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248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docx

台湾世界史复习讲义

單元8、世界史

1、上古文明的起源

(1)、西亞古文明

1、兩河流域易氾濫→建造灌溉工程→城市國家產生→文字記錄的出現

2、楔形文字為蘇美人所發明,以商業文件居多數,可見當時商業之盛

3、巴比倫王漢摩拉比製定漢摩拉比法典:

,為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4、巴比倫人、加爾底亞人創立占星術,展現出兩河流域悲觀的宿命論色彩

5、希伯來人所創建的猶太教,以《舊約聖經》為經典,猶太教影響後來的基督教和回教很大

6、祅教為波斯人所創,主張善惡對立二元論、崇拜光明和火

7、腓尼基擅長通商,他們的字母為希臘人和羅馬人所吸收,為今日西方拼音文字的源頭

(2)、埃及古文明

1、埃及地勢孤立,尼羅河的定時氾濫,有助農業的發展,西元四千年前,尼羅河谷地形成農業文明

2、埃及歷史分期

古王國

前27-22世紀

建金字塔

中王國

前21-18世紀

1、恢復秩序及繁榮,後因混亂而衰微

2、被來自亞洲的希克索人以馬和戰車入侵所滅

新王國

前16-11世紀

1、驅逐外敵:

法老政權權力集中,建立強大軍隊

2、版圖遼闊:

採馬拉戰車,使用鐵製武器,向外征戰

3、古埃及是多神信仰,建金字塔、製作木乃伊、壁畫、巨大的雕刻都是為來生之需

4、古埃及文字前期是象形文字,後期的文字具表音作用,是後世字母文字的基礎

(3)、希臘城邦的發展

1、希臘半島因山海交錯而分成許多小區域,適合獨立的城邦發展

(1)斯巴達:

勇武著稱,但未統一全希臘

(2)雅典:

全希臘的學校,實施民主政治,但成年男性公民才有選舉權

2、希臘古典時代的文化

(1)宗教:

編造神話,解釋自然與人事現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員展現勇武,以取悅神明

(2)文學:

荷馬的《伊里亞德》和《奧德賽》兩篇史詩反映古代傳說與生活

(3)戲劇:

悲劇和喜劇,顯示作者洞察人生和深厚素養

(4)史學:

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成為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

(5)哲學:

希臘哲學探討宇宙本質和人生問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代表性的哲學家

(6)藝術:

希臘的建築、雕像、繪畫上,表現出均衡、比例、和諧之美,→雅典的帕德嫩神廟

3、希臘化文明

(1)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一希臘,腓力二世死後,其子亞歷山大繼位,率軍東征,滅波斯帝國,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亞歷山大死後的三百年間,希臘文明和西亞、埃及文明加速融合,史稱「希臘化時代」。

(3)希臘化時代的文化:

①政治:

專制統治②經濟:

商業興盛③社會:

貧富懸殊

④文學、藝術:

注重感情表達

⑤科學: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是世界上使用最久的教科書

(4)、羅馬帝國的形成

1、羅馬歷史發展:

王政→共和(征服地中海沿岸)→帝國

2、羅馬帝國的形成

(1)羅馬共和晚期,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原先的共和體制已不適用,政權落入實力派軍人手中。

①凱撒:

實力派軍人領袖,具有才幹,但因獨裁專制,遭到暗殺。

②屋大維:

凱撒養子,以「恢復共和」為號召,平定群雄,重建社會秩序。

(2)羅馬和平:

①屋大維接受元老院所上的「奧古斯都」尊號,集大權於一身→羅馬帝國形成

(3)②屋大維勵精圖治,之後的兩百餘年是羅馬帝國的全盛期,史稱「羅馬和平」

3、羅馬的衰亡

(1)西元三、四世紀,羅馬帝國飽受內憂外患之苦,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君主力圖振興

(2)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東西分治,為東、西羅馬帝國

①西羅馬帝國:

西元476年,亡於日耳曼蠻族的入侵

②東羅馬帝國:

西元1453年,亡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4、基督教的興起

(4)創教者:

西元一世紀,耶穌基督改革猶太教,創立基督教,以博愛、謙卑、信者得永生為教義

(5)基督教經典是《聖經》,早期傳播迅速,但遭到政府的迫害,西元四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2、中古歐洲的發展

1、蠻族的入侵

(1)第一次:

西元三、四世紀,日耳曼蠻族向南遷移,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2)第二次:

九世紀時,維京人入侵西歐

(3)影響:

①蠻族所到之處,破壞城市與文明,造成經濟衰退,中世紀初期成為「黑暗時代」

②蠻族後來均改信基督教,歐洲成為基督教的世界。

2、政治:

①西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②十世紀時,鄂圖一世在羅馬被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帝國皇帝多有名無實,政治實權在地方諸侯手中

3、封建制度→基於土地佔領和私人關係的政治形態,根據契約而結成主從關係

4、封建社會

(1)貴族:

住在城堡中,因戰功或世襲取得頭銜,在領地內有行政、司法及徵稅權力

(2)騎士:

騎士的勇敢精神和俠義之風,形成中古時代的騎士文學。

(3)農民:

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形同農奴,沒有自由。

5、經濟

(1)前期:

莊園經濟,採行輪耕制,農民的生產所得多繳交領主

(2)後期:

農業生產方式改良→商業發展,財富累積→城市的興起→城市聯盟(漢撒同盟)

①城市生活環境惡劣,容易傳播疾病→十四世紀的黑死病,使歐洲減少三分之一的人口。

②城市各行業都有行會,負責保障行會內會員的生計和產品的品質,但阻礙了競爭與進步

6、宗教思想

(4)中古時代以基督教信仰為重心,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學術、藝術均需為基督教會服務。

(1)奧古斯丁是中古時代的重要神學家,他主張人的原罪須藉神的恩典才能得救

7、教育

(5)中古時代的學校多設置在大教堂和修道院,教學科目為「七藝」,以服務宗教為目的

(6)中古後期,教師或學生組成的行會,形成大學,大學所在地,該地自然成為知識重鎮

8、藝術成就:

建築

(1)羅馬式建築:

源自古羅馬,特色是厚牆、少窗、粗柱→莊嚴穩重

(2)歌德式建築:

源自法國,特色是薄牆、尖拱、高塔、彩色玻璃→垂直上升

9、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古名拜占庭),延續羅馬帝國在東方的勢力

(1)帝國前期:

著名君主是查士丁尼,他統一帝國、教會、法律,是帝國的黃金時代

(2)帝國後期:

國力衰弱,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帝國滅亡。

(3)拜占庭文化融合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化為一體→影響東歐與俄羅斯文化深遠

(4)東羅馬帝國人民對基督教義特別有興趣,後因教義解釋、爭奪領導權問題,東西教會分裂

①東方(東歐):

東正教

②西方(西歐):

天主教(羅馬公教)

(6)東羅馬帝國的歷史意義:

①屏障西歐,抵擋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②促進文化交流

③影響東歐文化④促進文藝復興

3、亞洲文化的昌明

(1)、印度文化的演變

1、古印度河文明位於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考古發現城市中有許多公共設施

2、古代印度依據婆羅門教義,社會上分成祭司、貴族與武士、平民、奴隸四個階級,稱之為種性制度

3、佛教的興起:

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反對不平等的種性制度,主張明白四諦,形行戒律,超脫輪迴

4、印度文化

(1)孔雀王朝:

西元前四世紀,統一印度,阿育王宏揚佛教,興建寺廟,實行宗教寬容。

(2)岌多王朝:

西元四世紀興起,以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及民間信仰的印度教為國教,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

(2)、回教勢力的擴張

1、阿拉伯半島上的麥加是阿拉伯人的宗教重鎮,西元六世紀波斯人佔領葉門,切斷阿拉伯向外貿易路線

2、回教的創立:

西元六世紀,穆罕默德創立回教,以《古蘭經》為經典,信奉唯一真神阿拉為宇宙之神,教徒需奉行教規,參加聖戰

3、回教初期傳教不順利,西元622年穆罕默德逃到麥地那(回教紀元之始),後來穆罕默德重返麥加,清除偶像崇拜,回教勢力大為發展

4、回教世界

阿拉伯帝國

(唐朝稱之為大食)

六至十世紀

巴格達

1、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2、國家分裂,形成許多地方小王朝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

十一至十三世紀

佔領耶路撒冷,阻撓基督徒朝聖,引發十字軍東征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十四至二十世紀

君士坦丁堡

1、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2、十五世紀:

1453年滅東羅馬帝國,征服巴爾幹半島

3、十六世紀:

蘇里曼一世在位,帝國達於鼎盛,大軍深入中歐

4、十七世紀:

勢力漸衰

5、十九世紀:

巴爾幹半島諸民族獨立

6、二十世紀: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同盟國,戰後淪為戰敗國

②1923年凱末爾推翻帝制,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5、阿拉伯文化特色:

①民族融合性強②宗教擴張性強③文化包容性大→巴格達是世界文化之都

6、阿拉伯文化的歷史意義:

①東西文化交流的媒介②希臘文化與歐洲文藝復興之間的橋樑

(3)、東西文化的交流

1、東西文化交流的路線

(1)北線:

橫貫歐亞草原→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從事競爭與貿易

(2)中線:

經過中亞綠洲的「絲路」→中國絲綢輾轉運到羅馬

(3)南線:

聯繫地中海到南海水域的水道→羅馬人在一世紀就利用季風航行至印度洋

2、東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者

(1)戰士:

①怛羅斯之役:

阿拉伯帝國擊敗唐朝軍隊,造紙術傳到巴格達②十字軍東征:

造紙術傳到歐洲③蒙古西征:

中國發明的印刷術、火藥傳到歐洲

(2)商旅:

①波斯、阿拉伯商人②歐洲商人(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③中國商人

(3)僧侶:

①西方僧侶(傳教士):

傳入佛教、景教、祅教、回教)

②東方僧侶:

名僧法顯、玄奘要印度取經,使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

3、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①東方影響西方:

飲食文化、科技發明

②西方影響東方:

宗教思想、藝術風格與新蔬果,豐富中國文化與生活的內涵

4、近代歐洲的興起

(1)、文藝復興(十四至十六世紀)

1、文藝復興的起源:

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後傳播到歐洲各地

2、文藝復興的意義:

(1)文化再生:

文藝復興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創造力的復興

(2)近代歐洲文明的開始:

文藝復興以多方面成就的全才為理想,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3、文藝復興的起因:

(1)文化基礎:

義大利半島是古羅馬帝國核心,留下許多文化遺跡

(2)經濟基礎:

位居東西貿易與文化交流要衝,商業發達,貨幣流通

(3)政治基礎:

城市興起,中產階級掌握政權、統治階層的鼓勵與資助

(4)東方文物西傳:

①東羅馬帝國學者將希臘古典文獻帶到西方、

②中國造紙術、印刷術西傳,加速西方書籍的流通。

4、文藝復興的精神→人文主義:

①揚棄中古時代以神為本位的想法②以人為中心③肯定現世與人的價值④歌頌人生與大自然→人文主義之父佩脫拉克說: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

5、文藝復興的成就

(1)文學→方言文學:

①但丁《神曲》②佩脫拉克《詩集》③薄伽丘《十日談》④塞凡提斯《唐吉訶德》⑤莎士比亞的戲劇

(2)藝術→承襲古典風格、開創新手法:

①喬托(表現立體感)②達芬奇(「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③拉婓爾(聖母像)④米開蘭基羅(繪畫與雕刻)

(3)政治思想: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主張君主咬比獅子兇猛,比狐狸狡猾,以維持權力於不墜

(2)、宗教改革(十六世紀)

1、宗教改革的原因

(1)外在原因:

①統治者:

反對教會權力高於政權、覬覦教會龐大的教產

②商人:

不滿教會禁止借貸生息,對工商業發展多所限制

③知識份子:

受到文藝復興思潮的衝擊,質疑教會的權威

(2)內在因素:

①教會本身的腐化②販賣贖罪券

2、新教各派

教派

改革者

改革主張

傳播地區

路德教派

日耳曼人馬丁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

1、譴責贖罪券

2、否定教宗權威至上

3、宣告《聖經》是最後依歸

4、強調「因信稱義」

5、信徒可以直接讀《聖經》→馬丁路德將拉丁文《聖經》翻譯為德文

1、日耳曼北部諸邦國

2、北歐諸國

喀爾文教派

法國人喀爾文

1、提出「預選說」,信徒得救與否,皆由上帝預先選定

2、信徒必須勤儉→促成資本主義的發展

1、英格蘭的喀爾文信徒稱清教徒

2、蘇格蘭、愛爾蘭的喀爾文教派稱長老會

英國國教派(聖公會)

英王亨利八世

婚姻問題而與教會決裂

1、英王為英國教會領袖

2、伊莉莎白時期,確立英國國教派教義

英國

3、天主教的改革

(1)原因:

面對新教的反抗,天主教上下要求改革

(2)改革內容:

①重申教宗至上②編定禁書目錄③增設修道院④訓練神職人員⑤派傳教士赴海外傳教

(3)耶穌會:

修士受嚴格訓練,注重科學知識,積極在異教徒區域傳教→明末來華的利瑪竇

(4)改革結果:

①維繫天主教的聲望②擴大天主教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

4、宗教改革的影響:

①基督教世界再度分裂②君主權力加強

③宗教戰爭導致宗教寬容④促進教育的發展

(3)、地理大發現(十五世紀)

1、歐洲人遠航動機:

①東方陸路交通受阻於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②航海科技的進步③宗教使命精神。

2、新航路的探險與成就

國家

航海成就

葡萄牙

1、亨利親王設航海學校,鼓勵水手離開西非海岸航行

2、達伽馬發現非洲好望角,於1458年抵達印度,建立果阿的貿易站

3、葡萄牙人最早來到中國,並在澳門建立商業據點

西班牙

1、1492年,相信地圓說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航海家亞美利哥最早指出哥倫布發現一個新大陸,後人因之命名為「美洲」)

2、十六世紀,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壯舉

3、地理大發現的影響:

(1)美洲糧食作物蕃薯、玉米、花生、馬鈴薯、煙草傳到歐洲、亞洲

(2)歐洲各國的跟進:

荷蘭、英國、法國競相加入地理發現的行列

(3)大西洋時代來臨①全球交通:

歐洲人在世界各地建立貿易站、殖民地

②帝國主義:

歐洲人的海外擴張,形成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動。

(4)、科學革命(十七世紀)

1、科學革命的原因:

(1)文藝復興時代的推動

(2)地理大發現的影響(3)印刷術的推廣

2、新工具:

(1)新工具→望遠鏡、顯微鏡、氣壓計和溫度計等→改進觀察與測量的準確度

(2)數學計算方法的改進→研究自然的重要條件

3、新方法

(1)英國的培根:

①提倡用歸納法解決問題②自許是新知識世界的哥倫布

(2)法國的笛卡兒:

①提倡演繹法,質疑傳統知識的正確性②名言:

「我思故我在」→以理性思考和了解所有概念

4、天才的世紀

(1)時間:

十七世紀歐洲科學人材輩出→數學、天文學、物理學成就最大

(2)牛頓:

①名言:

「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看得遠」②貢獻:

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

5、從專制到民主

(1)、民族國家的興起

1、民族國家的定義:

以同一民族為基礎所形成的國家

2、早期的民族國家

(1)英國、法國:

英法百年戰爭後,兩國結束彼此封建關係,形成民族國家

(2)西班牙、葡萄牙:

兩國分別驅逐境內的回教勢力和猶太教徒之後,發展成民族國家

(2)、專制政治的形成

1、專制政治的形成原因:

(1)國君握有實權(因為稅收增加)

(2)中產階級的擁護(3)人民愛國意識成長

2、絕對專制(十七世紀):

(1)主張:

君權神授論→君王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人民必須服從君王的命令

(2)絕對專制君主:

①法國國王路易十四②俄國沙皇彼得大帝

3、開明專制(十八世紀):

(1)主張:

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以建立富強的國家為目標→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向外擴張、司法改革、推廣教育

(2)開明專制君主:

①俄國沙皇凱撒琳二世②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

4、專制政治的歷史意義:

(1)開明專制比絕對專制君主更注意民主、改革

(2)開明專制本質仍是專制政治

(3)、啟蒙運動

1、啟蒙思想家的理念:

①提出新宇宙觀②相信科學與理性的定律③肯定人類的進步性

2、啟蒙運動的開展:

十八世紀

啟蒙學者

主張

影響

(英)洛克

1、天賦人權說

2、人民有權可以推翻政府

1、美國的《獨立宣言》

2、法國的《人權宣言》

3、十九世紀中南美洲國家的獨立戰爭

(法)伏爾泰

1、稱讚英國的制度

2、攻擊法國天主教會及社會不公平之事

3、要求言論自由

1、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2、近代民主思想的理論依據

(法)孟德斯鳩

1、著作:

《法意》

2、主張: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法)盧梭

1、著作:

《民約論》

2、主權在民、人生而自由、以「普遍意志」作為立法依據

(4)、英國議會政治與美國獨立

1、英國議會政治的演變

十七世紀

1、清教徒革命:

國王與議會衝突,議會得勝,處死英王查理一世

2、光榮革命:

①議會推翻英王詹姆士二世,改立他的長女瑪麗及其夫婿荷蘭國王威廉為英王

②君主立憲政治:

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英國的議會政治

十八世紀

1、政黨政治→兩黨輪流執政:

王黨(今保守黨)vs民黨(今自由黨)

2、責任內閣制→①內閣大臣:

下議院的多數黨議員中選出,使政府運作順利

②首相:

下議院的多數黨領袖擔任,英國政府的真正首領。

3、美國獨立運動

(1)美國獨立的原因①經濟上:

英國政府要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分擔對法國戰爭費用

②政治上:

北美人民認為英國議會沒有殖民地代表,政府無權徵稅。

(2)美國獨立的經過

《獨立宣言》

1776年

1、地點:

費城

2、內容:

①列舉英王罪狀,解除殖民地對英王的隸屬關係

②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

獨立戰爭

1776年至1783年

1、華盛頓指輝美洲民兵,擊敗英軍

2、法國、荷蘭、西班牙派軍隊支援美洲民兵對抗英軍

3、英軍不支,英國承認北美殖民地獨立

(3)獨立後的建國工作

制憲會議

1、原因:

1787年,為了解決獨立後政治、經濟問題,北美十三州代表於費城開會

2、結果:

①定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②成立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的民主政府

③選華盛頓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憲法修正案

1、1791年於憲法中增列十條修正案。

2、目的:

保障人民自由與權利,總稱「權利典章」

6、兩大革命與西方的巨變

(1)、工業革命

1、十八世紀中葉以後,英國採用蒸汽和電為動力的機器,大量製造物品,出現工業革命

2、工業革命的傳播:

英國→歐陸、美國→亞洲(中國、日本)

3、工業革命的經過:

纺織業→重工業(十九世紀末工業先進國家開始用電)

4、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社會變遷②人口集中都市③工廠制度與勞資對立問題⑤社會主義的興起

5、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結合

(1)列強爭奪殖民地:

歐洲列強在亞洲、非洲爭奪殖民地的原料、市場

(2)世界大戰的浩劫:

歐洲列強的貿易競爭和軍備競賽,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法國大革命

1、革命的背景:

①法國三級會議沒有權力②政府財政吃緊③社會賦稅不公④司法不公平

⑤啟蒙思想影響⑥美國獨立革命的刺激

2、革命的經過:

時期

大事

三級會議

1、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問題,召開三級會議

2、平民代表不滿投票表決方式,自行集會,成立國民會議

國民會議

1、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的開始

2、國民會議通過《人權宣言》的通過,保障人權及建立法治

3、廢除國王統治,處死法王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國

恐怖統治

1、路易十六死後,各國組成反法聯盟,進軍法國

2、激進派領導人羅伯斯比爾為應付外國入侵和內部叛亂,逮捕並處死有反革命嫌疑者

3、羅伯斯比爾被處死後,恐怖統治結束

督政府

1、制定新憲法,法國政府由五位領導人負責,但政府無力面對外侮威脅和國內不滿的困境

2、法國人心思變,需要一個強人領導,予年輕將領拿破崙可趁之機

3、拿破崙的崛起

(1)崛起原因:

數度擊敗反法聯軍,國內聲望極高

(2)奪取政權:

①廢除督政府,自任第一執政②稱帝:

1804年,拿破崙稱帝

(3)施政①內政:

確立法國財政、教育制度②外交:

解決宗教問題,與教宗修好

③司法:

制定《拿破崙法典》

(3)、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政治與文化

1、政治:

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

思潮

興盛原因

結果

民族主義

1、拿破崙將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向外傳播

2、拿破崙的佔領,激起佔領區人民的民族感情

1、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結合

2、歐洲各地發生反對專制統治的革命

3、中、南美洲殖民地要求獨立

自由主義

人民要求放寬成年男子選舉權、制定保護人權的法律

1、英國:

①1832年及以後的改革法案,擴大選舉權

②政府更民主而穩定,人民更為自由

2、法國:

①1830年的七月革命

1848年的二月革命

②選舉權逐漸放寬,加速社會與經濟的變革

2、文藝:

浪漫主義

(1)時間:

十九世紀前期

(2)起因:

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影響

(3)主張:

①反啟蒙運動②懷古念舊,憧憬中世紀與異國情調

③關懷人道與自由,重視社會公正、崇拜英雄④歌頌大自然

(4)代表性文學家與藝術家

國籍

文學家與藝術家

作品

英國

拜倫

詩篇

德國

歌德

《少年維特的煩惱》

德國

貝多芬

交響曲

3、科學的普及與應用

(1)生物學:

物種進化論

①提出者:

英國生物學達爾文

②內容: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③結果:

造成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猖狂

(2)醫學:

麻醉濟的發現,減少病人痛苦,增加外科手術成功的機會

單元9、近代世界史

7、民族主義的流行與帝國主義的橫行

(1)、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一比較表

統一前

日耳曼

義大利

小邦林立

中古時期,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教宗的政教衝突,造成日耳曼和義大利的分裂,小邦林立。

拿破崙占領期間

1、大幅減少小邦數目

2、激勵兩地民族主義的情緒

最大障礙

奧國、法國

領導國

普魯士

薩丁尼亞

統一基礎

1、強大的陸軍

2、領導北方各邦成立「關稅同盟」,奠定經濟統一的基礎。

1、義大利境內唯一本土王室統一的王國

2、實施憲政

名相

俾斯麥(「鐵血宰相」)

加富爾

統一過程

籌畫

1、對內:

富國強兵

2、對外:

排除奧、法勢力

三次戰爭

1、普丹戰爭

2、普奧戰爭

3、普法戰爭

1、薩奧戰爭

2、普奧戰爭

3、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完成統一

1871年普魯士國王於法國凡爾賽宮加冕,德意志帝國成立

1870年利用普法戰爭,進軍羅馬,完成統一

(2)、拉丁美洲和巴爾幹的獨立運動

1、拉丁美洲

(7)名稱由來:

殖民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民族為拉丁民族,他們使用的語言為葡萄牙語、西班牙語。

(8)歐洲人入侵前的古文明:

①墨西哥:

阿茲提克文明②、秘魯:

印加文明

(9)獨立運動

A內在政治、經濟、社會的衝突。

B外在新思潮刺激:

①美國獨立革命②法國大革命③拿破崙戰爭

C時機:

十九世紀初,趁法軍佔領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際。

D獨立:

十九世紀初,幾乎所有西屬美洲和葡萄牙屬地巴西,皆宣告獨立。

2、巴爾幹半島

(1)歷史:

民族和宗教複雜

①原住民:

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

②統治者:

信奉回教的土耳其人

(2)獨立背景

①土耳其帝國日漸衰弱

②巴爾幹戰略位置重要,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