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65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25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x

02江西省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第一部分概述

一、规划背景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鹰潭市经济起飞提供了新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

在2006年以前,一直是福建省探索的发展思路之一。

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计划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经济圈所构筑而成的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

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的作用。

鹰潭市地处海西西岸经济区的外围,但却是我国中、西部地域进入海西经济区核心区的必经之路,具有海西经济区的“门户”区位优势。

在大陆和台湾地区走向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下,鹰潭市这种区位条件的提升,为经济起飞奠定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鹰潭市进一步发展理出了新思路

2008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与省域资源环境基础条件,确定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并作出了总体部署。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江西省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重要批示的实际行动,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江西长远发展和科学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成为江西省今后数年内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项战略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

这些发展措施实际上为鹰潭市提高发展质量理出了新思路。

首先,鹰潭市的发展应该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发展方向应结合江西省发展格局确定,充分融入江西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其次,鹰潭市的经济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可持续为前提。

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江河湖水系以及林业及湿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基础上发展经济。

第三,依靠新型产业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水平。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优化市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加强城乡统筹,使鹰潭市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协调先行区。

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都市区;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三)“四大一新”发展战略为鹰潭市城乡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以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谋划和推进的,既要保住“一湖清水”,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努力把鄱阳湖保护开发推向新的阶段。

鹰潭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要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必须立足实际,在这个大局下积极行动,主动跟进,找准定位,强化“四大一新”发展思路,提升科学发展、超常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效。

鹰潭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思路上,提出了以推进“大铜业、大旅游、大物流、大框架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大一新”发展思路。

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发展思路是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符合省委、省政府对鹰潭发展定位要求的,是符合鹰潭实际的。

鹰潭市产业特色突出,大力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符合生态要求的产业经济,着力发展大铜业、大旅游、大物流,推动特色项目集聚、特色产业集群,是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以及总体要求相一致的。

鹰潭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区合一”建设大框架城市发展战略,是和建设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要求鹰潭进入大城市行列的目标相一致的,体现了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的互动,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符合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也符合鹰潭的实际。

“四大一新”发展思路,是鹰潭市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有效举措。

要把这一推动鹰潭超常发展、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促进鹰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上版总规回顾及实施评价

(一)城市性质

《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文本中确定的鹰潭市城市性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来描述:

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以铜冶炼加工为主体的重要工业基地;赣东北地区以商品流通和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中心城市;市区月湖区是全市行政、文化和经济中心。

(二)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鹰潭市月湖区的行政辖区都是规划区的控制范围,面积137km²。

其中以现状建成区为中心,东至童家河,西至206国道,南至320国道,北以夏埠与志光乡毗邻地带为界,城市规划区范围共37km²。

规划期限为:

近期1994-2000年;远期2000-2010年;远景2010-2030年。

(三)人口与用地规模

近期月湖区总人口规模达22.0万人(不含暂住人口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18.0万人,农业人口4.0万人;远期月湖区总人口规模达33万人(不含暂住人口3.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30万人,农业人口3.0万人。

近期城市建设用地20km²,人均100m²,远期建设总用地30km²,人均100m²。

(四)总体布局

市区城市用地分为5个功能组团,分别是:

老市区、梅园区、高桥新区、铁路南站新区和信江北。

老市区规划为全市以商贸金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中心;梅园区集中全市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以办公、居住和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高桥新区以发展地方工业为主,兼有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铁路南站新区设想为全市重要的货物贮运、加工中心;信江北作为2000年以后的城市发展用地。

(五)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宽度:

主干道30-60m,次干道22-30m。

规划期末市区干道网总长度为167.4km,道路用地率将达到9.7%。

将206国道引出市区,在市区西侧改建,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206国道与320国道作为规划高速公路的辅道,交叉口采用平面交叉。

(六)市政设施

给水工程:

规划扩建江南水厂的二期工程,新建新梅园水厂和江北夏埠水厂,市区配水管网采用环状供水形式。

排水工程:

筹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工业企业及医院的有害污水,应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污水采用二级处理标准。

规划2座污水处理厂,规模分别为14万立方米(江南)/日和5万立方米/日(江北)。

规划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干管。

电力、电信工程:

规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20KV变电站1座。

规划110KV变电站5座。

完善和优化110KV以上电压等级的网络结构。

积极建设城市智能网,建设以光纤网络为平台的多种宽带接入方式。

全面推进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

规划在火车站西侧建设邮件转运站,等级为全国一级邮路干线的二级中心站。

在南站筹建1座邮政处理中心。

(七)实施概况

从1994年至2007年,近13年的时间里,鹰潭的城市建设基本遵循1994版总体规划的构想,在旧城改造、道路与市政设施建设、居住区改造与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尤其是各类市场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对比1994版总体规划实施初期与2007年底的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表来看,表现为以下特征:

1、内聚发展模式。

近13年来鹰潭中心城区展基本是在原用地域范围之内的内聚式发展,城市向外扩张的动力不足,老城以外作为控制区尚未开发,南站地区的开发规模也较小。

2、老工业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中心城区西部原有的工业企业基本维持原有状态,有些企业(如磷肥厂、水泵厂)经营不善,濒临倒闭。

3、依托交通优势,商贸市场发展较快。

在各类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新建、扩建和改造形成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相结合,市场群建设带动了商贸的整体发展。

4、设施与绿化水平得到初步改善,但与规划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

道路、市政设施、绿化投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指标偏低,欠账很多,将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三、修编原因及工作重点

(一)修编原因

1、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年-2010年)》即将到期。

2、城市发展背景的变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鹰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区合一,构建大城市框架”城市发展战略。

3、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修订,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与要求的调整幅度加大。

因此,鹰潭市人民政府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于2007年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符合城乡规划法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遵循的原则和程序的。

(二)本轮规划重点

面对近年来国家、省、市各层面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和宏观背景的转变,针对上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产生的具体问题,本次修编主要解决以下重点问题:

1、研究鹰潭市打造世界铜都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实现“四大一新”超常规发展战略的目标,切实解决好鹰潭城市发展中的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土地平衡等重大问题。

2、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四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各自的职能分工与发展目标,提出鹰潭市“四区合一”城市发展战略的设施策略。

3、研究鹰潭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合理的城市规模。

4、明确鹰潭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结构。

5、完善综合城市交通设施,统筹规划路网与场站。

6、确定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

四、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鹰潭市实际,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协调区域城市近期与远期发展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人民就业;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魅力。

(二)规划原则

1、资源环境容量平衡原则。

在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由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确定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走集约发展道路,引导人口与经济的合理布局,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

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

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持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好关系民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

切实保障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成为生态宜居的城市典范。

3、区域一体化发展原则。

加强鹰潭与周边主要城市的交通联系,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实现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发展。

五、基本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三)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四)《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

(五)《《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六)《鹰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2008)

(七)鹰潭市其它相关法规文件

六、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层次

1、市域:

指鹰潭市的现状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计3556.74km²,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6km²。

2、中心城区:

南至320国道以南1.3km,北至杭南长客运专线规划线位,东至童家镇东边界,西至206国道以西1.1km,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8.5km²。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月湖区全区,贵溪市辖的雄石镇、滨江乡(信江南岸),余江县辖的邓埠镇、锦江镇、洪湖镇和中童镇以及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全区,面积共计780km²。

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

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依法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重大建设项目由鹰潭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一般建设项目由所在行政辖区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

近期:

2007-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30年。

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市域资源与环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经116º41′-117º28′,北纬27º51′-28º38′之间。

东部、西北部与上饶地区的弋阳县、万年县和余干县接壤,西部、南部与抚州地区的金溪县和东乡县毗邻,东南一隅与福建省光泽县相连,距省会南昌市仅130km。

由于鹰潭市处在长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的顶角,故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内陆的门户和我国东西区域交流的咽喉。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鹰潭市地处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边峻岭与武夷山同脉相连,最高点浪港山阳祭峰海拔1541m,北端系怀玉山脉绵延丘陵,岱宝山海拔高144.2m。

鹰潭市中心城区内信江南岸属信江Ⅱ级剥蚀层堆积阶地,地基土为第四纪洪积层(红褐色亚粘土)及第三纪砂岩层,地表土壤多系红壤土,偏酸性。

根据中科院原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料,鹰潭基本地震烈度小于6度,因此,在鹰潭地区建房一般不考虑防震措施。

2、气候

鹰潭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气温:

全市常年气温18.1℃,月湖区、贵溪市和余江县三地比较,月湖暖于贵溪、余江,高低之差0.8℃,余江县与周围市县比较相对称为冷中心。

7月份最热,全市平均气温29.8℃;1月份最冷,全市平均气温为5.5℃。

7月常年最高气温34.7℃,最大值为37.3℃,1月全市常年最高气温9.8℃,最大值为12.5℃,全市极端最高气温为41.0℃,分别出现在贵溪1953年8月11日和鹰潭1991年7月23日。

全市常年最低气温14.5℃,最大值为15.5℃,7月常年最低气温25.8℃,最大值为27.4℃,最小值是23.7℃,1月常年最低气温3.1℃,最大值是4.8℃,最小值是0.2℃,全市极端最低气温为-15.1℃,1991年12月29日出现在余江。

降水: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817.2mm,最多达2736.2mm,1954年出现在贵溪,最少的只有980.7mm,1963年出现在余江。

降水量上半年多于下半年,上半年各月呈递增趋势,而下半年各月呈递减趋势。

从年历季节看,第一季度占年总降水量的22%,第二季度占年总降水量的48%,第三季度占年总降水量的20%。

第四季度占年总降水量的10%。

最多降水量的6月份,全市平均奖为319.9mm,占年总降水量的18%。

最少降水量的12月份,平均为56.7mm,占年总降水量的3%;月最大降水量686.4mm,1954年6月出现在贵溪,月最少降水量为0.0mm,1979年10月出现在贵溪。

风向:

鹰潭处在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因此主导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局部地区有时受地形影响而显行稍乱。

一年之中,全市都以偏北风为最盛。

鹰潭、贵溪两地9月至翌年4月盛行东北风。

5至8月西南风与东北风互为主导,两者风向频率大致相等。

余江9月至翌年4月以偏北风为主,5至8月以偏南风最多。

鹰潭风能资源贫乏,全市年平均风速只有2.2/秒,鹰潭平均风速略大于贵溪和余江。

风速随时间也有变化,就季节而论,以3月风速最大,12月风速最小,以日而论,一般是中午风大,早晚风小。

水文:

鹰潭市内有信江、白露河及童家河(仙人河)。

其中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是流经本市贵溪、月湖、余江的主要河流。

信江发源于浙赣边缘的怀玉山仙霞岭,东西向呈“U”字型流经鹰潭市32.5km。

鹰潭上游段流域面积12211km²,最大流量为1.22万m³/s。

历史上最大洪水水位35.7m(光绪四年,即公元1879年,吴淞标高),常年洪水水位29.77m,最低水位19.06m。

白露河为信江支流,发源于贵溪彭弯应天山,全长25km,南北向,从鹰潭市中心城区西侧珠埠汇入信江。

该河水面面积小,流量变化受气候影响很大。

童家河为南北流向,在鹰潭梅园北面汇入信江。

(三)历史沿革

鹰潭是座古镇,有着久远的历史。

据载,鹰潭在夏、商、周时期属于古扬州地,东周时属吴、越、楚,自秦至晋元康元年期间的512年均属余干县地。

晋元康元年至隋开皇中(公元589年)为晋兴县地,隋开皇中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56年)为余干县属地,其后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和中华民国,都归贵溪县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鹰潭从1949年至1956年仍为贵溪县属,1957年1月与贵溪分治,属上饶专区直辖镇(县级)。

1958年4月复归贵溪县辖镇,1960年7月再次与贵溪分治为上饶专区直辖县级镇,同时将原贵溪县所属童家人民公社、夏埠人民公社、余江县双凤人民公社的部分划归鹰潭镇管辖,1970年至1979年属上饶专区直辖镇。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鹰潭设市,为上饶专区直辖市(县级)。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鹰潭市升格为江西省直辖市(地级)。

(四)社会经济

鹰潭市是江西省11个设区市之一,辖一市(贵溪市)、一县(余江县)、一区(月湖区)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市委、市政府坐落在月湖区。

全市总面积3556.74km²,其中贵溪市2280km²,余江县937km²,月湖区137km²,龙虎山风景名胜区200km²。

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10.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52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21亿元,人均GDP达13217元。

全市财政收入19.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4亿元。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鹰潭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大的调整。

表2-1为1995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例逐渐增加,而第三产业在1998年前呈现下降的趋势,1999年后才有所上升,2006年后又呈现缓慢增长态势,2007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4:

64:

26.6。

 

表2-1-1鹰潭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单位: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1995

25.7

29.7

4.7

39.9

1996

25.3

31.2

4.9

38.6

1997

25.3

32.6

4.2

38.6

1998

25.0

41.2

3.6

30.2

1999

21.6

36.8

3.1

38.3

2000

20.2

37.9

3.3

38.8

2001

19.3

38.2

3.8

40.3

2002

18.5

39.4

4.3

40.6

2003

16.9

43.1

4.5

38.6

2004

15.9

42

3.9

38.2

2005

14.2

45.8

3.6

36.4

2006

12.8

49.7

3.2

34.3

2007

9.4

61.5

2.5

26.6

资料来源:

《鹰潭统计年鉴2008》,

(五)交通设施

鹰潭的发展中,铁路枢纽的建设对鹰潭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鹰潭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12月,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特等站之一,下设鹰潭东编组站、鹰潭南货运站、鹰潭西客运站。

铁路鹰东编组站是江南四大编组站之一;鹰潭南货运站是一个百万吨级大型综合货运站,货物零担、中转量位居华东第一位,全国第五位。

现主要有过境铁路3条:

沪昆铁路、皖赣铁路和鹰厦铁路。

境内铁路总长为156.3km,其中干线总长123.5km,专线总长32.8km,是江西省乃至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一个典型的交通枢纽城市。

国家计委在《2000年全国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中,把鹰潭确立为“沿铁路干线重点城市之一”。

鹰潭市境内现有公路总里程为3550.707km,公路密度为99.91km/百平方公里。

在现有的公路中,沪昆高速公路在鹰潭境内长度51.647km,双向四车道,2002年12月开通;济广高速公路在鹰潭境内长度21.060km,双向四车道,2007年11月开通。

两条国道(320和206国道)在鹰潭境内通过并呈“十”字交叉状,境内长度分别为60.4km和50.1km。

320国道和206国道的平均日交通量分别为5851辆和5614辆。

其中,320国道在城区南侧东西向通过,206国道南北向穿过中心城区。

另有往东的鹰江(村)线,往西的鹰东(乡)线、往北的鹰黄(金埠)线,往南的鹰城(南城)线等主要省级公路干线,可直达南昌、景德镇、杭州、衢州、永康、义乌、上饶、赣州、南康、抚州、瑞金、余干、乐平等地。

2007年末鹰潭港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8个,总延长550m,其中客运码头泊位4个,货运码头14个。

全年客运量达到3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55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173万吨,货运周转量1964万吨公里。

二、发展优势条件

(一)区位条件优越

鹰潭自古地处交通要地,现为沪昆铁路、鹰厦铁路和皖赣铁路交汇点,区域位置优越。

作为东南沿海进入内陆和东、西区域交流的咽喉位置,面向长江三角洲和海西西岸经济区,距鲁、苏、沪、浙、闽、粤、桂等沿海省市的直线距离都在500-1000km以内,尤其是与福建接壤,不仅是福建连通内地的门户,也是台湾与内地交往的重要通道。

素有“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江之门户”之称,是江西省沿沪昆铁路、京九铁路发展主轴带上赣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鹰潭火车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特等站之一,是江西省乃至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当今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区域联动与合作的前提下,其承东启西的区域枢纽必将更加明显。

(二)交通优势

鹰潭是一个典型的交通枢纽城市,在鹰潭的城市形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铁路交通枢纽一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铁路运输方面,沪昆铁路、鹰厦线、皖赣线交汇于鹰潭市,鹰东编组站是华东四大编组站之一,鹰潭南货运站是百万吨级大型综合货运站,也是全国最大的零担集散中转站。

公路运输方面,市域内公路四通八达,沪昆高速、济广高速交汇于中心城区西北部,上海至昆明的320国道和连云港至汕头的206国道交叉贯穿中心城区,与2条省道相连和50余条县乡公路联网。

水上运输方面,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与鄱阳湖水系贯通,构成鹰潭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鹰潭港是信江沿线的重要港口,水中稽查之要塞。

中心城区有水陆联运码头4个,信江航运界牌枢纽工程竣工后,可形成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航道344km,通航300吨级船舶的五级航道49km。

(三)资源优势

鹰潭境内矿产品种繁多,拥有银、铅、锌、金、铁、铜等金属矿产和石膏、瓷土、硅石、石英石等非金属矿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