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799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docx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详解

《提升新课程下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研究》

庆元县岭头乡中心学校课题组王声余

一、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列入教育改革的日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也早已拉开了帷幕,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众多学科、各种类别的研究课题中,我校结合校情选择承担了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旨在借助全新的教材,通过各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习方法上,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

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应自觉地去关注、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农村教师,作为占全国70%的教育者们,更应该研究课程改革的思想,进而研究实践,把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而提高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但农村教师由于受地域、师资、知识结构、教学观念、资源设施、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习惯等干扰,不少教师往往容易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

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无疑将使我校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执行、开发、创造、以及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具体的说:

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重要标志,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

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了重点研究课题。

广大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使各种资源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然而,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里,由于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未根本转变以及信息的闭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未受到重视。

3、本土化研究的需要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强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的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这些课程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当然,各种新教材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启发。

但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都不一样,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不同,教师要注意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

加之中国地区差异地区极大,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学生的生活和所处社会的”实际就表现出巨大差异。

教科书是尽可能地设法选取具有共同性和代表性的素材,因此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差异针对性,这就为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个性化的教学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4、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局限于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理、才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

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自上而下的:

课程由校外专家开发,教师处于课程权利结构的最底层,只是课程的“消费者”,不能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种“防教师”的课程极大的压制了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也使课程缺乏适应性。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参与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还给教师。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新课改,教师有了直接参与课程的权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教师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他们对于哪些教育资源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显示的课程要素起决定性作用。

5、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从中陶冶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和实践价值

A、课题研究的创新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学管理提出挑战,教学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及管理模式都应当随之发生改变。

我们要对课程管理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认识,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规矩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人的潜能的开发。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的不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地域文化背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们从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对课程资源作研究和开发,提高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课题研究旨在对本地区文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对以前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使研究更结合本地区实际,应该说也具有创新价值。

B、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1、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意识显著增强。

(1)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师投身课改的热情更加高涨。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适应能力的显著提高。

(1)教师教学行为发生改变。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2)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教师新的工作方式产生。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3、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得到提高。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

在研究活动中,全体课题组成员将参加大量的理论学习,承担相关的研究任务,撰写多篇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论文和新课程教学设计(或讲稿)。

其教育理该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客观的分析新课标下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情况及实施科学课程资源的完善情况,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和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研究和探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推进农村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并且能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目标,发挥各门课程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优化教学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内容完善、主体多元、方式标准多样的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推行做好教育思想、教师队伍和实施工作的准备。

作为一项课题实验研究,最终要达到两个目标:

一是能促进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革新,能走出一条适应农村教学条件的教改之路;二是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拓宽学生农村学生的学习空间,能够利用一些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

让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课改带来的实惠。

预计研究成果

1.培养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博知、善教、会研的教师队伍。

2.培养出道德情感高尚、人格健全、爱学会学优学、身心健康的学生。

3.构建适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三、主要内容论证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政策法规有: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其它有关教育管理的政策法规。

(2)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课程管理理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等等。

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但哪些资源是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至少需要三个筛子的筛选。

第一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放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既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所以,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不同教育情景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新的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活性管理。

因此,必须弱化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将教学管理的监控功能转向管理的服务功能,服务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师生在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中的共同成长。

具体地说,就是要从规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管理转向“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的管理;从追求表层的显性知识效果的管理,转向为追求深层的隐性知识和能力的管理;使管理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服务,从而达成服务于人的发展的管理境界。

我们的研究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2、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国外杜威、博比特、查特斯等一批课程研究的先驱对此做出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时至今日,国外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早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层面中。

国内吴刚平、范兆雄、徐继存等一批学者的研究较为系统。

吴刚平在通过不同角度对课程资源的种类进行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一般途径方面。

其他的一些研究者们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价值、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以及当前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探讨与分析。

这类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了重点研究课题,各地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课题实施计划和方案

(一)本研究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以论文、课例、案例、校本教材、活动及资料光盘、展览等方式呈现地方传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过程及成果,就地域背景下农村小学课程资源作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对地域背景下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建议,更好地推进校本教材的构建和实施。

(二)研究实施步骤为:

第一阶段:

(2014.5—2014.6)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实验组

2、学习新课程实施的有关资料,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课题负责人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拟订课题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师了解课题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和实验步骤。

4、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拟订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2014.9)课题启动阶段

1、2014年9月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抽样调查多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新课程实施存在的困惑、所在的学校教学所配套的硬件设施等状况。

2、2014年10月-2015年11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收集研究资料、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困惑,并运用系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对有关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3、2014年12月-2016年3月实验教师运用行为研究法通过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合作交流等农村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全面实施“课内课外双为主”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实效、并在此过程中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们着重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对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形式的多样,并关注评价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学习、获得掌握了什么,包括态度、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引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诊断和反思,并逐步探索建立完善我校的校长、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实施新课改的能力。

教学实验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加速着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

更新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被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断地物化到教学技能、教学设计实施中,使每个教师受益发展。

我们坚持传统教研活动,如观摩课、讲座等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在讲座之后,请教师提问。

在听课之后,每位教师评议,活动中有专题讨论交流。

期末,要求每位教师写总结或体会,或设计质量调查题、思维训练题、主题活动等。

并制定子研究课题,教师从中选择制定自己的专题,每周写教学札记,记录自己实验研究的轨迹和体会,要求教师们在群策群力中互相帮助、互相补充,解决思想和方法上的问题,通过活动切切实实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同时运用实验研究法对我们选取本校五六七八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教学进度进行测试,采用测试、对比、指导、再测试、对比、指导。

第三阶段:

(2016.4)实验成果总结推广阶段

1、课题组成员交付写出的优秀论文。

2、总结推广研究经验。

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学校仍坚持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每周四晚为集体研究、探讨时间,学校设立教科研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将教研成果与评先、晋级相结合。

五、课题研究宗旨

(一)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的形式,促进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群体,充分发挥该课题教育科研成果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二)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进步与发展,为我校教师建设一条实践新课程的研究之路,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进行交流。

(三)通过一定层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活动的过程,建立专家引领、行政支持、教师参与的三级管理机制,促进我校教研系统的网络化、系统化、一体化、学术化,这种状态需要由一个学习型的群体去建设,要求群体成员具有合作精神、钻研精神、情感性和创造性。

六、课题研究的若干分项

1、调查岭头乡中心学校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

2、分析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3、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与新课改对教师所要求之间的差距;

4、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5、研究怎样构建起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基本模式;

6、在我校内实验构建起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基本模式,全程跟踪,研究效果。

7、研究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8、研究农村教师在新课程下改善课堂艺术所应实施的有效策略。

9、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

10、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主动投身课改大课堂,提高自身素质。

1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最有价值。

课程资源的选择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是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是课程资源,现代科技发展、社会自然信息是课程资源。

那么在资源馈乏的农村,教师又该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七、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用科学的发展观的态度来指导课题研究。

因此,必须以事实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并重实证、重数据、重理性地进行科学论证。

2、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收集数据、合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地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人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4、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科学实验资料,注意收录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

以保证课题研究获得良好的成果。

5、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并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6、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抓住当地重点和特色,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能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

7、注意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如:

学校(校园文化及活动)、教学(课堂教学及其它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校本教研)、家庭、社区(如节假日祭祀、庆典活动),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八、本课题的研究成员及保障基础:

我校以“科研兴校”为办学理念。

近几年来,抓住一切机遇,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乐于奉献,不断发展,教学研究的气氛越来越浓,教师群体科研能力逐步增强,研究人员选定:

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人员是我校的骨干力量,其中校级领导2人,校级骨干教师3人,学校配备有大量的课改实验光盘、录相带配套的设施。

学校也非常重视课题实验,并做到三个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校级领导参加的,全员参与的实验队伍。

2、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管理、实验、检查、评估等各项规章制度。

3、研究能力保障:

课题组教师都热爱科研,有着一定的课题实验经验,个人素质高。

课题组成员:

王贵钱男68.02科学庆元县岭头乡中心学校

胡敬伙男77.12语文庆元县岭头乡中心学校

叶春男76.01科学庆元县岭头乡中心学校

林品鑫男77.04科学庆元县岭头乡中心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