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231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日报》(2011年03月18日05版)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去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巩固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增长10.3%,超过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3%、12.2%和9.5%,超过预期目标0.3个、4个和0.8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16万亿元,增长12.1%,超过预期目标4.1个百分点。

煤电油气运等的运行调节和综合协调得到加强,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以及受灾地区、重大活动、重要时段的需求。

全年国家财政收入8.3万亿元,增长21.3%,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500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7%,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9.4%。

  内需持续扩大,增长的拉动力趋向协调。

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消费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超过预期目标3.3个百分点。

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7718万台,增长1.3倍。

汽车销售1806万辆,增长32.4%。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超过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

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圆满完成。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为民间投资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1.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消费、投资、净出口为经济增长分别贡献了3.9个、5.6个和0.8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实行稳定价格与改善民生多措并举,做好粮、棉、肉、糖等重要商品的收储和投放工作;增加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品种,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收费公路;完善困难群众生活补助与物价变动的联动机制,减轻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停止和取消一批收费项目,降低一批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组织开展涉企收费、电力价格、农产品价格等专项整治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营造有序的价格和市场环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基本实现调控目标。

  

(二)农业基础得到加强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

克服部分地区特大干旱、低温寡照、严重洪涝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

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长2.7%。

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7925万吨,增长3.6%;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增长4.9%。

受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利、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棉花产量597万吨,下降6.3%;糖料产量12045万吨,下降1.9%。

  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

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1928亿元,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达到49%。

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整治土地130多万公顷,新增耕地30多万公顷。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实施,棉油糖基地、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种养业良种工程得到加强。

制定并实施了加强中小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保障蔬菜生产供应等方面政策。

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第二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实施。

支持建设了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粮油仓储、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

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比2009年平均提高3元和6元,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化肥供应较为充足。

对种粮农民实行“四项补贴”的规模达到1226亿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2010年,解决了6186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1.3%。

新增农村电网线路30万公里。

乡镇、建制村的油路通畅率分别达到96%和81%。

支持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343处,全国新增沼气用户500万户。

农村危房改造120万户,完成计划目标。

新建万村千乡农家店10万家,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初步形成。

  (三)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973、863、支撑计划顺利实施,上海光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重大科学工程建成并通过验收,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基本完成,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等50个国家工程中心、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企业设立的5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大规模集成电路、支线飞机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大型飞机研制取得新进展。

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3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50家,创新型试点城市45个。

自主研发的高效能计算机“天河一号”运算速度跃居世界第一。

  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6%,提高8.9个百分点。

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微型计算机设备、移动通信手持机等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7.4%、30.1%、35%和46.4%;软件销售收入1.3万亿元,增长30%。

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颁布实施,现代中药等7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积极推进,新建了18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设立了13只创业投资基金。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实施,安排200亿元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了5051个技术改造项目。

首钢搬迁顺利完成,鞍钢与攀钢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颁布实施。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

火电、炼钢、炼铁、水泥、平板玻璃、造纸等行业分别淘汰落后产能1210万千瓦、931万吨、4000万吨、11619万吨、1105万重箱和472万吨,超过计划目标210万千瓦、331万吨、1500万吨、6619万吨、505万重箱和419万吨。

  服务业稳定发展。

启动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运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颁布实施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达到34.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保障能力提升。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9.1万公里,增加498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398万公里,增加12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1万公里,增加500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新增125个;民用运输机场通航175个,新增9个。

光缆线路长度995万公里,增加166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88亿个,增加4924万个。

能源重点项目、能源基地和储运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13个大型煤炭基地已有11个产能达到亿吨,一批清洁能源项目竣工投产,石油储备二期项目加快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北、中、南通道的总输送能力超过7800万千瓦。

全年原煤产量32.4亿吨,增长8.9%;原油产量2.03亿吨,增长7.1%;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增长13.5%;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增长13.2%。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向纵深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顺利出台,推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以及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重庆两江新区批准设立。

新开工建设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23项,投资总规模6822亿元。

对东北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扶持东北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落实,“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出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太原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新进展。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规划颁布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开始启动。

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0年,安排中央以工代赈投资55亿元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20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人口87万人,超过计划目标11万人,又有90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完成计划目标。

  (四)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明显

  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

2010年,用于节能减排方面的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倍和73%。

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310万吨标准煤。

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近3000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高效照明产品1.6亿只。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启动实施。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

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900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6.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6.9%和72.5%,比上年提高1.6个和1.2个百分点。

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32%和3.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基本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进一步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

2010年,全国新增造林面积592万公顷,实施退牧还草666.7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颁布实施,“三河三湖”、黄河中上游、三峡库区及上游、渤海、松花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全面实施。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国家方案得到有效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成功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积极开展和参与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农村改革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80%以上的集体林确权到户,国有林场林区改革试点、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企业改革方面,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改制面超过70%,规范董事会试点扩大到32家。

电力、邮政、市政公用事业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多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颁布实施。

财税体制改革方面,27个省份970个县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油气等资源税改革在西部地区试点,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制度。

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稳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成功上市,股指期货顺利推出,企业债券稳步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方面,城市供水成本公开试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对超能耗限额产品实行了惩罚性电价,制定统一的农林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

社会事业改革方面,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立医院改革在16个国家试点城市及37个省级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并不断深化,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深入实施。

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省级试点和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

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调控,增加国内紧缺的原材料、高载能产品、先进技术及关键零部件进口,贸易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7%;顺差比上年减少6.4%。

出台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和中西部地区。

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1057.4亿美元,增长17.4%。

借用国外贷款205亿美元,增长57%。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批重点境外投资项目取得新进展。

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增长36.3%。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增长18.7%。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加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增加1934元和766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8%和10.9%,超过预期目标1.8个和4.9个百分点。

这是1998年以来首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就业稳定增长。

积极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162个县级服务中心和610个乡级服务中心。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超过预期目标2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实现预期目标。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10年底,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超过计划目标1673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4%的县。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顺利实施。

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3206万人,比上年增加305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35亿人,参合率96.3%,比上年扩大2.1个百分点。

提高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保障和救助标准。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展开。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

进一步提高了中西部地区新建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补助标准,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并将其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

2010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超过计划目标1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322万套,棚户区改造268万户;全年基本建成370万套。

  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

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325万平方米,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校舍212万平方米。

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阶段三年保留率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5%,提高3.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普通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研究生招生53.8万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支持建设和改造了891所县级医院、162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2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6所精神卫生防治机构。

人口自然增长率5%。

左右,完成计划目标,年末总人口13.41亿人。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西新工程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稳步推进。

国家博物馆、国家话剧院等重大文化工程进展顺利,全国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到1743家。

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推进。

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事业繁荣发展。

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是世博会历史上参展单位最多的一届。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功举办。

群众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国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超过23万个。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312.3万张,增长4.3%。

  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密切配合、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共同努力的结果。

经过五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3个指标没有完成外,其余都已顺利实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

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农民外出务工仍面临制度性障碍。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面临激励机制不完善、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缺乏等制约,一些领域盲目投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难度加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市场流动性宽松,游资投机炒作现象增多,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已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长期性因素。

去年物价上涨构成中,70%左右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压力。

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高,普通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依然较大。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偏大、增长偏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

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两高”行业增长依然偏快,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五是社会矛盾增多。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上学、就医等方面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部分国家债务沉重,失业率居高难下,全球流动性继续增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持续动荡,这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做好国内工作的难度。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主要考虑是:

一方面,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需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8%左右的增长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速度要低,主要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而且在外部环境变数较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8%,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另外,8%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就全国来讲的,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增长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和攀比高速度,更不要层层加码。

  ——优化经济结构。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85%;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取得新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1.5%,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8.3%。

提出这个组合目标的主要考虑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迈出坚实步伐,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增长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

当前,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特别是粮食连续7年丰收、库存充裕,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但是,去年下半年消费价格的较快上涨,会对今年上半年形成较大的翘尾影响,同时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

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继续形成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逐渐上升,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确定为4%左右,既考虑了上述涨价因素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

  ——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8%以上;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

以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制度安排,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务求取得新的成效,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促进货物出口转型升级,服务贸易发展加快,积极扩大进口,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利用外资保持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稳步扩大。

尽管今年世界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但只要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加快转变外贸方式和对外投资方式,就能够继续保持外需的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