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497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复习题集第640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省考)》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这表明教师应当(  )

A、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

B、做勤奋的学习者

C、做有效的研究者

D、树立教师专业意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2.学校德育韵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道德叙事法

D、交往实践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3.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4.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5.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6.重视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德育活动,符合德育工作的(  )

A、循序渐进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原则

D、爱和民主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7.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

A、考核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观察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8.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师说》

D、《中庸》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9.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多协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

这是班级管理的(  )。

A、目标原则

B、民主与自主原则

C、平行性原则

D、规范与创新结合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10.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搞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教育者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D、教育者与德育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12.我国中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复式教学

D、分组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13.“狼孩”的故事体现了什么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14.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福禄贝尔

C、涂尔干

D、裴斯泰洛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15.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的(  )。

A、教学工作的老师

B、德育工作的老师

C、学生工作的老师

D、团队工作的老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16.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17.教育目的明确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

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哪项功能(  )

A、调控功能

B、评价功能

C、导向功能

D、激励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18.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

A、中心环节

B、起始环节

C、终止环节

D、一般环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19.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

A、管理者角色

B、朋友角色

C、示范者角色

D、服务角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20.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谁在1900年提出的(  )?

A、杰克逊

B、布鲁姆

C、布鲁纳

D、杜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21.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特普朗制

C、道尔顿制

D、开放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22.教学是(  )。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23.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要素中,是基础,是关键。

(  )

A、知情

B、情意

C、知意

D、知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为履行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权利是(  )

A、学术研究权

B、教育教学权

C、报酬待遇权

D、进修培训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  )

A、教育与人的关系

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26.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27.第一次在法律上确认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性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28.从整个教育结果和教育质量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每个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劳动过程中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协作性

B、个体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29.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

(  )

A、教与学

B、相互尊重

C、爱与被爱

D、服务与被服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30.教师待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  )

A、教龄津贴

B、工资待遇

C、医疗保健待遇

D、教师住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31.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华生

C、裴斯泰洛奇

D、霍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32.教学中“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  )

A、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3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34.教师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道德叙事法

D、道德讨论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35.课程权利的分享,意味着课程由统一化走向多元化,这反映了(  )

A、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B、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C、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

D、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36.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小组教学

C、个别指导

D、个别教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3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

(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3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和谐发展学说

C、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D、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39.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40.__________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二、多选题

1.教师备课时需要编制的计划包括(  )

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单元计划

C、课时计划

D、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E、课堂小结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2.“发现法”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  )

A、教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B、创设问题情境

C、学生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设

D、反复试误,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E、得出结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E

【解析】:

3.德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E、道德理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4.教师的劳动特点主要表现在(  )

A、主体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E、协作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E

【解析】:

5.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受以下哪几个方面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文化发展

D、社会生产力发展

E、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E

【解析】:

6.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  )

A、教育的主体

B、教育的客体

C、学习的主体

D、学习的客体

E、学习的共同体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C

【解析】:

7.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特点包括(  )

A、传道者角色

B、服务角色

C、父母角色

D、管理者角色

E、研究者角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D,E

【解析】:

8.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审美素质

D、全面素质

E、社会素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E

【解析】:

9.当代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指(  )

A、协作性

B、自主性

C、多样性

D、创造性

E、能动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D,E

【解析】:

10.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  )

A、教育的主体

B、教育的客体

C、学习的主体

D、学习的客体

E、学习的共同体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C

【解析】:

11.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手段

E、教学目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1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包括(  )

A、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体育的矛盾

D、德育与美育的矛盾

E、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E

【解析】:

13.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审美素质

D、全面素质

E、社会素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E

【解析】:

14.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E、社会的需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15.班级规则的类型主要有(  )

A、道德规则

B、强制性规则

C、普适性规则

D、契约型规则

E、民主性规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D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