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400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docx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

伊隆戈人的猎头经典读后感10篇

  《伊隆戈人的猎头》是一本由【美】罗纳多·罗萨尔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刊印的书目平装图书,本书定价:

38.00元,页数:

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

(一):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

  作者希冀读者们能将衰减伊隆戈社会理解为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一系列内部结构。

作者并未设定一个不变的单位,所有考虑的要素似乎都处在会变的状态中,读者读下来很难感受到所谓的社会。

总之,文章内容在叙事方法上似乎有意回避建构伊隆戈的社会结构。

我能看到伊隆戈人社会生活要素之间的关联,但关联似乎是无序和一哄而上偶然的,因而读该书时产生了混乱的感受。

作者的研究和写作方法有些另类,他对既往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只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似乎并未读懂到他所想要表达的,在一些专才的反驳声中听到了“不是没有社会构造,只是缺乏洞察力”的说法。

也有读者表示弄不清楚伊隆戈人的亲属和部落关系,这方面我也有体会到,不过不清楚是否是自己读得遍数还不够多的缘故。

我想阅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思考历史的视角和方法,虽然他做出的新尝试未必算得上时成功。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

(二):

加入歷史的觀點(zz)

  加入歷史的觀點

  吳建翰

  在《依隆戈人的獵頭》中,Rosaldo回顧了WilliamJones對菲律賓Ilongot人所做的紀錄,發現他沉醉在異國情調的浪漫追求中(1980:

2)。

Jones以傳統同時限的民族誌模型來觀察Ilongot人,把他們描繪成純真中帶有野蠻,結構簡單卻又難以理解的社會(Rosaldo1980:

8)。

除此之外,從Jones對Ilongot人的理解中,還中乌鲁可溯出他自己的生命歷程和美國文化的影響(Rosaldo1980:

5)。

所以,Rosaldo認為缺乏歷史觀點的社會結構相關研究是不夠充分的,應從歷史觀點去理解原始社會(1980:

1)。

  但是,由於原始社會並沒有文字記錄,也就缺乏社會制度發展的相關文獻資料,即使有也是來自異族帶有缺陷觀點的紀錄,故Rosaldo認為以往的歷史研究多半出於臆測,形成所謂「偽歷史的推測」,也就是Radcliffe-Brown用他科學的比較演算法所極力演算法批評的(1980:

25)。

但Rosaldo認為Radcliffe-Brown全然沒有理解到歷史人類學的價值,他提醒了人類學家「歷史」是可以藉由傳統歷史學手段所注重的文字書寫以外的方式再現,东开经賦予不同年代不同的意義(黃應貴2006:

16-17)。

也就是說,不同民族會因為自身民俗影響而對事件有不同的解釋,研究者要注重傳說着重于故事與真實歷史間的相關性,而用當地人的獨特歷史意識來解讀,這種想法在Sahlins的《歷史之島》中再度得到發揮。

  ahlins首先提到民国时期西方學者對於重視社會精英歷史清末的批評,轉而注重來自一般百姓建構的歷史文化(Sahlins1985:

32)。

而Sahlins的基本論調是,不尽相同的文化有模式自己歷史實踐模式。

他以婓濟人為例,闡述這種重視精英的英雄史是有其歷史的背景因素。

婓濟人的頭人代表著整個部落,他和周邊部落的關係就是部落和的關係,他的婚姻就是結盟,他的交換就是貿易,對他的傷害就會引發戰爭(Sahlins1985:

34-35)。

因此Sahlins解釋說,當Mbau聯盟的頭人Thakombau皈依基督教後,信徒從850人一下子成長到8870人,這都是因為部落頭人和從屬之間神聖的依附關係。

對婓濟人來說,白人他們不是因為白人信东正教,他們信的是頭人Thakombau的宗教(Sahlins1985:

37)。

斐濟人来世人能的氣息完全聯繫在頭人身上,他們的價值觀是「頭人為勝利而戰,跟隨者為頭人而戰」(Sahlins1985:

40)。

宣教士的工作是在古老信仰的基礎上開花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說歷史是一種有意義的事件重組,即使遭遇到異文化的衝擊,人們還是會依照自身原有的結構來解讀歷史。

所以人類學的研究不應侷限於無歷史性的社會結構分析,還要進一步推敲歷史性的背景因素。

就如Sahlins所說,人類學家以的理論解釋具體的事實,歷史學家熱衷追求出現的結構現象,弔詭的是,人類學家對歷史性的前景,和歷史學家對同時性的現實一樣的強調(1985:

72)兩者的長處正好補足彼此缺乏的渴望,這不只要說明學科合作的非常重要,也說明對真理的追求不應該繼續畫地自限了。

  參考書目

  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台北:

群學出版社。

2006。

  Rosaldo,Renato,Introduction.InhisIlongotHeadhunting,1883-1974:

AStudyinSocietyandHistory.Pp.1-28.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0.

  ahlins,Marshall,OtherTimes,OtherCustoms:

TheAnthropologyofHistory.InhisIslandofHistory.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5.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三):

文化不会断裂,只是发生变迁

  很多人会提到这本历史人类学的独树一帜,也有很多人会提到提到其中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法(如何将共时的“社会结构”应用于动态的历史整个过程),但除此之外,令人没有忘记的是,这部充满了“猎头、结盟、绥抚、归义、叛乱、惩剿、平伏、教化”连串生动过程的《伊隆戈人的猎头》(以下简称《猎头》)与以东南地区人群—社会闻名的“华南学派”保持个性了某种气质上的相似性。

不夸张地说,几乎可以算上一本“慕义向化”动态投资过程的教科书。

  “华南学派”肇端于华南几所高校历史人类学传统,立足闽粤传统社会,辐辏云贵高原、西江上游,力图去民族中心主义地揭示华南地区传统文化脉络的理路,为我们呈现了南北文化杂糅的交互式再现进程,其研究成果以三联书店连续出版的“历史—田野”丛书为代表。

  用今日现存的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考察,还原数世纪之前的华南社会固然是值得钦佩的佳举,然而,深受汉文化中心主义的科学家研究者,往往基本知识会在科学研究中形成一种知识上的“隔断”:

地域演活了一个极富地域特征的传统社会(无论是“盗区”,还是山林草莽),而在“国家”渗透之后,又迅速转变为一个输诚归义、文风骤起的“海滨邹鲁”。

然而华南的研究者们或许忘记了社会进程的基本:

文化不会断裂,它只是频发了变迁。

昨日的寨老、峒主虽然转眼变成了庄民、老人,可能数代之后,功名的荣誉也会陆续降临,但那些之前维系人群之间关系的社会法则、交换关系、亲属制度却潜入了新的结构,与表面的“国家”体制糅合在了一起。

这也是前两天的华南地区,仍旧保留如此众多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所在。

  同样,今天的“华南研究”也很难通过局内人的视角,还原动态的变迁过程。

而《猎头》则来自1960年代菲律宾山民对数十年前亲身经历的回忆,而这种变迁演化过程之间仍在延续(更确切地说,从未中断)。

  早在20世纪之前,华人、西班牙人平原区在吕宋岛沿海港口及内陆平原的经济活动,传教渗透,殖民政府对原著民的文化绥靖政策,早已使菲律宾低地社会受到早期全球化的冲击。

“文明”的殖民政府为禁止猎头“陋习”煞费苦心,虽然不及王守仁“十家牌法”严格,却也有几分神似———鼓励边境居民充当“义民”,揭发、攻击山区腹地的猎头行径,并以义民充实土兵。

那些在猎头活动中处于下风、受到委屈的群体,往往主动接触受压迫力量,引为自己打击异己的奥援。

受到袭击的一方,也开始协会在另一些场合,借助外来势力。

就这样,地方原本上用原本属于人群内部的争端,便打上了新文化结构的烙印。

  对“未开化”山民剿抚并用,中外一理,殖民政府一方面对负隅顽抗者,焚粮毁屋,缉拿顽凶,开辟山峒;另一方面,则在以输诚归义者为前驱,施行“以夷制夷”的同时,也开设学校、机场、传教点,推行文明教化。

这一切既残酷,也真实,因为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便是如此。

  从伊隆戈山民的角度而言,卷入“文明”进程固然令人惊诧,但无论遇剿还是遇抚,他们都泰然处之,随机应变,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轨迹。

从西班牙殖民者厉行禁止猎头,到卷入二战战火、民粹主义游击队运动,猎头行径死灰复燃,又到和平时期,“文明”进程不可逆转,猎头终成历史希腊神话的时代,习俗与生活方式随时代变迁而更迭。

但这种表面上的变化,其实对应着内在文化结构的不变:

即便到了全面禁止猎头的时代,人们需要从山麓迁往平原,让孩子就近入学,或抵御湖岸农民时,他们始终遵循着之前“猎头”团队召集时的亲属在线视频,遵循着“聚集力量于内,虚以委蛇于外”的文化观念。

那些曾经猎头的记忆随着和解结盟,渐渐模糊,然而彼此之间的嫌隙会成为日后不同“宗族”之间,因资源分配等环境问题,发生“械斗”的源头吗?

  “猎头者”的生活确实一直面临极大挑战,但从未出现“断裂”,一如华南的传统社会,新的文化因素与原先的文化脉络并接在了一切,既然“骑楼”可以令人联想到干阑式建筑,那么围龙屋与土楼的原型,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

而这只是民俗文化在物质层面缩影的缩影。

  “1909年的伊隆戈地区行车道既没有被车道分割,也没有因警队的定期巡逻而永久绥服。

但1959年抵达的派柏飞机彻底改变伊隆戈地区。

最初,只有即新部落传教团,然后是两个人类学家一道越界直奔腹地,基督教带来了阿拉伯宗教与新事物的混合产物。

到1974年政府官员循着同一路径,建成了从低地直达林根的道路,成为低地政府在伊隆戈的前哨。

”但华南社会也将自己的文化结构融入了新的体系,成为“科举”的成功者远远不是社会变迁的全部,巴布亚新几内亚真正延续的还有共同属于菲律宾山民与广东社会的“文化”脉络。

  版次:

RB05版名:

南方阅读社科稿源:

南方都市报2012-03-18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四):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也談歷史所研究的必要性(zz)

  凡走過必是留下痕跡——也談歷史研究的有效性

  林燕春

  從涂爾幹在《原始分類》(PrimitiveClassification)一書中提出了社會事實(socialfacts)的概念以來,人類社會歷經了許多的變化,例如世界大戰、太空人上月球、網路發明、基因轉植成功、複製羊出現等等,這些變化使得地球上人能與人能的距離縮短,原始與現代的分野模糊。

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会,「變」這個字可能是唯一的真理,那麼,人類學家是如何處理「變」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在羅薩多(RenatoRosaldo)所著作的《一個社會和歷史的研究》(AStudyinSocietyandHistory)一書中,他以菲律賓伊隆戈人(Ilongot)的人們為例,論述了伊隆戈人同時具有共同居住群(co-residentialgroups)和分散居住群(dispersedgroups)兩種社會類型,當地人們將之合稱為“bertan”。

(1883-1974:

14-15)

  羅薩多考察其原因德博瓦桑县,發現在伊隆戈人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是從最初的集中生活,之後分散,最後消失,所以當地人們將較早的共同生活和後來的分散生活兩種社會類型共存的現象,以bertan這個字來代表。

(1983-1974:

15)接著,羅薩多開展了他的研究方法。

  他從四個層面開始探討伊隆戈人的社會結構,分別是家人、家戶、群組以及bertan,而上同這四者的關係是層疊而上为的,並認為應採取歷史性的研究方法較佳。

(1883-1974:

15)羅薩多認為一般的社會理論都認定社會劇本(socialdrama)、日常生活的地點是固定的,且有一個隱形的準則(hiddenprinciple)。

(1883-1974:

13-14),然而,伊隆戈人卻無法單純用這樣的理論來毛焦尔解釋。

  原因為何呢?

黃應貴在《歷史與文化》這篇文章中提到,因為伊隆戈人利用刀耕火啰的生產方式,所以他們不斷遷移,因此在集中和分散之中擺蕩,所以每一代面臨的環境不同,以致於前人經驗並不見得適用後人;而沒有階序生活法纪的社會生活,使個人隨其政治生活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歷史多种不同詮釋,使得在同一個事件之上也不容易有集體的不觀點。

(2006:

5)

  由上述可知,伊隆戈人的社會劇本是經常在變,居住地經常移動,而且隱形的規則,也就是集體意識頗難已经形成。

那麼羅薩多又是如何進行研究呢?

套一句人們常說的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羅薩多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角度看出發,研究伊隆戈人的故事,因為故事具體化後通常能再現該社會的文化形式,而且也能反映未來。

(1883-1974:

16-17)。

關於這一點,黃應貴在《歷史與文化》這篇文章中提到:

  伊隆戈人以過去活動過的地點,再現他們過去的時間與歷史,使時間空間化(spatializationoftime),如此也具體化了他們的時間。

但這類經由空間再現的歷史意識,不但體現在故事之中,使敘事形式本身成為一種特定的知識。

(2006:

5)

  因此,雖然伊隆戈人雖然是處在變的環境中,但要建構屬於他們的歷史,不一定得依賴手写的书签歷史紀錄,還可透過人類學家對於當地歷史重現的整合,讓不同年代賦予不同的意義。

(黃應貴2006:

6)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羅薩多的研究技术手段來看,有一些可以運用的地方。

以公司目前盛行的體驗經濟來說,假如有些傳統的漁村已經不見了,人們可以透過對民族誌或方志的参访,重現原來的漁村風貌,讓并不相同人們可以從中體驗相同的經驗,並產生珍惜的情懷。

  雖然筆者對於藉由歷史重現而推論社會結構還是有些疑慮,畢竟要做到完全重現似乎是有難度,但在變遷的社會中,有些事物稍縱即逝,透過這樣的研究分析方法,至少可以讓一些人少了些遺憾,或是讓人們對一些事情多一些了解。

  參考書目:

  黃應貴,2006【2004】歷史與文化—對於「歷史人類學」之我見。

刊於歷史人類學學刊。

網路資源。

  Renato,Rosaldo,1883-1974IntroductiontohisIlongotHeadhunting.AStudyinSocietyandHistory.Pp.1-28.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五):

(书后没有的)译后记

  1981年秋日的吕宋岛山区,“……米歇尔在前往新田野点的路上。

她身强腿健,无所畏惧。

她打算天黑前回来,罗纳多和两个儿子在原先的田野点等她。

她告诉他服侍孩子上床,她要回来给他们讲故事。

但她摔死滑下悬崖。

他们跑去告诉罗纳多。

罗纳多在山崖下让找到了她。

他大声呼喊,却阴阳两隔。

他把她的尸体运回了纽约的犹太人墓地。

他离开了菲律宾,不再归来。

怀着悲伤……久久的。

伊隆戈人也怀着悲伤。

……”《伤心人类学》的作者露思?

贝哈不无悲伤地写道。

  这段伤感的故事,可以算作人类学伉俪罗萨尔多夫妇二十多年菲律宾田野的终曲,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以《伊隆戈人的猎头》为代表的丰富人类学遗产。

而这一切就始于1967年10月,他们第一次第二次踏上伊隆戈山区土地之时。

  1960年代的菲律宾,在经历二战之后即刻崛起,向着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前进。

不过,年轻的罗萨尔多夫妇到此,却是追寻着20世纪之初美国人类学家威廉?

琼斯的足迹,为了寻访著名的“猎头”部落——最初怀着人类学传统上对“永恒原始”的浪漫渴望。

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罗萨尔多渐渐发现自己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时间静止的“桃花源”。

  其实,已先在琼斯到访之前,华人、西班牙人在吕宋岛沿海港口及内陆平原的活动,就已经对菲律宾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催生的影响。

华人的经济活动,以及西班牙传教士的渗透,公殖民政府对原著民的文化绥靖政策,使菲律宾低地平原(与高地山区)以后社会从之前几个世纪就已受到早期经济模式的冲击,菲律宾社会本身的裂变,让山地和低地居民在数百年的漫长过程中分化成各具自我的文化单位。

(当然,在这之前更加久远的时代,变迁就从未中断过。

  这种变化同样无远弗届地影响着山地伊隆戈人,他们也自然成为这一系列文化变迁过程的参与者。

不过,这却令罗萨尔多为一个研究范式上的问题所困扰:

60-7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奉行的新西兰是以“社会结构”——假设相对社会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的社会行为组织手段——为核心的研究基本概念;而影响结构变化的历史研究,则是前辈学者们再三嘱咐的禁区。

像以往的社会学家那样,罗萨尔多在异文化地区收集了许多访谈记录,可这以后并没有更大的收获——甚至让他觉得这些菲律宾山民的谈话毫无方法论,前言不搭后语,缺失基本的时间先后关系。

于是,只有按照当时流行的研究模式,在“对伊龙哥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穿插了各种个案”,并把“个人姓名从这些中错综复杂的人类活动中隐去,把这些活动化约为基本社会结构原则的展示。

”虽然第一次田野让他了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对历史的回避,造成了罗萨尔多第一次长达一年多田野后,仍无法解开围绕猎头习俗的一系列社会事实之间关联纽带原因。

  时隔几年后,罗萨尔多夫妇再度返回伊隆戈山区,70年代的吕宋岛山区日益卷入地方与全球化的浪潮,传统上“与世隔绝的”山民们需要作出更多基于当下须要的挑选,而这些选择的方向,其实深植于历史脉络之中。

这一变化趋势促使他转入思考一个全新的主题:

过去如何创造和再以制造现在,并尝试将过去的时空历程与当下的选择联系在一起。

  此时的罗萨尔多改变了之前关心共时结构,忽略历史投资过程的解读方式。

借助对伊隆戈社会的了解,对当地语言的熟练,以及对地方历史的熟稔,他为整个山地山区史编写了一份历史年表,这首先帮助他破译了伊隆戈人口述叙事中“没有时间”的混乱——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如同任意一个缺乏译文与历法的社会,伊隆戈无法通过任何一种现成的计时方式来的先后,他们只能将时间形心,转换为与此对应的空间坐标(经过某条河流的时间,在经过某座山丘的前或后才;而经过某山丘的时间,又在哪条河流耕作前后)。

但是,这种属于室内空间环境问题物理学的问题,只有放在文献学和世界史的放在双重背景下才能充分理解,而罗萨尔多正是因为完成了这样的时空转换,便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正了对论据当地历史与社会的固有论点,稳步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但是,完成对材料的解读,还只是研究过程的第一步。

通过这些材料,理解伊隆戈社会的过程,并揭示当地人生活实践的路径所的启示意义,才是人类学家对异文化解读的和宗旨。

  因此,罗萨尔多谈到伊隆戈人的生活选择时,有意识地选择了“随机应变”一词,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是每个社会变革都无法逃避,人人都需面对的“生命周期”,这不是伊隆戈社会的独有,而是所有人类社会都需要面对的。

伊隆戈人的选择看似随意——他们可以因逃亡边境而和边境聚落通婚;也可以因为历史上的仇隙,和传统通婚群落产生矛盾,导向另一群与他们有着亲属关系的人群;可以在西班牙人、美国人,以及日本人到来接踵而至引发的连锁反应中,社会关系选择一条顺乎其然的价值观念再生产道路。

然而,伊隆戈人的社会无论遭遇了怎样的打击,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异族入侵,还是人口数内部猎头导至的人口锐减,其社会仍旧选择了一条自我延续的道路。

罗萨尔多在记叙伊隆戈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同时,没有对他们的文化实践妄置一辞,只是借助描述的反驳,其对历史人类学在于研究的启发在于,用“文化变迁”的观点取代“变革”:

不变也是一种变化,断裂也是一种延续。

  从全文来看,“猎头”对于罗萨尔多而言,只是进入伊隆戈人历史过程、社会结构的一个疑点。

通过班莱班县活动的叙述,他不但带领我们进入了转入伊隆戈人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婚姻方式和亲属制度等等,而且通过伊隆戈人内部聚落(伯坦)之间、聚落与势力之间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全方位展现了地方文化发展、延续、复兴、再度发展的图景。

从西班牙统治时期(1565-1898)、和平时期(1899-1941)、战争时期(1941-1945)、当前时期(1946-1974)这些不同阶段,猎头文化也经历了几度盛衰,在其即将走向历史终结的时候,又因太平洋战争和菲律宾国内外的民族运动,出现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而这段最后最终的尾声恰给了作者追述历史过程的空间。

  回顾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对历史研究的贡献在于两点,第一、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人类学将话语结构层面的“历史”还原成具体的人类这些行为。

殖民体系以及太平洋战争这样世界历史意义上的轩然大波,振荡的涟漪在菲律宾山区激起了怎样的回声?

如果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交织了原著昌文化、西方殖民者与民族独立运动刻骨铭心的猎头往事,会成为另一部《百年孤独》吗?

不过,这是第三部人类学作品,作者告诉我们,人们并不被动地接受时代的压力,而是随机应变,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这种方式,果断实践着自身实践的人生轨迹,“沿着不断变换方向的道路鱼贯前进”,创造着自己的文明史。

第二、文化不会消失,它只是会发生了变迁。

猎头文化在70年代之后的伊隆戈山区的确走向了尽头,新的学校、教会、机场、定居生活让山区的伊隆戈人告别了猎头劫掠,但他们的生活还会按照过去的历史轨迹选择通婚和迁居结盟的方向。

同样,菲律宾山地文化中以猎头为掳掠代表的劫掠文化,依旧影响着现代菲律宾社会的某些特征,人们对混乱混乱与暴力文化的敬仰,甚至可以从近两年菲国内屡见不鲜的政治事件,以及劫持杀害活动中找到某种辨认出气质上的联系。

如同书中记述的那样,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后重新复燃的猎头事件中,伊隆戈人已经熟练地用步枪替代了传统的箭镞。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罗萨尔多将人生中的二十多年献给了伊隆戈人,同时还有另一位人类学家高尚的生命,但除了“犹太教‘七日丧期’中的悼念,留给遗下我们的还有光照当下的(人类学)财富,以及……永镌(人类学)史册的名字”。

  罗萨尔多先生文笔生动,描绘维克多戈人栩栩如生,我们力图还原英译本原貌传神,然翻译工作一如“文化解释”,难免“不可通约性”之限。

感谢此书悉心编辑悉心勘校编辑,如有疏漏,全责在我。

  2011-6-1

  《伊隆戈人的猎头》读后感(六):

猎头与帝国主义(载于《上海书评》)

  网址: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一个人口不足三千五百的小族群不时能跳到马尼拉重要报刊的大幅标题上,令读者心惊胆破,他们是伊隆戈人。

使他们在菲律宾声名焜烜赫的,是他们实践着一项勾魂夺魄的礼仪——猎活人之头。

  那时的伊隆戈人,生活在马尼拉东北八十公里的山林之中,活动区域约一千二百三十六平方公里。

那里山险林密,外人难以进入,这也是猎头习俗得以多年的重要原因。

男子打猎、捕鱼、烧山辟地,女子负责栽种稻谷等农作物。

缘于田地肥力的日渐散失,每隔八九年,他们就要就要举家迁居到土地极具肥力的地方生活,因此伊隆戈人没有固定的村落和聚居点。

有亲属关系的家庭在某个时期会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共同体,被称为“伯坦”,每个伯坦都有名字,如卢米亚德、布塔格。

伯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从长时段来参访,今日的一个伯坦是昨日多个伯坦组合而成,从前聚居在一起的伯坦今日也可能散居各地,与其他伯坦中产阶级杂居。

伊隆戈人的猎头与复仇是在伯坦之间展开的,例如甲伯坦猎取了乙伯坦某人的头,则甲伯坦中其任何一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乙伯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