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029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docx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批准号1205SS08023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课题名称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喜珍

 

负责人所在单位大连大学

 

填表日期2009年9月

 

课题主要参加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陈喜珍

1957.8

教授

研究生

硕士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闫苍松

1978.7

讲师

研究生

博士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王文成

1963.9

副教授

研究生

硕士

大连医科大学体教部

黄鹏涛

1965.4

副教授

研究生

硕士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张立军

1972.5

讲师

研究生

硕士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花勇民

1973.6

副教授

研究生

博士

北京体育大学

李伟

1968.7

副教授

研究生

博士

北京体育大学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全民健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类全民建设小康的民心工程。

在全民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工程中,“保障”应单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特点。

全民健身个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障体系作后盾,而保障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支援、群众的积极配合。

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资金、人才、普及性等几个方面,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覆盖面较窄、科学性不高等特点。

新的历史时期,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也显示出重大作用。

现阶段场地设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要;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平衡,而且法制建设、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相对薄弱;全民健身的保障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推进和规范。

这些都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出台一些有关保障方面的措施,来保障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对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工程要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首先要根据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群众的需求,创建相应的保障措施,采取“培养新的体育组织”的保障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工程中坚持的“亲民、便民、利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的“人性化”要求等等,都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作用的集中表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体质的全民健身领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健康作为现代人追求的主流趋向已成为人们期盼和理想中的重要目标。

“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1],“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保障体系”[2],“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3]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进行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同时还是当前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使然。

根据文献检索和整理分析,目前国内关于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还为数不多,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还处于碎片化和断裂阶段,亟需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层次,深化研究深度,进行研究创新。

因此,系统探索我国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机制既有研究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紧迫性。

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又极具现实应用价值。

2课题应用理论——和谐社会理论

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三大理论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

这一理论把人类的五种社会形态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类,明确指出只有在非对抗性社会形态里才有实现和谐的可能,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二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

用这个观点去认识和谐社会建设,就要重视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不能激化矛盾,在化解矛盾中就得社会和谐。

三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科学论断,把我们队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造了前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的和谐状态,有赖于和谐的结构,其中,利益结构的和谐是其本质,而利益对称是“和谐利益结构”的总特征。

近年来不断加剧的利益不对称现象,业已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倾向,引起执政党和民众的强烈关注。

当务之急,是努力实现社会利益的对称,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

一、充分把握和正确驾驭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及其利益驱动,努力实现社会利益的对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人类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力量对称以及对权力资源的平等分配,是实现社会利益对称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转型的长期过程中,体制转变始终是一个充满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过程。

实践表明,将利益置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地位,是每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都必然经历的步骤,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都会基于自身利益来考虑问题和制定策略,因为他们对改革所持的态度都出于一个理由,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制度的变迁不应该单纯取决于具有决策权力的领导集团的偏好(注意力),而必须成为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公共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经过公众选择的制度,才有利于丢社会不公平的分配进行有效的调整,进而使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得到公平的反映。

三、把握和谐社会利益的对称的三大层面,在劳动报酬、交换双方和宏观共享的利益对称上构建和谐的利益格局。

宏观共享,克服两极分化自发倾向的共生对称,这是人类共生性质的要求,也是人类利益共享的保障。

和谐社会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全面健身的角度而言,健身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以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为导向,改革现行体育管理体制,探索新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面临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政府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一直未摆脱按计划经济办事和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如何在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思想指导下,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公民的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彻底跳出就体育论体育和简单武断的行业局限是体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3文献综述

3.1概念界定与系统构架

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探讨和系统架构中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4]。

这种观点把全民健身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一个部分称之为“体育服务体系或直接服务体系”,另一部分称之为“体育保障体系或间接服务体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未来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应当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

是以组织管理、物质保障、体育活动三大关键环节为基本构架,以若干保证、支撑系统构成的一个可满足多元需求,服务与管理并重、结构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有效的开放的系统;是一个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亨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是一个组织管理科学规范,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5]。

显然,这种观点认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也是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和自适应性系统。

因此本研究定义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

广义地来看,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从服务与保障的功能角度出发,突出了“服务保障”的涵义,即全民健身体系最终要落在“服务保障”上,也就是全民健身保障体系[6],“全民健身体系”和“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在体育服务方面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基本任务就是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体育生活方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其基本特征是它的全面性、系统化、多元化、服务性、保障性和平民化,而服务性和保障性是其核心。

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公益性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这个体系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保障法定的公民的体育权益切实得以实现;保障政府承担的体育责任切实得到落实;保障基本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切实得到改善;保障全民族健康素质切实得到明显提高。

体育保障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和10个要素。

一是体育知识与指导系统。

它为体育参与者和体育组织提供体育科学知识支撑和宏观发展指导。

避免迷失方向、多走弯路。

避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这个子系统包括两个要素:

①体育科学知识;②发展战略和规划。

二是体育条件支持系统。

它为体育服务系统提供直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撑。

没有这个子系统的支持,体育保障体系就无法构建。

这个子系统包括4个要素:

①体育资金投入;②体育宣传舆论;③体育科技教育;④体育法律法规。

三是体育组织管理系统。

它为全民健身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

没有这个子系统,全民健身体系就无法运转,即使运转起来,也会容易出现较大的失误,也是低效率的。

这个子系统包括4个要素:

①体育行政机构;②体育社会团体;③国民体质监测;④体育工作评估。

3.2对全民健身工程保障现状的研究

目前在全民健身领域中,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健身意识增强,健身参与率提高,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增加,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已初见层次化格局,但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7]。

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务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8],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此,国家提出全民健身服务要做到:

青少年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同时要抓住三个重点环节——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抓身边组织。

学术界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总目标为:

最广泛地开展社区的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体育保障体系,开创利国、利民事业的新局面和努力实现体育人口逐年增加,居民体质明显增强,健身环境较大改善,锻炼时间和体育消费增加以及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组织五个建设目标[9]。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也呈现出由计划经济下的职工体育单一模式向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健身服务模式共存的演变态势。

3.2.1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70年代世界大众体育热潮中一个较为注目的分支,也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的国家政策下全民体育健身的重要模式,其发展经历了初创期、徘徊期、低谷期、发展与提高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的变革期五个历史阶段[10]。

职工体育是企事业通过制度性的手段,如广播操、工间操、劳卫制、职工七项达标制度、职工体育制度和基层体协制度等将公共产品提供给个人的,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作用。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职工体育作为福利事业之一被剥离出体制外,这一变化冲击了中国特有的单位制职工体育体系,职工体育活动发生了时空转移,最明显的变化是,职工体育正在走向公共领域,并呈现出向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集散地、体育娱乐中心发展的趋势[11]。

职工体育的变革首先表现出了运行机制非指令化、活动内容多样化、活动形式小型化和经常化、组织体系网络化以及经费来源多元化的趋势[12]。

而日本职工健康活动的运营与我国职工体育有明显的不同,日本职工健康活动存在以“健康管理中心”牵头和以“人事部和健康保险工会”联合牵头两种主要形态,是通过“医疗治病”和“体育强身”,在增进职工健康的同一目标下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助、互补、互动的完整系统。

[13]

3.2.2单位体育

单位体育是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体育[14]。

单位体育与原来职工体育相比,活动的开展更加自主化,单位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组织体育活动,员工参与体育活动明显带有自觉性特征,员工的主体意识增强。

“单位”绝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一个以实现社会整合和扩充社会资源为总目的的制度化组织形式,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连接点。

对于国家而言,单位是中国政治体系最坚实的支撑者和巩固者;对于个人而言,单位又是个人社会化及其价值实现的唯一通道[15]。

我国的单位体育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期职工体育的样子,也存在着职工体育的种种弊端,因此,单位制的体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逐步衰落。

3.2.3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继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形态。

自1994年起很多学者通过对国外社区理论的研究,展开对我国社区和社区体育的研究,研究的范围从社区体育的概念到社区体育的构成、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特征以及服务现状、发展趋势等等。

研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说明社区体育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领域之一。

其主要的研究领域为:

根据社区的定义和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社区体育可为由六要素构成的一个体系,即:

指导者、参与者、场地、设施、社区成员的余暇时间、社区体育活动费用,而且这个体系具有鲜明的网络性和层次性特征[16];社区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在于其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17]。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

街道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关键层次;全民健身系统健身模式的组成要素为:

参加健身的国民、身体状况评定、健身方法和运动处方、指导健身的体育指导员、运动场地器材及运动时间[18]。

我国城市社区健身组织的建立、健身设施以及宣传教育、健身指导、竞赛活动、体质测定,大多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实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健身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逐渐实现全民健身活动角色由政府计划向社会自控的转换,今后一段时期内构建社区体育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建身边场地、抓身边组织、搞身边活动。

城市社区概括为四种类型:

一是旧城区的旧居住地带(称之为传统社区);二是以单位社区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居住地带(称之为单位社区);三是新居住地带(称之为综合社区);四是城乡结合部与都市里的村庄(称之为城乡结合社区与边缘社区)。

研究发现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追求仍然是生物性价值第一、心理价值第二、社会性价值第三的传统排序,城市社区的体育服务还不能满足需求[19]。

3.2.4俱乐部

俱乐部是国外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几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不仅是大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脚点,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

经营型俱乐部将体育作为一种产业,通过合理的经营创收,能够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俱乐部存在在宏观管理上政策法规滞后,经营者素质不高,项目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等问题。

[20]

3.2.5其他研究概况

在全民健身体育保障服务的形式中,还存在有结合型的体育健身保障服务。

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以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共保障体系模式的转换为切入点,分析大学体育公共保障体系的构建内涵,提出高校体育公共保障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及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明确了提高体育师资保障意识与加强服务内涵是高校体育融入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

[21]

此外,农村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保障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是制约全民健身保障服务发展的瓶颈。

农民体育健身的服务不仅仅要涉及到体制改革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

[22]因此,要改变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格局,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如特色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和体育旅游[23]。

3.3对全民健身保障质量的研究

目前对健身保障质量的研究主要是从体育服务业的质量管理角度入手。

有学者对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等一系列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体育服务产品质量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ISO9000国际标准在体育服务业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体育服务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服务,达到提高组织整体业绩的目标[24]。

近儿年来我国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发展迅速,但仅仅表现在总体数量和增长速度上,教练员素质、环境、健身项目的设置是体育健身保障质量构成的关键因素。

影响体育服务质量的因素有:

体育服务人员因素、方法因素、设备设施与环境因素。

可以通过控制消费者期望与经营管理者认知间的差距、控制经营管理者的认知与服务质量标准的差距、控制服务质量标准与实际传递服务的差距、控制实际传递服务与消费者感受的差距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体育服务组织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育产业服务组织普遍采用了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我国在各体育服务组织的经营过程中,尚未充分意识到科学规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该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经营管理程序依然是原始落后的经验组合,没有运用国际规范的程序或标准来经营和管理。

综上所述,有关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众多的层次和领域,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实践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先导的作用。

现有研究成果在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化、深度、基本框架设计等方面还略显薄弱,难以构成完整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部分研究成果已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体育健身实践的需要。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的理论性研究,以挖掘研究深度,拓展研究广度,实现研究成果的理论升华和创新,为完善我国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奉献微薄之力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

 

4研究方法

4.1文献资料法

通过数据库、INTERNET检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整理有关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研究资料。

文献来源主要有体育各类学术核心期刊、其他学科学术期刊(社会学、哲学等)、有关学术专著;对社会体育或群众体育的相关条例、规章、会议纪要,以及尚未发表的各类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和就地翻阅。

4.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取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北京、浙江、上海等14个省市各发放《全民健身工程保障体系调查问卷》500份,合计7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7份,有效回收率94.1%。

调查对象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0.94岁。

其中男性3247人,占总人数49.3%;女性3340人,占总人数50.7%。

样本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不同职业的样本分布

职业

公务员

科教文卫

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职员

工人

个体

退休

无业

其他

人数

382

514

375

646

1219

1080

487

1093

468

323

比例%

5.8

7.8

5.7

9.8

18.5

16.4

7.4

16.6

7.1

4.9

表2不同教育程度的样本分布

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

人数

178

1278

2193

1218

1634

86

比例%

2.7

19.4

33.3

18.5

24.8

1.3

4.3专家访谈法

采用结构式访问和非结构式访问相结合的方式,以对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为重点,分别对国家体育总局和30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行业体协和教育部门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共访问调查45人次。

结构式访问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0%。

4.4比较分析法

是对同类事物各个侧面、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其相似点和差异点,从而判断其优劣的一种逻辑方法。

本研究正是遵循比较分析的基本要求,进行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而揭示问题的实质。

4.5案例分析法

选择典型的健身保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引起人们对保障的认识,进而证明保障体系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4.6系统分析法

系统论既是研究复杂事物内在规律的有效工具,又是考察客观世界变动发展内在机制的

科学思想。

系统分析方法要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

4.7数理统计法

一门学科是否采用数学是这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

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

研究综合运用了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力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理分析阐述和支持观点。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城市全民健身参与情况调查结果评价与分析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

从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情况来看,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参与健身活动,这与女性更多的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与形美,热衷身体瘦身塑形有很大关系。

调查结果也和德国体育企业的主要顾客群体中女性占了大多数情况一致。

同时,己婚人士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情况也高于未婚人士。

在己婚人士中很多是己经退休或工作较清闲的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同时,他们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对于健康也更加的关注,这使得他们参加健身的时间和次数大大高于单身的年轻人。

这与全民健身市场保障体系的影响因素中的可利用时间越多则越乐于参与健身活动的观点表现出了一致性(参见表3)。

表3调查对象对全民健身市场参与情况调查结果

类别

性别

年龄

学历

行业

P

P

LSD

P

LSD

P

LSD

余暇时间

0.106

0.002**

1>23

0.000**

2>13

0.000**

2>13

日健身时间

0.525

0.000**

1<23

0.000**

1>23

0.507

周健身次数

0.021*

0.000**

1<23

0.000**

1.23

0.000**

1>23

在对现有健身场馆的满足程度地调查中,收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