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来“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答案】B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3.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随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4.孔子认为:
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故A项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认识出发点不一样,不能说明随着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故B项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并非相对稳定,故C项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不同于孔子,说明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5.“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轻僈等级差别,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B
6“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题干意为:
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管仲认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材料表明( )
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 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
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 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管仲和孟子的两则话都提到了“民”,两者并不相悖,故A项错误;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孟子则是儒家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通过两则话,都侧重于“民”,可以看出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故C项正确;两者代表的是统治者的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C
8.《韩非子》载: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
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故A.B.D项错误。
【答案】C
9.阅读下表内容。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教育方面的涉及,故A项错误;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均无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三个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到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故D项错误。
【答案】C
10.《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兼爱”“非攻”的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不要相互攻战,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在实践上有着推动统治者减轻剥削、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是法家学说中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主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控制民众的一种观点,与“和谐”相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11.《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意为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故该治国策略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2.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天法道”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不会消亡。
在他们的言论中没有涉及到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B项正确;从三位思想家的话中不仅看到他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有一种尊崇,敬畏的心理,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3.有专家认为:
“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
……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
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百家争鸣中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合里……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的信息可知,与儒家克己复礼、贵贱有序思想相悖,故A项错误;材料中“回归到原始的简朴”表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明知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风气,“极有限度的政府”表明主张“无为而治”,“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老子的“道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与法家严刑峻法的统治主张相悖,故C项错误;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B
14.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 )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
C.设置刺史,分区监察 D.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时期的措施,不是汉武帝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文吏以处理事务占优势,在忠诚正直方面欠缺;儒生以保持节操占优势,在处理文职事务方面欠缺。
二者都有长处与短处,各有合适的工作,当今的地方官吏,对二者都各有所取的。
为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是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故B项正确;设置刺史,分区监察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根据“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在中国古代“霾”不仅仅是自然灾难的象征,而是给世人的警示,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材料不是在强调皇帝权力来源的权威性,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他实际上是在劝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霾”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与“人事”相结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16.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
“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
17.《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
“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不是为了探究客观规律,故A项错误;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与“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帝王改变历法服色都是顺应了上天和人心的变化,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故D项错误。
【答案】C
18.“公元前124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
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3000人,在汉代结束前,学生总数已达30000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学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
B.政府的支持是学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C.“帝国大学”初建是在汉武帝时代
D.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接做官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124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可以判断是太学。
太学教授内容是五经,四书是在南宋朱熹编撰后才出现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太学是培养国家政府部门官员,得到政府支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学创建于汉武帝时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接做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人士也得到入仕机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
“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可以看出难以摇撼的原因是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答案】A
20.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孟子在儒学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A项表述不能体现出宋朝孟子地位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宋代时孟子地位提高体现出孟子主张与宋代儒学家思想的相同,故B项正确;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不存在佛教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孟子地位提高,没有涉及朱熹借孟子完善自己学说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21.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该思想家以“求诸心而得”,而非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董仲舒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朱熹仍然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向内心求理”,即“求诸心而得”,故C项正确;李贽主张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求诸心而得”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儒家讲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材料中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符,故A项错误;在程朱理学家看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
“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可以看出难以摇撼的原因是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答案】A
24.明代法律规定:
“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 B.明代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 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考点】宋明理学;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中体现了宋明理学中的尊卑等级观念和重男轻女等观念,故A项正确;题中“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不能够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体现了明代政府不鼓励寡妇改嫁,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反映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5.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材料中名句蕴含的社会责任感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这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反映了孔子主张的个人修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6.明朝一位学者说:
“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这里的“实践”主要是指( )
A.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遵从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C.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 D.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A.D项属于“实践”的作用,故A.D项错误;“实践”的内容在材料中指“朱熹的真理”,即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故B项正确;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和形式与“实践”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B
27.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南宋理宗的做法有利于发展文化,繁荣学术,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朱熹思想主张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虽然肯定朱熹思想“有补治道”,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虽然倡导“缅怀典型,深用叹慕”,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28.古代有位思想家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
“虽草木,亦有理存焉。
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
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