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市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301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城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整理城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整理城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整理城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整理城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城市规划.docx

《整理城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城市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城市规划.docx

整理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第一章

1、住宅区是城市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住宅区、住宅小区、住宅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2、城市的四类基本活动(职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3、通过规划手段解决住宅区所存在的问题?

答:

A占据最好的地块B要预留发展空间C严禁在交通要道沿线布局D利用现代建筑来赢得更多的公共空间。

4、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答:

A适龄劳动,人口减少B国家财政的影响C对产业结构的影响D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

5、住宅区: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3000—5000户。

居住小区:

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

居住组团:

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

6、居住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居住小区是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组团是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它是构成住宅小区的基本单位;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

7、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的减小,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区得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的增加。

8、社区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9、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行成社区得四个条件:

A有一定的社会关系B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C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D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0、场所是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11、邻里关系:

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邻里单位:

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

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

12、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答:

A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B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C设置日常生活不许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D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13、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4、住宅区得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去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其用地。

这些设施的项目设置和规模确定,均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设置与布局,即所谓的“公建配建”。

15、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

16、社区系统:

A社区生活保障系统B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C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B社区运营系统【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的基础;财务问题是社区运营系统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1、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

12、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3、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14、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15、比较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优缺点?

答:

(1)行列式:

容易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便于施工、构图强烈、结构经济,但易单调乏味、易形成穿越交通;

(2)周边式:

容易形成院落、防寒保暖、节约用地,但日照通风不利、难以适应地形、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

16、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

场所和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

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17、住宅区得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8、住宅去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得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19、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

20、景观共享的技术处理方法?

答:

A集中景象与分散景象相结合,并用带状连为一体B采用跌落型住宅和面向中心景象布局的手法C内向式的住宅群落要面向中央绿地布局D善于结合地形来入景。

21、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社区的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

1、结构的基本性质?

答:

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可转换性和图式表现性。

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的关联;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可转换性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具体结构的机能;图式表现型则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关系。

2、一般情况下,将住宅区的构成要素规划为用地、设施、空间、景观四个部分。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的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的结构。

在住宅区规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由规划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的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性。

3、用地配置:

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例,它反映了一个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特征。

4.在住宅区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中,居住密度是一项重要的量化控制指标,它对居住环境的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空间和布局形态有着根本的影响。

5.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6.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

一般来说,越接近市中心的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越高,土地资源越紧张的城市其居住区的居住密度越高,环境质量标准越高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越小。

7.在居住密度较高的住宅区其住宅用地的比重应该相对较小,在居住密度较低的住宅区其住宅用地的比重相对较大。

8.适宜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宜控制在300~800人/公顷。

9.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10.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11.各项服务设施的分级与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

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12.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的基本要求:

应该充分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邻里交往的促进,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和空间景观特征的塑造,同时也应与地方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的景观风貌相结合,形成包含分级和布局内容在内的各项设施的系统性结构。

13.设施布局的基本要求: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为目标。

14.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织布置。

15.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

16.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17.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

18.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映,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

第四章居民调查

名词解释:

1.实况调查:

指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

目的在于了解居民目前的居住生活状况和规律。

2.评价调查:

指居民对目前所居住的居住环境满意度的调查。

目的在于了解问题所在。

3.意向调查:

指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

目的是为了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发展的需要,以指导和改进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为今后住宅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填空题:

1.从调查面来看,有普查和专项调查两种,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意向调查三种。

(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2.调查方法分为:

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聚类抽样、雪球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是否有效的关键。

预先测验是问卷调查的最后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

3.统计分析是对所有调查资料的综合处理,目的是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调查的对象。

简答题:

1.居民调查的作用和意义?

答:

居民调查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研究的基础。

居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作用在于评价居民居住的居住环境、分析居民的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向,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设计。

第五章空间

名词解释:

1.基本构成要素:

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

辅助构成要素:

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

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2.住宅日照:

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3.日照间距:

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日照间距的确定是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的原理来求取的)

4.自然通风:

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

填空题:

1.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

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

2.空间有流动的带形空间和静止的院落空间两种基本类型

3.围合空间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三类。

跟据其围合的空间比例也可分为全围合、界限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

(越是完整的空间形态其围合感越强)

4.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住宅区规划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

5.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各层次空间的衔接点的处理是构筑有层次的空间的关键。

(围合程度越强的空间暗示着空间的私密性越强,围合程度越弱的空间则具有越强的公共性)

6.住宅区外部空间一般可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住宅区公共街区空间和住宅区边缘空间四部分。

7.与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条件相关的因素有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和噪声防治五个方面。

8.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

9.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

10.住宅区的噪声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和工业生产噪声。

1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自由式五种。

12.住宅区的开放空间体系主要由公共绿地与场地空间系统和道路空间系统组成。

13.住宅区的景观系统主要包括住宅与住宅群体景观、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群体景观、绿地景观和道路景观。

14.住宅区公共建筑群体布置的基本形式有街道型和街区型,其形成的空间有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和街区空间三种基本形式。

简答题:

1.一个优秀的居住区规划需具备哪几大要素?

答:

a.以迂回的设计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

b.采取封闭式的手法使居民获得优越感。

C.小区园林要善于用水景来提升居住品质。

d.要善于打文化牌。

e.要注重各阶层的融合。

2.规划区的空间布局形式有哪些?

答:

a.片块式布局(简单、使用)b.轴线式布局(道路、广场作为主轴)c.向心式布局d.围合式布局(多个中心,有一个主中心)e.集约式布局(节约型,功能混合)f.隐喻式布局

3.围合空间的特点有?

答:

a.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b.围合的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c.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d..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该考虑哪三方面的因素?

答:

a.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

b.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

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

C.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4.怎样来增加日照,减少阴影区?

答:

a.错落布置住宅,利用比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

b.利用点式住宅增强日照效果。

C.房子偏东一点或偏西一点。

d.利用绿化。

 

第六章

1.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总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

2.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

3.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

4.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

5.住宅区的交通类型:

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应急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和景观性交通。

6、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

7.建立“人车分行”,在住宅区的路网布局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头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

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

5、步行路与车行路交叉但不重叠,且可立体布置方式。

8.分别讲述人车分流和人车混行的优点。

答:

人车分流的优点,安全、安静、高效。

人车混行的优点,低成本,便利,适用范围大。

9.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应在住宅区交通组织规划的基础上,采用适合于相应交通组织方式的路网形式,并遵循以下原则:

1、顺而不穿。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

3、因地制宜。

4功能复合化。

5、空间结构整合化。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10.住宅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即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

11.道路规划的其它规定:

1.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出口。

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少于150米。

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4.住宅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

5.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

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梯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的纵坡要求控制。

8.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

12.通达性是道路应具备的基本性质。

10.道路通达性包含的内容:

道路的通畅性;

通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

通路与目的地的选择性。

通畅性是道路设置的基本要求。

13.决定道路通达性的要素:

道路的线性、空间比例及尺度是体现通达性的主要形态要素。

道路所处的空间层次是决定道路通达性的空间要素。

道路所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是决定道路通达性的功能要素。

14.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

第七章

1.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两大类。

按其服务德内容,又可分为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

2.住宅区的市政设施包括为住宅区自身供应服务的各类水、电、气、冷热、通信以及环卫的地面、地下工程设施。

3.住宅区的供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水、绿化用水、环境清洁用水和消防用水。

4.住宅区的供水系统一般由分类供水系统、分压供水系统和分质供水系统三种。

5.在住宅区中主要的供水设施是水泵房。

6.排水系统包括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

住宅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可以采用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至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二是在住宅区中建立污水处理厂自行处理;三是建立中水系统,将污水处理后回用为低质用水。

7.居住区的供电有建筑用电和户外照明用电两大部分。

8.住宅区的冷热供应一般有三种:

一是以城市热电厂或工业余热区域锅炉房为冷热源的区域集中供应系统;二是以住宅区或单栋住宅为单位建立独立的分散型集中供应系统;三是以用户为单位的住户独立供应系统。

9.住宅区的工程管线综合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

1、各类管线布置应整体规划,近远结合,并预留今后可能建设的工程管线的管位。

2、各类管线应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走向应沿道路或平行主体布置,并力求短捷,减少交叉。

3、各类管线应满足相互间水平,竖向间距和各自的埋深的要求。

4、当综合布置地下管线发生矛盾时,应采取的避让原则是:

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让大管径、易弯管让不易弯管、临时管让永久管、小工程量让大工程量、新建管让已建管、检修少而方便的管让检修多而不易修的管。

10.住宅区的停车规划应重点考虑四方面的因素:

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车种,停车的方式和设施的布局。

11.停车设施的布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居民的停车步行时间,以方便、经济、安全和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

因此,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较合理的布局方式。

12.住宅区的安全设施根据所采用的安全系统一般较常用的有对讲系统设施和视频监视系统设施。

13.住宅区的管理设施包括社区管理机构和物业管理机构

第八章

1.绿地是构成住宅区户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地由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专用绿地。

2.住宅区绿地的三种主要作用:

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3.景观设计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利用和塑造出美观的地坪变化。

4.地坪的竖向问题需要从地形利用,使用空间构筑和景观几个方面作出考虑和处理。

5.步行环境中地形往往被作为重点因素予以考虑。

其原因:

首先,原有的地形地貌是该地段的环境特征,原有的地形地貌及其植被也是现有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考虑予以保持,改变现有的地形地貌一般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和工程量,故应尽量避免。

另外,地形是外部空间构筑的要素之一,在户外空间环境的营造中需要地形带来的地坪竖向变化以构筑多样化、特征化和自然化的空间活动环境。

6.边缘指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之间,不同用途场地之间、地面与墙的交接处以及不同地坪高度的衔接初等边界。

7.踏步可分成三大类:

一类是场地或环境特性融为一体的,包括形式、材料、色彩等,整体上同一而简单。

第二类是突出场地环境的,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轻巧或几何形,或从材料上看一般不属于场地生长环境,或从色彩上看属于对比于场地环境。

第三类是附属于建筑或构筑物的。

8.适宜的踏步坡度在1︰2—1︰7之间,踏步宽度不应小于300毫米,高度应在80—160毫米之间,级数在11级左右,以不超过19级为宜,踏步间的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米。

9.坡道的坡度以1︰12为好,短距离的坡道坡度不应超过1︰6.5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0.墙与障碍的功能在于:

阻止闲人闯入障碍物或障碍区,作为视线、风和噪声的屏障,限定视觉空间等,当然它在视觉观赏方面的要求和作用也不能忽视。

11.住宅区的车行环境重点需要考虑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通过道路处理限制车速和标识车路界限;二是如何处理机动车停车场地的景观环境使之与居住环境相协调。

12.住宅区的水体特别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水的深度和水体边缘的处理。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

②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1.住宅区规划指标通常分为规划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和用地指标,用地指标包括用地平衡表和用地配置基本范围两项。

住宅区规划的功能指标包括用地配置指标和设施配建指标。

2.指摘建筑用地:

是指包括住宅基底在内的住宅前后左右必不可少的用地。

表四:

项目排污情况及环境措施简述。

3.道路用地:

在住宅区界限内所有道路的红线或路幅界限内的用地,并除去应该计入住宅建筑用地内的宅间通路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用地范围内的专用道路用地。

表四:

项目排污情况及环境措施简述。

4.住宅区的设施配建指标主要是为了保证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与便利,其中包括公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分类指标,配建水平和机动车停车位的设施比例。

(4)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5.千人总指标:

是指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

[例题-2006年真题]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6.分类指标:

是指没千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与空间。

(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7.普通标准住宅区居民私家车停车位的配建标准一般为住宅区居住总户数的30﹪~50﹪

8.住宅区在建设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和分类建筑总面积。

9.绿地率在新区建设中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是不宜低于25﹪.绿地率的计算公式为:

绿地率=总绿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10.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不少于1.5平方米/人。

(2)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