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当事师十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217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葛当事师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葛当事师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葛当事师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葛当事师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葛当事师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葛当事师十法.docx

《葛当事师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当事师十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葛当事师十法.docx

葛当事师十法

噶当事师十要法

圣阿底峡祖师于其名著《菩提道灯论》中指出的事师要诀,即事师的总原则,就是令上师高兴满意,如此才能得到圆满的灌顶等教导。

但是,因为那个是总要诀,讲得有些简略,许多人表示看不懂。

其实,圣阿底峡祖师对弟子对于如何事师,是有更为详尽的解说的,以下,我便依噶当法规,略说下弟子依止上师,应具备的十种必要条件。

 第一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应以毫无疲厌之信心来依止善知识:

     善知识,也就是教授你善法之知识的掌握者,也就是你的大恩根本上师。

那么,要怎么样来对待自己的大恩上师呢?

首要的第一点,就是事师不应有疲厌,不能觉得事师已经很久了,有些疲劳了,有些厌倦了。

有一点如此之心态,你的信心都会退步。

《华严经》上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佛法的境界如同那深广的大海,于此茫茫大海中,常常会不辨方向,此时,若无指北针指示方向,那是找不到出路的。

上师即是这个指北针,他指引着你,出离苦海,度到极乐彼岸。

而有的人,才学之时,信心满满,将上师视为金刚持,觉得不出几日就能成就似的。

可是他们不知,修行之路是很漫长的,前方有许多坎坷,而就是因为历经了磨难,许多人一遇到事,便对上师失去了信心,觉得上师不能保佑自己。

他其实不是在学无我利他之佛法,而只是将佛法当做了买卖,将上师当成了保镖。

我们依止上师,要有毫无疲厌之信心,要直至成就之前,都不能舍弃大恩上师。

而不能如“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灵山;学佛五年,佛在天边”。

追随恩师学得越久,越失去了信心,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而是应更加加固信心绝不退转。

第二,应以毫无悭吝之财供来依止善知识:

   就如同我们去学校上学,我们是得要交学费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交学费呢?

那么,以教学为生的教师,要他们去喝西北风生活吗?

有的人,以学佛不谈钱财做为借口,对于供养三宝一事便觉得与他是毫不相干的。

而其实呢,他不是不“谈”,而是很“贪”。

对于上师应有的供养他可以不谈,而对于平日的聚敛钱财,他却是大肆贪婪,不知满足。

   佛祖当年并没有规定不可以供养上师,相反却于经中一再大讲供养的功德!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法,王即请佛及比丘僧三月供养,遂于宫门之外,作大讲堂,悬缯旛盖,及办一切供给所须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故云四事供养。

佛是赞许对三宝进行四事供养的,如此,才能保证修行者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去修学或弘法。

在西藏也曾有一例,某修学很好的女人,因为上师灌顶时未献供养,以此欠了上师的债,而缺少福报,影响了她的智慧。

她在转生后,怎么修持也是记不起来前生的事,后被上师击打一下之后(此也可以算是一种偿还了吧),才真的记忆起来。

   当然,对于上师,也是不能心存买卖之心的,不能想我已经供养了你,你就应当对我怎么样怎么样。

如此想法,那是大错特错的,你的供养是你应做的事,这并不能影响到上师对你的批评和教诲。

   上师代佛宣法,功德是极为殊胜的,供养上师不仅是一个弟子应做的事,也是培植自身福田极为有益的事。

《文殊语教》中指出:

“此间能教化众生之诸师资中,我(文殊)常住于彼诸师之身心中,而受诸供”。

西藏的一位大成就者也指出:

“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不及供养上师一毛孔的功德大,此为密乘等密经及诸人成就者的著述中所说。

”因为佛恩虽大,但是亲自教导你的却是你的上师,没有上师,你可能连佛的名字也不清楚知道。

论及亲恩,是推近不推远的,如黄帝虽为我们共同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可是,对于你生身之父,哪一个你更应立即报答呢?

第三,应以毫无垢染之增上心来依止善知识:

   什么是“增上心”呢?

就是不断进取之心。

我们有的学修者,以为一入佛门,就完事大吉了;皈依了上师,就离成佛很近了。

其实呢,入了佛门,那只是才开始;皈依之后,也不过为学修的起步。

入了佛门,是来了生死的,不是来参观指导的,因此,应一心深入去学修,而不是浅尝即止。

   同理,我们对于依师学法,也不应得少为足,以为求了个法,就可以修一辈子的了。

如噶当派圣贤们所指出的是,“不能只对一二经函生起定执,应依师学修广大智慧”。

此类噶当教授很多,如贡巴瓦大师指出:

“一些追随阿底峡的人,他们想成佛却连一部经书也不读,隐瞒真实思想,只知向释佛伸手,结果一无所获。

”普琼瓦说:

“将经卷打开,只是放在枕头处,名为学经却不读经文,而且自鸣得意。

不懂佛法怎么能谈得上实践佛法?

”夏热瓦指出:

“学经无止境直至成佛。

成了佛就不用学佛法。

”我们有的学修人,参学了个加行,连本尊法是什么都不知,便以为已学得很多,这是极为不正确之观念。

加行只是打基础,万丈高楼没有基础不行,那样会不稳固;可是,如果是只有基础,而没有其上的楼房,那里,这个基础再怎么雄厚,其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我们虽不能贪多,想入门后一下子便将法学全了,一口吞天,那是办不成的。

可是,停步不前,那也是不如法的。

真正的发心,便是依师之教导,按照道次第一步步走下去,直至彼岸!

当年,释迦佛讲小乘法后,恐弟子得小法而满足,便接着讲大乘的《法华经》,可是,有坚持小乘的五百人退席不听,佛说此等人不堪大乘,乃焦芽败种!

   同样,阿底峡祖师当年入藏地讲经,有印度二比丘,律仪清净,初闻祖师讲人我空,感觉极赞殊胜。

后闻法我空,愕然掩耳不再闻听。

祖师叹云:

此僧戒净而不闻大乘,恐亦难得佛果,因生悲悯。

第四,应以毫无蒙昧之智慧来依止善知识:

  蒙,就是不懂,《易经》中有蒙卦,古代教学讲启蒙,就是教导初学。

昧,就是不明白。

我们来随上师学修,一心依止是必要的,对上师言听计从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还要多用头脑来学,善于领会上师的举例,要以一反三,闻一知十,以十推百。

学习,不能只是填鸭式的,上师塞给一些是就是一些,上师不教时就不知去学。

而且,还要善于领悟上师的言传身教,不是只有讲法时的才是法,而有时随机的一句话,也很重要。

比如,我的上师一次带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

前方有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大路。

小路崎岖但可能近些,大路平光,但稍远些。

师问,我们要走哪条路?

有一个师兄答,走小路。

师摇头,说,走大路。

那人还不明白,上师其实不是问的脚下走的哪条路?

而是我们的人生,该选择走何种路?

他坚持道,走大路远些,小路近。

师问我,你选择走哪条路?

我答,大路虽稍远,但我取之;小道虽近,但我舍之。

师笑了,一字一敦的说:

走,大,路!

同修们,歪门邪道看似很方便,可那不是究竟法,听似成就快,可是它将你拉向与佛越来越远的境地。

我们切不可贪图近路,而放弃对光明大道的追求呀!

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学修之时,对于上师的的各种教导要善于领会,不要只知其然,还要知其何以所然?

也就是说,上师如此教,我必如此学,可是上师为何如此教呢?

比如,今日上师突然讲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那么,他为何无理由的讲呢?

是故,要去参悟这无理由背后的起由,也就领会到了师另一教诲意义之所在。

不能对于上师的敲打,一无所知,毫无感觉,那么,你就少学了很多东西。

阿底峡祖师随学其根本上师阿瓦都帝巴时,即是如此,阿底峡佛尊依止阿瓦都帝巴很多年,佛尊说阿瓦都帝巴上师传法很是特别,有时佛尊恭恭敬敬供上金曼达去求法,可是上师却不讲,可有时在佛尊无空闲时也未求法,他却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例如,佛尊一次与上师过一条河,正准备过桥时,上师突然回过头望着佛尊说:

“在未断我执之前,要避开果报啊!

”纵使有如某某大学者和某某大瑜伽士的人物,虽也具备这些禅定功夫等,但认为饮酒于人无害,这是造罪之语,地狱和饿鬼就在他面前(意为坠地狱)。

这件事在《噶当宝籍》中《觉窝吉吉祥燃灯智广传》。

第五,应以毫无我慢之恭敬来依止善知识:

  什么叫做“我慢”呢?

你执自我为尊,那就是了。

有我就会行动慢,得加持也慢。

为什么会慢呢?

因为他有我相,凡遇事必先迟疑不决,如此则会拖泥带水而误时误事。

什么又是“恭敬”呢?

恭就是弯下身,同于躬。

敬即是敬重,当你弯下身来时,你就不高傲了,你就变得谦下了。

当你对师生敬时,你就变得更加稳重了。

“满招损,谦受益”。

   在上师的面前,你永远都要保持毫无我慢之恭敬,而来依止!

有的人一遇事,表现得比上师还聪明,处处表现自我,就是在上师面前,当着众人,也不忘显耀自己。

不要说你学得不怎么好,就算是你学得很好,那也是与师差得远着呢,又有什么可以当着上师显耀的呢?

阿底峡祖师于《菩萨宝曼论》中指出“隐藏自己功德,宣扬他人功德”。

这就是无我利他之菩萨行。

想文殊大菩萨,他是七佛之师,早已成佛,他为助佛弘法,此生只显菩萨身,他有过计较吗?

就算是你有超常之智,你的修行已超过了上师(其实这个极少),你也不能在师前表现出傲慢。

岂不闻禅宗有云“见与师齐,方堪传授;见超于师,减师半德”。

你的真知超过了师,可是你要知道,你的本事那也是师教的,当你还未悟时,师早已在弘法了,你的功德少师一大半呢!

所以,有的人以为师只会讲法,可能打坐不如我吧?

或者是美术不如我吧?

你持此想,那便是你的大错了。

你能与释迦佛去比谁好吗?

不能,你想也不会想,你对次比根本不会动念,那么,你为何敢动念与师比呢?

因为你不恭敬师故。

对于依师学法,师已明白指出的,就应照之修学,那是不能有异议和其它想法的。

师让向东你偏向西,师让打狗你偏赶鸡,你这不是随师学,你是自以为事。

应如何随师学呢?

应以上师为医王想,以自我为病人想,以师所教之法为良药想。

你是病人,你不病能沉沦六道而不得出吗?

那么,病人病了怎么办?

就要看医生呀!

而医生能医世间病,不能治人出世法病,所谓“十方名医,医人身病;三教圣人,医人心病”。

佛是大医王,所以东方亦有药师佛。

你病要医,就要听医王的,你能自己给自己看病开药吗?

而去看医生,医生给开出的药,那就是治你的病的,你就要去吃。

你得了药不去吃,病怎么会好转呢?

同理,医王上师给你开了法药,你就得去学修,你不修怎么会将你的“病”医好呢!

然则,你更不能指导上师,命令师给你开何种药,那你不是别的病人,你是精神病。

你的头脑完全乱了。

第六,应以毫无犹豫之孝顺来依止善知识:

  孝字,上为老下为子,以子上承于老即为孝。

顺,随顺。

我们做为弟子的,对于上师即应如对自己的慈父一般孝顺。

师徒一条心,而不是应将师视为外人,除了学法问题,自己的心事都向别人去说,那么,上师就还不是你最亲近的人。

我们说,师徒如父子,这话不是虚的,师父也是一种父;弟子,也是一种子。

我们对于上师,就应如儿女对于父母般,要完全的依靠信赖。

请问,你怀疑过你的父母吗?

没有。

那么,你为什么要怀疑你的师父呢?

当师父夸奖你一句时,你就会说,师父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可是,当师父一旦教训你半句话,你立即就认为这个师父不够好,不够慈悲,态度不够和蔼,是不是脾气不好?

如此等等歪想法也由此而生。

可是,当你在外面犯了错之时,你回家去后,你的爸爸听闻了,打你骂你时,你会不会也去打骂爸爸呢?

你只有默默承受,你总认为这是父母的另一种关爱,所谓“恨铁不成钢”是也。

那么,对于师父的教导,你又是怎么样来对待的呢?

你千方百计,不想惹父母他们伤心,想让他们开心顺畅,可是你又为什么不怕师父难过流泪呢?

将心比心吧!

你也许会认为,师父远没有父母亲,所以,你就亲疏有别了。

其实,严格来说,师父并不比父母差。

父母给你肉身,师父给你法身;父母陪你一生,师父陪你永远。

直至成佛,生生世世,上师都是你的慈父,以毫无犹豫之孝顺来依止他吧!

第七,应以毫无欺诳之正直来依止善知识:

  欺就是欺骗,诳就是说假话。

对于上师,是不可以说假话的,因为欺诳上师,罪过极大。

噶当派大德常常指出:

“仁者心莫错,因果深微细”。

就如有的人,他今日没修法,而当上师问起时,他却说修过了。

其实,你不是骗上师,你是在骗你自己的良心。

《维摩诘经》中指出“直心是道场”。

《大智度论》中指出:

“如佛说,妄语有十罪。

何等为十:

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报;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看一看,对他人妄语都有如此大的果报,何况对自己的大恩上师呢!

 第八,应以毫无骄慢之谦虚来依止善知识:

   骄,就是骄傲。

我们有的弟子,以为自己出身好,或者是学历高,以某方面优点而以为傲,认为比别人强,甚至于上师也不如我。

有此观念,那是很可怕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你是来与上师随学出世法的,而不是来比世间的家世的。

释迦佛祖,他上过大学吗?

他有博士学位吗?

你如果处处以世间的眼光来看出世法,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心尚未入道,你还不够成熟!

这里的不成熟,不是指你身体方面的发育,而是指你的根器入佛门时机未成熟。

   我们说谦虚,尤其是对于上师,更应表现为谦虚,做为弟子的,绝不可以出粗言,以免伤了上师的心。

谦虚,更要好学,就如同西藏的教导说:

哪怕是你在写字时,如果上师忽然对你有所教导,也应放下笔,静心以听,专心以学,哪怕是一笔一画,也不应再去写。

而我们有的人呢?

表面上说对上师恭恭敬敬,对法好学,可是当师讲法时,他却可以在那里玩,过后再问同修,师刚讲什么了?

天呀,有如此谦虚好学者乎?

第九,应以毫无怨怒之安忍来依止善知识:

   怨就是报怨,怒就是发脾气。

对于上师,弟子是不应当有怨气及脾气的。

那么,我们应以何种心态事师呢?

应以安忍心,来随学于上师。

什么又是安忍呢?

就是随遇而安的去承受,即是安忍。

随遇而安,才能忍辱负重。

也只有能忍,才能够“负重”,肩负重担。

凡是遇到些许小事,就不能忍耐的人,那是成不了大事的,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们说随遇而安,就是说,不论遇到何种情况,我都能安祥自在的随师,不是人家一说学佛是迷信,就对佛法没兴趣了;也不是人家一说这上师不好,就对上师失去信心了。

   同时,依止上师应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能上师说的都认为难以做到,就选择放弃,要知道你放弃的不是上师,而是你的法身慧命。

许多人不是如此的,上师一说去做某事,弟子思考也不思考,就一口回绝,我办不到,这就是不能安忍。

而有的人呢,勉勉强强去做了,没有做好,当上师一批评时,立即就觉得委曲,觉得我已经给你做事了,你还批评我。

其实呢,上师要你做事,是你的福报,不经一事,怎长一智。

能力,就是在做事中成长的。

对上师有报怨,那是不应当的。

而对上师发怒,发脾气,那就是罪业之门了。

 第十,不以凡庸相而应以本尊相来依止善知识:

  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重点,那便是,你是怎么样看待上师的?

如果你视师如佛,那么,你对师的信心自然能够建立,佛岂会有错?

所以,你也不会观师的过错。

而如果你视师为凡夫,那么,你对于上师的信心就无从建立,那将会很危险的后果。

在佛教中,一直强调一个“信”字,称有一分信心,得一分加持;有十分信心,得十分加持;而全无信心,则全无加持。

大家学修总是不论自我信心,就只知向上师去索取。

你要知道,如果你没有信心,你能求得来加持吗?

就如同,一位弟子不知敬重,大喊阿底峡给我加持,阿底峡祖师说:

“坏孩子,要加持,拿信心来吧!

   那么,为什么这个信心建立不起来呢?

因为你将上师视为凡夫了,试想,一个凡夫,他又能给你什么加持呢?

这不是上师不给你加持,而是你自己先将加持力的源头缩小了,你将巨大加持力只看做没有加持力,那么,你又要他给你加持力,你这不矛盾吗?

你究竟在干什么呢?

你有没有仔细想过。

阿底峡祖师来到藏地后,仲敦巴也请教过此类问题,他说,上师,为什么在印度从上师那得一个法,就可以修行出一百种成就,而在藏地,修一百种法,也很难得到一种成就呢?

阿底峡祖师指出,“印度人视师如佛,而藏人视师如凡夫”。

是呀,大家仔细想一想,佛才能给你大加持,你如果想师是凡夫,凡夫能教你成佛吗?

不能得加持,成就慢,信心小,这一切的一切,其根本原因,就都在于你是怎么样对待上师的。

这类的教训太多了,如噶举派的玛尔巴,去印度随学于那若巴,那若巴为试其心,化现出本尊于空中。

问玛尔巴,你是先拜上师,还是先拜本尊?

玛尔巴想,上师易见,本尊难得一见,就先拜本尊了。

上师笑着,将本尊收回,融于光中。

说,你信心虽有,然不知本尊为上师所变现,将来门下恐有障碍,后来,玛尔巴的儿子达玛多德骑马时摔死了,未能接他父亲的法脉。

   噶当事师十要法讲完了,你的事师又是怎么样呢?

依此来检查一下自我吧?

不要平日总说信心满满,而一遇到事情时,师不如父亲,不如朋友,甚至于不如自我的一个宠物重要!

悲哀呀!

有些人总要寻求解脱法,那么,阿底峡祖师早已指出了,如果你身口意,一心去为上师去服务,那么,何必再需求去找解脱法。

也就是说,你的口里,是总念着世间语,还是念着你的上师心咒呢?

你的心里,是想着去和朋友跳舞玩乐,还是想着上师的教导恩德呢?

噶当派的大德说:

现在,是分辩人兽的时机了。

你是人,还是非人,自我评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