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711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2020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

(一)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

续《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续《汉书》之后,且不可羁他史。

今古风流,惟有晋代。

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洲学士图》⑴,面面肥晰,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

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微传末的,吾不能为之讳。

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

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

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⑵。

嗣后孝标⑶劻注,时或以经史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⑷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

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

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

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鲸,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

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

[1]《瀛州学士图》: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

【2】徐夫人:

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

【3】本句中:

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

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

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

《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

【4】金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C.笔颠老秀颠沛流离

D.拣披各语披沙拣金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吾不能为之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盖其牙室利灵盖追先帝之殊遇

D.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9、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作品。

C.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渐失。

D.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

10、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

(4分)

11、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

(6分)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王甚遽,问谢曰:

“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王曰: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二)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9分)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

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

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

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

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

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

孔子曰:

“道不远人。

”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

仲尼曰:

“吾好古,敏以求之者。

”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

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

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

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

其言岂不高邪?

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

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

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

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

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

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

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

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

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

【1】二《典》:

《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不宜为足下道之也

B.

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乃圣人之道也

C.

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盖切于事实而已

D.

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今学者不深本之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10.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

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

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6分)

(三)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

(共18分)

(1)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

抑亦有所止之与?

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1】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2】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终成;压其源,开其渎【3】,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取材于《荀子》)

注释:

【1】坚白、同异、有厚无厚:

战国时代三个著名的夸大事物差异性、强调绝对性的哲学命题。

【2】倚魁:

奇异独特。

【3】渎:

沟渠。

(2)天下有信数三:

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

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1】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2】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

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

离朱【3】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

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

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

【1】乌获:

战国时大力士。

【2】贲、育:

战国时著名勇士。

【3】离朱:

黄帝时代视力极好的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以穷无穷穷:

穷尽

B.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

赶得上

C.道不可也道:

道路

D.因可势因:

依靠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夫骥一日而千里

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

B.

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

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

C.

倚魁之行

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

D.

是无他故焉

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

B.或为之,或不为耳

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

C.天下有信数三

天下有三种确实无疑的道理

D.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

不会因为离朱不能看见自己的眉睫让他困窘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

(1)

(2)题。

(9分)

(1)针对人的局限性,荀子认为人不应该“”“”,而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

(用原文回答)(3分)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字数限定3—5字)(6分)

 

(四)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苏子瞻酷嗜陶令①诗,贵其淡而适也。

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

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②,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

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

故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

里呙氏,世有文誉,而遂溪公③尤多著述。

前后为令,不及数十日,辄自罢去。

家甚贫,出处志节,大约似陶令,而诗文之淡亦似之。

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

公之出处,超然甘味,似公之性;公之性,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似公之文。

故曰公自似者也。

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④,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故不类。

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

余非谓公之才遂超人,而公实淡之本色,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

余束发已知向慕⑤公,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始获尽三世之藏。

吴川者,公仲子,高才邃学,为令以伉直著声,阅数月亦去,遵先辙也。

怀公集三十年,出入必俱,今春始成帙。

吴川自出机轴,气隽语快,博于取材而藻于属辞。

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所谓秋水芙蓉也。

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溪之后,云蔚霞起。

余邑不能文而耻言文,最为恶习。

独呙氏能世擅其业。

噫!

彼安知乌衣诸郎⑥,为史所艳称若此也!

(取材于《袁宏道文集》卷三十五)

【注】①陶令:

陶渊明,字元亮。

曾任彭泽县令。

②顾吴:

顾恺之和吴道子,历史上擅长着色的画家。

③遂溪公:

即后文中“家集”作者之一,曾任遂溪县令。

④响拓,指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

⑤向慕:

向往思慕。

 ⑥乌衣诸郎:

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于乌衣巷,他们的子弟被称为“乌衣郎”。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其淡而适也             贵:

看重。

B.日薄山而岚出             薄:

靠近。

C.故信心而言              信:

相信。

D.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         梓:

刻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值水而漪生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  

B.元亮以之            为令以伉直著声

C.非淡之本色也          似公之文

D.公以身为陶            为史所艳称若此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

B.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

   不是说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说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

C.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

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

D.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

与遂溪先生比,大概平淡而外的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淡而适”,有自然界中“漪生”“岚出”一般的美妙。

B.那些像陶渊明一样追求“淡”的人,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

C.遂溪先生的文章“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与陶渊明的作品神似。

D.作者期待呙氏家族的“文誉”及创作,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10.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什么?

以文章第一段文字为例,简要解说作者是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

(6分)

 

(五)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

“呜呼!

使古而无死,何如?

”晏子曰:

“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

”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

“是谁也?

”晏子曰:

“据也。

”公曰:

“何如?

”曰:

“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

”公曰:

“据与我和者夫!

”晏子曰:

“此所谓同也。

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

”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

晏子曰:

“不可!

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

”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

“呜呼!

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④犹驰而造焉。

公曰:

“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

“和与同异乎?

”对曰:

“异。

和如羹焉。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

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

②铫耨:

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

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

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襄、文、武将皆相之相:

辅佐。

B.大暑而疾驰疾:

快速。

C.宰夫和之和:

调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干:

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景公出游于公阜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以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子犹驰而造焉

D.非据孰敢为之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6分)

(六)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读开元杂报

【唐】孙樵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其略曰:

“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

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

“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

况九推非天子礼耶?

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

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

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安能东封?

从官禁兵,安所仰给耶?

北虏惊啮边甿,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

况西关复警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

武皇帝以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齰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乎?

安有廷奏争事耶?

”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

“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

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云。

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

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

”诚不类数十幅书。

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事,如奋臂出其间。

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正讹文者十一。

是岁大中五年也。

(取材于《全唐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赏赐有差差:

差别

B.及穷虏自溃穷:

贫穷

C.力屈不支屈:

竭尽

D.明日畋于某畋:

打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樵曩于襄汉间盖当时条布于外者

B.其略曰如奋臂出其间

C.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然尚以为前朝所行

D.则射礼废已久矣则旱败苗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樵当时未知何等书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哪一个层次的书籍

B.就视得石刻

走近去看找到一块石刻

C.况宰相陈奏于仗乎

何况宰相在仪仗中陈述奏议呢

D.日见条报朝廷事者

看到每天报道朝廷事情的文书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樵曾得到几十幅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而按日期逐条记事的文书。

B.记录朝廷近来所做事情的文书中有大臣为国事长久争论的场面。

C.孙樵出示的文书引发了这位长安来的人对当代朝政的无限感慨。

D.用开元年间朝廷中的材料核对后验证了这些文书内容的真实性。

10.作者是怎样逐层写出“不是太平男子”之“恨”的?

结合全文加以说明。

(6分)

(七)

七、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先生①曰:

“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

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

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

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

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问:

“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

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

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

“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

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

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

“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

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

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

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

“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

其实只是无志。

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

人自累于得失耳!

”因叹曰:

“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又曰:

“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

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

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

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

此非小过。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又曰: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

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

“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在旁曰:

“此只是有根。

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

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取材于《传习录·黄修易录》)

注释:

①先生:

王守仁,别号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心学集大成者。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为心累累:

牵累

②亦易觉克之而已克:

克制

③窃闻穷通有命通:

通达

④徒自苦耳徒:

只是

⑤今却不济济:

渡过

⑥处处是进德之资资:

资助

⑦顾田间禾曰顾:

照顾

⑧把此根戕贼蔽塞戕:

残害

A.①⑥B.②④C.③⑧D.⑤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譬如无根之树B.读书所以调摄此心

即克去之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

C.不知何以免此D.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

何累之有人自累于得失耳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虽然树暂时新鲜,但最终自然会精神不振

B.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

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

C.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

D.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②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10.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贯穿于人的日常活动之中,请结合第二段简要分析。

(5分)

(八)

八、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1)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