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774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考题三 考点二.docx

第三章考题三考点二

考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化事为理,点面结合

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两个意识和两种基本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

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

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节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该段,把握其大意,然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概括文意。

文章介绍重水的用途,概括出各段中心即可得到答案。

精要点拨

1.应具备的两个意识

(1)相对的整体意识。

阅读题中的整体意识首先是要通观全篇,把握全文内容,领会全文主旨。

“相对的整体意识”就是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相对的整体意识”就是把较小的语言单位放到较大的语言单位中去思考。

(2)灵活的原文意识。

“原文意识”就是在归纳概括过程中仔细推敲上下文,在原文中找依据,找理由,找答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无论是解释语句含意,归纳概括文意,还是评价表达技巧,均须着眼于原文,在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如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原文中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以此归纳出访谈的主要内容。

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两种基本形式

(1)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要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把握段落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2)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

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

常见的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内容要点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

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二、掌握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概括方法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XX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

“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

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

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

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评价。

答题时要紧扣“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

同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

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精要点拨

归纳概括有两种:

一种是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

像“概括××的贡献(成就)”题,是对事情的归纳。

而像“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概括××的个性品质”,不仅有对事情的归纳,是实;还有对事理的概括,是虚,这种“虚”不是从原文观点词句中提取出来,而是从一些具体事情中“分析提炼”。

分析提炼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内容概念化,将含蓄的内容明白化,将形象的内容抽象化,这就是“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过程。

例题指导

文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原文略)

题目:

金开诚先生有哪些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

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归纳。

分析:

下面看看如何将筛选出的金先生的六件典型事件加以“分析提炼”。

①《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

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

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

化事为理:

自己校对,对错字盯得紧,可见金先生做学问严谨;备课超常认真,背讲课内容,说明金先生兢兢业业,从而概括出金先生“风范”之“治学严谨”。

②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

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

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

化事为理:

德高望重坚持上课,连续上大课足可以说明金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教育事业”还不全是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再从具体到一般概括出“敬业勤业”。

③他善于从语词句篇章的细处入手做学问,从文辞的考辨到书写自己的思想,其学问是由小及大,由具体而广博。

化事为理:

文章从细处着手,注意文辞考辨,学问注重积累,这一切都可以用“务真求实”来概括。

④他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站在中国立场上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

化事为理:

辛苦了大半辈子,晚年还勤耕不息,只要有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就有他奉献的身影,这种“风范”可称为“执着奉献”。

⑤金先生在无锡一所大学任书法所所长,经常为无锡大众讲演。

他自豪地说自己开创了一个先例——不收费讲演。

化事为理:

在铜臭味浓重的今天,金先生仍能坚持免费讲演,用“淡泊利益”来概括这件事是最好不过的了。

⑥金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先生为了看论文特意买了个高倍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读。

发现论文的问题后,他把这个学生叫来,提了近百条意见。

化事为理:

现在不少大学教授很忙,忙得无暇顾及学生的作业,但金先生认为“教不好,师之惰”,他要尽自己全部心思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误人子弟,这种“风范”叫“尽责尽力”。

至此,从事到理,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①治学严谨,②敬业勤业,③务真求实,④执着奉献,⑤淡泊利益,⑥尽责尽力。

三、掌握“点面结合”的答题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忆夏志清

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岁尾。

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乎正在隐退。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

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

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

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眼光颇高,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

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

他当年盛赞的几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

2007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的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

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

朱崇科回忆说:

“当时已经86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

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他经常重复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

夏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

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

王德威回忆说: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

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

‘我到底怎么样?

’医生说:

‘你很好。

’他说:

‘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不相信这套的。

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哈哈!

’”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

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

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4.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活态度上:

童真乐观,直面人生,幽默风趣,较为自负。

②学术研究上:

西为中用,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奖掖后进。

精要点拨

“点面结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很重要的答题方法,尤其适用于筛选、概括类题目,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现出来”“……追忆……”等词语。

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答题点;所谓“面”,就是能够把“点”合并在一起的概括角度。

用此法的模式为“先‘面’后‘点’”。

1.会用“上位概念”来概括,就会使“面”不“大”也不“窄”。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

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

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

如已故的

香港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

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

“上位概念”概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

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就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

2.概括要善于因事见理、化事为理,具有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

因为无论是传记还是其他实用类文本,其一大特点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的篇幅。

要善于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知加以分析,概括出传主的人格、品质特点,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能力在这类题型中特别重要。

3.筛选信息一定要准、全,这是使用“点面结合”法的基础。

没有信息“点”作基础,就无法支撑起“面”。

一般而言,一个“面”有多个“点”,“点”要列全,且“面”“点”一致。

练出高分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题组训练

一、对点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才子夏完淳

丁 帆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

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

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

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

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

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

岳父钱栴问之:

“子年少,何为亦求死?

”答曰:

“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

”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

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做出了楷模和榜样。

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

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

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

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

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

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

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

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

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

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

(有删改)

1.夏完淳的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言传身教”),②战斗生活经历,③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

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②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③狱中作《南冠草》,④慷慨赴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 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

吴冠中大师亦说过:

“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

”并感叹道:

“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

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

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

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

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

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

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

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

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

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

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

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