更加鲜明,所以,把握不住这一点,就谈不上观察的准确了。

②全面,即要观察事物的全貌。

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全面把握,作者便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认识事物,“知道全海,再写一岛”,是慎重的经验之谈。

③精细,即观察事物要细致、深入。

这要求一要观察细致入微,二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如报告文学《包身工》,作者夏衍为写好这篇文章,进行了多方搜集材料的工作,并且混进工厂实地观察了解真实细节,详细观察到她们的日常生活,才写出了真实感人的《包身工》一文。

4.观察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

观察概貌:

这是对事物整体的观察,目的是把握全局。

在写场面的文章里,常常使用这种观察方法去认识、表现客观事物。

通过这种观察,可以对事物的总体有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观察层次:

这是对事物局部的观察。

在观察事物时,总要从一个侧面,或一个阶段出发,逐步去认识整体;观察人物,则从人物外在表现出发,逐步认识内心。

观察差异:

这是对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观察。

这样能较容易发现差别。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宴席上说话引起哄堂大笑,各个人物反应的不同,展现出其中各主要人物不同的秉性气质。

2培养观察能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况到细部、从静态到动态的逐步训练,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主动性原则:

培养观察能力,切忌懒惰,随时随地看,随时随地记,需要勤奋。

专一性原则:

观察活动中要全神贯注。

持久性原则:

一要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要长期坚持观察活动。

应用原则:

勤于观察,并贮存观察材料,养成习惯。

二.感受能力

1.感受的含义

①内涵:

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直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感觉、知觉、表象。

②感受与观察的不同:

一个侧重主观,一个侧重客观;感受总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③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激发写作的热情,捕捉写作的“契机”,积累写作的材料。

所谓“有感而发”,有感受才能发于笔端;感受多了,自然有了很丰富的写作材料,所以我们要多练笔,有感受就马上记录下来。

2.感受能力的培养(感受能力侧重于主观方面,写作主体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培养:

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①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感知指感觉和知觉。

作家沈从文曾说,他对蛇鼠的咝咝声,稻草霉湿了的气味等等都有着敏锐的听觉嗅觉等。

感官的灵敏度很高,正像我们课本上所说的“蜗牛般的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

沈从文也是一个有着相当独特的审美感受的作家,正是独特的敏锐的感官训练,使他具备了洞悉事物感知事物的敏感力,摄取到富有写作价值的信息。

②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富生动的土壤。

作者要深入到生活和人的内心去,观察体验各种心理情感及其独特的表现和细微的变化,以此来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情感体验。

还是那句老话:

文学即情感,情感即文学,文学是情感的。

情感世界丰富的人,更能写出感受细腻体验细微的文学作品来。

苏轼、李煜,他们的诗词至今都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灵,是因为诗词中那份时空也无法隔绝的情感魅力。

“记得当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沦为阶下囚,物是人非的伤感中忆起往昔帝王岁月,作者坠入到华梦破灭现实残酷的心灵痛苦中。

苏轼有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迈乐观,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气干云,又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深沉慨叹,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几乎无人能及,所以他是一位大家。

我们有些人也知道的一首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种内心情绪就更是复杂难言了……

所以我们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感受力大大有利于我们的文学创作。

③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感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气质各有差异,写作主体必然不能人云亦云,要求有独特的体悟能力。

比如台湾作家席慕蓉就擅长对生活中沉静的、美的、幸福的一面来进行描述和感悟,文笔也相应的细腻而且温情,大家下去可以看看她的一个集子《槭树下的家》;同样是台湾作家的三毛,就比较趋于灵性、真率、更加性情化,典型的比如《拾荒记》,大家下去可以看看,大概那种气质的东西也只有三毛写得出来,所以就很独特了。

两位都是台湾的女作家,但是各自对生活的体悟、对创作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却都是很有差别的。

3.感受的种类(从感受器官、感受方式来做两种分类)

1从感受器官来分:

有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

这些感受在认识和把握对象世界中彼此交叉、融合,甚至替代,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而形象地感知和表现世界。

比如《荷塘月色》中说月光“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的那一段,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而形象地感知和表现世界”得以实现。

2从感受的方式来分:

有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直接感受,是作者亲自在社会生活中动用视、听、嗅、味、触等感觉,体察、验证生活。

间接感受,是指作者借助于阅读与耳闻,从而了解众多信息的一种感受。

许多资深的文学家常用第二种,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