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949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docx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

标点符号使用及作文规范

一、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标点符号的分类。

标点符号分为标号与点号两大类。

标号包括:

书名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

点号包括:

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

二、标点符号的书写

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有明确的书写要求,考生应该规范书写,注意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

(一)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占一个字的位置,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最后一格有字时,可放在最后一格的外面。

(二)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在一行之首。

(三)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

(四)着重号、专名号标在字的下边。

三、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逗号:

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

如被强调的主谓之间、谓宾之间,倒装的主谓句、句首状语、后置的状语、后置的定语等,都要用逗号将异动的部分与主体隔开。

例:

(1)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数是恒星。

(主谓之间)

(2)应该明白,投机取巧不是学习的最有效方法。

(动宾之间)

(3)对于乔丹,他并不了解。

(句首状语)

(4)怎么了,一向沉稳的齐达内先生?

(主谓倒装)

(4)这座山,真有“处于云中,不知该走哪儿?

”的感觉。

(问号可保留)

(5)“老师,韩愈称‘言之有物’的‘物’是啥意思?

”(引语中有引语)

(6)“同一首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

(栏目)

作用:

在于表示引用、特指、强调、讽刺等。

(五)括号:

用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语。

括号注释的是句子的一部分,括号就要紧贴在被注释的那一部分之后,这种括号叫旬内括号。

括号注释的全句,括号要放在句末标点之后,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

括号里的话语,句子末尾一般没有标点,是问号或感叹号,则可保留。

第2/3页

作用:

用于句子中需要补充注释的地方。

(六)书名号:

标明书名、篇名、歌曲名、报刊名等。

例:

《老鼠爱大米》是一首网络歌曲。

(歌曲名)

(七)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在连续使用引号或书名号时,引号之间、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可以不用。

例:

l.我订阅了《语文学习》、《收获》、《读书》等杂志。

2.“焦点访谈”、“面对面”、“新闻调查”等栏目。

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八)省略号:

表示行文中省略的话语,或断断续续的语流。

关于省略号注意以下三点:

1.并列的词语,至少先列举三个以上后,才可使用省略号。

2.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并用。

3.省略号前一般不用逗号和句号,但如果是问号则不能省;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但感叹号和问号除外。

例:

这次来渝的导演有:

谢晋、冯小刚、张艺谋„„(三个以上)

(九)破折号:

表解释说明、话题突转、声音延长、事项的列举分承。

破折号前的标点,是句号或逗号,可不用;是问号或感叹号,则保留。

例:

l.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2.姚明问大郅道:

“这样说来,世锦赛就已经结束?

——还去NBA吗?

破折号、冒号、括号都有注释作用,其区别有以下三点:

1.冒号除有注释作用外,还表停顿。

2.括号中的话语是补充说明的,在朗读时可以不读。

3.破折号前后的话语有时可以互相替换。

二、语文作文的规范

1.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地叙写故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写作要求:

1.根据既定的文题自行确定中心写事.

2.围绕给定的话题或者中心词自拟题目编写故事.

3.依据给出的材料扩写、改写故事.

4.给出开头续写故事或者根据结尾编写前文.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在行文中还结合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来共同表现一定的思想主题.写好写“事”类的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叙的要素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作文时要把这些要素尽可能地交代清楚,也可以在自然环境或者人物语言中间接地交代.

2.记叙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即文章的总体表现形式.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写“事”文章的常见结构方式有:

①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也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某件事情.

②依照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有较大的地域跨动或者游记类文章多有运用.

③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一般不止一条线索的记叙文多采用这种形式.

④以作者的认识发展为顺序.那种以作者对某事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为线索贯穿事实材料的记叙文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3.细节描写

写“事”类文章的细节描写要做到:

①注意表现生活的本质,盲目的、只顾表面现象的细节描写只能属于赘笔;

②细节必须真实,不是来自生活的编造的细节,常会由于违背生活逻辑而损害全篇;

③要用到关键处,滥加运用会淹没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

④准确简练,避免随意铺陈,拖沓冗长.

卓越思维

告诉读者一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们的喜怒哀乐、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是最常见的写“事”作文.写“事”作文重在写“事”神在言“情”,也就是用具体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表达一定的思想主题.

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材料,是将故事写得曲折和生动的必要前提.在已经拥有故事素材的基础上,要让笔下的故事更加精彩脱俗,以下技巧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1.悬念法

在作文中设置悬念,可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跌宕起伏,造成文章的层次美,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这样一波三折、层层设悬的巧妙构思,使得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抑扬法

通过抑扬对比,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3.巧合法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学生作文《朋友》中的“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但因为曾有约定:

“谁要是先得到《搜神记》,绝不能忘了好朋友”,犹豫万千终于忍痛割爱,把爱不释手的书寄赠好友.不料就在“我”将书邮寄出去的那一天下午,却收到了好朋友给“我”寄来的同一本书.作文就在这样的“巧合”中对“朋友”作了具体而生动地阐释:

好书令人心仪,友情更应珍视;真诚的付出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4.背景法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张婴儿熟睡的照片和一张母亲微笑以及母亲伤心欲绝的照片分别叠放在一起,前者人们依然认为是婴儿熟睡,后者人们却认为婴儿已经死亡.可见,同样事情,如果在不同的背景下发生,给人的感受必定大不相同.例如老师家访,本不是件稀罕事儿,但一名学生将老师家访的时间设定在“因为家里穷,我不得已辍学”的“正月初十”,而且是一个“好阴暗,好阴沉,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伤心天气,写成作文《那天,班主任来接我》,让阴沉的天、连绵的雨、泥泞的路映衬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责任.作文以景衬人,人物形象鲜明;借景抒情,思想主题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5.组合法

所谓组合,其实就是将几个类似材料选取一个为主,综合其他材料合成另一件深刻完整的新事情.例如有这样三个材料:

A、有一个住宿生病了,两天没有吃饭,老师就买了饺子送到宿舍,学生深受感动;B、另一位老师给几位中秋节不能回家的学生分发月饼,劝他们不要想家;C、还有一位老师对违纪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该生决心改过自新,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老师关心教育学生这一主题,但单独成文又都嫌表达不足.如果把这三件事情糅合在一起,改写成:

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一名因违纪而闹情绪且已两天没有吃饭的学生躺在宿舍床上,想着每年这一天一家人团圆的情景,再加上自己犯了错误又孤单一个,便有了更想回家的念头.这时宿舍门开了,老师提着月饼走了进来,学生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承认了错误并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再看一看,情节是不是生动多了?

6.联想法

写“事”作文并不是单纯地讲讲故事而已.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不是给人以美的熏陶,就必定有思想上的启迪,从而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著名作家金马的《蝼蚁壮歌》,写了群蚁被大火包围之后迅速抱成一团蚁球滚动着突围.在突围过程中,蚁球外沿的蚂蚁不断被烧死,但蚁群最终得救了.作家接着由蚁联想到人,文章结尾说,如果人们也能像蚂蚁那样万众一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这个联想,就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让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以上六法,只是在我们已经拥有故事素材的基础上让笔下的故事更加精彩一些的常见技巧.要知道,仅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注意积累,在我们的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才能在写作时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