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73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山门散文选.docx

古代山门散文选

历代山门散文选

《游山门》序

宋·沈括

宁国之西,有山蔚然独起,四壁斩绝,有佛宫栖其间,不可攀而跻①也。

其下则俨然有门闼②焉,世谓之“山门”而不名。

宣称江南山川之奥,而宁国县据其高垲,山门又其尤焉。

则其钟秉之异,不待予③言而知也。

宁国士大夫乃未有一人尝至其下,至其闾巷、市井、田野之人亦不能以一日游焉。

彼皆有以用其身而不暇外慕也为宜。

今之人必至于乖谬④龃龉⑤、材智不合于时,去无田畴、山林、百工之事以归其身,而后逶迟偃蹇⑥,肆傲于山林、水石之间。

悠然遐观,思古人而终身焉。

然于进退之决,予未能如彼其果也。

要无所用其身而寓之外物,登临而望远,激流泉之清波,翳⑦茂树之繁阴,则予将有遇焉,又为诗一篇,以记其游。

耳目之所得,吾诗能言之,必其所以游,所以得,所以乐,盖诗未尝能赋也。

注:

①跻(jì):

登,上升。

②闼(tà):

门,小门。

③予:

我。

④乖谬(缪):

违逆,背离常道。

⑤龃龉(jǔyǔ):

上下牙齿不配合,喻意见不一致。

⑥逶(威)迟偃蹇:

行动迟缓却摆出自高自大、漫不经心的样子。

喻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不思进取。

⑦翳(yì):

遮盖。

游山门记

清·施闰章

宁郡匝万山,其磥砢①而山含岈②者,往往窍为洞穴,而其环山城洞交属傍通者,莫如山门。

岩石横亘中豁,有如瓮城③,高广数丈。

其西为文脊峰,中多平野,山为郛④廓。

其前后高下,以洞名者曰朝阳、曰紫云、曰涟漪、曰枇杷、曰龙潭。

相去不一里许,朝阳者,南向爽垲,户牖三面,盖瞿硎先生披鹿裘坐石室处。

东北十余步,从怪石中侧坠下者紫云也。

杳深而明,时出云气。

自西北穿涧谷,深黑可三百步,虢虢⑤闻流泉,僧炬而导客,南出于山之尻⑥,谓涟漪者也。

左陟山椒,又陷而中虚,崖罅有枇杷树,洞以是名。

其稍远者为龙潭,大旱不涸,龙窟其中。

嘉靖间,土人竭水灌田,雷奋龙见,日为昼暝。

其水东北逕涟漪合流,汇于港口。

其余如窦、如井,多深狭不可入。

春夏水涨,灌输万窍,众山怒号,若考钟鼓。

始入门曰灵岩寺,有古木一株,人称瞿硎树。

其新辟而庵者,在腹曰“凿铁”,在背曰“竹影”,皆随山架宇,倚石为壁。

曲榭层楼,人蹈空际,而所谓凿铁者。

又一小石门中有狮子峰,倚天昂首,环顾崇岩,万壑竦叠。

余少而闻之,将老而游,春日既佳,欢兴殚洽⑦,乐其洞穴之幽,而多轩豁通朗,给我游目。

类有道而能容者,时无,瞿硎先生石室閴然,然其人遁迹,韬光不与人接。

而桓温造访物色,使伏滔作赞,温故自可哉。

千百世下求斯人之车尘马迹,又可得哉?

庚戌⑧闰二月二十一日记。

注:

①磥砢(lěiluǒ):

众多貌。

②瓮城:

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

③山含岈(hánxiā):

山深貌。

④郛(fú):

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

⑤虢虢(guó):

水流声。

⑥尻(kāo):

屁股。

此地指山脉的末端。

⑦殚洽(dānqià):

“殚见洽闻”的略语,喻见多识广。

⑧庚戌:

即清康熙九年(1670)。

建瞿硎祠记

清·汪作霖

尝上下千古,于晋元(太)和中得一人,曰瞿研先生。

先生隐者也,其行事不传,其姓氏邑里皆不传,独传其隐居宁阳之山门。

山门者何?

文脊称宁阳名胜。

奇峰千尺,支架如环。

内受田几千,人烟几百,有涟漪、朝阳、夕阳、明心、碧霞、紫云诸洞。

紫云岩石室,则先生所居。

常坐一石名“瞿硎”,故曰“瞿硎先生”也。

有瀑泉数里入岩下,此涟漪所得名。

境皆奇绝,但不得以路达外。

乃屹然一山门在腰间,高广及深均可五丈,壁削岩劖[1],凿如鬼斧,群呼“山门”。

未有名,犹先生之未尝以名传也。

先生手植一木,迄今蔚然,其枝为桃、为柜[2]、为槤[3],花各从其时。

霜既降,通树皆实如椒,本如槿。

人无识者,群呼:

“瞿树”,又从先生名树也。

故曰:

隐者尔曷[4]云,千古史传,先生既隐,大将军桓温[5]辟之亲造焉。

先生披鹿裘,坐石室,神色无忤。

温命伏滔[6]为之赞而去。

是天下事不可为,温辈不足与先生已。

先陶处士潜,赋《归去》而意见之早,不止箕颖[7]羊裘耽[8]泉石者流也,故曰可千古也。

明范侯镐[9]上其事,议祀于宁之乡贤,以先生邑里不传,只传所隐处。

一时熏德,百世景行。

邑以醇秀[10]称,皆先生功诚,此之乡贤也。

崇祀允宜,而隐处无祠,是千余载阙事。

山左马侯来为邑大夫,以丁巳九月十日,呼霖辈从山门游。

逡巡抵山麓,见门,叹奇绝,抚壁如笺、如额,有先生题咏,磨没不可读。

入寺抚瞿树,遂询先生隐处,僧指陟[11]石蹬到岭,得穷其状。

复伛偻[12]下,是云石室,甚敞。

回视来处,漏睛如园镜,适映瞿硎石。

一盘承悬滴可盥,石床可卧,剑匣不可启。

缘梯抵洞顶,悬石釜可澡。

趺坐[13]之日,诚非人间世微,先生孰有之。

久之,出天关,一石覆其下,方广数丈。

读罗隐题壁,意则尚先生似仙缘。

崖以腹行入朝阳洞,复折夕阳洞,遂上狮子石。

踞巅则云连阡陌,树锁人烟,文脊插天,山门对倚。

浩然为歌曰:

“神工辟一丘,溪山别有秋。

晋人不得有,先生独占幽。

安得起从游,心期空悠悠。

”稍下得枰[14]石,方亩。

酣饮高笑,观者谓有晋人风。

复寻涟漪洞,逼窄伛偻,戒炬以入。

忽天到岩心,广敞如大厦。

见如狮、如麟豸、如羊、如坐立童子老人及羊猪琴床诸石。

土人曰:

“皆先生物化石。

”曰:

“非也,造物者供先生玩也。

”曲入晶簾洞,观龙湫甚肃,曰:

“确乎不拔潜龙也。

”先生以之遂缘岩上。

既顿,复陟,似井中出。

更入寺,慨然倡百金新先生祠。

戊午[15]正月工成,侯复往晋主,表之曰:

“晋处士瞿硎先生神位。

”宜私议贞介,谥如纲目,与陶靖节[16]故事,然陶犹得以姓氏、诗文传也。

故曰:

“先生之隐,独堪千古。

”既为文祝之,复属霖为记,因述先生隐山门,吾侯游山门祠,记先生之巅末如此。

注:

[1]劖(chán):

凿。

[2]柜(jǔ):

即柜柳,又名杞柳,落叶丛生灌木。

[3]槤(lián):

槤树。

[4]曷(hé):

何故,为什么。

[5]桓温:

据《二十四史》记载,桓温,字元子,晋太和年间大司马。

其父桓彝曾任宣城太守。

[6]伏滔:

据《二十四史》记载,伏滔,字玄度。

有才学少知名。

大司马桓温引为参军,深加礼接,每宴集之所,必命滔同游。

[7]箕颖:

箕山与颖水。

相传唐尧时的隐士许由,住在“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后因以“箕颖”指隐居。

[8]耽:

沉溺。

[9]镐:

指明朝嘉靖年间宁国知县范镐。

[10]醇秀:

淳朴秀丽。

[11]陟(zhì):

登高。

[12]伛偻(yǔlóu):

曲身,弯腰。

[13]呋(fú)坐:

又称跏趺坐,即佛教中修禅者盘腿而坐姿。

[14]枰(píng):

棋盘。

[15]戊午:

即清康熙十七年(1678)。

[16]陶靖节:

即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自谥靖节。

游灵岩诸洞记

清·陈养元

混沌凿而山门开,寺东第二洞也。

初入,精气簇簇,冰柱从乳窍迸出。

两壁字迹皆重藓蔽灭,可辩者,明祭酒①屠枰石②“仙苔古壁”四字、“佛座灵岩”四字、太守罗近溪③“灵光”二字耳。

过洞门百步,老树矗天,藤萝束其半,严冬红颗缀木。

老僧天池曰:

“此瞿树也。

”三木合抱,晋瞿硎手植,经二千年矣。

入寺少憇,北上紫云洞,豁然如屋。

因岩梯之,有石浴。

锅大可炊数人饭,锅傍石缝深且黑。

右一门出,历小碧天,势滑履石者,选锐以手串接谷中作猿猱相攫。

下至西,蹈平地,望朝阳岩,门在空际。

拂棘而上,日影含半山,西北一小门,见文脊峰苍翠可掬。

南一门勒④“洞天峰月”,侦之,亦枰石笔。

不数步,至夕阳岩矣,时反照入,石乳垒垒⑤。

一窍曲,侧足可通峰顶,从游者畏缩而止。

去洞溪水有声,入灵岩西南峰壁下一石罅,杳然不见水。

小立东望,怪石骇异。

中一大岩,蹲于山之腰,头微侧,名狮子峰。

从寺西道入,道两旁危石似古楼阁倾圮⑥之状。

觅径经狮子峰下,坦地亩余,有石台突兀可四望。

余曰:

“此宜一亭”。

老僧曰:

“昔日凿铁庵故址也,废久。

”西即旧小山门,寻得之。

门内石叶铁立似凿,一残碣竖草中曰:

“黄山溪桥碑”。

日没,入寺宿。

晨起,至山门右壁下,小穴窥之甚黑,名碧云洞,不得进,如空谷。

闻一隐士,访之,杜门不纳。

东出环小市桥,至涟漪洞,石斑骈⑦,横溪中,名蟠龙石。

攀石而上,水弥满,又大怪石塞其门,傍有隙,水声堕空岩,如微磬音。

僧曰:

“是山后石罅泻出也”。

复环山一里,洞门斜向,滴泉石上成坑,如碗圆。

水清碧,荇藻翠,如中三,洞深者神龙所踞。

僧曰:

“三岁前,白日去矣”。

宋景祐⑧人勒云:

“洞门山日晖,石骨水同冷。

宁知千尺龙,独抱空潭影”。

又周良寅咏:

“紫府行可到,清溪深不通。

何当控双鲤,直入水仙宫”。

所谓水仙洞也。

僧倦回山门,鼓之竟游。

僧曰:

“惟明心较诸洞近”。

命小僧携炬,从寺前乱石中登山至半空。

东一穴仅尺,不可入。

一穴向南,瞰之深暗,稍定微明。

去洞地丈余,仄而凹。

二人提小灯先下,又次第下,余以数人持足最后下。

燃炬,左一罅破极石根,水声汩汩于下。

僧曰:

“止”。

余曰:

“见水止”。

火引前进,又下丈余,洞愈阔。

仰首窥顶,如晦夜云天,惨惨阴黑。

左带流水,右石壁撑柱数丈。

循壁东引入,有光从山半一尺穴入。

又下二丈余,顶高数十丈,恍惚乍辨。

中一石叶垂下,左窥见天,右窥不见。

冷风刺入,火半明灭似青磷,同游肉骨战栗,噤不得语。

又前进,水反在其上,从斜溜至洞底。

东窥之,日光一线入,即山外涟漪洞也。

以怪石塞洞门,寻故穴出,始从半空登山顶,望灵岩四周皆斗奇造险。

僧曰:

“是生都会当为洞天第一”。

余曰:

“不然,巢许不山林不全其直矣,远而穷谷是灵岩之真也”。

庚寅⑨十月二十六日记。

注:

①祭酒:

明朝学官称号,如“国子监祭酒”。

②屠枰石:

又名屠羲英,曾任浙中督学,持法严。

③罗近溪:

即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

江西南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先知太湖县,擢刑部主事,后任宁国知府。

明代理学家,著有《近溪子文集》。

④勒:

刻。

⑤垒垒:

一堆一堆地丛列着。

⑥倾圮(pǐ):

倾斜倒塌。

⑦骈(piǎn):

两物并列成双。

⑧景祐:

宋仁宗景祐年(1034—1037)。

⑨庚寅:

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文脊记

清·鲍明发

宁,山国也。

其雄峙西北者文脊山,广袤[1]数十里,接壤宣宁,巍然凌霄汉。

极顶名“望天台”,万仞之巅,坦若平地,可三四十亩。

中有水池,池有芦苇。

山多云雾之气,糹因缊蒙翳[2],白昼亦不能远眺。

草木丛蔚,虎、豹、鹿、豕[3],封狐[4]、蝮蛇皆巢穴之,故人迹希至。

游其下者,近瞻远瞩,无美不备,即一丘一壑宛如仙界。

下有潭,石泉渊泓,龙实潜之,天大旱,祈祷者取水于此潭。

上有寺,山深土腴,产佳茗[5],岁采数百斛[6]。

多榧,岁收其实,亦数斛。

以故梵室独称饶裕。

外为蒋家山、杨家岭、方家冲、屠村岸,鱼沟、鱼塘数处,亦岁获茗利,视[7]龙潭少逊。

西自九天岭下有华阳。

华阳者,古蜀国号,此亦云然,以物产丰美如川蜀也。

民所利赖木杉最多,茗次之,棕又次之。

隙地多树楮,取其皮制纸甚绵密,岁有额解入京师充御用。

北之连岗复岭为柏枧,其陬[8]有仙台,昔传二仙人弈台上,樵者见之,剚[9]斧于树,袖观其傍,局终仙去,索斧已没于树中矣。

台畔有茗,香味之佳与龙潭埒[10]。

沿溪而出,林壑可玩。

明郡守罗公近溪爱其山水,临寺品题,颜及飞桥与道旁奇石,书法俱遒健可摹。

最奇玩者,莫若山门。

山门,文脊之东境,晋瞿硎先生隐处也。

两山联属,洞然中空。

壁上有罗公题字,年久苔蚀,笔势如新。

门以内曰“灵岩寺”,熙宁[11]间,闽僧显琼筑庵于此,后渐弘丽,称名刹焉。

寺左为瞿硎祠,邑侯马公光移南岩之凿铁庵改建于此,以俎[12]先生者也。

寺前巨木,同本异叶,人不识其树,因从先生号,目之为“瞿树”。

右百步许,为碧云洞,瞿硎石室也。

顶石旋结,状若螺纹,上有丹鼎,可梯壁而登之。

溽暑[13]入其中,肌骨皆冰。

又右为紫云洞,又右为朝阳洞,游者尝携酒榼[14]列坐赋诗对。

此为涟漪洞,众壑奔注其中,潜流石下,洞口稍厄塞,入窦[15]而进,约容百人。

顶石之下平如墁[16],四垂土膏、石汁,错落凝结。

中有深潭,潭侧秉烛扪石以行,逶迤而出则又旷然异境矣。

南去半里为花园洞,清流漾波从洞中流出,名“龙渊”。

自外溯流而入有三坎。

顺治辛丑苦旱,有袁姓者引洞水溉田。

以桔槹层次而进至第三坎,水中若有物动,急趋归,云雨随至矣!

盖洞之可名者,皆天造地设,非假斧凿筑砌而成。

至于岗陵磊落,无山不石,灵气窍空,无石不洞。

岩穴之美,不可端倪[17],虽老其土者,亦不能悉数而志。

注:

[1]袤(mào):

南北距离的长度。

[2]翳(yì):

遮盖。

[3]豕(shǐ):

猪,这里指野猪。

[4]封狐:

亦作“丰狐”,大狐。

[5]茗(míng):

茶。

[6]斛(hú):

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又以五斗为斛。

[7]视:

这里意为“比照”。

[8]陬(zōu):

隅,角落。

[9]剚(zì):

刺入,插入。

[10]埒(liè):

同等。

[11]熙宁:

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

[12]俎(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这里指祭祀。

[13]溽(rù)暑:

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

[14]榼(kē):

古时盛酒的器皿。

[15]窦(dòu):

孔,洞。

[16]墁(màn):

用砖或石块铺的地面。

[17]端倪:

捉摸,推究。

瞿硎先生论

清·鲍明发

瞿硎先生,隐士之高者也。

当晋之时,治乱安危岂待智者而后知哉?

桓温擅柄,失王猛于苻坚,其余才略之士,温皆罗致之以为心膂①,而又欲得先生以为己用。

温之处心积虑,直莽操之续耳。

特天未欲绝晋,故卒使温有枋头之败②。

夺其气杀其势,消阻其跋扈之雄心。

而穆哀③犹得保其宗社,不至顿亡。

温岂真能终守臣节也哉?

设使安石不相,淝水无功,晋之天下在温反掌间矣。

温之不臣,先生固稔④知之而不肯为之用,故甘心肥遁⑤而置理乱于不闻,盖与洗耳、沈渊者异矣。

其姓氏不传,里居不传,出处之始末不传,并其言语文字亦不传,独舆志载其隐文脊山下。

桓温造访,披鹿裘,坐石室,神色无忤,温乃命伏滔作赞而去,即其赞之云何,今罕有传之者也。

夫以温之威名震主、权势倾朝而不惮枉驾先生,则先生之所养必有出于郗超、王珣⑥之上者。

夫古之人传其所传,并传其所不传,传其所传异矣,传其所不传又异矣。

而先生之所以异于诸隐士者,正以其无所传也。

有所传始有所名,有所名则有所矫,有所矫则必至己甚而不近情。

先生之于温,不拒之以辞色之严决,而应之以平淡从容,不绝之以逾垣闭门之孤介⑦,而接之如朋友昆弟。

故权臣不能强起而阴使,其退而自思,知天下之士尚有不我与者,则异志未可逞也。

于是顾忌名义而俯首北面于衰朝,则晋之不遽亡于温者,未必非先生力也。

后有处士陶渊明者,见晋宋之际,国将有事,弃职归田,诗酒自娱,清风高洁,炳然千古,岂非闻先生之风而后先辉映者乎。

渊明有史集之传,而先生无一字之遗,垂示后世此身之既隐焉,用文之之意也。

孔子称泰伯⑧至德在民之无称,盖惟无称所以愈可称也。

先生与渊明同趋,而不若渊明之藉藉人口,则先生之隐,视渊明而又异矣!

故曰隐士之高者也。

说者不能推深探微,谬以先生为方外士,岂知人论世者哉!

注:

①膂(lǔ):

脊梁骨。

②枋头之败:

指晋太和四年,桓温率众北伐慕容日韦,遇大旱,军粮运输跟不上,战败,死三万人。

桓温一直为此感到羞愧。

③穆哀:

指桓温所处时代,东晋的穆帝和哀帝。

④稔(rěn):

熟悉。

⑤肥遁:

退隐,隐逸。

⑥郗超、王珣:

均为桓温手下的参军东晋大臣。

为桓温所钦佩和重用。

⑦孤介:

谓操守严谨,不肯同流合污。

⑧泰伯:

即太伯,周代吴国的始祖,周太王的长子。

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欲,断发文身,建立吴国。

山门图记

清·周赟

黄山七十二峰,突兀天表,出没云雾,为皖省名山,以雄伟胜者也。

山门七十二洞,夐①绝人寰,吞吐烟月,以清奇胜者也。

二山之胜,各臻其极,而山门之名则不及黄山。

其山在宁国西北境内,中有石门,中复平旷,环绕如城。

以其高耸而秀特者,言之则曰“文脊峰”,以其悬突而玲珑者,言之则曰“灵岩”,以其深邃宽宏高明而爽垲②者,言之则曰“瞿硎石室”,皆由山以入,故以山门得名。

山门七十二洞最名者六洞,犹黄山七十二峰最名者三十六峰也。

六洞之名:

朝阳、夕阳、紫云、碧云、涟漪、明心。

何法盛《晋中兴书》云:

瞿硎先生隐宣城文脊山,桓温访焉,先生披鹿裘、坐石室即此(晋宁国属宣城郡),而传者所指不一,施愚山《游山门记》以为即朝阳洞,鲍明发《文脊峰记》以为碧云洞,汪作霖《瞿硎祠记》又以为紫云洞。

要之六洞,唯涟漪水窟不可栖息,其余无论五洞,即七十二洞,凡人迹所至者皆先生所尝寄傲,即皆可谓之瞿硎石室也。

山外之人既有门以入,山中之水不可无门以出,而山近侧复有水门,要可概之以山门。

然则七十二洞无一非石,此其所以胜于黄山也!

而其石之呈巧献技,以散见于诸洞之内,外者则有龙、虎、狮、象以及钟、鼓、床、灶、棋枰、剑匣、盂盘、浴池之属,皆形色各肖。

有大方石曰瞿硎石,先生尝坐卧其上,因以其号。

有古树同本异枝,递花齐实,先生所手植,莫知其名,谓之“瞿树”。

人以石得名,而树又以人得姓焉。

夫山门之高大虽不及黄山,其间仙居灵迹,恢奇玮丽,变化万状,诚造物之淫巧、神工之绝技惟特黄山所无。

即天下名山三百六十、七十二洞天福地,览之方舆,搜之图箓③,如宁国山门者,耳所传闻,目所未睹。

彼桓温者亦何幸而获至此哉!

虽然黄山延及数郡,古来游踪日盛,为天下名山。

山门限于一邑,又不幸而晦之崎岖险阴萧条寂寞之宁。

盖自桓司马后,石门无恙,数千年来如斯人之车辙马迹焉。

山有门而遂以门名之,固无名之名耳。

乃吾观天下之以门名山者多矣!

如蜀之剑门、汉之荆门类,皆两山对峙,各不相属,强谓之门而己。

即有如门者,亦低少不足齿。

数山门上下左右一石天成,高及深广均可五丈,车马旌旆④可过,真山门也!

然则无名之名乃真名耳。

诚知无名之名为真名,此千载逃名之士所由不隐黄山而隐山门也。

然则山门又岂屑与黄山争名哉!

注:

①夐(xiòng):

远,辽阔。

②爽垲(kái):

地势高而土质干燥。

③箓(lù):

簿籍。

④旌旆(pèi):

旌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