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一.docx
《最新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一.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一
语文试题精编: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
(一)(1-40)
一、(2015年四川资阳)
燃烧的木棉(8分)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
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
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
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
】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
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
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
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
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
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
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
“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
”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
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
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
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
“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
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
”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
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
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
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导报》2015年3月28日)
1.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1分)
2.简略分析下边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3.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
(3分)
4.简略说说木棉花可贵的精神及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2分)
二、(2015年四川达州)
阅读朱成玉文(有改动),完成题。
(10分)
①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
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困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③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④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
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⑤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像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
他想:
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的。
⑥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⑦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完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
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他的胳膊,央求为她照张相。
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
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
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在外面涂上花粉,串成了项链。
⑧就为了做这串“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⑨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⑩她对着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
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挥之不去。
⑪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
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难民营一趟,想为那个女孩补拍几张照片。
前后辗转约有二十多天,他不知道,这二十多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⑫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⑬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⑭那位母亲说,这二十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绽放;她临终前最后一刻还在问:
中国叔叔来了吗?
⑮这就是生命。
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⑯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
1.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答:
2.第④段划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答:
3.第⑨段中“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这一细节描写,蕴含着摄影家怎样的情感?
(2分)
答:
4.选文结尾“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一句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3分)
答:
三、(2015年山东济宁)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
”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
“光瞅有什么用!
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分)
答: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答: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答: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4分)
答:
四、(2015年山东德州)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
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
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
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
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
“你跑什么?
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
“贺先生,您请!
”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
“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
陶淘说:
“是,是。
”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
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
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
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
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
“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
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
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
“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
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
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
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
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
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
“好吧。
”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
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
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8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
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
贺先生说:
“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
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
陶淘哭了。
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
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
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
陶淘说:
“我愿受教于先生。
”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
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
《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
“陶淘兄,你认为如何?
”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
“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
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
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贺先生说:
“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
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1.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答:
2.陶淘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3.欣赏文中加横线句子。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答:
4.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
5.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密不可分,联系你的读书经验,简要谈谈读书对你的影响。
答:
五、(2015年四川乐山)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
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
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3分)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
老师!
”有什么特点?
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4分)
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4分)
5.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
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4分)
六、(2015年四川重庆A卷)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⑴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脸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⑵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⑶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
“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0
⑷我一听有点蒙。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⑸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
“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您说是不,大哥?
”【:
···1】【:
】
⑹“有事吗?
”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⑺“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
⑻“你要到哪里?
”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8
⑼“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 4·*1
⑽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⑾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
“行!
”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
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⑿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
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山
⒀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
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
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
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
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⒁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
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⒂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
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⒃“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
”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
】
⒄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
“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
”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
”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⒅“一寸长的暖!
”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博客,有删改)
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
2.文章第⑴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5.“一寸长的暖!
”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七、(2015年广东省广州市)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
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
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
】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
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
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
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
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
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
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
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
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
于是在他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