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728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docx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

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

真: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善:

伦理学、宗教

美:

美学、艺术

问题引入:

什么是美?

从美的视角看世界与从真、善的视角看世界有什么不同与联系呢?

(请同学们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

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

(一)感性体验:

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丹麦是北欧设计的重镇

有很多设计史上的大师都来自丹麦

他们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作完美的吻合。

这一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突破了工艺、技术僵硬的理念,融进人的主体意识,从而变得充满理性。

白色烂花大牡丹绘紫藤直领褙子(不加衬里、半透明)+交襟琵琶袖上襦(半透明、须着中衣)+纯白烂花大牡丹马面裙

范斯沃斯住宅——躺椅和线条简单的桌椅

总结:

感性层面的美

黑格尔说: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马克思说: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

所谓理性思索:

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

《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

《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

正是因为对美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为研究美的科学确立一个专门的名词,为这门学科确立专门学科的人,也是西方的一个哲学家,他的名字叫鲍姆嘉通,他根据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识,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主要集中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中,而感性认识则主要集中于美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艺术门类的学习之中。

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

AETHETICA:

感性学或感觉学

亚洲: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根据中国汉字“美”的含义把AETHETICA译为“美学”。

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沿用了中江肈民的译法。

问题的引入:

大家如何理解感性与感觉,是否研究感性与感觉的学问就与理性或理智毫无关联?

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识是否有差异呢?

留一个课后作业:

中国人如何从理性的层面上理解与认识美的?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

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

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论素描》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

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一龙飞风舞

  1远古图腾

  2原始歌舞

  3“有意味的形式”

  二青铜饕餮

  1狞厉的美

  2线的艺术

  3解体和解放

  三先秦理性精神

  1儒道互补

  2赋比兴原则

  3建筑艺术

  

 四楚汉浪漫主义

  1屈骚传统

  2琳琅满目的世界

  3气势与古拙

  五魏晋风度

  1人的主题

  2文的自觉

  3阮籍与陶潜

  

六佛陀世容

  1悲惨世界

  2虚幻颂歌

  3走向世俗

  七盛唐之音

  1青春、李白

  2音乐性的美

  3杜诗颜字韩文

  八韵外之致

  1中唐文艺

  2内在矛盾

  3苏轼的意义

  

 九宋元山水意境

  1缘起

  2“无我之境”

  3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4“有我之境”

  十明清文艺思潮

  1市民文艺

  2浪漫洪流.

  3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4绘画与工艺

  结语

 

天下有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

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

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术)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

”(注:

王国维: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中国现当代美学主流

中国当代美学可以分为三个主流:

中国美学、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美学理论的建构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

李泽厚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

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来谈中国现代美学,就是一种逃避。

中国当代美学主流应该是受到西方当代美学主流影响的后现代美学思潮。

真正的实践层面的美学受到后现代影响非常深刻:

讨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新版《红楼梦》的美学取向,这样的美学取向你是否能接受?

昨天上课的时候,讲到新版红楼梦的造型问题(我实在认为这不配叫红楼梦)。

自从该剧播出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相关的帖子和新闻。

不知道老师是否逛天涯论坛,在天涯的八卦版块有许多高质量高水准的批判红雷的帖子,逐个细读之后,受益良多。

我认为,叶锦添早期的确有才华,他设计的夜宴、卧虎藏龙等的造型,都相当独特。

然而自从08年奥运会之后,昆曲的元素被运用到开幕式上,叶锦添得到灵感,便设计出如此雷人的铜钱头。

他的所谓审美如此奇特怪异,实在已经超出正常人的审美范围,说得好听点叫做中国元素的运用,实际上是低劣的戏曲cosplay,或者说抄袭,得到的便是不伦不类的造型。

他是心理有问题吗?

不一定,以此为噱头搏眼球搏出位才是目的吧。

但是我阴暗地猜想,叶锦添或许是gay,因为他的心理实在类似于那种中年妇女,看到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就把她往丑里打扮,我叫你美,让你再也美不成!

总之,叶大师这次断送了他的好名声。

同样杯具的还有李少红。

第三节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美学史上,有人把美本身(或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人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还有人将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作为美的研究对象。

确立一个研究对象,就可能建构一种美学形态。

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这一美学形态往往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美的本质,探讨美在人生中的价值和意义,应当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而不是其他。

有关学说:

柏拉图:

“美”是“理式”,何为“理式”?

“理式”是世界的本源,是超人、超现实、超物质的彼岸世界——神的世界的产物。

它“加到任何一个事物,就使这个事物成为美,不管这个事物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美即理式,理式是美的本质、根源。

亚里士多德:

美在于事物本身,美在事物的形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

(从超物质、超现实回到了物质现实。

)—从朴素唯物主义,即从客观的现实中,事物的现实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根源。

车尔尼学夫斯基:

美即生活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缺陷:

容易使美流入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辩哲学的流弊,并缺乏对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主体能动性的关注。

二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是美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属于这一形态的理论学说:

如移情说(立普斯)、心理距离说(洛克)、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格式塔心理美学(阿恩海姆)等等。

一般说来,从古希腊一直到18世纪,都相信美的客观性,把美当成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

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属性,如形式;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属性,如理念。

但到了18世纪英国经验派以后,人们开始重视人的趣味和鉴赏力,重视审美过程中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把美学的研究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的主观反应,转移到对人的美感研究。

19世纪中叶以后,实验心理学勃兴起来,美感经验也从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变成了人的内心的一种意识活动,甚至是潜意识的活动。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精神分析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等等都把美感经验当成美学研究的对象。

例“移情说”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辞》:

“质本洁来还洁去”—是花,是人,亦花,亦人,人与花的对立消失了。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此中之“柳”,皆注入诗人自我的留念难分之情。

王国维:

《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缺陷:

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是建立在人与现实发生审美关系时的心理反应之上的,研究美学应该从客观的审美关系出发,容易走向为心理至上的主观臆测,美感经验不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现象,而应当具体地落实到美和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之上。

三美学以研究艺术为主

该美学形态从艺术学的角度研究美学:

马克思说:

“人的解剖使我们有可能理解猴子的解剖……艺术是人类审美掌握的最集中、最高度发展的形式。

只有先把艺术认识清楚,然后才能认识一般现实生活中审美的性质。

我国有关的美学著作:

宗白华、王朝闻的美学著作,刘钢纪《艺术哲学》、徐复观《中国的艺术精神》

缺陷:

首先,过分强调艺术,容易使美学的哲学理论,降低为一般的艺术理论;使对于美和美感的哲学探讨,降低为对于艺术创作经验的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交叉的,而不是等同的。

也就是说,美学应当研究艺术,但不限于艺术。

艺术集中地反映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人类的审美意识,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人类的审美意识却不限于艺术。

四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事实上是以客观的感性世界为中介,丰富地展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不仅不断地改造自然,而且再生产着整个自然,从而不断地发展人与现实的关系。

随着人对现实的关系的扩大,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在不断扩大,因而美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断扩大。

这样,美学研究的对象,就不仅仅是某种物态化的审美意识形式,如艺术;而是审美关系本身,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自由创造。

 

缺陷:

将人的本质问题与美的本质问题混为一谈,进而把美的本质问题与美学研究的对象混为一谈。

一方面,忽视了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他们忽视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或艺术这样具体的审美现象,而不是审美关系的本身。

第四节美学研究的方法

一、美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出发点

何谓方法:

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适应对象的客观规律,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

它既是实践的指南,又是思维的方式和认识的能力。

一方面,它联系于客观的自然和社会,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精神能力,有助于我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哲学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整体和全部的学问,是探讨人生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问题的学问。

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其中很多根本问题都与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相关,都直接关系到人生的根本。

因此,美学永远都离不开哲学。

我们学习美学,实际上就是以哲学的眼光,来思考美和艺术,来审视人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从而思考和审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形而上学》,一直影响着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美学思想。

培根的《工具论》和笛卡尔的《方法论》,分别影响了18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和德国理性派美学。

康德的先验逻辑和黑格尔的辨证逻辑把美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通过艺术研究美学

由于艺术差不多和人类的文化一起诞生,有了人类的文化就有艺术,人类的审美意识很早就诞生在艺术之中。

因此,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常常就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以及人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之中。

这样,艺术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很早就诞生了。

比如诗学、画论、乐论等等,都是通过艺术学来研究美学的。

绘画、书法:

“何为物物相需?

如作密树,需要云气以形其蓊郁……是云与树之相需也……横与直相需……有处与无处相需……此物与彼物相需……”“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

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写也。

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

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即思一面生发,则时时留余意而有不尽之神。

“作画发笔有欲直先横,欲横先直之法,作画开合之道亦然。

如笔将仰必先作俯势,笔将俯必先作仰势,以及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收先放、欲放先收之属,皆开合之机。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内在的心理结构去研究我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

(四)自然科学对于美学的学习和研究,也非常重要。

二、美学研究方法概述

基本可以划分如下两类:

(一)基本方法

(二)学科方法

(一)基本方法: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演绎与归纳思辨与实证

1、自上而下的形而上研究方法(演绎思辨)

关键词语:

形而上概念命题推演知识体系逻辑体系演绎性思辨性

例证:

(1)柏拉图由“理式”推演出其理式论美学

三种床:

理式的床生活的床文艺的床

(2)老子由“道”推演出其道家论美学

道:

无名、无言、无为、无形、无欲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不言,自然而然

2、自下而上的形而下研究方法(归纳、实证)

关键词语:

从具体的经验现象和对事实的归纳中概括其本源和本质规律

现代试验美学的归纳法研究:

火的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旗的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血的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故,红色刺激人的兴奋情绪

 

(二)学科方法

关键词语: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例如:

心理学研究方法符号论研究方法生物进化论研究方法神话学研究方法发生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把审美活动分成若干分支:

如格式塔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美学发生学美学

形态学美学社会学美学

三、针对我们自身的研究方法

(一)综合比较的方法

中国古代美学方法,长于当前感受,灵思妙悟;而西方的美学方法,则长于逻辑分析,精密周到,我们可以将它们加以综合,寻求一种既有灵感又有分析的方法。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二)扎实的材料收集与分析的求实精神

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小说中的怀旧母题(母题研究)

【内容提要】张爱玲、王安忆都力图通过回忆将旧上海拉回人们的视野,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旧上海的物质存在和精致细腻的生活情趣的迷恋。

但张爱玲的怀旧是失去以后的回望,因而对以前的生活既厌恶痛恨,又感伤眷恋,难以忘怀。

王安忆并非旧上海的亲历者,她对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的追忆,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希望藉此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是为了增加自己应对未来的定力。

【关键词】张爱玲/王安忆/上海怀旧/民间立场

从叙述者看《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叙事研究)

【内容提要】《呼啸山庄》历来以深奥的内涵著称,其实,这部作品意义上的多重性是建筑在其一流的框架叙事结构的基础上的。

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通过剖析《呼啸山庄》双重叙事框架下两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指出他们不仅帮助搭建了叙事框架、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还构成文本意义上的二元对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人物叙述者/叙事框架/形象/功能/对立统一/多重性

课后作业

美和美的东西

美与形式

美与愉快

美与完满

美与理念

美与关系

美与生活

美与距离

美与移情

美与无意识

美的否定

针对以上有关美的主题,你是否能选出其中你感兴趣的主题加以探讨。

主要参考书目

宗白华:

《美学散步》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周宪:

《美学是什么》

 

美学原理第二讲

有关美的探讨

一、美是具体的物体吗

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一般都会从唯物的角度开始切入,从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源头来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起源的探讨:

——羊大为美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起源的探讨:

——美就是漂亮小姐

(一)何谓“羊大为美”

“美”字

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

钱钟书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

“何谓美?

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二)古希腊:

美就是“漂亮小姐”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最早提出美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提出美就是“漂亮小姐”。

他提出:

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而是什么是美?

”也就是说,他认为美不是某一件美的东西,而是使所有美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美的共同原因。

柏拉图虽然虽然没有找到什么美的最后答案,但是却在美学史上做了一件大好事:

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美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东西。

混淆后导致的困难:

没有普遍性。

美的东西都只是各美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是物质属性之外的意境,韵味无穷。

美的东西常常会和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美可能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却必须超脱可欲。

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它可以说明一切美的东西,但却不限于某些美的东西。

二、美就是形式吗

(一)什么是形式?

一般说来,就事物的形式而言,含有内形式和外形式两个层面,内形式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框架,而外形式是指事物可见的外部形态和样式。

从美学角度看,形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要素关系和外在形态。

《美学百科词典》的解释是“形式作为美学的一个术语,意指一个艺术品的知觉要素,意指要素间的诸关系。

(二)美学史上对于美与形式的理解与认识

毕达哥拉斯:

“数”是宇宙的本原,一切都是由“数”构成的。

数的秩序造成了宇宙的和谐。

同时也提出了音乐和谐、图形和谐、“黄金分割”等观点。

柏拉图:

“真正的美来自于所谓的美的颜色,美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比例的原则。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靠体积和安排。

”(这里所说的“体积和安排”,所指的也是形式)

西塞罗:

“物体各个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贺拉斯:

在《诗艺》中强调“统一、一致”,强调“安排得巧妙”,强调适度和节制。

康德:

“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

三、美是完满吗

(一)何谓“完满”

完美无缺,即完美

一件事物应当符合这件事物的概念和目的

美学上,完满是指感性认识而言,也就是达到了完满的感性事物,方才是美的。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写的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二)美学史上对“美与完满”的理解与认识

柏拉图:

美是理念,真正的美是最符合美的理念的“美本身”,而个别事物的美则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完美无缺的“美本身”,应当说就是一种完满的美。

十七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者:

整个世界都是上帝按照理性的原则,预先安排好的,符合目的的,因而有一种“预定的和谐”。

鲍姆嘉通:

美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感性认识,二是完善。

感性认识与完善统一起来,或者说,达到了完善的感性认识,就是美。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具体的客观事物,因此,感性认识离不开具体事物。

但一般的具体事物并不一定美,而是这一事物达到了完善的程度,方才美。

(对于美是完满的说法讲的最完善的。

(三)完满说的缺陷

美的东西可以是完满的,但完满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

癞蛤蟆。

2.完满的东西可以说是美的,不完满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

枯藤老树、断臂维纳斯。

3.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用完满来概括所有的美。

但是,完满说清的感性认识的完满,也具有正确的一面,因为美的确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但是美感认识并不等于感性认识,它也包括理性认识在内,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完满。

安格尔《泉》

罗丹《老妪欧米哀尔》

四、美是理念吗

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说”。

他不满足于个别的特殊的美的东西,他要探求具有普遍性的“美本身”,即“美的理念”。

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罗马时代,普罗提诺继承了柏拉图的讲法,而且他把理念归之于神,开启了中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

一方面继承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另一方面,他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