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15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docx

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学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采用列表的方法,识记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以及精耕细作的突出成就。

2.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体会其基本特点以及影响。

3.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农业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

(1)概况

耕作工具

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

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

农作物

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影响

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预习评价】

1.(判断)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主要生产工具。

(×)

2.(思考)“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耕作方式?

提示 刀耕火种。

知识点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

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

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时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预习评价】

1.(判断)铁犁牛耕始终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2.(判断)曹魏时期改制的翻车仅仅是一种灌溉工具。

(×)

3.(思考)曲辕犁创制于唐朝,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非常缓慢。

知识点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组织形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2)生产目的:

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评价

(1)积极作用: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

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预习评价】

1.(判断)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

2.(判断)“自给自足”中的“足”指的是富足。

(×)

3.(思考)《汉书·食货志》记载: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造成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自然灾害,政府的苛捐杂税等。

【图画巧记】汉代画像砖农事图

 

【历史纵横】(教材第4页)材料说明: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畜养业很早就出现了,饲养的家畜以狗、猪、鸡和水牛为主。

【误区警示】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上大规模使用,冶铸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

【图示巧记】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误区警示】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

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易错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警示】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图解历史】古代农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关系

主题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史料探究]

1.刀耕火种

史料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①。

——《广东新语》

注:

①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落后。

思考 史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提示 方式:

刀耕火种;实质问题:

生产方式极端落后。

2.石器锄耕

史料 

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①。

——《周易·系辞下》

注:

①反映了神农氏的贡献。

思考 图片和史料反映了当时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有何意义?

提示 耕作方式:

“耜耕”;意义: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铁犁牛耕

史料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①。

——《淮南子·主术训》

注:

①反映了对耕牛的控制,这使孩童也能牵牛耕作,节省了人力。

思考 史料反映了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意义?

提示 变化:

牛耕出现和推广;意义:

利用畜力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拓展延伸]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名家论史]铁犁的作用

观点: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

——恩格斯

导读:

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人类的心血,显现了他们的智慧,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题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史料探究]

1.小农经济的形成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①及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共同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

——《中国古代史》

注:

①指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②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指小农经济形成。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提示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

——白居易《朱陈村》

注:

①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不同。

②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思考 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 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的地位及影响

史料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①,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②。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注:

①说明小农经济关乎封建统治的稳定。

②说明古代统治阶级尤其注重小农经济的发展。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封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改朝换代使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

[史论形成]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

1.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稳定性和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脆弱性:

遇到天灾人祸、战乱、苛政,容易破产。

(4)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其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名家论史]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观点:

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

困境》

导读: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与否决定了封建统治是否稳定。

一、学思之窗(教材P7)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 

(1)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提示 

(1)利弊得失和影响:

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经验教训:

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二是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

                  

1.(2017·长春高一检测)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D.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具备

解析 从材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不分”看出此时农作物种类丰富。

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选D。

答案 D

2.(2016·北京学业水平)据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

解析 材料中“江东之田器”指的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曲辕犁的使用,故选C项。

答案 C

3.(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

解析 代田法能有效的利用地力,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项。

答案 D

4.(2017·四川学业水平)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

解析 材料中关键信息“成都平原”看出是都江堰,故选A项。

答案 A

5.(2016·新疆学业水平)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解析 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D项。

答案 D

6.(2016·贵州学业水平)《墨子》中记载“农夫早出暮归,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

C.商品经济D.小农经济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符合要求的是小农经济,故选D项。

答案 D

7.(2017·武汉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解析 把握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是小农经济,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

答案 

(1)小农经济。

春秋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关于他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古代农业,据此推测神农氏大约生活于(  )

A.五六千年前

B.七八千年前

C.六七千年前

D.八九千年前

解析 “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联系所学,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相当发达,故本题答案为B项。

答案 B

2.《吕氏春秋·重己》记载:

“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

”这证明(  )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战国”“牛鼻环”“听任”,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已经开始采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牛被杀死祭祀,故B项错误;牛的饲养水平和牛与人的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 A

3.《礼记·月令》载:

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解析 “独立发展”是指农业脱离畜牧业等生产部门形成单独的生产部门,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农牧结合”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右图所示装置最早发明于(  )

A.战国

B.汉代

C.隋唐

D.宋朝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筒车,出现于唐朝,故C项正确。

答案 C

5.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

解析 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答案 B

6.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这说明小农经济(  )

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

解析 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可知,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食,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

答案 C

7.俗语“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材料说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8.《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

“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

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 “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试诸壤土”。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臧(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依据材料二,请分析小农经济下农民的处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及评价。

(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答案。

(2)问,应结合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2)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农民常因水旱灾害和暴政而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