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874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docx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之巫永福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诗歌名作赏评》

一.诗人档案

诗人:

巫永福,

原名:

巫永福,

祖籍:

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

代表诗集:

《爱》、《时光》、《雾社绯樱》、《木像》、《稻草人的口哨》、《不老的大树》、《爬在地上的人》、《无齿的老虎》

流派:

巫祈公派下

名篇:

《祖国》

美誉:

巫永福是台湾的跨时代诗人

贡献:

在日本东京组建“台湾艺术研究会”,并创办会刊福尔摩沙》“启开台湾新文学运动之脚步”。

此前,台湾尚无纯文艺刊物。

1934年在台北筹组成立“文艺家协会”,创会刊《先发部队》、《第一线》。

在台中参与成立“台湾文艺联盟”,发行《台湾文艺》。

二诗作档案

写作年代:

台湾沦陷,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地台湾

行数:

36

题材:

爱国诗

表现手法:

比喻,反复

本诗名句:

1未曾见过的祖国

隔着海似近似远

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祖国

流过几千年在我的血液里

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

在我心里反响

呀!

是祖国唤我呢

或是我唤祖国?

2还给我们祖国呀!

向海叫喊,还我们祖国呀!

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充满着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经过日本帝国主义50

年的残酷占领、掠夺和奴役,台湾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巳白热化到了极

点,他们在与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中,以祖国为靠山,把祖国当希望。

他们的

心时刻和祖国和民族连在一起。

这种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凝集在台湾作家

的作品中,就形成了强烈的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经典赞誉:

台湾诗人、诗评家李魁贤在评到这首诗时写道:

“虽然出生于沦为殖民地的台湾,但因体内流着祖先几千年相传的汉民族血液,故认同于血缘上的祖国,是强烈的民族精神的表现

其他:

文集有《风雨中的长青树》,小说集有《山茶花》等。

三诗人简介

作者巫永福(1913一),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人。

农历二月初四生,刚好是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生日,为托土地公之福,被命名为永福。

曾就读埔里小学,台中一中,名古屋五中。

于东京明治大学文艺科毕业。

早年曾与苏维熊、张文环、王白渊、吴坤煌等在日本东京组建“台湾艺术研究会”,并创办会刊

《福尔摩沙》“启开台湾新文学运动之脚步”。

此前,台湾尚无纯文艺刊物。

1934

年在台北筹组成立“文艺家协会”,创会刊《先发部队》、《第一线》。

在台中参

与成立“台湾文艺联盟”,发行《台湾文艺》。

1935年1月因父亲去世返回台

湾。

同年5月任台湾新闻社记者。

1941年参与《台湾文学》的创刊,以日文

创作诗、小说和评论。

1963年出版日文《台北和歌集》、《台北和句集》。

1967

年参加“笠诗社”开始中文写作,创作诗和散文。

1978年继吴浊流之后任

《台湾文艺》杂志发行人。

1979年创立“巫永福文学评论奖”至今。

巫永福曾

担任一些行政、商业职务,如:

台湾信托株式社会课长,大公企业公司协理,

台中市政府督学、秘书,中国化学制药公司总经理,新光产物保险公司驻会董

事兼副总经理,中国合成橡胶公司监察、台北扶轮社社长,台湾巫氏宗亲总会

理事长,亚州诗人会议会台北团团长。

巫永福是台湾的跨时代诗人。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默默耕耘,成果斐然。

他出版的著作十分丰富,诗集有

《爱》、《时光》、《雾社绯樱》、《木像》、《稻草人的口哨》、《不老的大树》、《爬

在地上的人》、《无齿的老虎》,文集有《风雨中的长青树》,小说集有《山茶

花》等。

四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着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经过日本帝国主义50

年的残酷占领、掠夺和奴役,台湾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巳白热化到了极

点,他们在与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中,以祖国为靠山,把祖国当希望。

他们的

心时刻和祖国和民族连在一起。

这种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凝集在台湾作家

的作品中,就形成了强烈的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巫永福的《祖国》一诗,就

是这种充满祖国和民族意识的作品。

这首诗开篇不凡。

“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

海似近似远”,一下把自己无时无剡不挂念的祖国,经常在梦中、书中依稀看

到的祖国的情景作了委婉而深沉的表达。

尤其是“流过几千年在我的血液里/

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把这种情感增浓到了化不开的地步。

“呀!

是祖国唤我

呢?

/或是我呼唤祖国”之句。

把爱国的情感推上高峰。

诗人以疑问的句子写

出肯定的事实。

实际上是台湾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水深火热之中,呼唤

着,巴望着祖国来救助,而祖国人民以台湾割让为耻,以同胞受难为挂牵,有

识者尽可能地伸出援手。

海峡两岸,刺刀相割,但心和情却紧紧连在一起。

种深沉、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诗人只用了两个简短的疑问句便作了真切表达。

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如泣如诉,诗人对应该强盛,但却实际软弱的祖国

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叫:

“呵!

祖国哟醒来!

/祖国哟醒来!

”,“祖国哟咆哮

一声/祖国哟咆哮一声”,“祖国哟站起来/祖国哟站起来”,这是催人泪

下的呼叫,仿佛诗人已伸出双手,在卧倒着的祖国背下使尽全身力气猛推,要

帮祖国站起来一样。

情感无比真挚、深沉、亲切、热烈而又微含怒其不争之意。

第五段是回馈自己被遗弃的历史,对母亲发出挚爱中的怨尤之情。

“祖国在海

那边/祖国在眼眸里”,真是盼心如焚,望眼欲穿。

最后一段,是对敌人发出的

不共藏天的仇恨。

什么“一视同仁”统统都是鬼话。

诗的结尾句“还给我祖国

呀!

/隔着海叫喊还我祖国呀J”真是撕心裂肺,江河呼应,山川动容,世界

为之震撼。

这是古今中外爱国诗篇中最真挚、最强烈、最具震撼性的作品。

人在《台湾新诗发展史》中谈到这首诗时写道:

“像被遗弃的儿子,在皮鞭下

呼唤着母亲;像被贩卖到远方的女儿。

在蹂躏下哭叫着自已的家乡。

尤其是

‘祖国在海的那边,/祖国在眼眸里’两句诗饱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我们从诗

句中仿佛看到一个热血青年在隔海眺望祖国那眼巴巴的形象……

五文化知识

1).1895年4月17日,因为甲午战争大清战败,把台湾割给的日本,《马关条约》还记得吧。

台湾军民曾经一度发起抵抗运动,并给日本军队以重创,但是最终寡不敌众,五个月后失败了。

直到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蒋介石很有先见之明的争取到台湾主权,前后五十年的时间,台湾处于日本的占领下。

1945年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政府正式把台湾和周边的岛屿收回中国版图。

六相关链接

1)據聞:

【台灣巫氏宗親總會】創會理事長及【台北市巫氏宗親會】名譽會長巫永福老先生已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十日(農曆八月十一日)上午一時零五分壽終正寢距生於中華民國二年三月十一日(農曆二月四日)享壽九十六歲其家屬擇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十二日(農曆九月十四日)星期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假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設奠家祭一時五十分舉行告別式

 【台北市巫氏宗親會】故名譽會長巫永福老先生,為成立巫氏宗親會,懷著祖宗情誼血脈認同與滿腔熱心崇揚巫族,真誠奉獻積極支持慷慨解囊共同努力,巫氏宗親會會務得以持續蓬勃推展。

並陸續協助成立【彰化縣巫氏宗親會】【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新竹縣巫姓宗親會】【高雄縣巫姓宗親會】。

永福老先生為巫羅俊懷念堂建設牽線搭橋,帶頭捐款,作出重要貢獻,其敬祖愛宗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永福老先生近期仍心繫加緊腳步建設中的《彰化縣巫氏宗祠…平陽府》,希望早日建成。

 【台北市巫氏宗親會】全體理監事顧問暨會員們深感哀悼並誠摯祝禱故名譽會長永福老先生安息。

已致送輓聯、花籃,會員宗親於97年10月12日參加告別式。

2)

巫永福老先生,懷著祖宗情誼血脈認同與滿腔熱心崇揚巫族,真誠奉獻積極支持慷慨解囊共同努力,成立台灣巫氏宗親會,擔任創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長,曾編輯《平陽之光---台灣巫氏宗親總會成立一周年特刊》及《平陽之光---台灣巫氏宗親總會成立十周年特刊》,並協助陸續成立【彰化縣巫氏宗親會】、【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新竹縣巫姓宗親會】、【高雄縣巫姓宗親會】,卸任後擔任名譽會長。

多年來對宗親會務極為熱心,巫氏宗親會會務得以持續蓬勃推展。

巫永福老先生於1989年起為籌建巫羅俊公懷念堂之事,牽線搭橋,積極推動,出錢出力,身體力行,深得宗親們肯定。

巫羅俊公懷念堂,終於1996年建設完成,其作出之重要貢獻,及敬祖愛宗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巫永福老先生雖然年事已高,仍心繫加緊腳步建設中的《彰化縣巫氏宗祠…平陽府》,希望早日建成。

巫永福老先生於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十日往生,並於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十二日下午假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告別式。

【台灣巫氏宗親總會】、台北市巫氏宗親會、彰化縣巫氏宗親會、桃園縣巫氏宗親會、新竹縣巫姓宗親會、高雄縣巫姓宗親會、巫罗俊怀念堂管理委员会、巫氏海内外宗亲联谊总会、海内外巫氏文化研究会都致送輓聯、花籃表示弔念。

參加告別式之理監事顧問暨會員代表們深感哀悼並誠摯祝禱故名譽會長巫永福老先生安息。

巫罗俊怀念堂管理委员会、巫氏海内外宗亲联谊总会、海内外巫氏文化研究会,在收到台北市巫氏宗親會發出之宗親会讯,聞悉巫永福老先生辭世後,為弔念巫永福老先生,都陸續發來唁电。

3)

台湾巫氏宗亲总会:

『惊悉永福宗长不幸逝世,深为悲痛,特致电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其家属及子女表示亲切的慰问。

望忍痛节哀,保重身体。

永福宗长为巫罗俊怀念堂建设牵线搭桥,带头捐款,作出重要贡献,其敬祖爱宗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永福宗长安息!

巫罗俊怀念堂管理委员会

巫氏海内外宗亲联谊总会

2008年9月24日

4)

悼永福先生

『平阳尚待复兴,惊闻陨星,巫姓何人领呐喊?

先生己经作古,痛忆百世,文坛从此感彷徨!

海内外巫氏文化研究会

巫家寅  敬輓

2008年9月25日

5)

湖南醴陵市《平陽簡報)主編巫家寅老師聞悉巫永福老先生辭世,临窗东望,神驰宝岛,特写下几句,表示缅怀!

『苍天落泪,大地凝悲,景行大厅,庄严举哀;各界要人,宗亲故旧,跪拜泣吊,深情祈祷;星陨大地,魂归长空,英名永存,精神永生;永福先生,九泉含笑,平阳大业,百世前行;大陆宗亲,备极哀悼,谨书数语,表达悼情!

6》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期大事记!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895年5月25日,上午台湾抗日政府正式成立,定名为台湾民主国. 

1895年5月29日,日军开始进攻台湾,台湾军民英勇抗击. 

1895年6月1日,清政府的代表李经方与日本人签订《交接台湾文据》,台湾正式割让给日本. 

1895年6月3日,日本陆海军同时向基隆发起进攻,基隆失陷,台北危急. 

1895年6月6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回厦门. 

1895年6月7日,日军进入台北城. 

1895年6月17日,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1895年7月,日本的“总督府”派人在台北成立“国话传习所”,推行奴化教育. 

1895年9月16日,日军成立“南进司令部”,调集4万大军,海陆并进,向台湾南部进犯. 

1895年10月11日,抗日义军与日军在嘉义展开激战。

日军战败. 

1895年10月12日,抗日义军退出嘉义城. 

1895年10月19日,刘永福乘坐英国轮船内渡. 

1895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城. 

1898年,日本在台湾制定旨在实施奴化教育的《台湾公学校规则》. 

1899年,日本殖民者成立台湾银行,控制了全岛的金融. 

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起义爆发. 

1915年3月,西来庵起义. 

l9l8年,孙中山抵台北. 

1920年,留日的台湾学生成立“新民会”进行新文化的启蒙宣传. 

1924年,台北师范学校学生罢课. 

1930年,高山族人民的雾社大起义爆发. 

1931年,台湾民众党被禁止结社及活动. 

1936年,日本积极奖励日人移住台湾.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台湾人踊跃抗日,日本重派武官总督镇台. 

1941年,日本驻台总督在台湾发起所谓献金报国、储蓄报国活动,以补救军费的不足.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和协议.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召开最高首脑会议,中国代表明确提出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条款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七阅读测评

1诗中类似“啊!

祖国哟醒来!

祖国哟醒来!

”出现几次?

2作者为什说“异族统治下的一视同仁,显然就是虚伪的语言,虚伪多了便会有苦闷?

3作者在诗中是如何比喻自己与祖国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1.四次2是对敌人发出的不共藏天的仇恨。

什么“一视同仁”统统都是鬼话。

而祖国却无法解救自己。

3.像被遗弃的儿子,在皮鞭下呼唤着母亲;像被贩卖到远方的女儿。

在蹂躏下哭叫着自已的家乡。

八信息获取

[祖国]作者巫永福(1913一),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人。

农历二月初四生,

刚好是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生日,为托土地公之福,被命名为永福。

曾就读埔里

小学,台中一中,名古屋五中。

于东京明治大学文艺科毕业。

早年曾与苏维熊、

张文环、王白渊、吴坤煌等在日本东京组建“台湾艺术研究会”,并创办会刊

《福尔摩沙》“启开台湾新文学运动之脚步”。

此前,台湾尚无纯文艺刊物。

1934

年在台北筹组成立“文艺家协会”,创会刊《先发部队》、《第一线》。

在台中参

与成立“台湾文艺联盟”,发行《台湾文艺》。

1935年1月因父亲去世返回台

湾。

同年5月任台湾新闻社记者。

1941年参与《台湾文学》的创刊,以日文

创作诗、小说和评论。

1963年出版日文《台北和歌集》、《台北和句集》。

1967

年参加“笠诗社”开始中文写作,创作诗和散文。

1978年继吴浊流之后任

《台湾文艺》杂志发行人。

1979年创立“巫永福文学评论奖”至今。

巫永福曾

担任一些行政、商业职务,如:

台湾信托株式社会课长,大公企业公司协理,

台中市政府督学、秘书,中国化学制药公司总经理,新光产物保险公司驻会董

事兼副总经理,中国合成橡胶公司监察、台北扶轮社社长,台湾巫氏宗亲总会

理事长,亚州诗人会议会台北团团长。

巫永福是台湾的跨时代诗人。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默默耕耘,成果斐然。

他出版的著作十分丰富,诗集有

《爱》、《时光》、《雾社绯樱》、《木像》、《稻草人的口哨》、《不老的大树》、《爬

在地上的人》、《无齿的老虎》,文集有《风雨中的长青树》,小说集有《山茶

花》等。

原诗附录

未曾见过的祖国

隔着海似近似远

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祖国

流过几千年在我的血液里

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

在我心里反响

呀!

是祖国唤我呢

或是我唤祖国?

灿烂的历史

祖国该有荣耀的强盛

孕育优异的文化

祖国是卓越的

啊!

祖国哟醒来!

祖国哟醒来!

国家贪睡就病弱

病弱就会有耻辱

人多土地大的

祖国哟咆哮一声

祖国哟咆哮一声

民族的尊严在自立

无自立便无自主

不平等隐藏有不幸

祖国哟站起来

祖国哟站起来

战败了就送我们去寄养

要我们负起这一罪恶

有祖国不能唤祖国的罪恶

祖国不觉得盖耻吗

祖国在海的那边

祖国在眼眸里

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同

异族统治下的一视同仁

显然就是虚伪的语言

虚伪多了便会有苦闷

还给我们祖国呀j

向海叫喊,还我们祖国呀l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着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经过日本帝国主义50

年的残酷占领、掠夺和奴役,台湾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巳白热化到了极

点,他们在与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中,以祖国为靠山,把祖国当希望。

他们的

心时刻和祖国和民族连在一起。

这种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凝集在台湾作家

的作品中,就形成了强烈的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巫永福的《祖国》一诗,就

是这种充满祖国和民族意识的作品。

这首诗开篇不凡。

“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

海似近似远”,一下把自己无时无剡不挂念的祖国,经常在梦中、书中依稀看

到的祖国的情景作了委婉而深沉的表达。

尤其是“流过几千年在我的血液里/

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把这种情感增浓到了化不开的地步。

“呀!

是祖国唤我

呢?

/或是我呼唤祖国”之句。

把爱国的情感推上高峰。

诗人以疑问的句子写

出肯定的事实。

实际上是台湾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水深火热之中,呼唤

着,巴望着祖国来救助,而祖国人民以台湾割让为耻,以同胞受难为挂牵,有

识者尽可能地伸出援手。

海峡两岸,刺刀相割,但心和情却紧紧连在一起。

种深沉、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诗人只用了两个简短的疑问句便作了真切表达。

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如泣如诉,诗人对应该强盛,但却实际软弱的祖国

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叫:

“呵!

祖国哟醒来!

/祖国哟醒来!

”,“祖国哟咆哮

一声/祖国哟咆哮一声”,“祖国哟站起来/祖国哟站起来”,这是催人泪

下的呼叫,仿佛诗人已伸出双手,在卧倒着的祖国背下使尽全身力气猛推,要

帮祖国站起来一样。

情感无比真挚、深沉、亲切、热烈而又微含怒其不争之意。

第五段是回馈自己被遗弃的历史,对母亲发出挚爱中的怨尤之情。

“祖国在海

那边/祖国在眼眸里”,真是盼心如焚,望眼欲穿。

最后一段,是对敌人发出的

不共藏天的仇恨。

什么“一视同仁”统统都是鬼话。

诗的结尾句“还给我祖国

呀!

/隔着海叫喊还我祖国呀J”真是撕心裂肺,江河呼应,山川动容,世界

为之震撼。

这是古今中外爱国诗篇中最真挚、最强烈、最具震撼性的作品。

人在《台湾新诗发展史》中谈到这首诗时写道:

“像被遗弃的儿子,在皮鞭下

呼唤着母亲;像被贩卖到远方的女儿。

在蹂躏下哭叫着自已的家乡。

尤其是

‘祖国在海的那边,/祖国在眼眸里’两句诗饱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我们从诗

句中仿佛看到一个热血青年在隔海眺望祖国那眼巴巴的形象……虽然已隔四

五十年了,但至今我们仿佛还能听到那声音在大海的波涛上滚动。

”台湾诗人、

诗评家李魁贤在评到这首诗时写道:

“虽然出生于沦为殖民地的台湾,但因体

内流着祖先几千年相传的汉民族血液,故认同于血缘上的祖国,是强烈的民族

精神的表现。

出生即见不到祖国。

即使到巫永福写此诗时。

台湾已沦日四十余

年,除了少部分台湾人幸而能回到大陆外,绝大部分与祖国缘悭一面,包括巫

永福自己在内,因此只有从书本上去认识祖国,表现着渴望的殷切。

在日有所

思,夜有所梦的牵萦中,诗人心中一直回响着祖国的声音,一方面是祖国在召

唤,另一方面是自己在呼唤祖国。

表现了超现实的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