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832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 1.docx

绪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1

绪  论一、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广泛用于工业动力、火力发电、民用燃料。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

2007年国内煤炭消费为23.5亿吨,占国内能源消费量的71%。

根据我国能源赋存缺油、少气、富煤的特点和国民经济发展趋势,预计到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低于50%,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煤炭工业的发展,将直接制约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是21世纪煤炭工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2.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干馏、气化、液化等加工方法,从煤中可以制取焦炭、可燃气体、液体燃料、有机合成原料、药品、化肥、涂料、炸药等化工产品;从煤中还可以提炼稀有化学元素锗、镓、铀等。

3.煤是重要的出口创汇物资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国际煤炭市场需求增大,我国煤炭出口潜力巨大。

从1982年起扩大煤炭出口数量,煤炭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物资,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

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赋存特点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分布,据国土资源部门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末,已探明含煤面积为392600km2,1000m以内煤炭资源量为18440亿吨,煤层气3500000亿立方米。

2000m以内保有煤炭资源量为45521亿吨,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而且煤种齐全、分布面积广,这就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第三纪等三大聚煤期。

根据地质构造带为界,全国划分为五个聚煤区。

一是华北聚煤区,包括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大部、江苏北部、辽宁和吉林南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53%;二是西北聚煤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西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33%;三是东北聚煤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8%;四是华南聚煤区,包括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湖北、重庆、江西、福建、浙江、台湾、江苏和安徽南部、四川和云南大部,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5.9%;五是滇藏聚煤区,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四川和云南西部,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0.1%。

2.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特点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有两大特点,一是成煤地质年代长。

从早古生代至第四纪,均有煤炭沉积,具有工业价值煤层形成始于早石炭世,成煤期自老到新有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十一个地质年代。

二是地质构造多,煤层赋存条件多种多样。

按煤层厚度分薄煤层占17.36%,中厚煤层占37.84%,厚煤层占44.80%。

按煤层倾角分缓倾斜煤层占85.95%,倾斜煤层占10.16%,急倾斜煤层占3.89%。

三、我国煤炭开采的悠久历史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发现、利用、开采煤炭资源最早的国家,距今有6800±150年的历史。

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中国出现了早期采矿业;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煤炭成为重要商品,当时称之为石涅或涅石。

魏晋时期称煤为石墨,唐宋时期称为石炭,明朝称为煤炭。

在公元前一世纪,煤就被用于冶铁和炼铜。

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系统地记载了包括找煤、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排水、运输、煤炭加工等在内的古代煤炭开采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煤炭开采技术的专著,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手工采煤技术已达到相当发展水平。

我国最早的近代煤矿是1876年兴建,1878年投产,1884年关闭的台湾基隆煤矿和1877年兴建,1881年投产的河北开滦唐山煤矿。

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桎梏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旧中国煤矿开采技术落后,采用原始的穿硐式、残柱式、高落式等采煤方法,煤炭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资源损失率高达70%~80%,煤矿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伤亡事故频发。

1949年全国煤炭产量只有0.32亿吨。

四、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工业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下,着手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落后采煤方法进行全面改造,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国初期,我国绝大多数煤矿设备设施简陋,采煤方法多采用无支护的穿硐式和高落式。

在1949—1952年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推行以壁式体系为主的采煤方法。

1949年首次使用了截煤机和刮板输送机。

1950年开始对工作面顶板进行分类,采用了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

1952年,国有煤矿采用了以长壁式为主的正规采煤方法,其煤炭产量比重已由1949年的12.51%迅速增长到72.4%。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开展采煤方法改革。

1953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2.75%,以长壁式为主的正规采煤方法所占的产量比重已经达到92.27%,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采煤方法。

1964年,我国首次在鸡西矿务局小恒山煤矿成功地使用了浅截深采煤机,对于发挥长壁采煤法的优越性、推行长壁采煤法机械化采煤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5年以后,原煤炭工业部组织推广了一次多爆破、爆破装煤、滚筒式采煤机采煤、使用金属摩擦支柱与铰接顶梁等12项先进经验,我国的采煤机械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1974年开始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从此,我国的采煤方法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在1976—1980年期间,原煤炭工业部于1977年召开了全国采煤方法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采煤方法的发展方向,在大力推广走向长壁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倾斜长壁采煤法、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对拉工作面采煤法、无煤柱护巷采煤法和水力采煤法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十余种新的采煤方法,采煤机械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3.5~5m厚煤层大采高一次采全厚采煤法,5m以上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等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趋于成熟,综采工作面单产和工效不断提高。

到2007年末,涌现出98个单产超百万吨的综采工作面,个别综采工作面单产达5.00万吨以上,最高工效288t/工,平均回采效率178t/工。

2007年末有3个综采工作面单产超过千万吨,居世界先进水平。

建国6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面貌焕然一新,开发了一批新矿区,建设了一批高产高效安全现代化矿井,矿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煤炭产量不断增长,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深加工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煤炭工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果,采煤、掘进、提升、运输、洗选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集中化、自动化程度迅速提高,工作面平均单产工效增长迅速,连创多项新的纪录。

全国原煤产量由1949年0.32亿吨,提高到1996年的13.74亿吨,居当年原煤产量世界第一位;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9.60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将达到30亿吨。

2006年,国有重点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5.5%和79%,比1978年提高了47和45个百分点;采掘工作面单产单进分别达到4.78万吨/月和148m/月,比1978年提高了3.4倍和24%。

煤炭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煤矿。

神华集团补连塔煤矿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矿井,2006年综合工作面单产达到109.5万吨/月,原煤工效达到161.2吨/工;神华集团黑岱沟露天矿成为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露天矿,最高月产、日产分别达到250.6万吨和9.7万吨;中煤能源平朔安家岭井工矿综放队最高月产达到122万吨,刷新世界纪录;山西晋城矿业集团凤凰山矿在1.48m煤层厚度条件下,2006年生产原煤98万吨,刷新我国刨煤机工作面年产纪录;神华集团上湾矿使用连续采煤机掘进巷道,最高月进度达到3668m,刷新国内连续采煤机大断面双巷掘进进尺新纪录。

经过60年的发展,2007年全国煤矿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的矿区有33个;产能在1700~2000万吨/年的矿区有3个;产能在2000~3000万吨/年的矿区有6个;产能在3000~4000万吨/年的矿区有5个;产能在4000~5000万吨/年的矿区有1个;产能在5000~6000万吨/年的矿区有2个;产能超过1亿吨/年的矿区有1个。

全国煤炭生产能力排名前16名的省区(公司)是:

山西、内蒙古、陕西、神华公司、河南、山东、贵州、黑龙江、河北、四川、安徽、中煤公司、辽宁和云南。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煤层赋存条件多种多样,开采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煤矿建设方式、采煤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特点,不同区域的煤矿开采规模、技术装备和开采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50多种采煤方法,是世界上采煤方法最多的国家之一。

采煤方法是煤炭工业的关键技术,是建设现代化矿井的基础。

走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针。

采煤方法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煤炭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工艺操作程序化,达到安全、高产、高效、资源回收率高的目的,努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结合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具体条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通机械化采煤、爆破采煤的产量仍会占一定比重。

到目前,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装备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装备了无链牵引双滚筒采煤机、大功率双速封闭式刮板输送机、悬移液压支架;爆破采煤工作面也发展到悬移液压支架、大功率刮板输送机和毫秒延期爆破等新技术。

展望未来,我国煤矿采煤方法的发展,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发展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采煤技术,以高产高效矿井为样板、作导向,以不同层次条件的矿井建设为主要内容,充实内涵、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重点煤矿技术经济效果,推进整个煤炭工业的发展。

煤矿生产进一步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是采煤方法发展的主要途径。

预计到2010年,国内煤炭需求在24亿吨,煤炭工业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到2010年,全国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大中型高产高效安全现代化矿井,建成神东、蒙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两淮、宁东、河南、鲁西、冀中、黄陇(华亭)、云贵等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矿井全部达到高产高效矿井水平,中型矿井80%达到高产高效矿井标准。

煤矿机械化程度将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一批骨干矿井采煤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采煤方法的改革、矿井现代化建设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矿井开拓与开采课程的主要内容煤矿开拓与开采是学习和掌握煤矿开采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理论结合实际地阐述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井田开拓、采煤方法的分类及选择、采区生产系统布置、采煤工艺与选择、采区生产技术管理、采区开采技术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井田开拓是矿井开采的全局性部署,是建立矿井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生产系统的前提和技术保障。

掌握井田开拓巷道布置及矿井生产系统的有关知识,为改造和管理矿井生产系统、合理组织采区准备和生产、组织和管理采煤工作的安全生产、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矿井,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方面打下好的基础。

采区是矿井生产的基本单位。

采区生产以采煤工作面为核心,包括巷道掘进、设备安装调试等准备工作,以及运输、装载、通风、供电、供水、维修等工作。

掌握采区巷道布置基本方法,建立合理、通畅、安全、经济的采区生产系统,合理组织和管理采区生产活动,是高技能人才从事矿井采掘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采煤工艺是煤矿生产的核心组织工艺。

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第一线,采用先进的采煤工艺,组织好采煤工作面的生产、技术、安全质量管理,是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的关键。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重点是掌握各种条件下的采煤方法,掌握采煤工艺技术及其组织管理,熟练掌握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群)技能,这也是煤矿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采区生产技术管理是组织好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质量和安全管理,是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的关键。

掌握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是从事煤矿生产安全一线技术和管理的前提。

采区开采技术设计是井下巷道、硐室及轨道线路设计和组织施工的基础,是开凿并建立起矿井生产系统的关键。

掌握采区方案设计、轨道线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运用开采设计基础知识合理组织井下施工作业的技术关键。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煤矿开拓与开采课程教学应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采取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我国煤炭工业正在迅猛发展,煤矿开拓与开采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经过广大煤矿职工的努力,一定能够高效发展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从而进一步改变煤矿生产技术面貌,使我国煤矿开拓与开采技术加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学习情境1 井田划分与矿井服务年限计算学习目标熟悉巷道的分类方法;熟悉矿井生产系统;熟悉井田划分的原则;熟悉矿井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按照给定条件,对井田进行人为境界的划分;按照给定条件,对井田进行再划分;掌握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计算方法。

任务1 矿井生产系统的建立一、矿井巷道1.按巷道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分类矿井开采需要在地下煤(岩)层中开掘大量的井巷和硐室。

这些井巷种类很多,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垂直巷道、倾斜巷道和水平巷道,如图1-1所示。

(1)垂直巷道①立井是指有直接通达地面出口的垂直巷道。

立井一般位于井田中部,担负全矿煤炭提升任务称为主立井,担负人员升降和材料、设备、矸石等辅助提升任务的为副立井。

②暗立井是指没有直接通达地面出口的立井,装有提升设备,有主、副暗立井之分。

暗立井通常用作上下两个水平之间的联系,就是将下水平的煤炭通过主暗井提升到上一个水平,将上一个水平中的材料、设备和人员等转运到下水平。

③溜井是指担负自上而下溜放煤炭任务的暗井。

图1-1 矿井巷道立体示意图1—主井;2—副井;3—井底车场;4—阶段运输大巷;5—阶段回风大巷;6—回风井;7—运输上山;8—轨道上山;9—区段运输平巷;10—区段回风平巷;11—采煤工作面

(2)倾斜巷道①斜井是指有直接出口通达地面的倾斜巷道。

担负全矿井下煤炭提升任务的斜井称为主斜井。

只担负矿井通风、行人、运料等辅助提升任务的斜井称为副斜井。

②暗斜井是指没有直接通达地面的出口、用作相邻的上下水平联系的倾斜巷道。

其任务是将下部水平的煤炭运到上部水平,将上部水平的材料、设备等运到下部水平。

③上山是指服务于一个采区(或盘区)的倾斜巷道,也称采(盘)区上山。

上山用于开采其水平以上的煤层。

按上山的用途和装备可分为运输上山、轨道上山、通风上山和人行上山等。

运输上山内的煤炭运输方向为由上向下运到水平大巷。

④下山是指由运输大巷向下,沿煤岩层开掘的为一个采区(或盘区)服务的倾斜巷道,也称采(盘)区下山。

按其用途和装备分为运输下山、轨道下山、通风下山和人行下山。

(3)水平巷道①平硐是指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水平巷道。

一般以一条主平硐担负全矿运煤、出矸、运材料设备、进风、排水、供电和行人等任务。

专作通风用的平硐称为通风平硐。

②石门是指与煤层走向正交或斜交的水平岩石巷道。

服务于全阶段、一个采区、一个区段的石门,分别称为阶段石门、采区石门、区段石门。

用作运输的石门称为运输石门。

用作通风的石门称为通风石门。

③煤门是指开掘在煤层中并与煤层走向正交或斜交的水平巷道。

煤门的长度取决于煤层的厚度,只有在厚煤层中才有必要掘进煤门。

④平巷是指没有出口直接通达地面,沿煤岩层走向开掘的水平巷道。

开掘在岩层中的叫岩石平巷,开掘在煤层中的称为煤层平巷。

根据平巷的用途,可将平巷分为运输平巷、通风平巷等。

按平巷服务范围,将为全阶段、分段、区段服务的平巷分别称为阶段平巷、分段平巷、区段平巷。

2.根据巷道服务范围及其用途分类根据巷道服务范围及其用途,矿井巷道可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三类。

(1)开拓巷道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称为开拓巷道。

如主、副井和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阶段运输和回风大巷、采区回风和采区运输石门等井巷,以及掘进这些巷道的辅助巷道都属于开拓巷道。

(2)准备巷道为一个采区、一个以上区段、分段服务的运输、通风巷道称为准备巷道。

属于这类巷道的有采区上(下)山、区段集中巷、区段石门、采区车场等。

(3)回采巷道形成采煤工作面及为其服务的巷道称为回采巷道。

属于这类巷道的有采煤工作面的开切眼、区段运输平巷和区段回风平巷。

开拓巷道的作用在于形成新的或扩展原有的阶段或开采水平,为构成矿井完整的生产系统奠定基础。

准备巷道的作用在于准备新的采区,以便构成采区的生产系统。

回采巷道的作用在于切割出新的采煤工作面并进行生产。

二、矿井生产系统矿井生产系统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人员安全进出、材料设备上下井、矸石出运、供电、供风、供水、瓦斯抽采、安全监控等巷道线路及其设施,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每一个矿井都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安全、通畅、运行可靠、能力充足的生产系统。

矿井生产系统包括井下生产系统和地面生产系统。

1.井下生产系统下面以图1-2为例,介绍井下主要生产系统。

井下主要生产系统包括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防火系统、防尘洒水系统、瓦斯抽采系统、瓦斯监控系统等。

(1)运煤系统从采煤工作面25采落下的煤炭,经区段运输平巷20、采区运输上山14到采区煤仓13,在运输大巷内装车,经开采水平运输大巷5、主要运输石门4运到井底车场3,由主井1提升到地面。

(2)通风系统新鲜风流从地面经副井2进入井下,经井底车场3、主要运输石门4、运输大巷5、采区下部车场10、轨道上山15、采区中部车场19、区段运输平巷20进入采煤工作面25。

清洗工作面后,污风经区段回风平巷23、采区回风石门17、回风大巷8、回风石门7,从风井6排入大气。

(3)运料排矸系统采煤工作面所需材料和设备,用矿车由副井2下放到井底车场3,经主要运输石门4、运输大巷5、采区运输石门9、采区下部车场10,由采区轨道上山15提升到区段回风平巷23,再运到采煤工作面25。

采煤工作面回收的材料、设备和掘进工作面运出的矸石,用矿车经由与运料系统相反的方向运至地面。

(4)排水系统采掘工作面涌水,由区段运输平巷、采区上山排到采区下部车场,经水平运输大巷、主要运输石门等巷道的排水沟,自流到井底车场水仓,再由中央水泵房排到地面。

图1-2 井下生产系统示意图1—主井;2—副井;3—井底车场;4—主要石门;5—阶段运输大巷;6—回风井;7—回风石门;8—回风大巷;9—采区运输石门;10—采区下部材料车场;11—上、中部车场甩车道;12—行人进风斜巷;13—采区煤仓;14—运输上山;15—轨道上山;16—上山绞车房;17—采区回风石门;18—采区上部车场;19—采区中部车场;20—区段运输平巷;21—下区段回风平巷;22—联络巷;23—区段回风平巷;24—开切眼;25—采煤工作面(5)动力供应系统包括井下电力供应系统和压缩空气供应系统。

2.地面生产系统地面生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煤炭经过运输提升到地面后的加工和外运,还要完成矸石排放,动力供给,材料、设备供应等工作。

地面生产系统主要包括:

地面提升系统;运输系统;排矸系统;选煤系统和管道线路系统;地面变电所、压风机房、锅炉房、机修厂、坑木加工厂、矿灯房、浴室及行政福利大楼等专用建筑物。

(1)地面生产系统类型①无加工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

这种生产系统适用于原煤不需要进行加工,或拟送往中央选煤厂去加工的煤矿。

原煤提升到地面以后,经由煤仓或储煤场直接装车外运。

②设有选矸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

这种生产系统适用于对原煤只选去大块矸石的煤矿,或者在生产焦煤的煤矿中,由于大块矸石较多,而洗选厂又离矿较远,为了避免矸石运输的浪费和减轻洗选厂的负担,在矿井地面设置选矸设备。

③设有筛分厂的地面生产系统。

这种生产系统适用于生产动力煤和民用煤的煤矿。

原煤提升到地面后,需要按照用户对煤质与粒度的要求进行选矸和筛分,不同粒度的煤分别装车外运。

④设有洗选厂的地面生产系统。

该生产系统适用于产量较大、煤质符合洗选要求的矿井。

(2)地面排矸运料系统矿井在建设和生产期间,由于掘进和回采,都要使用或补充大量的材料、更换和维修各种机电设备,同时还有大量的矸石运出矿井,特别是开采薄煤层时,矸石排出量有时可达矿井年产量的20%以上。

因此,正确地设计排矸系统,合理地确定材料运输线路,是一个重要问题。

①矸石场的选址及类型由于矸石易散发灰尘,有的还有自然发火危险,在选择矸石场地时,一般选择在工业场地、居民区的下风方向,并且地形上有利于堆放矸石,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

当矸石有自燃可能时,矸石场地边缘与下列建筑物间的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距压风机房、入风井口不小于80m;距坑木场不小于50m;距居住区一般不小于700m。

矸石不得堆放在水源上游和河床上。

能自燃的矸石,不能堆放在煤层露头、表土下10m以内有煤层的地面上,或采空区可能塌陷而影响到井下的范围内。

矸石场按照矸石的堆积形式可以分为平堆矸石场和高堆矸石场两种。

当地面工业场地及其附近地形起伏不平,矸石无自燃发火危险时,可利用矸石将场地附近的洼地、山谷填平覆土还田,这种堆放矸石的方式,称平堆矸石场。

这种矸石场的缺点是地形变化大,机械设备需要经常移动,工作起来不方便。

目前采用较广泛的是高堆矸石场,这种矸石场堆积矸石的高度,一般为25~30m,矸石堆积的自然坡角为40°~45°,高堆矸石场的布置紧凑,设备简单,但矸石场的占地面积大,且矸石堆附近灰尘较多。

②防止矸石场雨季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措施矸石场不能布置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段;依山而建的矸石场要设置永久性排水系统,并保持畅通;矸石场四周必须设置厚度不小于1m倒梯形挡矸墙;矸石场中矸石堆积高度不得超过设计规定;矸石堆积坡度不得大于自然安息角(42°~45°);矸石场堆码范围内设置防滑桩,防滑桩长宽各1.5m,桩间距不大于15m,桩基必须布置在基岩以下3m以上的地方。

③材料、设备的运输矿井正常生产期间,需要及时供应各种材料、设备,维修各种机电设备这些物料主要是经由副井上下。

因此,材料、设备的运输系统都必须以副井为中心。

一般由副井井口至木材加工场、机修厂和材料库等,都铺有运输窄轨铁路。

运往井下的材料设备,装在矿车或材料车上,由电机车牵引到井口,再通过副井送到井下。

井下待修的机电设备,也装在矿车或平板车上,由副井提升到地面,由电机车牵引送往机修厂。

(3)地面管线系统为了保证矿井生产、生活的需要,地面工业场地内还需设上下水道、热力管道、压缩空气管道、地下电缆、瓦斯抽采管路、灌浆管路等。

这些管道线路布置是否合理,对矿井生产、生活、美化环境都有一定影响,在进行管线布置时应予以考虑。

任务2 煤田及井田划分一、基本概念1.煤田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含炭物质沉积形成的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

煤田有大有小,大的煤田面积可达数百到数万平方千米,煤炭储量从数亿吨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