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626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学段:

六年级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

美妙的乐曲不仅要靠高超的技艺,更源于高尚而真实的情感。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创作的线索:

贝多芬小路散步——走进茅屋弹奏一曲——创作《月光曲》——记录曲谱;另一条则是关于他心境变化的线索:

散步时被琴声触动——走近茅屋被谈话声感动——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非常激动——有了创作的灵感。

阅读时,两条线索的融会贯通,会让人感受到艺术和人格之美。

  课文虽然用故事介绍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但是事件的背后情感极浓,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都令人感动。

课后第一题这样问:

“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文中盲兄妹俩、贝多芬和哥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三轮对话揭示了这个原因,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及意境,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将曲调的变化巧妙地融进了皮鞋匠兄妹的联想和想象中。

本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后也要求“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所以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兄妹俩的联想,感受乐曲之美妙。

关于乐曲变化的三幅美丽的画面,既让我们进入了乐曲描述的美妙境界,也为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提供了依托。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较多的记叙类课文,对此类课文内容的梳理有较好的基础。

对于文中的主公人贝多芬,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也会有所了解,而且有了前一课《伯牙鼓琴》的学习,学生对“知音”一词有了一定的感悟。

但贝多芬第一次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对于文中信息的提取,怎样才是最完整却又最精炼的呢?

第二次的即兴演奏,贝多芬是被什么打动呢?

有深度有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所欠缺的,可以借助学习支架,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思考。

  本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变化交织在一起对于学生理解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读和感悟,并采用支架进行辅助学习,发挥学生的思维,引导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感知人物形象。

  文中对《月光曲》的描绘意境深远,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难度。

学生要分清事实部分和联想部分,还要通过想象,搭建起乐曲与画面的关系,想象乐曲是如何从舒缓优雅变化到高昂激烈的,由此进一步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抓住关键词领略画面的美,读出句子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生字,会写“谱写、纯熟、清幽、陶醉、琴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揭题引入,理解“传说”。

  

(1)导入:

《月光曲》是贝多芬的名曲,关于它的创作,有一个传说。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书写“谱”,并理解“传说”的意思。

(传说是在人们口耳相传过程中形成的,贝多芬和《月光曲》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故事可能是人们的想象。

  2.聚焦词语,引发期待。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幽静”。

  

(2)聚焦词语:

夜晚、断断续续、茅屋、他的曲子。

提问:

如果你是贝多芬,在这样的时间,听到这样的琴声,有什么想法?

  预设1:

这么晚了,竟然还有人在弹我的曲子,到底是谁呢?

  预设2:

这样的夜晚,这样破旧的茅屋中竟然有人弹我的曲子,怎么回事?

  (3)小结:

原来是幽静的夜晚,茅屋中传出的琴声触动了他。

(板书:

听到琴声   触动)从被触动到创作《月光曲》,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3.通读课文,梳理情节。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剩余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3)学生利用板书说主要内容。

  

(二)走进文本,明确理由

  1.联读材料,引发思考。

  

(1)学生交流对贝多芬的认识。

  

(2)联读相关材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3)过渡:

是什么打动了大音乐家贝多芬,让他为陌生的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

我们先来看看贝多芬第一次弹奏的原因。

  2.学习活动:

填写理由圈。

  3.交流反馈。

  ◇贫穷、不幸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2)引导学生抓“太贵”“太穷”“失明”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失明”,书写“盲”。

  (3)小结:

一点微弱的烛光,一个十六七岁就失明的姑娘,贝多芬听到了,也看到了,兄妹俩是真的贫穷,真的不幸。

(相机板书:

贫穷  不幸)

  ◇热爱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一个姑娘说:

“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2)引导学生抓“那有多好哇”有感情地朗读,并相机板书。

(板书:

热爱)

  ◇懂事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

“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追问:

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

懂事)

  (4)小结:

盲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她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虽然她非常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但是为了安慰哥哥,只说自己是随便说说。

听到这里,贝多芬被感动了。

(板书:

感动)

  4.小组修改理由。

  5.小结:

为热爱音乐的善良的人们奉献音乐,是贝多芬推开门愿意为姑娘弹一曲的理由。

  【设计意图】将一个以对话为主的环节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有所发现,逐渐完善并修正观点,思维走向文本深处。

  (三)评价人物,提升情感 

  1.学生分角色朗读五至七自然段,通过换词帮助学生理解“纯熟”,并书写“纯”。

  2.人物评价。

  

(1)过渡:

一首曲子的时间,一个盲姑娘能听出弹奏者纯熟的技艺和深厚的感情,甚至猜到了这就是贝多芬本人,除了刚才所说的热爱音乐、懂事善良,你对她还有什么新的认识?

  

(2)反馈交流并小结:

盲姑娘能听懂贝多芬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是他的知音。

如果你是贝多芬,心情如何?

(板书:

激动)

  3.拓展交流,提升情感。

  

(1)教师引读。

  师:

“伯牙子期是知音,锺子期死——”生: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

“贝多芬觉得姑娘是知音,所以他问——”生: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2)体会灵感来源。

  ①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理解“清幽”。

  ②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灵感来自哪里。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诗情画意的环境。

  “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善良的兄妹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3)小结:

贝多芬愿为热爱音乐的人弹奏,更愿意为真正懂音乐的人创作!

  (4)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4.(联系板书)小结:

就这样,从被琴声触动,到被兄妹俩的谈话感动,最后激动地创作,《月光曲》诞生了。

作者是怎样将一首乐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弹一曲”到“再弹一曲”理由的梳理,姑娘和贝多芬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丰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辨析并书写词语“幽静、清幽”。

  2.能想象第九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并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句,回顾情节

  1.回顾词语。

  在一个yōu jìng(      )的小山村,月光照耀着máo wū(      )。

屋内zhú guāng(      )闪烁,音乐家一边按着qín jiàn(      ),一边pǔ xiě(      )乐曲,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从未有过的jǐng xiàng(      )。

  2.联系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情节。

  

(二)联系句段,聚焦联想

  1.学生自主学习。

  

(1)默读第九、十自然段。

  

(2)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学生读描写乐曲的部分,交流兄妹俩看到的景象,随机指导书写生字“缕、陶”。

  (板画:

月亮)(板书:

微波粼粼    刮风卷浪   波涛汹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乐曲节奏的变化。

(越来越激昂)

  ②引导学生想象“洒满了银光”“一缕一缕轻纱似的”“雪亮的浪花”的情境,读出句子的意境美。

  (3)追问:

这是直接描写乐曲吗?

(是通过听乐曲时产生的联想来描写乐曲。

)(板书:

听的联想)

  (4)作者只是用联想表达自己听到的乐曲,你是怎么感受到乐曲的变化的?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

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心境,加上贝多芬娴熟的琴技,才有了意境优美的《月光曲》(板书:

环境  心境  意境)。

  

  4.师生配合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明白,通过联想,乐曲可以化为可视的景象,继而体会到联想的作用。

并通过多次朗读,尝试背诵积累。

  (三)联系拓展,深化“听的联想”

  1.过渡:

将听到声音通过联想来表达,这样的句子我们曾经学过很多。

  2.回顾旧知,读相关句子。

(举例)

  句子1: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是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是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山中访友》

  句子2: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引导发现:

为什么都是雨,你们却用不同的语气朗读?

(抓住了特点。

  

(2)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

运用了联想,对声音的描写就更具体了,甚至能将声音变成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3.听乐曲,尝试表达。

  

(1)播放乐曲,仔细倾听。

  

(2)全班交流。

  (3)再听一次,是否又产生新的联想。

  (4)回家后可将自己的联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以“听的联想”拓展开来,联结学过的句子,再一次体会联想能将声音描写得更具体、形象。

并尝试对乐曲展开联想。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