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847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docx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历史脉络

1、新石器时代:

(1)时间段:

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公元前5000年)

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龙山文化时期(公园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2)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2、传说时代:

(1)三皇五帝

(2)敬授民时

3、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1)夏:

①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五百年。

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尚忠,“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②夏代,观察星象物候

(2)商:

“尊神”、“事鬼”。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3)西周:

①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②分封制(含义、特点和意义)③重视农业

(4)春秋、战国:

1 百家争鸣

2 儒家:

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3 道家:

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

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4 法家: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楚国、秦国的吴起、商鞅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5 墨家:

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贤”“节用”“非乐”等。

6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

7 名家:

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5)商代流行灰陶和白陶,白陶代表了商代制陶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铁器已普遍使用。

(6)商周,开始使用货币,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春秋,各国都城设置市场。

战国,商业都市崛起。

(7)战国时期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北宋末年,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

宋代阿拉伯人学会使用指南针。

(8)宗法制:

周代,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东周以后,分封制瓦解,完整的宗法制体系崩溃。

(特点、影响见第四章课件)

(9)周代:

世卿世禄制

(10)商朝的《汤刑》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

(11)春秋末年,郑国子产铸的《刑书》,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12)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3)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诗经•大雅•蒸民》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最早表述。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

(14)“天人之分”:

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

(15)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三基德”或“三母德”:

仁、义、礼。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6)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有“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

(17)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这种诗体最有名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

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18)商代有巫舞和乐舞之分。

4、秦:

①君主专制制度: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影响、特点见第四章课件)

5、两汉:

1 汉武帝:

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2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3 郡县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4 中央集权制:

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称“外朝官”,皇帝的亲近侍从则称“内朝官”。

5 官员选拔:

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三科最显著。

(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晁错、董仲舒、公孙宏)

6 重农主义:

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小农的黄金时代:

文景之治)

7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汉武帝“独尊儒术”

8 农书流通系统:

汉·氾胜之《氾胜之书》、汉·崔寔shí《四民月令》

9 西汉出现,中国古代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10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

(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

公元8世纪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

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

公元16世纪,欧洲人才普遍用纸。

11 汉高祖刘邦在立国之初发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

12 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考试方式。

13 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

14 佛教东汉汉明帝正式传入中国。

15 “三纲”:

最早见于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董仲舒还提出了所谓“五常之道”。

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

16 汉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

汉乐府民歌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起来的,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之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

17 东汉时期,绘画艺术已从专业画工发展到文人士大夫中间。

6、魏晋南北朝:

1 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2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汉化”和“胡化”;南方经济区出现;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3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4 永嘉之乱

5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

玄学(山水诗、山水画)

6 长江中下游地区(即一般所谓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

7 范缜《神灭论》

8 民族大融合

9 农书流通系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0 北魏全盛,洛阳宣阳门外设“四夷馆”,接待外国客商。

11 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药学专书

12 古代经典医学著作:

西晋王叔和《脉经》

1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学第一部

14 曹魏:

“九品中正制”。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优舞”为主;北方民族以“武舞”、“胡舞”为主。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美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国东吴曹不兴享有“佛画之祖”的美誉。

东晋的顾凯之提出了系统的人物画论,明确阐述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创作规律,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代表着当时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7、隋唐宋:

(1)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统称尚书,各司其职。

.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为制科和常科两类。

(3)“两税法”:

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两税法的作用:

两税法的实施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

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两税法的实施从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富人和穷人的负担,从而促使唐宋之际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4)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

(5)唐代前期陶瓷制造业中心在北方,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

(6)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7)以温州为发祥地的南戏与杂剧南北相应。

(8)“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9)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三个高潮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10)古文运动:

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

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11)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1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13)理学:

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

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

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14)南宋,南方稻麦两熟制,农书大量出现

(15)农耕知识系统:

唐《耒耜经》和《四时纂要》。

宋代以来的历代方志。

(16)农书流通系统:

唐·陆龟蒙《耒耜经》。

宋·陈敷《农书》

(17)唐代,出现专卖店

(18)宋代《洗冤录》,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19)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

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入日本,公元14~15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欧洲。

(20)唐朝发明火药。

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

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

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

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

(21)隋炀帝:

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这个具体内容看第四章课件)

(22)“天人交胜”:

刘禹锡《天论》

(23)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

(24)词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25)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无论是舞蹈的种类还是舞蹈的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的。

其中以健舞(安禄山《胡旋》)、软舞《绿腰》最为盛行。

其中最著名的是《霓羽裳衣舞》

(26)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的时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人画发展的前奏。

(27)宋代是鼎盛时期。

出现风俗画,属于现实主义的院体画风。

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8)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走向全面昌盛。

宋代以后,开始向精美化的方向发展,风格上趋于秀丽绚烂,结构形式上更加精巧。

(29)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

 

8、元明清:

(1)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①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予以分别对待;元朝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在北方的生产的恢复;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②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最著名的是马克波罗,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马可波罗因此被任命为扬州官员。

交流不是单向的,道教领袖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

(2)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①东西方的相遇—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

利玛窦: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徐光启:

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中国的养蚕技术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

②明清两朝立国观念: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设立锦衣卫、内阁班子。

清朝一切大权归军机处。

(3)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

①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②摊丁入亩:

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③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政治上腐败导致的经济上的以权谋私。

在一个重农国家里,商人及其他自由经济的业主要想发展,不打通官吏的关节是不行的。

明清两代官员为大贪污犯的如过江之鯽,民间的富庶甚至引起皇帝的垂涎。

由于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加之政府自身的腐败,使中国失去了一个与西方竞强的时机,这都是造成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3)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

①儒户:

元朝社会阶层出现的新名目。

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同等级。

据说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②乾嘉学派: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

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③元朝文人发展出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4)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

王阳明的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及与“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

(5)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三先生指王夫之(《船山遗书》)、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6)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7)明清考据之风兴起的原因:

①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②清王朝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③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

(8)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巨大的成就:

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都是艺术上的不朽之作。

(9)丈田亩、订定赋税,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

(10)农书流通系统:

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

(11)晚清,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

(12)明代中叶,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

(1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百科全书

(14)明清,至少在16世纪已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

(15)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大清律例》。

(16)元代的散曲、明清的章回小说

(17)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高潮迭起,成果辉煌。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的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戏曲佳作。

(18)元代是文人画统治画坛的时期。

山水画则有较大的发展。

(19)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期,明清皇城、明十三陵、明长城、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浓墨重彩。

(20)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